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玩到5岁,学啥都不晚
8458900000034

第34章 5岁前的教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要养成(2)

地震期间,我家所在的社区和女儿所在学校,都组织了“为灾区人民献爱心”活动。我们全家无论老少都拿出了自己的工资、稿费及零用钱的一部分向灾区人民献爱心。这一件事,我虽不敢保证它一定会对12岁的女儿产生多么深刻的影响,但我相信,在女儿内心深处“善”与“恶”的天平上,在“善”这一端一定会增添一颗法码。

孩子的未来成功与否,往往就决定在小时候那些并不起眼的生活细节上。细节,是每一个人都会说不能忘记却又常常忘记的,它是如此的平凡,平凡得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却是那么的重要,因为我们每一次重大的进步,都是在无数次细节上努力的基础上得来,从细节上教育孩子,让孩子从小“善”做起,一步步达到人生的完美;从细节上教育孩子,让我们的孩子一生都能做到“毋以善小而不为”。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需要我们拥有一颗耐心、恒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点点滴滴谋善事,集少聚多成甘霖。

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乐善好施”会让我们的孩子更快乐、更幸福!

告诉孩子“撒谎不是好孩子”

常常跟小朋友夸口说自己家里没有的玩具;偷偷把小朋友的玩具拿回了家,却说是别人给的;把妈妈的项链弄坏了,却矢口否认……当你发现家里那个天真可爱的宝宝说谎时,可能感到震惊、难以置信,甚至怒不可遏。

孩子怎么学会说谎了?这么小就会说谎了,以后还得了!怎么才能改掉这个坏习惯?……要回答这些问题,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孩子谎言背后的原因。

据统计,孩子的100个谎言中,有67%是由于畏惧惩罚和怕被嘲笑,10%与孩子的想象、夸张有关,20%是故意说谎。孩子的“大话”形形色色,说谎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我们大致可以分成无意的和有意的。

1.无意谎言。这类谎话大概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说过,它与孩子的心理特点有关,孩子是用说大话来满足愿望:“我家有一架真正会飞的飞机!”“我爸爸给我买了好多好多新玩具……”

孩子是最富于想象的,他的小脑袋瓜里充斥着天马行空般生动、逼真的想象,可是由于年龄小,他往往分不清愿望、想象与现实的区别,常常把想象当成现实,将愿望当作事实,“大话”就此出现了。应该说,这样的“大话”并不算真正的说谎。此时此刻,这些“大话”正可以帮助父母了解孩子小小心灵里的动机和愿望,无须责备,但可以引导孩子明白那不是真的。只要让孩子生活在诚实的环境中,到一定年龄时,他自然会结束这种无意的说谎。

2.有意谎言。如果说第一类说谎不过是孩子的“无心之失”,那么第二类说谎的孩子就是“明目张胆”了。他们确实在骗人,目的是为了逃避他们不希望面对的后果,前提是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的判断、推理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心理互动能力。正因为如此,他们了解若是说了真话,父母会有哪些反应,自己又会落到什么样的处境。

举个例子,小明碰倒了杯子,他猜测倘若承认杯子是自己打碎的,肯定会受到父母的一顿责骂;相反不说实话就可能“逃过一劫”,于是他决定编个谎话,就说是风把杯子刮倒的,结果他果然这样做了。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孩子逐渐学会了自我保护。除了逃避身体的惩罚或物品、机会的剥夺之外,也懂得了如何保护自尊,从而形成了自我防卫性反应——说谎。

对于这类孩子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有意编织谎言,父母就一定要重视了。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以身作则。

在生活中,父母是儿童行为的第一教师,对于正确与错误、好与坏等观念,儿童多半是通过日常生活无意识习得的。如果儿童经常看到成人说这样或那样的谎言,那他们很自然会很方便地建立起这样的错误观念。有些家长以为,善意的谎言是必要的,即使孩子学了也无所谓,这恰恰是最有害的观念,家长对孩子这种“说谎”的现象负有主要责任。

比如妈妈总是轻易对孩子许愿,如“你要是乖,我就给你买……”“现在老老实实睡觉,明天妈妈带你去……”而后来又不兑现,久而久之,孩子也跟着妈妈学会了说谎话。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身教更胜于言传。要孩子不说谎,最重要的是父母自己首先不说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答应孩子的事情,就力求做到,当实在无法做到的时候,也要给孩子一个合理的解释,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是真诚可信的。

方法二:平等交流

家长一味居高临下的俯视孩子,自然加剧孩子的紧张恐惧心理。为了逃避责打,惟一的办法是撒谎。很多家长都忽视了这一点,没有做到与孩子平等交流,所以孩子逐渐养成了撒谎的心理。

小强爸爸非常喜欢登山,5岁的小强已经有一年多的登山经验了。但每次登山之后,爸爸总“不失时机”地“教育”小强,问他在登山的过程中,看到什么好的景色了,有什么感受了……小强总是无言以对。后来,小强总结出一个“好”办法:“爸爸,我什么也没看到。”小强爸爸愕然!

可见,我们给孩子设下许多难以达到的目标,对孩子期望过高,当他们无法完成“任务”时,他们只能选择说谎。

方法三:温情教育

对于撒谎的孩子必须严肃指出是错误的,并进行必要的批评,但这种批评绝不是简单的打骂,而是动力以情、晓之以理的温情教育。比如孩子偷拿了小伙伴的玩具,回家却说是自己捡的,你可以问他是真得很喜欢这个玩具吗?如果喜欢爸爸妈妈可以给你买个新的,让你把“捡”来的玩具送回去。而且要注意给孩子说理,告诉他诚实是一种美德,而撒谎既不道德也有损身心健康。还可以给他讲一些撒谎者最终遭人唾弃、自食其果的故事,以此教育孩子改掉撒谎的毛病。

在孩子犯错并能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时候,家长应该适当的夸奖两句:“宝宝能够跟妈妈承认错误,真乖。”这样也就等于在告诉宝宝,说实话才能换来夸奖。对于孩子的诚实的行为,要及时地表扬和奖励,使之得以强化而不断巩固。

父母要调整自己不当的言行举止。尽量避免说一些带有威胁性的话。即使成人很多时候只是说说而已,孩子也极有可能当真。就算孩子做错了事情,父母也要公正合理的对待与处理,不要动不动就实施严厉的管教。口头的恐吓和曾受到惩罚的经验,都会加剧孩子对犯错误的恐惧,表现出更为严重的自我防卫反应。

值得一提的是,当父母知道孩子说谎骗人之后,务必要尽快冷静下来。别急着给孩子定罪,先洞悉孩子说谎那一刻的心理,并结合自身的教育态度寻找原因。通过谈心开导,既要解开孩子的心结,又要让他们认识到说谎行为并非解决问题的正当途径。记得告诉孩子:在父母心目中,诚实的品质和勇于承担的精神,比他们所犯的过错及其后果重要得多。

总之,对于撒谎的孩子,只要父母理性看待,巧妙地引导和教育他们,坏习惯就会得以纠正。

告诉孩子“讲礼貌才受欢迎”

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文明礼貌”一词古来有之,是做人的准则。可是现在相当一部分家长和老师都抱怨孩子不懂事,不讲文明礼貌,而孩子也并不把这作一回事。对待文明礼貌,已经十几岁的孩子,视而不见、闻而不做、触而不感:

1.家里来了客人,孩子往往连个招呼都不打;院子里碰到街坊邻居、老奶奶老爷爷,从来不说一句话……

2.日常生活中,乘公共汽车,不给老弱病残、孕妇小孩让座……

3.乱丢垃圾,在公共场所吐痰、扔空饮料瓶、废纸片和食品包装袋……

4.语言不美,说话便带脏字,当自己的不文明行为受到制止时,往往恶语伤人,庸俗不堪。

5.行为不雅,在公共场合乱喊乱叫,互相打闹……

车到站,上来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儿,身后跟着一位颤颤巍巍的老大爷,手里提着一个大书包。一位乘客站起来给老人让座。男孩儿却抢先坐了。那位乘客说:“我是给这位大爷让的座,不是给你让的,请你起来。”谁知,男孩说:“他是我爷爷。”乘客对大爷说:“大爷,你可不能这样惯孩子,孩子已经不小了!”不料大爷闻言气呼呼地说:“你是谁?不让座也就算了,让个座就想教训人是怎的?”

叫爷爷给拿着书包,还抢先落座,孩子少教养没礼貌,而爷爷以错为荣,还出言不逊,礼貌和文明俱失。这不由让人想到:正是有这样的爷爷,才有这样的孙子。孩子的文明礼貌行为折射着抚养人的文明礼貌教养程度。

文明礼貌是做人处事的起点。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英国着名教育家洛克认为,礼貌是儿童与青年应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可见,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把文明礼貌看得很重。

无论是上述诸多行为,还是这个10岁男孩,他们的无礼无节不是一天养成的,而是多年前的幼儿期,家长教育不当所致。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加强自己的文明礼貌修养,为孩子做出榜样

家长为孩子做榜样,要体现在生活的时时处处。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飞舞,不加塞儿,不妨碍他人休息,主动让座位等。又如,夫妻之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因为争吵的语言和行为是不文明的,对孩子的言行和心理都有不良影响。

有的家长不懂得理解和尊重孩子的人格,对孩子蛮横粗暴、斥责打骂,这也会使孩子也用这种不文明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他人;有的父母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说粗话,孩子受其影响,也学会了说粗话。父母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严于律己,从头做起,为孩子营造文明、礼貌的语言环境。

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教会孩子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果父母偶尔犯说粗话的毛病,就应该坦诚的跟孩子检讨:“刚才爸爸妈妈说了粗话,我们是不对的,你不要学,今后我们谁都不说这种话了。

方法二:要孩子懂得,讲文明礼貌是对他人的尊重

教育孩子懂得文明礼貌是对他人的尊重,要结合生活实际与孩子共同体会。比如,孩子吃饭的时候不知道等大家坐下之后再动筷子,一般家长可能不太理会这一点,而有教育意识的家长就会启发孩子从他人的感受上想想,让孩子懂得不等人坐齐就动筷子,是不尊重他人的举动。

父母也可以和孩子一起体会与别人谈话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的感觉;一起体会见了人要表示问候,得到他人关心帮助要表示感谢的心情。让孩子认识到礼貌是一种情感的沟通,讲究礼貌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方法三:对孩子进行具体的文明礼貌指导,使其养成习惯

教育孩子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好习惯。人的良好习惯包括良好的道德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等。在这里,我们共同探讨的是属于道德习惯的文明礼貌习惯。父母对孩子的言谈举止进行具体的文明礼仪指导,应从家教礼仪入手。

1.早晚出门回家,要有礼貌的同家人道别和问候。

2.虚心接受家人的批评教育,不任性,不顶嘴,知错就改。

3.尊重、礼让长辈。

4.吃饭请家人先入座,注意吃相,离开饭桌向父母打招呼。

5.在家游戏时不要影响父母或邻居的休息和工作。

6.在同伴玩耍不要吵架打闹,要互相谦让。

7.出门做客要注意敲门或按门铃,得到允许后再进门;不随便动别人的东西;走时以礼告别。

告诉孩子“懒惰是个坏习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的时代,物质福利不断涌进童年、少年、青年的生活,以致出现这样一种危险:儿童和少年可能失去了这些物质福利,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观念,甚至不知道它们是从哪儿来的。”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家庭教育要面临的一个问题。集中体现就在一个懒惰的问题上。

有很多的家长认为幼儿期间,孩子太小不需要他们做什么,等长大了再让他们做都来得及。其实不然,因为人无论长幼,任何年龄段都有与其相对应的事要做。即便是四五岁,甚至是两三岁的孩子,他们也应高力所能及的去做些事情,不如让他们给你拿一些小件物品,自己洗脸、穿衣服等。

一个人过于懒惰,那么无论他的理想有多么伟大,他都不可能实现,因为懒惰的人是很难以把理想付诸行动的。而且,一个人如果养成了懒惰的习惯,还会给他的成长带来不可忽略其他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让一个人的成功会阻碍重重。

首先,懒惰容易使一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低下。想一想,一个连袜子都不会洗的人,会有多强的生存能力?一个连生存都成问题的人,又有多少独立的能力,面对成功所必须要经受的曲折与磨难?

其次,不利于锻炼顽强的意志以提高心理素质。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都应自己做,这样就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减少信赖性。

太懒惰不利于培养与父母融洽的感情。只有参加过劳动的人才会懂得父母的辛劳,知道父母养育自己不容易。而一个懒惰的人,就不可能体会到这一点,反而会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会以为,他们生来就是享受的,父母伺侯他是应该的,稍不满意大发脾气。这样,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怎么会很融洽呢?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教育孩子要有吃苦的精神,不要给懒惰任何借口

一个人之所以会变得懒惰,大多是因为先从思想或者说是精神就已经开始变懒了,因为精神上的懒惰,我们才变成身体上懒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