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商之道
8441500000037

第37章 见缝插针,无孔不入,围绕市场转

浙江人是当今中国最有影响、最会赚钱的人群。浙商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致胜,有其独特的为商之道。如果说晋商的特点是“信”,徽商的特点是“诚”,那么浙商的特点就是“活”。“无浙不成市”是因为活,灵活富有创新精神是浙商最鲜明的特性。

浙江人会做生意,他们的生意经可谓是见缝插针,无孔不入,围绕市场转。只要是合法的,什么样的钱都能赚,小到纽扣,大到飞机。善于从国家的困难中找商机,从国家的改革中找商机,从国家的政策调整中找商机。美国打伊拉克,他们就到伊拉克找商机;北京开奥运,于是北京就有了20万人的浙江村。

1只要有生意,就会绞尽脑汁去做

浙商中名气最大的温州商人是商场中神秘的群体,他们往往能从没有市场处找出市场;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市场混乱中,发现自己需要的信息,寻觅诱人的商机;从鲜为人知的边缘经济的夹缝中杀出一条血路。

“只要有生意,温州人就会绞尽脑汁去做。”这是一位来自东北的工程师在温州干了6年后对温州人的评价。他所在的企业以生产化油器为主,他是被温州人请来的,在企业任总工程师,一年能挣近20万元。化油器是一个老产品,北方生产化油器的企业几乎全都停产了,但走南闯北的温州人竟最先在重庆找到了这一产品的市场。眼下这家企业里有干不完的订单,而且还出口。这些化油器大部分销往第三世界国家,同时国内很多摩托车企业用量也很大。虽然这家企业只有10年的发展史,但市场占有量竟达60%,这是外人无法想像的。

有人称浙商的活动为“候鸟”经济,浙商四海为家,哪里合适就飞到哪里,总能寻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栖息地。以温州商人为例,他们到了哪里,都可谓战无不胜。他们成功的经营渗透和扩张,得益于他们在商海信息中遨游的本领。温州人多地少,决定了他们只能向外拓展,不断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也因此,温州商人在全国散布最广,南至三亚,北到漠河,西抵拉萨,东临青岛,到处可见温州人的踪迹。

10多年前,漂亮的温州女交警蔡瑶媛辞去公职,带了2000元钱来济南做小商品生意。她在济南租门面开店,贩卖从温州运来的领带夹、徽章等小饰品,带着样品到处跑单位,央求人家订货。两年后,她成立了自己的礼品公司,如今蔡瑶媛的南方礼品公司在济南已经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她看来,她的行为并不出格,因为在温州,创业不分男女,他们都是四海为家,八方漂泊。哪里有钱挣就去哪里,不管是在大城市还是小县城;什么赚钱就干什么,无论是大生意还是小买卖。

温州老板有个特点:年轻,头脑活,做生意从来没有定式,怎么挣钱怎么做。温州电烤鸡是怎样发明的?温州人卖烤箱时一不小心把鸡放到里面,发现非常好吃,就弄出来电烤鸡,风靡全国。如果套用成熟公司的营销方案做这个生意,基本上是不成功的。

温州老板能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温州人叶世光到南京投资的时候,看重的是南京众多的人才以及南京人的厚道,但投资什么,心中无数。他注意到,当时南京的饮食、休闲很火爆,便多次去消费,了解他们的投资额和消费结构。与此同时,他看中南京城南闹市区夫子庙一幢在建的高楼,并多次与该楼发展商洽谈租赁事宜,但最终他还是放弃了这个行业,因为他感到消费热点不一定是投资热点,往往市场越火,投资越要谨慎,恰恰是在需求和市场的空当和矛盾中发现新的经济生长点。就在他想开办公司租房子时,他注意到当时南京办公房很难租到,价格也高。于是,他决定投资数千万元开发中低档的商务中心。这一招果然击中市场要害,他的诺亚商务中心建成后,由于市场定位准确,一经招商,立即吸收了许多中小公司入往,几年来,出租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与此相对应的是,目前南京大量高档写字楼因为租金太贵而闲置。

温州老板做生意活道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决不在一棵树上吊死。见到什么市场前景好,认准了立即调转枪口投资。一个温州老板在他的投资生涯中可以涉足数个不同的领域。

现在的温州老板没有不敢投资的行业,只要能带来利益,没有不敢去投资的地方。拉萨,这个建在世界屋脊上、海拔3600多米的“日光城”,给每一个第一次光临它的人的礼物就是高原反应:呼吸有些困难头痛得厉害,连走路、说话都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然而,就是在这样的雪域高原,也活跃着成千上万的温州人。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约有上百名温州人因为生计所迫,千里迢迢来到拉萨。他们没有任何创业资本,就凭一身手艺到这里找“活”。那时,在拉萨的温州人主要从事的行业有木匠、裁缝、油漆工、补鞋匠等。“我刚来时是做木匠,吃住都在藏民家里,而且一做就是3年。”郑月球说起当年的事轻描淡写。昔日的一个普通的木匠,今日他已是西藏华东水电设备成套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从木匠、油漆工这样毫不起眼的行业开始,温州人捕捉到了拉萨的商机。“这里比较落后,信息闭塞,资源又缺乏,所以只要我们能找到当地需要的东西,没有卖不掉的。”西藏华建水电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晓飞这样描绘当时的市场。于是,80年代末,拉萨大多数温州人开始转行,经营低压电器、服装等生意。

有利的时机使当时许多温州人一炮而红。乘着滚滚商潮,越来越多的温州人涌入拉萨,达到了5000多人。一时间,拉萨随处可以看见温州人的身影。娘热路、青年路、林廓北路,在拉萨最繁华的几条商业街上,温州人经营的店铺几乎占80%。他们卖电器、卖服装、卖礼品、卖灯具、开娱乐场所、做工程,涉及行业达数十个。

做着同样的生意,在雪域高原,要比其他地方艰难很多。除了需要忍受缺氧引起的高原反应,他们还要经常翻山越岭。车子在一座又一座的高山上爬行,有时候,开上一整天也遇不到一个人。不仅荒凉,许多地方的山路还十分惊险。对于此,多数温州老板都深有感触:“很多次,我们就是和鬼门关擦肩而过。尤其是冬天,漫山遍野是雪,车子在冰雪上滑行,经过狭窄而倾斜的山路时,身边就是悬崖绝壁,我们透过车窗,甚至可以看见山下许多事故车子的残骸。”不过,再恶劣的环境也不能让温州人有丝毫退缩。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种敢闯敢拼的精神,温州人终于在世界屋脊站稳脚跟。

今天的拉萨,低压电器几乎全被温州人垄断,服装行业也被温州人占领了半壁江山。除此之外,温州人还创下了许多个第一:建造了世界海拔最高的小水电站,建立了西藏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开设了西藏最高档的娱乐场所,开设了西藏最大的网吧……温州人凭着自己灵活的头脑和辛勤的劳动,在拉萨甚至整个西藏,写下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

2东方不亮西方亮,勤换思路换地方

哪里有商机,那里就有浙江人;哪里有浙江人,那里就有红火的专业市场。浙江人自己不买浙江人生产的东西,商品卖给浙江以外的地区。北京百货公司的鞋子和服装30%以上是温州货;上海百货公司的服装、鞋子40%以上是浙江货。浙商主动开拓外地市场,落地生根,遍地开花,显示着强大的竞争力。

浙江人捕捉商机的本领令人叫绝。当欧元问世之后,在欧洲经商的浙江人发现欧元面钞尺寸要大一些,原来的钱夹不好放,就专门设计了欧元皮夹让老家来生产。现在,欧洲市场到处是浙江人发明的欧元皮夹。

陆永江是个地道的永康人,他半开玩笑地说,他是一不小心做了老板,开了公司。陆永江最早以保温杯起家,1999年去美国参加世界五金博览会时,一件东西触发了他的灵感。当时有个小孩子推着辆滑板车在骑着玩,陆永江一看,这产品非常好玩,他就跟这小孩子说,“能不能让我玩一下?”玩的很过瘾,当时陆永江就决定要做这产品。

陆永江花了190美元把这个滑板车背回了浙江永康,他把滑板车的84个零部件仔细琢磨了半天,最后在10多个协作厂家的帮助下,小小的滑板车3个月就实现了本地化生产。2000年,陆永江带着自己的滑板车参加了广交会。在会上,他的产品以35美元的价格一炮打响,外商纷纷定货,在生产最忙碌的时候一天就能生产出20,000多台。用他的话说,一天净赚一辆汽车的钱。

浙江人经商,1分钱不嫌少,10万元不嫌多;一个办法行不通就换个思路干;一个地方没有发展空间了,就拉家带口找新的希望之地,到处传播着市场经济的种子。如今浙商早已经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异国土地上抢滩。浙江著名的侨乡文成县,现有六七万旅外华侨,虽分布于52个国家和地区,但90%侨居西欧,从事着餐饮、制衣和皮革行业。

浙江青田人金爱华就是从一个“没有中国人的地方”开始自己异国创业路程的。金爱华在青田当地是出了名的食用菌技术员,因为帮助周边农户种植食用菌致富而获得了几乎一切当地政府部门能给予她的荣誉。当时金爱华在外人眼里,是一个理应满足的女子。但她在声名如日中天的时候,选择了出走。金爱华说,她厌烦了得到的太多关注和荣誉。

1994年,刚好有了一个机会,她就向家乡人借来5000美元去了俄罗斯,准备办个食用菌技术培训班。此时她已经是3个孩子的妈妈,且已不很年轻,这让人很是敬佩她的勇气。在俄罗斯总共只呆了不到一个月,金爱华“总感到不安全”,事情也难开展。后来留学生招待所一位很有涵养的女所长“指点”了她,说你应该到一个“没有中国人的地方去”。那所长是个外交官夫人,很了解情况,当时南斯拉夫正处在国际制裁中,几乎没有什么中国人在那里经商。

金爱华就用800美元办了一张签证,因为不通航,先飞到罗马尼亚边境,然后以旅游者身份乘汽车进入南斯拉夫。几经周折,通过一个翻译办理了在南斯拉夫的半年居留权,并成为最早到达那里创业的中国商人。

金爱华现任注册于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首都贝尔格莱德市的独资公司爱华国际贸易进出口公司董事长,南斯拉夫华人商会理事。其青田族人至今已有约300之众先后抵南从事贸易活动,足以构成浙江散居各国的大量“自由派”贸易大军的一个小分队。

像金爱华这样在异国闯荡创业的浙商有很多。中东地区因为只有阿联酋市场开放,所以一个弹丸小国里就聚集了三四万浙江商人,每天到达这里的大量集装箱都通过这些中国人以各种途径发往中东地区其他国家。巴西里约市的中华商城,莫斯科著名的“海宁楼”,南非中华门商业中心,阿联酋的中国日用商品城市场,都是在浙商手上建起来的。

如今,浙江商人满世界跑,浙江小商品满世界销。浙商在亚非美欧各大洲的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筹办、设立了一批商品市场,在欧陆各国城市,几乎都能见到从事皮具、时装、百货、土产、托运、餐饮的浙商,特别是温州、台州人。他们中有新一代移民,也有已经本土化了的第N代,但浙商精神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