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当幼儿不愿吃某种食物或不愿进餐时,不要消极打骂,可以让其暂时离开餐桌,饭后再慢慢讲道理。这样可满足幼儿希望成人尊重的心理,从而使孩子能顺利进餐。
5、顺其自然,不强迫孩子。在孩子食欲不振时少吃一顿并无多大妨碍,多数孩子饿了自然会产生食欲,自然会吃。有些父母担心孩子营养不良,强迫孩子多吃,并严厉训斥、非吃不可,这对孩子的机体和个性都是一种可怕的压制,使孩子认为进食是极不愉快的事,逐渐形成顽固性厌食。
方法二: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
孩子良好的进食习惯,需要在大人的帮助下才能养成,所以家长首先要改变喂养方式和方法。建议及早令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比如定时、定量,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这顿不吃好,过了时间就没得吃,直至下一顿才能吃,这期间除了可以喝水外,零食是绝对不能吃的,无论孩子说自己有多饿,以此强迫他形成良好的进食习惯,绝对不能养成宝宝边吃边玩的坏习惯。
家长本身也要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言教不如身教,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如果大人们本身的饮食习惯不正常,或者常常随便以零食裹腹,自然没有理由去要求孩子遵守定时吃饭习惯。
尽量做到吃饭的时间一到,全家人一同在餐桌上用餐的习惯,并规定孩子须吃完自己的那一份餐。
从女儿范姜国一(依依)能上桌就餐开始,我们就全家一起进餐,进餐时培养孩子不偏食、不剩饭的好习惯,当然首先是我和他妈妈不偏食、不剩饭。这种共同就餐,除了规范了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还是一种无声的沟通,由此增进了亲子关系。
其实孩子偶尔不想吃饭或有时吃得多,有时吃得少完全是正常的。只要不是有疾病,不必过分担心,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或一定要再吃一点什么补上。孩子一、二餐吃得少,不会影响孩子的发育。食量的大小并不等于食欲的大小。有些孩子天生食量小,但他消化吸收功能好,吃比较少的量就够了。因此,家长注意不要和别的孩子去比谁吃得多或少,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就行。
另外,还要注意鼓励孩子独立进餐。幼儿随着手的动作的发展,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对周围事物兴趣的不断增加,常常有想自已动手吃饭的意识。当大人给他喂饭时,他会动手去抢勺。或用手去抓饭菜。对此,家长一定要抓住时机加以鼓励和培养,不要怕将衣服弄脏,也不要怕将饭洒得一地。
吃饭前,给孩子洗净手脸,围上一个干净的围嘴,让孩子坐在小椅子上。吃饭时宝宝和大人各拿一把勺,采取大人喂饭和孩子自已吃同时进行。这样做既可保护孩子吃饭的积极性,又可避免孩子自已吃不好饭,或将饭吃凉的现象。等孩子长大一些,能完全独立进餐了再放手让孩子自已吃。在小儿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孩子进餐的积极性,大人要放手让宝宝自己吃饭,鼓励孩子自己吃饭。
方法三:要重视孩子食欲的培养
食欲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进食量,影响儿童营养的摄入。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变着法地给孩子做各种食物,希望孩子多吃、吃好,而忽略了对吃饭兴趣的培养。其结果是孩子将吃饭当成一项任务,每天在父母的监督下“很不情愿”地完成它。
小军是家族里几代单传,从小养成了挑食的毛病。家长怕影响他的健康,就按营养搭配安排食谱,结果他还是喜欢吃哪个就吃哪个,照样挑食。家长强迫他吃这个吃那个,他就反驳家长:“你们为什么不吃?”他并不知道,家长专门给他加的菜量少,家长故意不吃。于是,在这个家庭里,每次吃饭都处于一种“临战状态”。
要想让孩子改掉挑食的毛病,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单给孩子做菜,全家一样,荤素搭配;2.孩子不爱吃的菜,家长有意多吃,津津有味,并告诉孩子这种菜有什么营养,对人体有哪些好处;3.适当饿俄他,让他有进食的欲望。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孩子吃饭的兴趣比孩子每餐吃下了多少更为重要,它可使孩子受益终身。
睡好觉孩子才能长得高
对于父母,一生中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儿女健康、有出息。他们在子女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孩子身上投资,以期待孩子在将来能够胜人一筹、出类拔萃。但孩子成长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潜规则,比如身高,时刻在升学、就业、婚姻等关系孩子一生的大事上阻碍孩子的成长。
人的身高增长有两个高峰期,一是婴幼儿时期,此阶段脑垂体生长素分泌最旺盛,主要与睡眠质量和营养摄入有关。二是青春期,这个阶段生长素分泌达到第二个高峰,是孩子长高最后冲刺阶段。
现代研究认为,儿童的生长发育除了遗传、营养、锻炼等因素外,还与生长素的分泌有一定关系。生长素是下丘脑分泌和一种激素,它能促进骨骼、肌肉、脏器的发育。由于生长素的分泌与睡眠密切相关,即在人熟睡后有一个大的分泌高峰,随后又有几个小的分泌高峰,而在非睡眠状态,生长素分泌减少。所以,儿童要发育好,长得高,睡眠必须充足。
经常睡眠不足,会使人心情忧虑焦急,免疫力降低,由此会导致种种疾病发生,如神经衰弱、感冒、胃肠疾病等。瑞典一家医学研究人员发现,睡眠不足还会引起血中胆固醇含量增高,使得发生心脏病的机会增加,澳大利亚的一个研究学会提出,人体的细胞分裂多在睡眠中进行,睡眠不足或睡眠紊乱,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分裂,由此有可能产生癌细胞的突变而导致癌症的发生。
对于5岁以下的幼儿来说,包括晚上的睡眠和午睡,一天一般要睡够10-12小时。当然睡眠有个体差异,短眠型的人可以睡少一些,但也要睡够。所谓睡够,就是睡后头脑清醒,白天不困倦,精力充沛。睡眠时间太短,大脑得不到应有的休息,就会影响大脑的反应敏感度、记忆力、思维能力,即影响孩子的心理情绪,也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发育。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对孩子要严格要求
睡好觉的第一要诀就是守时。睡不好的孩子,大多与睡眠不守时有关。
一项对幼儿家长的网上调查显示,约有27%的孩子没有固定睡眠时间,很多孩子都是在晚上9时之后才睡觉。很多父母对孩子不能按时睡觉不以为然。但实际上,这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很大影响。
孩子出生后就应开始培养和训练良好的睡眠习惯。足够的睡眠是保证孩子正常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孩子越小,所需睡眠时间越长。随着年龄的增大,睡眠时间不断减少。让孩子每晚在大致相同的时间里,按同样的顺序整理床铺、洗脸、刷牙直至上床睡觉,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女儿依依自小我就注重培养她的睡眠习惯,尤其是在她幼儿时期,不仅保证了她充足的睡眠时间,而且养成了良好的睡眠习惯。以至于每天晚上不是我们催着她去睡,而是她告诉我们:“爸爸妈妈,我要睡觉了。”这种习惯持续至今,虽然初三的课程很紧张,但是每天还是保证她有9个小时的足够睡眠(别的同学一般都只能睡6-7个小时)。良好的睡眠习惯和充足的睡眠保证,给我带来的是一个身心健康、阳光快乐、学习优秀的好女儿。如今,不满13岁的依依已经1.62米,在同龄孩子中已是亭亭玉立了。
有很多家长和孩子之间常常为睡觉产生矛盾。其实,只要家长提出的要求合情合理,孩子是会遵守的。一旦给孩子规定好上床睡觉的时间就不要改变。即使这时爸爸刚好进家门或者叔叔来作客,也不允许孩子多呆会儿。睡觉时间越明确,孩子就越容易按时去睡觉。但不要把“天黑了”,当作孩子上床睡觉的标准,因为夏天白天很长,这种说法会引起麻烦。
方法二:要考虑孩子的情绪
对有的孩子来说,睡觉也许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孩子感到他好象一去不复返了,他不知道当他第二天醒来时,周围的一切是否会变样。因此睡觉前有必要和孩子讨论一下你要孩子做的事情。孩子明白他们该做什么后,往往会令人吃惊地顺从。孩子上床后,你应该给他讲故事,并给孩子盖上他喜爱盖的毯子或被子,这样做都有助于使孩子产生一种安全感。
有的孩子因为精力旺盛,到了大人认为他该休息的时候仍不肯睡;有时候他明明呵欠连连,还是不肯睡。那是因为他不愿因为睡觉而错过大人的活动,尤其是家里有客人来访,气氛正热闹,突然叫孩子去睡觉,他如何甘心呢?有的孩子是怕黑或怕孤独;有的是午睡睡多了,真的不困;还有的是睡前情绪过于兴奋,一时无法平缓下来。孩子正在做游戏时,父母要他上床睡觉,这就很不明智。最好的办法是事先提醒孩子:“现在离睡觉时间还剩半个小时了”,使孩子们有时间平稳情绪,逐渐习惯睡觉这个概念。
方法三:尽量使睡觉前的一段时间成为安静时间。
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要尽量避免出现以下情况:①晚上家里经常来客人,对孩子造成睡眠干扰。②父母不注意给孩子创造好的休息条件,经常在家里打牌,直到夜里十一二点,吵得孩子无法睡觉。③父母晚上长时间看电视,使孩子的睡眠受到干扰。
恶梦、梦游或夜间惊恐等,在那些上床睡觉前保持安静的孩子中很少发生。睡前家长可以和孩子读书,讲故事或者听音乐,使孩子在安静、祥和的氛围中入睡。
当孩子睡觉有进步时,早晨起床后父母要为此给予表扬,这样可以促进孩子良好睡眠习惯的养成。
要多带孩子去锻炼身体
说起锻炼身体,我们脑子里首先会想到的是,各种大大小小的竞技比赛、运动会、健身房等场面,以及夏日里的清晨街道旁、休闲广场,大爷大妈们跳的健身舞、傍晚扭的大秧歌,冬天公园里冒着刺骨寒风冬泳的勇士……如果换作要家长领着孩子在院子里跑跑跳跳、玩玩滑梯、假日领孩子去游园、去远足,在人们眼里这似乎跟锻炼不搭边。
可是东子想说的是,体育锻炼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玩皮球、滑滑梯、踢毽子、跳绳、跑步、游泳、做操、远足等等,就是随意的散散步,也不失为一种锻炼。这些锻炼,家长都可以同孩子一起进行。
我们作为父母都希望孩子成龙成风,都希望孩子身体健康,也都明白只有健康的身体,孩子才能有好的前程。但我们身为父母,往往倾向于孩子的营养,倾向于孩子的智力开发,却忽视了孩子的体育锻炼,忽视了增强孩子的体质。因此,幼儿园及小学校里才出现了小胖墩、豆芽菜、小眼镜等等,经常生病的、体质很差的小朋友也屡见不鲜。
锻炼身体真有那么大的作用吗?让我们来看看以下这两个例子。我国游泳名将吴鹏小时候因为体弱多病,被酷爱体育的父母送进了游泳培训班,本来想通过游泳强身健体,提高小吴鹏的身体抵抗力,却不料由此诞生了一位世界冠军;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我国呼吸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钟院士已经67岁高龄,虽然日夜奔波劳累,却精力不减,始终坚持在“抗非”第一线。这得益于他硬朗的身体,得益于他坚持不懈的体育锻炼。上面的例子说明:体育锻炼在人们的成长过程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时期正是养成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好机会。如果错过了,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由于受旧习惯的干扰,新习惯就难以形成。儿童时期也是人体形态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生长发育的好坏,对人一生的体质和体型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带孩子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有着特殊的意义。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要提高对幼儿体育锻炼的认识
但如今的家庭只有一个宝贝,因此比较娇惯。有个别家长别说户外体育活动,平时连走路都不太舍得,生怕累坏孩子。如果在户外活动中摔一跤,那更是心痛的不得了。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体质弱,累坏了要生病。甚至有个别家长认为,有些爬、翻、滚的动作危险,还会把一身干净的衣服弄脏。还有的家长认为户外体育活动就是玩玩而已,还不如写写字、看看书有用。家长的对体育活动意识的淡薄,使现在的孩子缺少锻炼的机会。
春暖花开的季节,家长应该多带孩子去户外游戏,4-5岁的孩子可以去郊外远足,运动中快走与慢走、快跑与慢跑以及跳跃交替进行,既训练了幼儿的基本动作,又训练了幼儿的速度、耐力等基本身体素质,还培养了幼儿的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了幼儿坚韧不拔的毅力,更使幼儿欣赏了大自然的美好景物、增长了知识,进一步调动了幼儿进行身体锻炼的积极性。
体育锻炼是父母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良好载体。事实上,孩子天性好动,真正不爱运动的孩子只是很少一部分。体育锻炼是一项父母子女可以共同参与、亲历亲为的活动,体育锻炼的过程,既是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精神、磨炼意志品质的过程,也是孩子体会公平竞争、团队精神、人际交往的过程,是孩子宣泄不良情绪、克服焦虑、享受体育带来的欢乐和愉悦的过程,更是父母们了解孩子、引导孩子、加深亲情、加强沟通的一个互动的过程。
方法二:要重视日常游戏对幼儿锻炼的重要性。
游戏是孩子体育启蒙的第一课,游戏可使孩子聪明伶俐、身体健康。游戏的目的不仅在于增强体力,使孩子们的四肢得以均衡使用,从而有效地弥补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单一的活动对大脑的不均衡刺激,促使大脑发育。尤其是在婴幼儿快速生长时期就更为有利,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1-5岁是幼儿感觉运动发展的最佳时期,此时有目的、有计划的发展幼儿的感觉和运动,不仅对大脑是良好的刺激,以提高大脑对全身各器官系统的支配能力,还能促进运动神经的发展。
其中:1-3岁可选择的游戏有:手指体操、捏橡皮泥、踢定点球、踢滚动球、侧滚、驮物爬、两腿两足夹物走、拍球等;3─5岁可选择的游戏有:各种曲线跑、各种躲闪游戏、跳皮筋、伸展性体操、单足站立、学骑自行车、跳房子、跳绳等。幼儿玩耍各种套叠玩具、穿绳玩具、积木、积塑等,有助于锻炼小儿肌肉动作和手指的灵活性。
球类游戏是比较古老的儿童游戏,在球类游戏中,不但可以训练孩子的手腕力量,还可以训练孩子手控制方向的能力,提高手眼协调性,增强孩子的快速反应能力。而球的反弹特性,使孩子对事物运动方向的改变产生思考和认识,提高了孩子预测运动方向的能力。
孩子在完成独立行走以后,随之就是高级的运动技巧的发育和形成,比如跳跃、模仿肢体动作、接球、跳绳等。孩子运动能力的提高和培养,也可通过游戏来完成。这需要我们家长结合孩子的生理特征来制定一套符合孩子发育特点的、科学的游戏计划。
方法三: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运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