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玩到5岁,学啥都不晚
8458900000040

第40章 5岁前的教养——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5)

孩子该做的事情,不要许诺。父母对孩子的许诺要把握分寸,不该答应的事,一定要坚持原则。比如,孩子从事吃饭、穿衣等自我服务性的劳动,或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这是孩子应该承担的义务。有的父母不太了解劳动的目的,认为只要孩子做了就应该奖励,所以对孩子许诺:“你帮妈妈把雨伞拿过来,妈妈回来给你买巧克力。”这样做的后果是滋长了孩子斤斤计较的毛病。

家长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许诺。父母在向孩子许诺之前一定要三思,不能言而无信,答应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如果兑现不了,应及时给孩子解释,向孩子道歉,并作自我批评,让孩子从内心理解和原谅父母,事后父母应设法兑现自己的承诺。因为孩子对大人说的话是一向当真的。否则,久而久之,孩子会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并认为说了话可以不算数,慢慢地他们也会学着这样做。

有的孩子提出了一些父母办不到的事情,比如说要给孩子买与自己家庭消费相差极大的物件,父母暂时做不到,就要明确告诉孩子这是不可能的。有的父母为了暂时缓和与孩子的矛盾而答应孩子,又做不到,孩子会认为父母在哄骗自己。

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不要许诺。父母由于一时兴致,往往喜欢说:“你要什么,妈妈都答应你。”这时孩子往往会随心所欲,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有的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也喜欢撒泼来要挟父母,父母一旦答应,孩子以后就会得寸进尺。解决的办法是对孩子提出许诺要有前提与条件,在与孩子上街或走亲串友的时候,要与孩子约法三章,如果孩子违反,就取消孩子的一项权利。

不要经常给孩子金钱、物质的许诺。给孩子金钱、物质的许诺,容易使孩子养成花钱奢侈浪费的习惯,对孩子成长不利。对孩子的许诺不一定是有形的,可以给孩子讲一个故事,教孩子一首童谣等。重要的在于父母守信用,而不是给孩子许诺了什么东西。

当然,适当的物质刺激也不是不可以,为了激励孩子上进,实施物质奖励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作为家长,不能轻易许诺,特别是物质方面的许诺。如果给孩子许了诺,那就应该兑现,不然会伤孩子的心,还会让孩子觉得大人说话不算数。

方法二:父母的行为也是一种承诺

重承诺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教育孩子。在教育孩子时,如果你认为他年龄小可以马马虎虎地对付,那你就错了,你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刻在孩子的脑海里,而且他会随时翻出来照着做。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孩子言行不一,在痛心疾首之前,先回想一下自己以往的言行就可以得出结论,因为孩子的行为都得宜于你的身传。

父母在孩子出现问题时,总是找孩子的问题,从不找自己的问题,东子认为是最不聪明、最可笑的想法。父母是孩子的终生老师,老师就是学生的导航仪,如果导航仪出了问题,“船”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吗?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一种习惯,在他们心中,往往有两种标准,一种来对待自己,而另一种则用来要求孩子。当父母做事时,只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哪怕是做错事,也很容易宽容自己。而当孩子发生同样的错误时,他们则严加训斥。当父母做些不愿让孩子知道的事时,通常会回避孩子。可当他们有时不得不面对孩子的时候,他们会为自己找到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自己开脱。这时,父母往往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骗骗孩子就可以了,甚至编造些“这些事只有大人才能做,小孩子不懂”之类的谎言,以为对孩子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而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当父母的行为与语言自相矛盾时,孩子往往很容易模仿父母的言行。这些父母,往往在心中期待着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他们同时也幻想着,自己的某些不当行为不要在孩子身上留下任何痕迹。为此,他们不停地在口头上教导孩子,要学好,不要学坏。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孩子的行为让他们无法接受了。父母却反过来质问孩子:“你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从来没教过你,你从哪里学来了这一套?”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的行为就是对孩子的承诺。

方法三:承诺了就一定要兑现

现在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做一件事,会对孩子这样说:“你听爸爸妈妈的话,我就会给你买……”而当孩子真的按父母的要求做到了,父母却对孩子说:“爸妈是哄你玩的。”其实这样做是非常不好的,当你对你的孩子没实现自己的诺言时,孩子会认为你说话不算话,但同时他们又认为父母的话都是对的,这样时间一长,孩子就会以父母为榜样,从而养成爱撒谎的不良习惯。

我们教育孩子是绝对不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让孩子达到自己的要求的,而且我们当父母的对自己的承诺也一定要做到,不管你对你的孩子承诺了什么,你也一定要做到,因为这样可以让你的孩子感觉到重承诺的重要性,从而能把他培养成重承诺讲信用的有用之人。

一旦许下诺言就要尽可能的照此执行,实在做不到也应该给孩子解释清楚,可以的话尽快将此补上。这看起来像是小事,可如果总不实现自己的诺言,孩子便不会听信我们的话,因为他们会觉得我们在欺骗他们。因为一旦承诺未实现,日后很难让孩子再相信父母的话。

要诚信做人,失信要道歉

诚信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千百年来,这在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都是非常注重的,但到今天,这一向被奉为经典的传统道德,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用一句“诚信危机”来概括当今社会并不为过。

在这场“诚信危机”中,许多小孩子也不能幸免。由于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不少孩子的诚信观念比较淡薄,他们不懂装懂、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撒谎、欺骗老师和家长,说了不做,以种种理由为自己辩解。对此家长往往感到束手无策,究竟我们该怎么办?

要想找出对策,首先要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我觉得导致以上现象,有三个主要的因素:

一是社会大环境直接引诱和影响了孩子的不诚信。人是社会的人,孩子亦是社会中的群体,同样受社会各种思潮和现象的影响。社会的腥臭之味、不文明之事,久而久之自然会影响某些人,从而被有些孩子所接受。比如在生活中,虚假广告让人眼花缭乱,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社会不诚信现象如此泛滥,即使中小孩子,也难免不受其影响。

二是家庭教育中一贯忽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智力培养却忽视诚信教育,是许多家庭教育子女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相当普遍的家长在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为了能使孩子进入重点小学,将来考上理想大学,只重智育,却忽视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

三是家长身教上不能起到榜样的作用。有的家长教孩子要勤奋学习,不要贪玩,自己却夜夜扑在麻将桌上玩;有的家长教孩子要文明,不要吵架、斗殴,而他们夫妻之间却打骂不断;有的家长教孩子要诚实、不要弄虚作假,而他们自己却常常当着孩子的面,做一些弄虚作假的丑事……如此的家教之下的孩子能讲诚信吗?

从深层次上来说,这是家长教育理念的缺失。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家庭是诚信教育的门槛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儿童诚信行为的最初经验,是在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每个儿童都有交往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是人重要的社会需要,而人则是满足儿童这种社会需要的源泉。这就要求交往的内容应当有教育价值,交往的方式应当平等,真诚。

因此,在成人与儿童的双向循环教育过程中,必须使成人的认识水平进一步提高,加深对诚信要求,诚信形式,诚信功能的认识。严于律已,从而在孩子的思想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促使其诚信品质的养成。同时,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又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因为家庭相对来说较容易营建起诚信小氛围。

家庭中,成人树立诚信的榜样,通过讲述诚实,守信的小故事,使儿童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和判断,进而使儿童产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最后,通过反复实践,从孩子身边的小事比如守时、不撒谎、讲信用等这些小事上慢慢做起,使认识升华为信念,使偶然的诚信行为变成诚信行为习惯。孩子的心灵如同一泓清泉,你要让他永保清洁,就要正确疏导与教育,教给她自我过滤的方法。

记得依依6岁时,我们全家去逛商场。乘车时用的是公交卡,上车时我只刷了“嘟、嘟”两下便往里走,女儿当着众人面高喊:“爸爸,你还没给我刷卡呢”!“你还小”,我轻声解释。“我都超过1米1了”,当时我和司机都没在意,女儿却很执着。于是,我们一量孩子果然超过1.1米了,我反身又回去刷了一遍卡。事后,我拍拍女儿的肩膀说:“宝宝长大了,是个诚实好孩子”。

方法二:诚信是父母子女交流的通行证

孩子的思维比较单一,他们比成人更加看重“承诺”和“诚信”。如果大人对孩子许下诺言而不兑现,又没有任何解释和说明,就变成了谎言,孩子便认为父母在撒谎,即使父母以另外的更有价值的方式来奖励孩子,孩子也未必能接受。

曾看了一个电视节目:

有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掉落到两楼房的夹层中,在救援过程中,小男孩十分紧张,为了让孩子情绪稳定下来便于救援,孩子的爸爸就在一边安慰他,跟他说话。这时孩子跟爸爸说了一件事:爸爸,哥哥有一盒彩笔,我也要。爸爸说:好,你出来以后我一定给你也买一盒。孩子说:我得要和哥哥的一模一样的。这时,爸爸都满口答应下来。

看到这儿,所以人无不为孩子的心理逗乐了,因为在这么情急之下,孩子竟然还有心思想着爸爸给哥哥买的彩笔。可是再冷静想一想,孩子说这样的话也很合情理。平时因经济原因,家长往往只能满足一个孩子的要求,这就让另一个孩子会产生心理上的不服气而无能为力。事故中的孩子恰好利用这个“大好时机”提这个要求,相信爸爸一定会答应的。果然不出所料,爸爸是不假思索地答应了他。

诚信是一种美德,要使自己的孩子一生拥有这种美德,家长就要以身作则。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播下美德的种子,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言语更为重要。好孩子是教育出来的,不是天生的,现在的父母一定要承担好教育子女的责任呀!真希望电视现场的那个父亲能说话算数,做一个讲诚信的父亲……

“诚信”是一本通行证,在与孩子的沟通中,父母一定要坚守诚信。“尊重子女的人格,尊重子女的选择,能够平等地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母亲和“言行一致,不轻易承诺,说到做到”的父亲则是最受孩子欢迎。

方法三:失信应道歉

失信后勇于认错,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基本之道。诚信实际上是一个人对自己言行负责任的伦理规范,基本内涵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诚”主要指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信”主要指取信于人,信任他人。对孩子的诚信教育,一旦失信要勇于道歉的教育。

大人说话不算数,失信还强词夺理,很可能成为孩子日后撒谎的“正当理由”。许多家长对孩子的错误不能容忍,其实他们不知道孩子的很多错误、缺点都是从家长身上学来的。比如乱穿马路、迟到、说话不算数、为自己的错误辩解等等,别看是小事,小孩子却都看在眼里。

要想让孩子有教养,守道德,父母首先必须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如果你是一个诚实,正直,守信,正派,富有爱心的人,那么你的孩子也同样会具有这些品质。这道出了父母对孩子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想教育子女诚实守信,父母必须率先做到。不要以为在孩子面前灌输一些关于诚信的大道理,孩子就学会了诚实,守信;不要以为在孩子面前说的是一套,自己做的又是另外一套,而没有被孩子识破,孩子就会表现出诚信的行为。孩子的眼睛是真实的,他们往往会以实际为取舍。

因此,我们家长应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一旦失信,要及时道歉,取得孩子的谅解。惟此,对孩子的诚信教育才会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