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疑难杂症诊治大全(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8450700000003

第3章 呼吸系统疾病(2)

(4)黄芪、牡蛎、浮小麦各30g,生地黄、熟地黄各15g,当归、炒黄柏、炒黄芩、麻黄根各9g,胡黄连6g。水煎服,日1剂。适用于骨蒸潮热盗汗者(适用于阴虚火旺型)。

(5)紫河车粉30g,百部、党参、白及各120g,鸡蛋壳90g,冰糖1000g。将诸药焙干研成细末,加水适量,并放冰糖,以砂锅煎成膏状,再加防腐剂即可。每次5ml,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气阴两虚型)。

(6)白及150g,炙百部120g,炙百合、鱼腥草各100g,北沙参80g,麦冬60g,五味子、天冬、黄芩、杏仁、川贝母各30g,蛤蚧1对,胎盘1具。诸药共碾细末,过罗炼蜜为丸,每丸重6g,每日3次。30日为1个疗程,可连服3~6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休息10~15日(适用于气阴两虚型)。

3.外治方

五灵脂、白芥子各15g,甘草6g,共研末,加大蒜泥15g,同捣匀,再加醋少量,摊于纱布上,敷于颈椎至腰椎夹脊旁开5cm,约1~2小时,皮肤有灼热感则去之。7日1次。

五、调护

(1)保持乐观情绪。

(2)做到生活有常,饮食有节,富营养,忌辛辣,并慎起居,避风寒,戒烟酒,远房事,劳逸适度。

(3)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身体抗病力,如练太极拳等。

肺痿

肺痿是因肺阴亏耗,肺叶枯萎而引起的疾患,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可见于某些慢性器质性病变,如肺不张、肺纤维化、肺硬变、矽肺等病。

一、病因病机

本病原因可分为肺燥伤津和肺气虚冷两个方面。发病的机制主要为热在上焦,肺燥津伤,或肺气虚冷,气不化津,以致津气亏损,肺失濡养而成。由于机理不同,辨证有虚热、虚寒两证,且以虚热证为多见,但久延伤气,亦可转为虚寒证。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虚热者痰黏而稠,不易咯出,容易咯血;虚寒者吐涎沫,痰清稀而量多。

2.诊断

(1)有肺脏内伤久咳,或痰热久嗽,或肺痨久咳,或肺痈日久,或寒哮日久等病史。

(2)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即可诊断。

三、辨证施治

1.虚热型

【辨证】咳吐涎沫,其质黏稠,或咳痰带血,咳声不扬,气急喘促,口干咽燥。舌质红而干,脉虚数。

【施治】滋阴清热润肺。

【方药】麦门冬汤加减:党参15g,麦冬12g,法半夏10g,山药18g,玉竹15g,石斛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2.虚寒型

【辨证】吐涎沫,质清稀量多,口淡不渴,短气不足以息,神疲乏力,食少便溏,小便数。舌质淡,脉虚弱。

【施治】温肺益气。

【方药】甘草干姜汤加味:炙甘草9g,党参15g,干姜、白术、茯苓、黄芪各12g,大枣5枚。水煎服,日1剂。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百花定喘丸、蛤蚧定喘丸(适用于虚热型)。

(2)蛇胆半夏片(适用于虚寒型)。

2.验方

(1)紫河车1具,研末,每次3g,每日1~2次。

(2)炙甘草125g,炮干姜62g,水1500g,煮成水盛一半,分几次服(适用于肺痿头昏眩,吐涎沫,小便频数,但不咳嗽者)。

(3)栝楼50个(连瓤瓦焙),乌梅肉50个(焙过),杏仁(去皮尖,炒)21个,共研为末;另将猪肺一片切薄,掺末一小撮人内,炙熟,冷嚼回下,1天2次(适用于肺痿咯血者)。

(4)汉防己6g,加浆水一碗,煎至七成,细细饮服。

(5)黄明胶(炙干)、花桑叶(阴干)各60g,研为末。每服10g,生地黄汁调下(适用于肺痿吐血者)。

五、调护

(1)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2)改善环境卫生,消灭烟尘等环境污染。

(3)要戒烟酒,忌吃黏腻肥甘及辛辣、煎炸等刺激油腻之品。

肺痈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和吐痰腥臭,甚则咳吐脓血为特征。西医称肺脓肿、化脓性肺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等,均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一、病因病机

本证病因为风热犯肺,或痰热素盛,以致热伤肺气,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肉腐血败,成痈化脓。病变部位在肺,病理性质主要为邪盛的实热证候,为热毒瘀结在肺。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1)发病多急,常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呼吸气粗。

(2)咯吐大量黄绿色脓痰或脓血痰,气味腥臭。

(3)肺部叩诊局部呈浊音,呼吸音减弱或增强,语颤音增强,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或湿性哕音。

(4)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5)痰培养有致病菌。胸部X线摄片,肺部可见大片浓密炎症阴影,或透亮区及液平面。

2.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即可诊断。本病应注意与风温及肺脏其他疾患表现之痰热蕴肺证相鉴别。

三、辨证施治

1.初期

【辨证】恶寒发热,胸痛,呼吸不利,口干。舌苔薄黄,脉浮滑而数。

【施治】清肺祛邪。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8g,连翘、瓜蒌各15g,芦根20g,竹叶、荆芥各10g,薄荷6g(后下),鱼腥草30g,甘草6g。

水煎服。

2.成痈期

【辨证】壮热寒战;胸痛转侧不利,咳吐腥臭脓痰。舌苔黄腻,脉滑数。

【施治】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方药】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苇茎、鱼腥草、红藤各30g,冬瓜仁、蒲公英、薏苡仁各20g,桃仁、桔梗、黄芩各12g,黄连、栀子各10g,瓜蒌仁18g,甘草6g。水煎服。

3.溃脓期

【辨证】咳吐脓血,腥臭异常,气喘甚则不能平卧,身热,烦渴欲饮。舌质红或红绛,苔黄腻,脉滑数。

【施治】排脓解毒。

【方药】加味桔梗汤加减:桔梗15g,薏苡仁20g,川贝母12g,金银花18g,鱼腥草、野养麦根各30g,败酱草20g,白及、黄芩各12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加减】若咯血者,可加牡丹皮12g,三七末3g,紫珠草30g,藕节20g;伤津者,加沙参15g,麦冬12g,天花粉18g;气虚者,加黄芪18g。

4.恢复期

【辨证】身热渐退,咳减,脓痰日少,神疲纳呆,气短,自汗或盗汗,午后潮热。舌质红或淡红,脉细数无力。

【施治】养阴补肺。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北沙参、百合、薏苡仁各18g,麦冬、玉竹各15g,太子参、桑叶、桔梗各12g,冬瓜仁20g,川贝母10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若低热者,加青蒿15g,白薇、地骨皮各12g;咯痰腥臭脓浊者,加鱼腥草30g,败酱草20g。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羚翘解毒丸、银芩解毒片(适用于初期)。

(2)穿心莲片、鱼腥草注射液(适用于成痈期)。

2.验方

(1)桔梗、黄芩各3g,杏仁、贝母各4g,瓜蒌根、白芥子、甘草各2g。水煎服(适用于初期)。

(2)金银花、芦根各50g,黄芩、薏苡仁各25g,杏仁15g,紫菀、桃仁、浙贝母、桔梗各10g,鱼腥草30g,甘草6g。水煎,2次分服,日1剂(适用于初期)。

(3)金银花50g,黄芩、薏苡仁各25g,杏仁、紫菀、桃仁、陈皮、橘红、生甘草各15g,芦根50g。水煎服。

(4)白及120g,浙贝母、川贝母、百合各30g。共研细末,早、晚各服6g(适用于恢复期)。

五、调护

(1)凡属肺虚或原有慢性疾患者,当注意寒温适度,起居有节,以防受邪致病。

(2)肺痈患者饮食应清淡,禁食一切辛辣刺激及海腥发物,吸烟饮酒者一律均需戒除。

肺胀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可见于西医的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

一、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因肺系久病而肺虚,痰浊潴留,再因反复感邪,而使病情进行性加重。病位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心。病理性质多由气虚、气阴两虚发展为阳虚,在病程中且可形成痰、饮、瘀等病理产物。标本虚实常相兼夹,或互为影响,最后因邪盛正虚,而导致气不摄血,痰蒙神窍,或喘脱等严重证候。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1)临床以咳(咳嗽)、喘(喘促)、痰(咯痰)、悸(心悸)、肿(面目或四肢浮肿)等五大主症为特征。

(2)有长期慢性咳喘并逐渐加重病史,常因外感诱发而见先后出现上述五大主症。

2.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X线胸部检查、心电图及有关实验检查,可发现心、肺功能异常,即可诊断。

三、辨证施治

1.痰浊壅肺型

【辨证】咳嗽痰多,色白黏腻,短气喘息,怕风易出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质淡苔浊腻,脉小滑。

【施治】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方药】三子养亲汤合六君子汤加减:苏子、党参各15g,白芥子10g,莱菔子、白术、茯苓、法半夏、北杏仁、紫菀各12g,陈皮、炙甘草各6g。水煎服。

【加减】痰从寒化为饮,见表寒里饮证者,加麻黄10g,桂枝10g,细辛3g,干姜9g。

2.痰热郁肺型

【辨证】咳逆喘息气粗,烦躁,胸满,痰黄稠难咯,或身热微恶寒,口渴,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施治】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桑白皮18g,瓜蒌仁、黄芩各12g,栀子、川贝母各10g,石膏30g,金银花、葶苈子各15g,甘草6g。水煎服。

3.肺肾气虚型

【辨证】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心慌,形寒汗出。舌淡或紫黯,脉沉细数无力,或有结代。

【施治】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黄、山药、黄芪各15g,山茱萸、党参、法半夏、茯苓、泽泻各12g,熟附子10g,肉桂5g,沉香、炙甘草、牡丹皮各6g。水煎服。

4.阳虚水泛型

【辨证】咳喘心悸,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舌质淡胖,脉沉细。

【施治】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熟附子、猪苓、泽泻各15g,白术、白芍各12g,茯苓18g,肉桂5g,生姜10g。水煎服。

5.痰蒙神明型

【辨证】神昏谵语,烦躁,撮空埋线,或肢体抽动,抽搐,咳逆喘促,咯痰不爽。苔白腻或黄腻,舌质暗红或淡紫,脉细滑数。

【施治】涤痰开窍、息风。

【方药】涤痰汤加减:法半夏15g,茯苓、郁金、胆南星各12g,橘红6g,竹茹、枳实各10g,石菖蒲、川贝母各9g,甘草6g。

水煎服。

【加减】痰热内盛者,加葶苈子15g,天竺黄10g,瓜蒌仁12g;抽搐者,加钩藤18g,羚羊角粉5g;血瘀明显者,加桃仁12g,红花10g,丹参20g;出血者,加水牛角30g,紫珠草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