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责任担当梦想-中国梦青少年教育读本
8446900000019

第19章 一个乞丐的责任

回首往昔,中国的史圣司马迁矢志修史,在漫长苦闷的生活道路上,以超人的毅力忍辱负重,终于完成了不朽的杰作;化学家诺贝尔的炸药实验使自己负伤,亲人丧命,但他仍旧坚定不移地工作;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更是梦想与责任结合的典范,他为人类的发展工作到了最后一分钟……

从今天起,在你为你理想奋斗时,观顾一下四周,看自己的责任尽到了没有。

武训原名武七,他是母亲的第七个孩子。目不识丁的父母,连一个像样的名字也给不了他,人们索性就叫他武七。他的梦想是能去学堂读书,但对于他那种家境的孩子,这种梦想就是一种妄想。

武七一点点地艰难长大,身体瘦弱得像一棵缺肥少水的高粱。他的家里本无地产,父亲又忽然撒手而去,只剩下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终日去往街前村后行乞度日。

一双黑乎乎的小手,要伸到无数人的面前,或随着母亲,或独自行乞。偶尔乞得一枚铜板,他便去买上一个饼回家给母亲。望着武七这孩子,母亲的心暖了又凉,还有无奈的叹息。她像所有贫穷的母亲一样,疼着孩子,却又一无所有。

武七的孝顺没有把母亲挽留在人间,武七尚未将童年度过,母亲就辞别了人世。武七成了孤儿,只有他瘦小的影子随他一起晃动在行乞的路上。一日日地乞讨,风中雨中,夏炎冬寒,武七如一株野地里的幼苗,艰难地成长起来。年岁稍大些,武七一边给人打工,一边继续乞讨,将所得一分一文都积存起来。长大了的武七,忽然有一个非常的念头,他恨自己不识字,发誓要设立义学,让乡村里的孩子都不重走他的路。

这个念头在武七的心里疯长,他发奋地为人做工,有空闲就出门乞讨,不浪费一点光阴。乞讨所得的钱,他竟然悉数寄存于富商之家,以谋得一些利息,使他能够向着目标走近一步,再走近一步。

武七足足乞讨了30年,30年的青春时光,他交给了弯弯曲曲的乞讨路。他终于积下一笔钱,一点一点地买下230多亩田地。这时候的武七,不再一贫如洗,230多亩田地毕竟不是小数目。但是武七仍出去乞讨,仿佛走惯了这条路。他也仍旧衣衫褴褛,仍旧是那一个乞丐形象。白天乞讨,夜间整理所得,他几乎忘记了其他。这样的一个财富积累者,乡邻当然刮目相看,便有媒人找上门来,可是武七全都一口回绝。

没有一个人能知道武七心中的梦,那是一个怎样多彩的梦!武七终于在他年近不惑之时,震惊八乡地在柳林庄开设义塾。武七为设这个义塾,一次投入四千多吊钱,这是除他的田产以外所有的资产。不仅如此,他决定将土地上的收获也用来资助办学。这时候的武七,心里比阳光还明亮。

开塾那天,是武七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他早早起来,穿戴一新,挺起了微弯的脊梁,大步来到义塾,毕恭毕敬地拜了塾师。拜过塾师,武七来到学生面前,一一拜了学生,而后退到一旁,面带笑容地看着塾师开课。从此武七感到生命有了意义,他从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中得到一种无以言表的满足和陶醉。

开设柳庄义塾以后,武七又积累了好些年钱,在临清再度开设义塾。他的义举传到朝廷官员的耳中,使朝廷官员深为感动,当即为他赐名“训”。于是,武七以他的坚韧和高尚,获得了他真正的名字:武训。

武训在1896年辞别这个世界,他终身未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