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容斋随笔(中华国学经典)
8456400000070

第70章 君臣事迹屏风

唐宪宗元和二年,制《君臣事迹》①。上以天下无事,留意典坟②,每览前代兴亡得失之事,皆三复其言。遂采《尚书》、《春秋后传》、《史记》、《汉书》、《三国志》、《晏子春秋》、《吴越春秋》、《新序》、《说苑》等书君臣行事可为龟鉴者③,集成十四篇,自制其序,写于屏风,列之御座之右,书屏风六扇于中,宣示宰臣。李藩等皆进表称贺④,白居易《翰林制诏》有批李夷简及百寮严绶等贺表⑤,其略云:“取而作鉴,书以为屏。与其散在图书,心存而景慕,不若列之绘素,目睹而躬行。庶将为后事之师,不独观古人之象。”⑥又云:“森然在目,如见其人。论列是非,既庶几为坐隅之戒;发挥献纳,亦足以开臣下之心。”⑦居易代言,可谓详尽。又以见唐世人主作一事而中外至于表贺,又答诏勤渠如此,亦几于丛脞矣⑧。宪宗此书,有《辨邪正》、《去奢泰》两篇,而末年用皇甫镈而去裴度⑨,荒于游宴,死于宦侍之手⑩,屏风本意,果安在哉?(《三笔》卷九)【注释】

①宪宗:李纯。元和二年:807年。《旧唐书·宪宗本纪上》载,御制《前代君臣事迹》十四篇,书于六扇屏风事,是在元和四年(809)秋七月,比洪迈所记晚二年。

②典坟:泛指古籍。

③《尚书》:儒家经典之一。见前《韩柳为文之旨》注。《春秋后传》:晋人乐资撰。《史记》:汉司马迁撰,见前《文烦简有当》注。《汉书》:东汉班固撰,见前《文烦简有当》注。《三国志》:晋陈寿撰。纪传魏蜀吴三国史。《晏子春秋》:春秋时齐国晏婴撰。属墨家著作。《吴越春秋》:东汉赵晔撰。记吴越史事,多采民间传说。《新序》:汉刘向撰。记舜、禹至汉初轶事。《说苑》:汉刘向撰。与《新序》体例相近,杂记遗闻佚事。

④李藩:字叔翰,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宪宗时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旧唐书·宪宗本纪上》:“(元和四年秋七月)帝出书屏以示宰臣,李藩等表谢之。”

⑤“白居易”句:白居易撰有《批李夷简贺御撰《君臣事迹屏风》表》、《批百僚严绶等贺御撰《屏风》表》,见《白居易集》卷五十六《翰林制诏》三。两文均是代宪宗皇帝撰写,故以下有称“代言”。李夷简:字易之。宪宗时历官山南剑南节度使,同平章事。位显而家无馀赀。病不迎医,卒戒厚葬。严绶:宪宗时因平杨惠琳、刘辟反,进司空。后节度荆南,徙山南东道,进少傅卒。

⑥“取而”句:见《批李夷简贺御撰《君臣事迹屏风》表》。

⑦“森然”句:见《批百僚严绶等贺御撰《屏风》表》。

⑧丛脞(cuǒ):琐碎。

⑨皇甫镈: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宪宗时,同门下平章事,以吏道进,由搜括财物、谄上压下,爬上宰相位,令天下怨恨。穆宗时,贬为崖州司户参军。裴度:见前《韩退之》注。

⑩死于宦侍之手:宪宗晚年服食金丹,经常不上朝,元和十五年(820)正月下旬暴崩于大明宫中和殿。《旧唐书·宪宗本纪下》云:“皆言内宫陈弘志弑逆,史氏讳而不书。”

【点评】

一个帝王能注意前代王朝的兴亡得失和治国经验,是明智的表现。但重要的不在于身边摆着史书,甚至像宪宗那样摘出警句写在屏风上,以提醒自己和教育大臣;重要的在于自己身体力行,且严格要求属下去做。白居易在代宪宗批复贺表的诏书中说的“目睹而躬行”,就是这个意思。“目睹”是容易的,宪宗已多次重复阅读过,选出的十四篇中有两篇叫做《辨邪正》、《去奢泰》,而宪宗后来恰恰是在用人上分辨不出良莠,不知裴度是忠臣而皇甫镈不可重用。为此,崔群曾在一次朝会时当面对宪宗说:“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景、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宇文融以聚敛媚上心,李林甫以奸邪惑上意,加之以国忠,故及于乱。愿陛下以开元初为法,以天宝末为戒,即社稷无疆之福也。”以玄宗得失说宪宗行事,真是忠臣之明谏。可是宪宗非但不听,反将崔群贬谪,依然日夜沉湎于游乐饮宴之中。这样的君主,熟读典籍,也深知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但不去身体力行,又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