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未知的远古文明
8454200000024

第24章 来自海洋的文明传说(2)

奥地利史前地理学家梅尔希奥尔·纽马伊亚,在其1887年出版的著作《古代大陆》中,描绘了侏罗纪(爬虫类时代中叶)的世界地图,在这张地图上,“巴西—埃塞俄比亚大陆”的角落延伸到“印度—马达加斯加半岛”,这表明印度与马达加斯加曾是一个相互联结的整体。

奥地利地质学家爱德华·杜斯认为,古生代(鱼和无脊椎动物的时代)时,南半球存在过一个广袤的“贡达瓦纳大陆”,而北半球则存在过“北阿特兰提斯大陆”和“安格拉大陆”,他的论点发表在1880年出版的《地球表面》一书中。

德国生物学家思勒斯特·海因里希·赫凯尔发现,一种栗鼠与猿杂交的动物“雷姆尔”,原来生活在马达加斯加,但在远隔大洋的非洲、印度、马来半岛也能见到。据此,他断定,马达加斯加与印度之间的“地桥”直到新生代(哺乳类动物的时代)依然存在,而且,他还认为沉没的大陆很可能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英国动物学家菲力浦·斯科雷特在赫凯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议将这个消逝的“地桥”命名为“雷姆里亚”。

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威格纳(1880—1930年),在1912年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大陆和海洋分别由质地不同的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因此在很长一段地质年代里,大陆一直在海洋上漂移,不断发生分离、结合,从而形成今天地球表面陆地与海洋的分布状况。

威格纳认为,在古生代,大陆是一个整体,名叫“潘加阿大陆”,中生代(恐龙时代)发生漂移,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来临时,发生分裂。假如威格纳的论点成立的话,那么分离的陆地之间分布着相同的生物也就不难理解了,“地桥”——雷姆里亚大陆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了。

然而,文献资料和神话故事对消逝大陆的描绘,却令人深信不疑。公元前1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提奥多罗斯,记载了一个名叫伊安比罗斯的商人漂泊到南方大洋中一块陆地上的奇特而又曲折的经历。

这个商人途经阿拉伯,前往“香料之国”。不料,途中被海盗抓去,被带到埃塞俄比亚,他与另外一个囚徒偷偷地准备了6个月的干粮,驾着轻舟逃离虎口,向南行进,在海上漂流4个月后,被海风吹到一座岛上。

这座岛周长约900千米,气候四季如秋。居民的体形奇特,但并不丑陋,他们性格敦厚,知识丰富,精通占星术,使用独特的拼音字母,在圆柱上写有文字,人均寿命达150岁,无贫富差别,男女平等。岛上生长着一种苇草,果实可以吃,还有温泉、冷泉,赋予人类健康和长寿,岛的周围海中有7座小岛,亦有居民居住。

这个商人在岛上生活了7年,最后辗转印度、波斯(今伊朗)返回希腊。

这则故事自然会使人联想到柏拉图笔下的“乐园”——阿特兰提斯,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描写的鲁滨逊的奇特经历,可以食用的苇实可能指的就是稻米。

提奥多罗斯还记载了东方理想国——潘海伊亚。这是一个与阿拉伯进行香料和药品交易的国度,有7座城市,最大的是帕拉那。城中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大神庙,景致优美,树木、草地、花园、水流融为一体,相映成趣,可爱的小鸟啁啾鸣叫,大象、狮子、豹等动物一应俱全。居民都喜爱武术,普遍使用两轮马拉的战车。居民分为三个阶层,即祭司与手工业者、农夫、士兵与牧民,祭司权势炙人,生活奢华。每年岛民选出三人共同治理国家,实行“三头政治”。居民个人拥有的财产通常是房屋和庭院。一般居民普遍穿羊毛衣服,男女均佩戴黄金饰品,贵重金属矿产丰富,但不准携带出境。

阿拉伯地理学家们认为岛的周长将近5000千米。据4000年前的埃及王国时期纸草文献记载,漂泊到岛上的船员们,在世外桃源般的岛上开始生活后,这座岛屿的统治者——大蛇便出来劝告道:“这座岛屿不久即将沉没。”

希腊人从远古时代起,一直称呼传说中消逝的大陆居民为“普利塞利里特人”,据说这个大陆气候宜人,土地肥沃,人丁兴旺,后来因为触犯神灵而沉入大洋底部。

斯特拉波、普利里乌斯等古希腊、罗马学者,均写过东方大洋中的大岛“塔普罗巴赖”的事情。

古代泰米尔族历史学家们对自己祖先的发祥地进行考察后坚信,在遥远的古代,祖先们生活在位于赤道附近一块名叫“纳瓦拉姆”大岛的南部,大陆的首都“南马德拉”后来沉入印度洋海底。

泰米尔族使用的语言是泰米尔语,迄今在印度次大陆南端的马德拉斯邦、斯里兰卡等地仍在使用。这种语言是南亚德拉维亚语系中,远古时期最为发达的一种书面语。这一系列的文献记载和神话传说都说明印度洋中,曾经存在过一个鲜为人知的“雷姆里亚大陆”。

前苏联语言学博士、地理学会员亚历山大·孔德拉特夫在其著作《三个大陆的秘密》中,从语言学角度探讨了南亚德拉维达语系与雷姆里亚大陆的关系。通过将印度文明中代表性的遗址摩亨佐·达罗、哈拉帕出土的印章和护符中的象形文字输入电脑,与其他地区的语言进行比较后发现,它们吸收了苏美尔人的语言,与德拉维达语最为接近。因此他认为印度文明与苏美尔文明起源于同一个文明,而这个更为古老的文明已随着雷姆里亚大陆的消逝而烟消云散。

尽管雷姆里亚这一名称在19世纪即已出现,但是对印度洋的正式调查则始于20世纪60年代。

1968年,美国斯库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对印度洋中央海岭进行了科学调查,发现海底有四条南北走向的大海岭,其中两条大海岭今天仍在不断增大。活跃的海岭与不活跃的海岭为何能同在一个大洋底部呢?至今仍无法解开其中的奥秘。

马达加斯加岛、塞舌尔群岛,以及澳大利亚西部的布罗肯海岭作为古大陆的一部分,是怎样从周围的大陆中分离开来的呢?这还是一个令人难以解释的谜。

科学调查结果表明,对印度洋底部地形最为复杂的西北部马斯卡林海域进行钻孔地质调查,发现这一带海底下沉了一千几百米,这是在数千万年的地质年代里发生的。

根据板块结构理论,喜马拉雅山与印度洋是由于共同的成因形成的,由于印度板块向正北方向移动约5000千米,与亚洲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那么,在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中,雷姆里亚大陆沉浮如何呢?据考察,这个变动发生的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4500万年前。

最新调查结果表明,印度洋海底地壳活动频繁,有些部分持续下沉,有些部分在不断增长。这些缓慢不断地变化是否可以作为雷姆里亚大陆曾经存在的一个有力证据呢?一切都还有待于科学家研究来证实!

2000年6月,埃及和法国的一个联合水下科学考察队在地中海海底发现三处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迹。这三处古迹包括米努茨和希拉克留姆两大古城遗址,以及当年尼罗河流入地中海的7个入海口中最大的一个老河口。

据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加巴拉介绍,这三处古迹分布的方位在亚历山大城附近的地中海阿布吉尔湾以东的近海约6米深的海底。其中米努茨古城遗址位于距岸边约2千米的海底;再往东4千米,即距岸边约6千米处是希拉克留姆古城遗址;尼罗河老河口——卡努布河口的位置被埋在阿布吉尔湾的近海海底的地层里。

在米努茨500米宽、800米长的城郭范围内发现了几万根花岗岩打磨的石柱、石块,斯芬克斯雕像以及属于王室家族的头盖骨和一些神像。在希拉克留姆古城遗址,有巨大的石头建筑遗迹,例如几百根花岗岩石柱,高达4米的具有法老风格的国王雕像和大小不一的狮身人面像等。这两座古城遗址中发掘的早期文物分属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二十六王朝和第三十王朝。同时,还发现了公元后的拜占庭东罗马帝国时期和伊斯兰时期的金币、器皿等物。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使用的石刻天象图。在卡努布老河口两侧的码头区,通过海底磁力探测仪发现了砖石结构的建筑、由此可以推断,当时该地区的经济富庶,民居和庙殿建筑已相当普及。此外,在亚历山大城于公元前3世纪建成之前,卡努布河汊曾是可通航的重要水道,卡努布河口是当年埃及进入地中海的主要出海口。

据指挥法国和埃及水下联合科学考察的法国专家法兰克·克德维介绍,在埃及地中海沿岸地区,自古就有显赫的文明奇迹。特别是在2000多年前,埃及临近地中海的三角洲地区曾流淌着尼罗河的7个分支,如今只剩下两汊,形同蛇信。在这次联合考察过程中,法国人使用水下磁力探测仪,对阿布吉尔海湾水下地层结构进行剖面分析,并对近海海底地貌进行了拼接和递进式的扫描。

当年,在卡努布河汊入海口周围,凝聚了古埃及新王国的繁荣景象,与米努茨和希拉克留姆连成一片,是地中海地区有名的三镇之城。从宗教意义上说,由于当时人们敬神,在卡努布有希拉比斯神庙,在米努茨有伊吉斯神庙,在希拉克留姆则以赫尔格尔神庙著称。由此更使此地商贾云集,朝拜游历者纷至沓来。在公元前450年,希腊学者希鲁杜特曾来埃及游历,他笔下记述的行程从卡努布开始,在那里他朝拜了希拉比斯神庙,又经希拉克留姆城到卡努布河口区的卡努布岛(现更名为“纳尔逊岛”)。公元前25年,希腊史学家斯特拉本对访埃之行有更详细的描述:从亚历山大出发东行,先到卡努布城,然后是米努茨和希拉克留姆,再过去则是卡努布河口和希拉克留姆河口……

既然大量史料有如此真切的记载,那么这些显赫一时的城市和古迹怎么会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是两千多个春秋间的海平面上升造成的?还是地震导致大面积地面沉陷造成的?抑或各原因兼而有之?这一系列的问号,让一代又一代的探险家和史学家都想去解开这个谜团。

到了二战时期的1943年,埃及末代王朝的道颂亲王首次雇佣外来潜水员,在亚历山大近海海底寻找当年的历史遗迹,他们找到了米努茨古城的遗址,并绘制了海底城市遗址的地图。可惜的是,由于当时埃及国事动荡,埃及王室面临着政变危机,未能继续这项科学考察和大规模发掘。但值得赞许的是,1943年,在对米努茨的初步探索中,找到了曾统治埃及并创建亚历山大城的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的头盖骨。这个头盖骨现陈列在亚历山大希腊博物馆里。如果今后进一步的发掘能最终证实亚历山大大帝的陵墓就在米努茨城的遗址中,那就使世界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一大难题有了定论。

到了1996年,正值世界水下科学探险走俏的年代,欧洲水下古迹研究所与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签约,决定对埃及地中海近海的历史遗迹进行系统考察和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