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必须想方设法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千方百计地消除各种矛盾,使自己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戴尔·卡耐基
在人生的道路上能谦让三分,即能天宽地阔,消除一切困难,解除一切纠葛。
——戴尔·卡耐基
不会宽容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
——戴尔·卡耐基
>>>想与人融洽相处,就多多附和别人
卡耐基指出:许多事情不那么容易用经验加以检验。如果你像大多数人一样在许多这类事情上有颇为激烈的主张,也有一些办法可以帮你认识自己的偏见。如果你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就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如果某个人硬要说“2加2等于5”,或者说“冰岛位于赤道”,你就只会感到怜悯而不是愤怒;除非你自己对数学和地理也是这样无知,因而他的看法竟然动摇了你的相反的见解。最激烈的争论,是关于双方都提不出充分证据的那些问题的争论。
迫害见于神学领域而不见于数学领域。因为数学问题是知识问题;而神学问题则仅是见解问题。所以,不论什么时候,只要发现自己对不同的意见发起火来,你就要小心,因为一经检查,你大概就会发现,你的信念并没有充分证据。
不成功人士喜欢仅仅为了争论而争论——挑起争端,或者使其他人失去心理平衡。那些挑起争端的人也许会想,此刻朋友们和同事们会对他们的机敏与智慧留下深刻的印象。美国众议院着名发言人萨姆·雷伯说道:“如果你想与人融洽相处,那就多多附和别人吧。”他的意思不是说你必须同意别人所说的一切;而是说,你不可能一方面无休止地激恼别人,而另一方面又指望别人来帮助你。结束了一天工作后的人们,不喜欢把时间花费在无休止的争论上。如果此刻你挑起争端,他们会回避你,而你将会发现,你已被其他好争辩的失败者们所包围。
林肯早年因出言尖刻而几致与人决斗。随着年岁渐增,他亦日趋成熟,在非原则问题上总是避免和人发生冲突,他曾说:“宁可给一条狗让路,也比和它争吵而被它咬一口好。被它咬了一口,即使把狗杀掉,也无济于事。”我们在遇到某些不讲理的人时,如果不争论也无关紧要,不存在大是大非的问题,那么就像林肯学习,还是避免和人发生冲突的好。
日常生活中,争论是常有之事。但是,十之八九,争论的结果会使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绝对正确。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赢了,还是输了。为什么?如果你的胜利使对方的论点被攻击得千疮百孔,证明他一无是处,那又怎么样?你会觉得洋洋自得。但他呢?你使他自惭。你伤了他的自尊。他会怨恨你的胜利。而且——“一个人即使口服,但心里并不服”。
潘恩互人寿保险公司立下了一项铁则:“不要争论。”
真正的推销精神不是争论。人的心意不会因为争论而改变的。
拿破仑的家务总管康斯丹,在《拿破仑私生活拾遗》中,写到拿破仑和约瑟芬打桌球时曾说:“虽然我的技术不错,但我总是让她赢,这样她就非常高兴。”
我们可以从康斯丹学到颠扑不破的教训。让我们的顾客、情人、丈夫、太太,在琐碎的争论上赢过我们。
卡耐基指出: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办法可以从争论中获得好处——那就是避免它。避开它!像避响尾蛇和地震一般。十有九次,争论的结果总使争执的双方,更坚信自己绝对正确。不必要的争论,不仅会使你丧失朋友,还会浪费你大量的时间。
>>>如何避免没有结果也毫无意义的争论
避免争论可以节省你的大量时间与精神,使你投入到完善你的观点和实践你的观点的工作中去。完全没有必要浪费太多的精神去干那种没有结果也毫无意义的事情。少去了面红耳赤的争论,只会使双方尊重对方,从而增进友谊,有利于思想交流、意见的转换。
避免争论,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对不同的意见进行选择
当你与别人的意见始终不能统一的时候,这时就要求舍弃其中之一。人的脑力是有限的,有些方面不可能完全想到,因而别人的意见是从另外一个人的角度提出的,总有些可取之处;或者比自己的更好。这时你就应该冷静地思考,或两者互补,或择其善者面之。如果采取的别人的意见,就应该衷心感谢对方,因为有可能此意见使你避开了一个重大的错误,甚至奠定了你一生成功的基础。
要认识到直觉是不可靠的
每个人都不愿意听到与自己不同的声音。每当别人提出与你不同的意见,你的第一个反应是要自卫,为自己的意见进行辩护并去竭力地找根据。完全没有必要。这时你要平心静气地,公平、谨慎地对待两种观点(包括你自己的),并时刻提防你的直觉(自卫意识)对你作出正确抉择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有的人脾气不大好,听不得反对意见,一听见就会暴躁起来。这时就应控制你的脾气,让别人陈述自己的观点。不然,就未免气量太窄了。
倾听为上策
每次对方提出一个不同的观点,不能只听一点就开始发作了。要让别人有说话的机会,一是尊重对方,二是让自己更多地了解对方的观点,好判断此观点是否可取,努力建立了解的桥梁,使双方都完全知道对方的意思,不要弄巧成拙,否则的话,只会增加彼此沟通的障碍和困难,加深双方的误解。
审慎地对待意见
在听完对方的话后,首先想的就是去找你同意的意见,看是否有相同之处。如果对方提出的观点是正确的,应放弃自己的观点,而考虑采取他们的意见。一味地坚持己见,只会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因为照此下去,你只会做错。而到那时,给你提意见的人会对你说:“早已给你说了,还那么固执,知道谁是对的了吧!”这时,自己怎么下台?所以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最好是给对方一点时间,把问题考虑清楚,而不要诉诸争论。建议当天稍后或第二天再交换意见。这使双方都有时间,把所有事实都考虑进去,才可能找出最好的方案。这时就应进行一下反思:别人的意见,可不可能是对的?还是部分是对的?他们的立场或理由有没有道理?自己的反应到底在减轻问题或只不过在减轻挫折感而已?自己的反应会使对方远离我还是亲近我?自己的观点会不会提高别人对我的评价?如果自己不提出意见,别人的意见是否会对自己不利?自己撤回意见,是不是会令整个计划失败?多问一下自己也许会找到解决的办法。
真诚对待对方
如果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就应该积极地采纳,并主动指出自己观点的不足和错误的地方。这样做了,有助于解除反对者的武装,减少他们的防卫,同时也缓和了气氛。同时要明白,对方既然表达了不同的意见,表明他对这件事情与你一样地关心。因而不要把他们当做防卫的对象,不能因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就把他们当做“敌人”。反而应该感谢他们的关心和帮助,这样,本来也许是反对你的人也会变成你的朋友。
一位先生与他的太太生活了50年之久而没有任何争吵。他说:“我太太和我订了一个协议——当一个人大吼的时候,另一个人就静听。”
这就是卡耐基教给我们的交际战术:永远避免争吵。
选择“仁厚”而非“正确”
在生活中,你有很多机会去“纠正”某人,既可在人前,也可以在私下。所有这些都会成为使别人感到不舒服并且在此过程中使你自己也不舒服的机会。
无须进行过多的精神分析便知道,我们试图压倒别人,纠正他们,或向他们显示我们是多么正确,而他们是错误的原因是,我们的“自我”错误地认为,如果指出别人是多么不正确,那我们就一定是对的,并且因此我们会感觉好些。
而实际上,如果你留意一下你压倒别人后的感觉,你将会注意到,你比压服别人之前感觉还糟。你的心灵知道,以牺牲别人为代价是不可能感觉良好的。
幸亏其相反的一面才是事实——当你的目标是去确立人们的名誉,使他们感觉更好,去分享他们的喜悦时,你也会获得他们情感的回报。下次有机会去纠正某人,即使他们的行为有点离谱,你也要抵制住这一诱惑。相反的,问你自己:“我到底想从这种交流中获得些什么呢?”很有可能,你想要的不过是使双方都感觉良好、平和地交流,每次你抗拒住“要做正确的一方”,而去选择仁厚,你将会留意到其中的平静祥和之感。
不要将这一策略同成为一个软弱无能的人或不扞卫自己的信仰的人相混淆。我们不是说你正确是不对的,只是说如果你坚持自己是正确的,那常常要付出代价——你自己内心的平静。要想成为一个充满平静祥和之感的人,你必须在大部分时间里选择仁厚而不是正确。最好的起点便是你下次同别人的谈话。
>>>让别人“正确”,使自己快乐
在生活中,你所能问自己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我是想要‘正确’呢,还是想要快乐?”很多时候,这两者是相互排斥的!
成为正确者,为我们的观点辩护,这耗费了大量脑力并常常使我们同我们生活中的人们疏远。想要成为正确的一方或希望别人是错的,这促使别人对我们设防,并施加压力使我们一直处于防御状态。然而,我们许多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证明(或指出)我们是对的,或者别人是错的。许多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认为指出别人见解、言论和观点的错误是他们的职责,并且希望这样做,被纠正的人多少会感谢他,或至少学到些东西。
错了!
想想看,你是否曾经被某人纠正,而你却对那个尽力显示自己正确的人说:“谢谢你向我指明我错了而你是对的。现在我明白了。朋友,你真棒!”或者,当你纠正你认识的某人,或牺牲他们以使你自己“正确”时,他们曾感谢过你(或甚至同意你的话)吗?当然没有。事实是,我们所有人都讨厌被纠正。我们都希望自己的观点被尊重并被他人所理解。被倾听或聆听是人类心灵的强大欲望之一,并且那些学会去倾听的人们备受爱戴和尊敬,那些习惯于纠正别人的人常常被讨厌和回避。
并不是说想要正确总是不适当的——有时你真心诚意地想要或希望如此。也许有某些你不想让步的哲学观点,比如当你听到一种种族歧视的言论,这时,讲出你的意见是很重要的。然而,通常地,正是你的自负爬进来并毁了本该是平静的对话——这就是想要或需要成为正确一方的习惯。
变得更平和可爱的一个很棒的、诚挚的策略就是让别人得到作为正确一方的喜悦,给他们这一荣誉。不再去纠正别人,正如改变这一习惯很艰难一样,它所需花费的任何努力和实践也都是值得的。当别人说“我真的觉得做……很重要”时,不要插进来说“不,做……更重要”或其他的抢白形式,而是仅仅随他去并让他们的言论成立。你生活中的人们将会变得较少敌对并更加友爱。他们将会超乎你所能想象地欣赏你,即便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你将会发现参与和目睹他人快乐的喜悦,这比自负的争斗更有价值得多。你不必牺牲你最深层的哲学真理或大部分信念,但是,从今往后,大部分时间让别人去“正确”吧!
>>>尽量把批评转变为容忍和尊重
当我们评价或批评某人时,这说明不了那个人什么;它仅仅说明我们自己具有批评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