书城文学乌篷船
8459000000065

第65章 从白云观到源溪

十多年前,我忽然对贵池傩感起兴趣来。那时候,几乎每年正月都去一个叫源溪的村子看傩戏。渐渐的,就与那里的村民熟悉了,也交了不少朋友。以后的一些年里,几乎每年都去源溪,当然就不仅仅是为了傩戏了。就像我在一篇文章中说的,人家是去看戏,我是去看人,看各色演傩的人和看傩的人。对于我来说,生活中的戏剧,永远都比舞台上的精彩。而源溪村民的朴实与善良,更让我一颗被城市的烟尘薰染过的心受到净化,看事看人的心境与以往都有些不同。这却是傩戏之外的收获。

源溪位于九华山西麓,贵池的最南端,有一次,偶听村民说从源溪至九华山白云观有一条古栈道,全程约二十华里,是旧时江西人朝礼九华时的必经之路。每年农历七月庙会期间,源溪村民便顺着这条小道,从白云观攀爬进山,累则累些,却省掉了进山的门票。2003年秋天,我在九华山佛学院上完最后一节课,已是下午三时了,遂突发奇想,决定从这条古栈道下到山下,当晚借宿于源溪,第二天由那里乘车回安庆。那是我第一次由这条古栈道去源溪,虽然经历了迷路之险及脚板之痛,但感觉却是从未有过的新奇。之后又走了两次,分别是2005年及2007年,前后三次,三次都是独行侠。

10月22日,陪芜湖罗光杰前往九华山甘露寺,与藏学法师谈办国学班事。甘露寺午斋毕,光杰回芜湖,我与良元上山,经九华街,在上禅堂果卓法师处索得饮料及路上充饥果品,按预定计划,前往白云观,沿那条古栈道一路步行,前往源溪良元的家。

有几年没走这条路了,白云观自然不存,而我们在九华西麓的那条盘山公路上岔了几个来回,竟然找不到白云观旧址上的那座熟悉的牌坊。原来这一带在建一座大型宾馆,牌坊被拆了。等找到那里,已过去一个多小时。秋阳西钭,万山层迭,一条石阶小路曲曲折折,一直延伸到雾岚深处。我已非第一次走此山路,自然熟人熟事,只是一岁年纪一岁人,两条腿似乎没有前几次那样轻便快捷了。好在这条路依然清悠,依然有白云人家,刚刚离开人声喧闹的九华街,突然进入这条山陉,真正是恍如隔世呀!

九华山地藏道场隆盛于明清之际,这条路至少也应该有二三百年了吧,二三百年像水一般流过,那一级级石阶被时光之水打磨得瘦了,也打磨得更光洁了,但它今仍大致完好。由此可见古人在修这条路时,是真正花了功夫的。古人信奉“铺桥开路尽是功德”,今人只计算着成本与回报率,这也是今天的道路一修再修的原因所在。现在,进山的道路四通八达,但这条古栈道却依然造福于人,这条静静地流淌在这山野中的古栈道自然也印证着古人的善良与美德。

从白云观到源溪,沿途须经过七八个村庄:一棵松、松树庵、九子岭、长龙汪、八里湖,每一个地名都很有特点,每一个地名也都很美。只是沿途村庄多半十室九空,偶尔见到在菜地里劳作的村民,除却老人便是妇女。下松树庵,便到了青阳与贵池交界处的九子岭。九子岭有几十户人家,也是这条路上最大的村子,一些楼房建得十分气派,但却少有人居住。读贵池文化人丁育民的一本书,九子岭正是当年李白游吟秋浦时,与朋友即兴放歌,改九子山名为九华山的所在。那一年我经九子岭,向一在路旁油菜田里浇粪的老头问村庄的来龙去脉,问李白那段历史的真伪,老头却趁机向我吹嘘他年轻时的风流韵事。我明知道他在吹牛,但却被他的故事吸引了。在老头讲故事的过程中,我不时用含蓄的语言调侃他,以证明自己并不是一个容易被骗的人。老头不仅一点也不在意,甚至还邀我去他家喝水、做客。九子岭也就是这样在我的记忆中保存下来了。

翻过九子岭,便到贵池县境了。我们在此处稍作休息,喝水并吃了点东西,然后继续完成此行的最后一段路程。然而我们却怎么也找不到那条通往源溪的小路。这天下午,我与良元在那岭上来来回回,耗去将近一个小时。最后得遇一人,正是当年向我讲述风流韵事的老头。老头已认不出我了,我当然也不想说破。老头老了,但热情却是依旧,经他指引,方才走出那座鬼魅一般的岭头。事后就想,那老头是仙人吗?是专门来给我们指点迷津的吧。

至源溪金家,天差不多全黑了。有村人托着碗在村口吃饭,见到我们,便一脸惊讶:走下来的啊?腿要痛了。腿果然是很痛了,从脚底板一直痛到腿肚子,而且人又饥又乏,恨不得立刻就倒下来睡上一觉。回想起来,二十几里山路,我们竟走了三个半小时。说起那道岭上迷路的事,村人说,那条路久无行人,早就荒废,亏你们还在走啊!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