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学·中庸(中华国学经典)
8450300000013

第13章 释“治国平天下”章(2)

①《秦誓》:出自《尚书·周书·秦誓》。为《尚书》中的篇名,是春秋时代秦穆公伐郑,在崤(xiáo)地被晋击败,归后告诫群臣所作的誓词,称作《秦誓》。通篇为悔过之词。这里引的话就是秦穆公总结出来的用人之经验。

②一个臣:《尚书》中作“一介臣”。

③断断兮:忠诚老实的样子。兮,《尚书》中作“猗”,语气助词。

④休休:善良宽厚的样子。有容:能够容人。

⑤彦圣:指德才兼美的人。彦,美。圣,通“明”。

⑥不啻(chì):不但,不仅,不只是。

⑦寔:“实”的异体字。《尚书》中作“是”,可以通用。

⑧以能:因此。尚:《尚书》中作“职”,意为“差不多”。

⑨媢(mào):嫉妒。《尚书》中作“冒”。

⑩违:阻止压抑别人。俾(bǐ):使。不通:即不达于君。“通”字,《尚书》中作“达”。

【译文】

《秦誓》里说:“如果有这样的一位臣子,忠实诚恳而没有其他本领,但他品德高尚,心地宽厚,能够容纳他人。别人有本领,就好像他自己有本领一样;别人具有美德、本领高强,他不只是口中经常称赞,而且从内心确实很喜欢。这种心胸宽广的人如果加以重用的话,那是完全可以保全我的子孙后代和臣民之幸福的,也是完全可以为我的子孙后代和臣民谋利益的。反之,别人有本领,便嫉妒和厌恶别人;别人具有美德,便故意压抑阻止,使得别人的美德不能被国君所了解。这种心胸狭窄的人如果加以重用,那是不能够保全我子孙后代和臣民的幸福的。这种人对国家来说也实在是太危险了。”

【原文】

唯仁人放流之①,迸诸四夷②,不与同中国③。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④也。见不善而不能退⑤,退而不能远,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必逮夫⑥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⑦以失之。

【注释】

①放流之:放流,流放,放逐。之,指代上述不能容人的人。

②迸诸四夷:进(bǐng),通“屏”,逐退,驱除。四夷,四方之夷。古代泛指我国四方边境的少数民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谓之四夷。夷是对古代东方部族的蔑称。

③中国:全国的中心地区。古代汉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故称其地为“中国”。与现在的“中国”一诃含义不同,而与“中原”、“中土”、“中州”、“中夏”、“中华”等含义相同。

④举:推举,任用。先:尽早地使用。命:郑玄说“命”应“当作慢”。慢即轻慢、怠慢的意思。

⑤退:离去,引申为摈斥、罢退。

⑥拂:违背。□(zāi):“灾”的异体字,灾祸。逮夫:逮,及,到。夫(fú),助词,此。

⑦骄泰:骄恣放纵。

【译文】

只有那有仁德的国君,才会把这种嫉贤妒能的人给以流放,驱逐到四夷居住的边远地方。不许他与贤能的人同住在中原大地。这就是说,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懂得该爱什么样的人,该恨什么样的人。

发现了贤才却不能推荐他,或者虽然推荐了却不能尽早地重用他,这是以怠慢的态度对待贤才。发现了不贤的人却不能罢退他,或者即便罢退了,但不能把他放逐到边远的地方去,这是政治上的过错。

喜爱人们所憎恶的东西,憎恶人们所喜爱的事情,这就是说违背了人的本性,灾祸就一定会降落到自己的身上。

所以,国君要具有在道德上起示范作用的大道理,就必须以忠诚仁义的态度去获得它,反之,如果态度骄恣放纵,那就会失掉它。

【原文】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①,用之者舒②,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③,不仁者以身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④者也;未有府库⑤财,非其财⑥者也。

【注释】

①疾:迅速。

②舒:舒缓,适当。

③发身:发,发起、发达,引申为提高。发身,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④终:完成。

⑤府库:古代国家收藏财物或文书的地方。

⑥非其财:不是君王的财富。意为由于君王无道,失去君王权位,财富最终不为他所有了。

【译文】

创造财富有条重要的原理,这就是要使生产财富的人众多,消耗财富的人数减少。管理财富的人勤快,动用财富的人节俭。这么做才能使国家财富经常保持充足。

具有仁德的人士使用财富来完善自身的品性,没有仁德的人们却用生命去聚敛财富。

没有听说过君王好仁乐义,而下面的臣民不喜欢仁义的道理;没有听说过下面的臣民爱好仁义,而不能帮助君王完成其事业的道理;没有听说过国家府库里存有财富,而财富不属于国家君王所有的道理。

【原文】

孟献子①曰:“畜马乘②,不察于鸡豚③;伐冰之家④,不畜牛羊;百乘之家⑤,不畜聚敛⑥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⑦。”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⑧国家而务⑨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⑩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B11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注释】

①孟献子:鲁国的大夫,姓钟孙名蔑。

②畜马乘:指初作大夫官的人。畜,养。乘(shèng),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指用四匹马拉的车。

③不察于鸡豚:意为做了大官的人,不应该计较养鸡养猪的小财利。察,细看,关注,引申为计较。豚(tún),小猪,这里泛指猪。

④伐冰之家:古代丧祭时能用凿冰进行保存遗体的家族,指卿大夫。伐,凿。

⑤百乘之家:拥有一百辆车乘的家族。《孟子·梁惠王上》:“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赵岐注:“百乘之家,谓大国之卿。”家,据《周礼·大司马》郑玄注:“有谓采地者之臣民。古时执政大夫皆有一定的封邑,或称采地,拥有这种封邑的大夫叫家。

⑥聚敛:聚,聚集。敛,征收。

⑦盗臣:盗窃府库钱财的家臣。

⑧长(zhǎng):成为国家之长,即君王。

⑨务:专心。

⑩彼:指统治国家的君王。

无如之何:无法对付。

【译文】

孟献子说:“拥有四匹马车拉车的大夫,就不应该再去计较那些养鸡养猪之类的琐事;能够享用凿冰丧祭的卿大夫,就不应该再饲养牛羊;达到拥有百辆兵车的卿大夫,就不应该收养那只顾聚敛民财的家臣,与其有这种聚敛民财的家臣,还不如有那种盗窃府库财物的臣子。”这就是说治理国家不能以捞取财富为利益,而应该以倡导仁义为利益。

治理国家的君王专门致力于财富的聚敛,这一定是出自小人的主意。君王以为小人是心存善良的人,如果国君任用奸臣小人处理国家事务,那么天灾人祸就一定会同时到来。到那时,虽然有善人贤才出来收拾残局,也是无可奈何,挽救不了的。这说明治理国家不应以追逐财富为利益,而应以崇尚仁义为利益。

【朱熹提示】

右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凡①传十章。前四章统②率纲领③旨趣④;后六章细论条目工夫⑤。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诚身之本;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以其近⑥而忽之也。

【注释】

①凡:总计,总共。

②统:全面的意思。

③纲领:总纲。

④旨趣:宗旨。

⑤条目:细目。对“纲领”而言。工夫:素养,工力。

⑥近:这里指“浅近”。

【译文】

朱熹提示说:上面一段是传文的第十章,是解释“治国平天下”的。总计传文有十章。前四章全面论述总纲的宗旨;后六章详细讨论细目和着力之所在。那第五章阐明的是“至善”的要领;第六章是“修身诚意”的根本,对初学的人来说,尤其是当务之急,读者不要以为浅近而把它忽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