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玩耍空间,那么每天一大早,孩子起来就会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可做,他自然就不会跟家长闹腾了。从大的方面来说,孩子所处的环境要温度适宜、光线充足、安全舒适。在这些条件满足的基础上,家长可以从一些小的细节入手,给孩子增添许多乐趣,让孩子在有利的环境中获得更多有益的信息与反馈。
望子成龙的家长不少,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他们通过各种活动、辅导班把孩子的时间填得没有一点空隙。与此同时,孩子自发的自由玩耍——如捕捉蝴蝶,玩木头、石块、布娃娃,或与父母在地上打闹,却在匆匆忙忙的时光中丢掉了。
研究表明,学会自己玩耍会让孩子受益无穷,它有助于孩子变得更具有创造性,发现自己的激情所在,发展解决与他人和谐相处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也许最重要的是,自己玩耍是一种单纯的快乐,是快乐童年弥足珍贵的一部分。
孩子不能没有同龄玩伴
说完独自玩耍,我接下来再和大家讲讲“孩子与同龄小伙伴间的玩耍”。
您的孩子有同龄的玩伴吗?孩子从幼儿园、学校回到家里会感到孤独吗?也许您并没有意识到,但“伙伴危机”确实正“逼近”越来越多的孩子。
日前,一项在1000多名小学生和幼儿(4-6岁)中,进行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有同伴与自己一起玩耍,但有33.7%的孩子由于缺乏玩伴,经常一个人玩;平时只有9.7%的家长经常和孩子玩,节假日也只有22.6%的家长陪孩子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儿童中出现的“伙伴危机”,将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孩子在童年时缺少玩伴,失去与同伴玩耍的快乐,不仅会造成孤僻、冷漠等不良性格特点,更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因为儿童时期孩子主要靠同伴的玩耍、游戏来学习人际交往、与人沟通的能力,如果缺失,会有许多的隐患潜伏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比如自闭症、多动症等等。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随着钢筋水泥都市化生活带来的居住空间和心理空间距离越来越大,随着成人世界的激烈竞争向儿童世界的逐渐蔓延,与伙伴们一起玩耍的童趣,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变得越来越陌生和奢侈了。
记得某亲子论坛上曾出现过一则“想帮儿子找玩伴”的帖子。发帖子的孩子妈妈说:“邻居的孩子永远在家里做功课,而我的孩子没有玩伴,孩子不是看电视就是要我陪他玩。”她想给自己5岁的儿子找一个年龄相仿、能玩到一起的孩子。这则“应征玩伴”的帖子,在论坛上刚刚挂了一天就有129条“跟帖”,其中超过8成的帖子都是父母带自己的孩子“应征”小玩伴的。
孩子出现“伙伴危机”,主要有两大原因:第一,与家长过分的溺爱、保护有关。许多家长总希望孩子能跟学习好、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交朋友,这缩小了孩子的交友范围。由于怕孩子受到伤害或不良影响,部分家长甚至干脆阻止孩子和别人交往。第二,孩子生活圈子小,玩伴很少,而且,现在大多数家庭是三口之家,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也缺少同龄玩伴。
那么,如何才能改善这种状况呢?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为孩子创造交友机会
有些家长成天把孩子关在家里,业余时间全部用来学习琴、棋、书、画,并以“孩子从不出去玩”为骄傲,忽视了孩子与人交往的心理需求。此外,一些孩子由于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如父母离异,特别是父母的相互伤害或诋毁,使他们过早地承受心理重压,由此产生自卑和无助感,原本开朗活泼的孩子有可能封闭自己,不再相信任何人也不愿与人交往。
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参与群体活动,为孩子结识朋友创造机会。家长要经常问问邻里间那些和自己孩子年龄差不多的孩子及他们的父母,问问他们都什么时间出来玩,让自己的孩子也在同样的时间到院子里玩,这样孩子就很容易交上朋友了。
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我总是积极支持她交朋友。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上了小学,无论是从都市到乡村,依依总有几个很要好的朋友。我鼓励她把家里电话告诉朋友,并经常和他们通话。
2002年1月10日(依依刚满5岁),吃过晚饭,电话铃突然响了。妻子习惯性地拿起电话:“您好!”结果,让妻子意外的是,听筒中传来一个稚嫩的童声:“请问范姜国一在吗?”妻子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你找谁?”“我找范姜国一,我是她的好朋友。”妻子终于明白过来,这个电话是找依依的。竟然有人给依依打电话,而且还如此的郑重,这让接惯了公事电话的妻子感到新奇和欣慰。
依依听说有人通过电话找自己,也很兴奋,像个大人似的接过电话,慢条斯理地问:“你好!你是谁呀!”然后大呼小叫着说:“啊,你是王瑶啊!”原来是依依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平时两个人很要好,于是互留了电话号码。没想到王瑶真的打电话给依依聊天。这是依依生平第一次接到专门找自己的电话,尽管两个人白天刚刚在幼儿园里相处了一天,而且翌日又会在幼儿园里见面,但两个人还是在电话里聊了很久,时不时握着听筒笑得直不起腰来,看得出两个人都很开心。放下电话,我故意问她是谁找她呀,她骄傲地说:“我朋友。”
依依上学后,我还从中间牵线,帮助依依交笔友。虽然笔友不能在一起玩耍,但和笔友通信的过程,也是和同龄伙伴交流的过程,这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个性发展、社会化发展都大有裨益。《玩过小学》出版后,依依还通过这本书交了好多“快乐小伙伴”,他们隔着千山万水经常互通电话、发伊妹儿,或者通过QQ聊天……
方法二:鼓励孩子带朋友回家
家长应放手让孩子自己择友,鼓励孩子邀请自己的朋友来家里玩,也要支持孩子去朋友家玩。
我从不反对女儿依依带朋友回家。依依热情好客,总喜欢邀请同学、朋友到家里来玩。很多时候,呼啦啦一下带回六七个小孩子,他们在地上蹦跳,在床上打滚,甚至在家里玩捉迷藏的游戏……翻天覆地闹过一通,等孩子们走了,再看家里: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床上被褥被“蹂躏”得面目全非,柜子里因为捉迷藏时有人藏身于内而同样零乱不堪,给依依买得各种水果早已“洗劫一空”,果皮却从桌面到地上铺摆开来……结果,每次我和妻子带领依依都要收拾上大半天。
据我所知,很多父母做不到这一点。带那么多孩子回来多闹啊,把家里弄脏了弄乱了,收拾起来多麻烦啊……可是,和孩子收获的快乐比起来,这些显得多么微不足道啊。
父母陪玩,当然也会给孩子带来快乐,可是,这替代不了同伴交往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终日生活在封闭环境中的孩子,父母能够给他爱,但给不了集体的归属感,能够和他一起做游戏,但制造不出集体活动的愉悦气氛。
想一下,我们也是从幼年一点点走过来的,当我们渐渐可以松开父母紧拉着的手,有了接近小伙伴的愿望的时候,父母的陪伴还能让我们每时每刻都感到开心吗?是不是很多时候,当我们和朋友投入地玩共同感兴趣的游戏,父母加入进来,那种无拘无束的快乐气氛反而消失了?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们强烈渴望父母放手,强烈渴望走出家门,投入到集体队伍中,和伙伴们一起开心的笑,疯狂地追逐?是不是放学后,我们最渴望的就是走东家串西家召集小伙伴出来,或玩捉迷藏或玩老鹰捉小鸡,哪天自己被大家冷落了,就会不开心地连晚饭都吃得没有滋味?
既然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为什么要剥夺我们的孩子结交伙伴的权利?为什么要把他们变成“孤独的小蚂蚁”?
毋庸多言,孩子的成长需要群体生活,需要伙伴。否则孤独感会让孩子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性格,甚至将来孩子会因此无法和他人交往,无法适应社会。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玩伴
说过独自玩耍和伙伴陪伴,最后东子再说说“孩子与家长在一起玩耍”。
给孩子玩的权利,对孩子很重要。而陪孩子一起玩,做孩子最好的玩伴,同样不该被家长忽视。
人是一种感情动物,尤其对于孩子来说,更需要来自父母的情感呵护和温暖。作为独生子女,现在的孩子本就孤独,在封闭的高楼大厦里,偶尔想玩了连个伙伴都找不到,如果父母再不陪孩子玩,那孩子就更可怜了。
父母做孩子的游戏伙伴,不仅可以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求,而且在和孩子玩耍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同时,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和潜能,从而在共同玩耍中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可是,看看我们身边的父母,究竟拿出多少时间陪孩子玩了?我曾经就这个问题做过调查,一种回答是:工作太忙了,天天想着挣钱养家,哪有时间陪孩子玩?一种回答是:唉,和小孩子玩,让人心烦,给他多买点玩具,自己玩去。有陪孩子玩的时间,自己多看看书,看看电视,上上网消遣消遣多好。也有这样回答的:我一个大人,和孩子一起玩,多有失家长尊严啊。在孩子面前嘻嘻哈哈的,以后还怎么管教孩子?
无论是哪种回答,都证明一点:我们的父母太忽视陪孩子玩耍,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快乐了。在他们眼里,挣钱工作、消遣、家长尊严……都比陪孩子玩重要。甚至很多人认为,物质上能够满足孩子的都满足了,也从心里爱孩子,不过是没有时间陪孩子玩,这对孩子的成长不会有什么不良影响的。
实际上,这种只注重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孩子情感需要的爱,是片面的。情感上疏离了孩子,会让孩子在感到孤独的同时,产生不安全感。这样的心理将对未来的生活带来消极的影响。现在的孩子物质上已经够丰富了,我们要做的是多抽出些时间来陪伴孩子。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无论多忙,也要抽时间陪陪孩子
只有在细腻的爱中成长起来的,内心充满快乐的孩子,才是“真正健康”的孩子,而只有拥有“真正的健康”,孩子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所以为人父母者不要认为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学校,给孩子买了大堆的玩具,或者有保姆陪着孩子,就可以放手不管。无论工作有多忙,也要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和他一起做游戏,感受他的快乐,做他最好的玩伴。
其实,我每天的工作千头万绪,要说忙,我想我比一般的上班族要忙得多。因为每天除了撰写文稿,还要接听心理咨询热线,采访别人或接受他人的采访,接受邀请到学校、企事业单位、部队作报告或者演讲,到电台电视台主持节目,每隔一段时间还要到外地讲学、作报告、参加会议……一天忙下来,回到家还要利用一切闲余时间看看书,上网查查资料等等。
什么叫有时间,什么叫没时间?如果你认为钞票重要、工作重要,那自然就没有陪孩子玩的时间。而如果你认为孩子的快乐重要,那你就有时间陪孩子。我的生活、工作状态如此,相对于那些天天和孩子相对的父母来说,我和依依相处的时间太少了,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说,我和依依一起玩耍的时间,要比那些每天下班回家看到孩子,却不陪孩子玩的父母拿出来的时间多得多!
很多时候,我用一天中的半天时间陪孩子。而这半天时间我可以用来写一篇稿子,换来五六百元稿费;或者去作一场报告,拿回千八百元劳务费。我也可以用来打保龄球、打麻将;用来读书看报,或者干脆睡觉……可我陪孩子去郊外、去游乐场,去孩子想去的地方,尽管那里没有我可玩的东西,但孩子快乐,我则快乐。
其实,最初我也并不是很在意一定要陪孩子玩,并没有把陪孩子玩当成一项工作来做,只是在自己有心情了,或者孩子极力缠着自己的时候,随机陪孩子一会。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从此开始重视这项“任务”。
依依4岁那年,一天晚饭后,她突然问她妈妈,如何才能停电。我们问她为什么要停电啊,她说每天吃完晚饭,爸爸上网妈妈看电视,没有人陪她玩,她只能一个人玩玩具,特别没意思。如果晚上停电了,爸爸妈妈就看不成电视用不成电脑了,就可以陪她一起玩了。依依的话给了我们很大的触动,让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到,孩子太需要父母陪着一起玩耍了。于是,我和妻子商定,以后争取每天晚饭后“停电”一小时,尽情陪依依玩耍。
后来,虽然并一定非要“停电”,但陪依依玩的习惯一直延续下来。
陪孩子玩耍并不是件多难做的事情,只要有耐心,只要把自己也当成孩子,只要给孩子带来真正的快乐,你就会成为孩子心目中最好的玩伴。
方法二:陪孩子游戏也很重要
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乐趣;对父母而言,游戏则是教育的一种最佳形式。为了支持孩子的游戏活动,父母除了开辟更大的游戏场地与空间,以及提供合适的、丰富的游戏材料,包括玩具之外,更应该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具体的游戏过程中去。
但是父母毕竟是成人,思想、行为与孩子是迥然不同的。你该如何融入孩子的世界,怎样和他们一起玩呢?事实上,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
不到一岁的孩子基本上属于“无能力”的被动状态,还不知道怎么做游戏。在他们眼里,父母或许就是一个大玩具。
父母要主动地跟孩子玩、逗孩子开心。最常用的一种策略是相互模仿动作和声音。比如宝宝无意中做了一个类似拍手的动作,父母马上紧跟着做一个拍手动作,然后宝宝又会模仿大人,继续学着做下去。还有常见的“躲猫猫”游戏:父母先和宝宝脸对脸玩一会,把宝宝逗乐了,然后故意躲到一边,宝宝就会探头探脑地寻找,父母再躲到另一边,宝宝又会跟过来。当然父母也可以借助一些色彩鲜艳或带有声音的玩具和宝宝一起玩,如动物摇铃、拨浪鼓、彩色积木,这些玩具都有利于培养宝宝的注意力。
这些适合小宝宝的游戏,无论内容与形式都特别的简单,却是建立早期亲子之间亲密关系最理想的途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孩子对世界的最初认识。
两三岁的时候,宝宝特别钟爱假想游戏。这时他们已经能够稳稳当当地走路,活动能力也大为增强,可以自己发起游戏了,并且他们越来越钟爱假想游戏。于是父母的角色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不再起引导作用,而是配合着孩子一起玩。比如当孩子举着玩具枪跑过来,嘴上喊着“不许动”时,父母只能举起双手,扮成“俘虏”;当他们改换成拿着玩具针筒,一脸严肃地要给你“打针”时,父母也只好乖乖地坐下来当“病人”。
在游戏过程中,父母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如动作示范、引导孩子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思考等。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互相猜谜语、玩一问一答的游戏。在玩的过程当中,父母必须遵循这样两条原则。第一,一旦与孩子开始玩了,就要玩到使孩子觉得满意为止;不能因为自己感到厌烦了,就单方面终止游戏。第二,要做孩子游戏的忠实合作者,但不要特意讨好孩子,不能一味地顺从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