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这首《秋日偶成》(《明道文集》卷一),是与《春日偶成》(清.同治《黄陂县志》p133、《二程集》p476)齐名的姊妹篇,也是程颢以诗言志、以诗言学的代表作。
程颢与程颐(世称“二程”)兄弟的少年时期是在淮南西路黄州府黄陂县(今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度过的。
话说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元宵节,位于滠水河畔、长江之滨、木兰山麓的黄陂城乡,“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县民们以当地特有的民俗形式,欢送二程一家东行。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继大年三十辞旧迎新之后,正月十五日既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火树银花之夜。
人们之所以如此隆重地庆祝,就是为了给春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有民歌云:“年过月半尽,各人找事混。”所以,元宵节是热热闹闹中国年的压轴戏。
这一天,一切活动的主题强调一个“闹”字。人们耍狮子,舞龙灯,大红灯笼翻重浪;划旱船,打莲湘,遍地爆竹动心潮。
这时的二程兄弟,性格迥异。
活泼好动的翩翩少年程颐觉得这是自己一试身手的好机会,带着一帮小兄弟,硬是拽着温文尔雅的哥哥程颢放下手中的书本,说:“我的程夫子,快走吧,今天大伙为你筹备了一个特别的生日晚会,就差你这位寿星佬了!”
程颢拗不过程颐,在堂兄弟们的簇拥下,来到五光十色不夜天的庭院。
突然,随着担任演奏人员的堂弟们敲锣、击钹、击鼓声响起,采莲船闪亮登场。
采莲船为纸糊篾扎,设计精美,船顶犹如楼阁亭榭,船上的四个吊灯三个座灯把采莲船装扮得五彩缤纷。
程颐扮演坐船小姐——采莲女,涂着红红的脸和红红的嘴,穿得花里胡哨的,提着采莲船婷婷摇曳;堂弟俩则扮演丫鬟站在船两侧,一手握扇、一手执巾,尽情地表演;前后分别有一位长须飘飘的艄公和摇着一把破扇子的花脸媒婆撑篙、摆艄。
他们熟练地运用舞台上的各种走步,还有兰花指、剑指、云手、水袖等舞蹈表演技术,演唱以艄公为主,众人应和,四句唱词最后一句由众表演人员与观众齐和。演唱时,众表演人员做出似船在水上飘摇的动作,丫鬟则在船旁摇扇挥巾,不时做出为坐船小姐擦汗、驱蚊等动作,掌舵的在船后做摇撸状,还不时做些滑稽动作,开一开坐船小姐和观众的玩笑,为现场增添趣味。他们边划边唱道:“采莲船哎,哟嗬!用力撑嘞,呀嗬咳!祝贺程颢嘛,牙嗬子哟,生日快乐嘛,划着!……”
开场白唱完后,所有人员随着锣鼓节奏开始行船表演,船儿和掌舵的以程颢为中心在簸箕大个圈内绕场行船,这正是:丫鬟围着艄公转,媒婆追着船尾扇,艄公指挥船儿转,锣鼓点子指挥船儿玩。如此妙趣横生的表演,逗得大家忍俊不禁。
接着,堂兄弟们提着五花八门的彩灯,每个彩灯有一条灯谜,运用击鼓传花的形式,选择猜谜者,猜中者有奖,“奖品”是出一自选节目;没猜中者须出两个节目,其中一个是规定节目。
随着击鼓传花的鼓点声停,正好第一个彩球落到程颢手中,程颢只得猜谜,其谜面是一首诗:
人说青山好,双岫叠云霄。
满目参天树,由君细细瞧。
谜底是四个字;要求先用动作说明,然后口头解释。
程颢沉思片刻后,先一只手把采莲船的帘子掀起,一只手请程颐走出来。然后解释说:“‘人说青山好’中的‘说’系‘言’之意,它与‘青山’的‘青’组成一个‘请’字,意为两相‘好’;‘双岫叠云霄’中的‘岫’,《说文》中释为‘山穴也’,《尔雅》上也称‘山有穴曰岫’,这里所指为山,两山相叠当然是一个‘出’字哟;‘满目参天树’中之‘满目’即‘目’,‘参天树’乃指‘木’,‘木’与‘目’则组成一个‘相’字;‘由君细细瞧’则是‘见’之意。所以,这首诗的谜底应该是‘请出相见’。”
程颢话音刚落,便赢得了堂兄弟姊妹们的阵阵喝彩。
程颢见大伙如此心花怒放地赏花灯,又见一轮明月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般,把整个黄陂县城装扮得分外妖娆。于是,他触景生情,给大家吟诵起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诗:
玉漏铜壶且莫催,
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
程颢以为,自己节目表演完毕之后,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观看堂兄弟姊妹们的表演了。
哪知,程颐却不依不饶,他硬是要程颢粉墨登场充当采莲女。程颢不肯就范,程颐竟强词夺理地说,为什么把他从采莲船里请出来?即使程颢不表演采莲船,也得再出一个规定的节目才能作罢。
程颢这才知道,刚才让自己猜谜原是程颐设下的圈套。
正在二程兄弟嬉闹之际,突然,冲天炮一声巨响,街坊的元宵表演队来到了程乡坊。
原来是乡亲们得知二程一家即将迁往千里之外的虔州(今江西赣州),特地组织了一组精彩节目前来祝贺其乔迁之喜,让他们在家乡过一个愉快的元宵节。
父亲程珦和母亲侯氏连忙率全家拱手相迎。随着程家的迎宾鞭炮声响起,顿时锣鼓喧天,打莲湘、蚌壳精、踩高跷、敲碟子等节目轮番上阵,异彩纷呈,热闹非凡。尤其是耍狮队的传统地狮、高桩狮、群狮等,闻声翩翩起舞,令人目不暇接——
有的在平地表演,有的在大型球面和撬板上自由玩耍;而醒狮飞越连环梅花桩,惊险刺激,飘逸矫健;梅花桩下舞狮少年,威风凛凛,豪放张扬。尤其是在由八张饭桌垒起的第八层高台上表演,做出各种令人咂舌的腾、挪、跳、跃等高难度动作,如履平地一般。如此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程颢大开眼界。
接下来,一个个狮子一跃而下,在院内作谢礼表演后,进入草庙巷,与数十米长的龙灯队联合表演……
耍狮子、舞龙灯表演刚刚结束,程颐又旧话重提,非要程颢再来一个节目不可。
没办法,程颢只好给大家讲起了采莲船的传说——
采莲船又名旱船。玩采莲船源于修洛阳桥募捐,当年大桥因资金短缺而停工,美貌盖世的观音娘娘获悉后,毅然来到人间用玩采莲船的形式为洛阳桥募得巨款,使洛阳桥才得以竣工。有黄陂流传的民歌作证:“四月里来定立夏,桥儿修到八丈八,没得银钱不修啦。”“六月里来三伏天,观音娘娘坐采莲,一桥飞架大河边!”后人为了纪念观音的善举,就通过采莲船表演来赞颂其功德。自宋代初年开始,玩采莲船逐步普及开来,成为民间闹年的一种文艺形式。表演队每年大年初一出马,走村串户巡回表演,直至正月廿五才卸马。
程颢话音刚落,但见程颐将一张红纸展开,上面写着“正月十五会佳期下弹琴诵古诗中不闻钟鼓便深方知星斗移少神仙归瑶池与同仁运心机时能进桃源洞与仙女共枕眠”共四十九个字,没有断句,要程颢念出此诗才能过关,否则,还得表演采莲船。一时间,大家又是一阵吆喝。
程颢奈何不了这个顽皮的弟弟,只好为大伙助兴。可是,他看了此诗后,觉得无论从四字句、六字句来断句都不成,按七律又少了七个字。堂兄弟们乍一看也眉头紧锁,不知所云,全场一片寂静。
忽然间,程颢恍然大悟,原来是一首“藏头露尾”诗,从第二句起,起首的一个字是前一句最后一个字的右半部分,其他各句依此类推。于是程颢高声念道:
正月十五会佳期,月下弹琴诵古诗。
寺中不闻钟鼓便,更深方知星斗移。
多少神仙归瑶池,也与同仁运心机。
几时能进桃源洞,同与仙女共枕眠。
闹了大半宿后,母亲侯氏端出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元宵伴长寿面,全家人聚在一起边品尝边赏月,共庆程颢的15岁生日,其乐融融。
似乎还未尽兴的程颐,又缠着母亲给他说说当时生育程颢的情形。侯氏就给孩子们讲述了自己“双凤投怀”的故事——
那是15年前的一天晚上,我一上床就酣酣入睡,进入了梦乡。梦中说,有一对“金凤”觉得老天爷对我不公平,所生子女均在襁褓中夭折。于是,一对五彩缤纷的双凤,时而翔于天际,冲入九霄,到玉皇大帝那儿去告御状,为我鸣不平;时而东走西游,南旋北转,在人间宣扬我和你父亲举孝廉的事迹……忽然,那对金凤从云端翩翩飞来,栖落在程乡坊院内的梧桐树上,一阵鸣叫之后,在我不经意的一霎那间,便双双投入到我的怀抱之中。当我把它们抱在怀里,轻轻地抚摸其美丽的羽毛时,突然,金凤化作一缕青烟,投胎到我的肚子里去了……我顿时欣喜若狂,不禁一阵大笑,竟一下子笑醒了。
当时,正值深夜,我觉得好生奇怪,就迅速叫醒正在酣睡你们的父亲,一五一十地讲给他听。睡得迷迷糊糊的他见我如此唠叨,以为我是痴人说梦。所以,他只是“嗯,啊”地随声附和,并没有当一回事。
真是无巧不成书。在我28岁那年即明道元年(1032年),在十月怀胎之后,果然于正月十五日子时(见《山东东阿程氏家谱》),在草庙巷程乡坊思贤堂生下了程颢,你父亲就给他起名伯淳(世称“明道先生”)。
次日清晨,黄陂县城万籁俱寂。
刚刚闹完元宵的人们大都还沉浸在梦乡中,侯氏却带着二程兄妹四人,一边围绕着程乡坊转悠,一边感伤地说:“孩子们,按照我们黄陂的习俗,元宵节一过就是月半大辞年了。今天你们就要离开故乡,前往虔州(今江西赣州)求学了。可是,昨天夜里,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每当想到要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就思绪万千。真是故土难离呀!”
她沉思片刻后,又指着程乡坊语重心长地说:“我之所以今天一大早特地让你们到这里转三圈,就是要你们记住养育你们的故土。今后,你们不管到了什么地方,不论地位有多高,都不能数典忘祖啊!”
“母亲,您不是常对我们说,从祖父到我们这一代,已经在程乡坊生活了六十多个春秋吗?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勿忘故国荆树根的。”善解人意的长子程颢劝慰母亲道。
“是啊,正是祖公奉旨南下,到黄陂执政育人,在这里谱写了许多佳话啦!”
“听说祖父治县期间,黄陂不仅政通人和,而且文风颇盛,名扬于士林。是这样吗,母亲?”才思敏捷的次子程颐问。
“是的。黄陂虽然说人多田少,县民并不富裕,但一直保持着尊师重教的好传统,祖父南下黄陂后,更是将此传统发扬光大。”然后,话题一转说:“不仅如此,我还要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当年祖母正是闻听祖父的英名而嫁到程家的,这里就是祖父与祖母举行婚典的地方。”
“让我猜一猜,父亲是不是也在这里出生?”天真活泼的长女好奇地问。
“你猜对了。不过,你父亲真乃生不逢时矣!他两岁时,你曾祖父就撒手人寰,我们婚后的第二年,你祖父又乘鹤西去了!从此,家道中落,但你父亲自强不息,毅然撑起了程家的一片天!”
“母亲,那您出生在什么地方呢?”
“我虽然不是土著,但却出生城东的侯家垱本家。我幼年时曾在那里生活了一些时日。”
“那么,这里定是我们兄妹的降生之地哟?”稚气未脱的幼女也凑热闹道。
“小丫头,你可要记住,儿生母苦呀!我在这里一共坐了十个月子,不幸的是,你有四个哥哥和两位姐姐先后在摇篮中就离我而去了……”侯郡君抹了一下眼泪,稍作停顿后继续说:“不过,在生育颢儿前夕,我曾有过梦中‘双凤投怀’的吉兆……”
“母亲,请放心,我们兄弟姊妹将来一定会好好孝敬您的!”“母亲,我们此次出去又不是不回来,别太感伤!”……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
“嗯,孩子们,我正是担心啦,这一去何时才能回来呀!”
母亲触景生情,使二程兄弟也陷入了沉思,他们忽然想起了自己在此习文练武的数千个日日夜夜:
似乎瞥见自己手不释卷地在理趣林潜修的身影,又仿佛看到兄弟们携手登临鲁台山,舞剑于郁郁葱葱的苍苍虬柏之间;继而他们以深邃的目光,东瞻孔子故里上空的朵朵祥云,南望悠悠盘龙城古城的熠熠余晖,北眺巍巍木兰山峰巾幡飘扬,聆听滚滚滠河水的轻吟低唱……
他们凝望着这儿的日月星辰、一草一木,思考着如何将这些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篇章里!
二兄弟是这样想的,后来也是这样做的。他们一举创立了统治中国封建社会700余年的以天理论为核心、富于辩证特色的哲学体系——理学,开创了我国古代惟一可以与春秋战国时期比肩的宋代思想史辉煌。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二程兄妹随父母乘船东去,一路上,他们一边饶有兴致地饱尝长江两岸的风土人情,吟诗作赋;一边引经据典,纵横捭阖,特别是对程氏的远祖渊源抱有浓厚的兴趣。
父亲程珦拿出家谱说:“我们程家有个传统,人到哪里落户,族谱也要带到哪里。我程氏乃黄帝裔孙。在黄帝之后,有几位有影响的人物。宗谱曰:我开宗受姓始祖为程伯符。《广平程氏谱略》云:‘我程氏系出高阳,高阳氏委派其孙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灵;封重之弟黎为北正之官,掌管民事,其子孙世袭该职。历虞、夏、商,衍至周伯符公,仕成王,封程国。’还有《河南程氏正宗世谱》中之《迁徙歌》为证:‘古有重黎氏,程族由发初。历夫周兴际,伯符广平居。’ ”
“我先祖乃历代仕宦,曾显赫一时。 西周初,伯符公在朝廷任日正之职。周公摄政后,在洛阳建立都城,名成周,并将其作为统治东方的中心。此时伯符公给成王献上三件吉祥物,即泰山之车、井底之璞、双穗之禾,于是就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国。”侯郡君补充说。
“这里的程地,就是上程聚(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即市区和偃师市、孟京县交界处)。伯符公是程国的始封之君,程氏以国为氏。 其子孙后代称程氏。”程珦接着说。
“父亲,史书上说,隋唐以降,打破了门阀制度。选人用人不再凭借谱牒,官府修志、研究谱牒已不被重视。加之五代时期社会动荡,谱牒几经散尽,造成人们已不知自已系统来处。是这样吗?”程颢问道。
“正是这个原因,在我朝的有关文献中,对程氏始祖也是其说不一。除我给你们讲述的‘程伯符说’之外,还有‘乔伯说’、‘程伯休父说’,有的还称休父为休甫。”
程颐抢着说“我力主乔伯说,乔伯始封与程,及其后世,以国为姓。惟我皇考,卜居近程。”(见程颐《印铭》)
“那么乔伯究竟是何人呢?”程颢又问。
“同样也是其说不一,有的说是伯符公,有的说是休父公。”程珦答道。
“如果说程姓得氏于周宣王时期的程伯休父,其根据不足,也不符合史实。”侯郡君明确地指出。
“你说得对。首先,在休父公担任周宣王大司马、徙封关中(即渭河流域,又称八百里秦川)咸阳之前,程国早已建立。程国是伯符公的封国,伯符公是程国的国君,建于西周成康之际。而程伯休父徙封关中程邑是在西周后期的周宣王时期。其次,‘程’作为一个地名,最迟在商代就已出现。甲骨文中之‘呈’字,就是‘程’的初文。‘呈’地是商王的主要田猎区,多见以甲骨卜辞,因而应离殷墟不远。”
“儿子听明白了,洛阳上程聚在前,关中程在后。不知有没有文献可考?”程颐打破沙锅问到底。
“典籍多着呢。南朝人刘昭为司马彪的《续汉书·郡国志》作注时,阐述得十分明白。他说,‘上程聚’古程国;《史记》也指出,‘重、黎之后伯休甫之国也’,关中更有程地。《帝王世纪》则曰,‘文王居程,徙都丰’,故此为上程……”程珦如数家珍地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