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商之道
8441500000027

第27章 陶朱遗风:重商而不耻言利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说的是地理环境对人类的行为影响,包括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环境资源,其中人文环境资源更为重要。一个地区商业发达,经济繁荣,一是得益于便利的交通体系,二是受惠于厚重的商业文化氛围。研究浙商崛起的原因,当然也要从这两方面着手,其中,商业底蕴和商业传统更为重要。

1“商圣”陶朱公的流风遗韵

浙商虽说是近代才崛起的一个地域性商帮,但浙商的历史却并不短暂。在《史记》记载中,中国最早的大商人也就是商人的鼻祖陶朱公范蠡,就是战国时期越国的名臣。被世人尊崇为“商圣”的陶朱公,在浙江绍兴留下众多的流风遗韵,成了浙江绍兴历史传统文化中颇为精彩的一页。

当年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洗刷了会稽耻辱。勾践因此而称霸,范蠡号称上将军。返回越国后,范蠡认为盛名之下,难以长居久安,而且勾践的为人是可以跟他同患难,很难跟他同安乐,于是就装上他的轻便珍宝珠玉,私自和他的家仆随从乘船飘海而去,最终也没有返回越国。

范蠡泛海来到齐国,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皮,在海边耕作,辛勤劳苦,努力生产,父子治理产业,住了没多久,财产达到几千万。齐国人听说他很贤能,请他做丞相。范蠡慨叹道:“做平民百姓就积聚千金,当官就达到卿相的地位,这是平民百姓所能达到的顶点了。长久地享受尊名,不吉祥。”于是归还相印,散发所有的家财给朋友和乡亲,携带贵重的珍宝悄悄离去,到陶地定居。

范蠡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贸易交换的道路畅通,做生意可以致富。于是就约定父子耕种、畜牧、贱买贵卖,等待时机转卖货物,追求十分之一的利润。住了没多久,就积聚财产累计达到万万。天下人都称他为陶朱公。

陶朱公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居住的村庄命名为陶村,为他修建了墓地,盖起了碑楼,修建了庙宇,陶朱公这位早期浙江富商的泥像至今保存完好。民间商会世代祭祀陶朱公这一习俗,一直流传在古城这块土地上,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范蠡留在绍兴的遗址很多,如蠡城、吼山、南池、陶朱公庙、范蠡祠等等。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桑巨变,蠡城、吼山、南池等城廓依然存在,而几处祠庙则因年久失修而湮没无存。惟有他经商致富的“陶朱遗风”却被永久地留传不息。

旧时绍兴的商会是各行各业的总会,会长一职例由本地殷实商铺的东家且在商界中享有威望者担任。会内藏有一幅装裱讲究的商圣像,画面上那位衣冠古朴、道貌岸然的长者就是陶朱公。每逢年节,这幅画像悬于中堂。点香焚烛后,自会长开始,依次向陶朱公像行跪拜礼,其礼之隆重,较之民间祭拜祖宗神保远有胜之。

商会祭拜陶朱公,一是为了不忘圣祖,二是为了秉承祖训。盖因陶朱公在经商贸易上的薄利多销、四通贸易、物价之贵贱源于供求之余缺等等,后来均被视作商界久久奉行的商业准则,而陶朱公的散财济贫也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共同推崇的一种美德。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兴盛于19世纪的宁波帮(中国十大商帮之一)被认为是徽、晋两大商帮之后势力最强的地缘性商人群体。其之所以能在国内外商场上十分活跃和成就卓著,或许与崇尚“陶朱遗风”和虔诚礼拜陶朱公不无关系。

2经商赚钱天经地义

有句话说,“十个浙人九个商,还有一个会算账。”此话道出了浙江人重商言利的观念。在浙江人的思想观念里,经商赚钱没有什么可耻,是天经地义的事。浙江人始终相信,“路中纷纷,行人悠悠,载驰载驱,唯钱是术。”无论在过去还是在当代,经商赚钱这种观念在浙江人的思想里根深蒂固,浙江人从未放弃过。

很多浙江人在商界取得了令人瞻目的成就,这与他们心中重商而不耻言利的思想是分不开的。中国人特别注重钱的出处,很多人根据钱的出处把钱分为“肮脏钱”和“干净钱”。认为规规矩矩、老老实实赚到的钱是“干净钱”,反之则是“肮脏钱”。但在浙江人看来,金钱只有“辛苦钱”和“便宜钱”之别,并没有“干净”和“不干净”之分,用金钱堆积起来的现代文明,其福祉远大于弊端。

浙江人的思想是充实的,他们从来都把金钱看作一种手段而非命运。浙江人从不回避钱的话题,相信“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可能的。”中国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叫“有钱能使鬼推磨”,绝大多数人认为这句话带有一种贬义,而浙江人则不那么认为,他们觉得这句话含有一种善的精神。浙江人坚信:金钱不是罪恶。金钱会给人们带来好运,至少可以提供许多机会,而且还认为金钱可以消除歧视,提高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

因此,很多浙江人从小就确立了赚钱的志向。以温州为例,现在的许多大老板,老早就已经踏入社会,步入经商的路途。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就是众多温州人中的一员。

王振滔1965年出生于永嘉县黄田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永嘉县在历史上先于温州而出名。800多年前的宋代,这里形成了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永嘉学派一反孔孟文化传统,提倡重商贾、事功利的文化社会学思想,这在当时是很大胆的。温州人善于经商的历史传统,得益于这特殊地域文化氛围。“君子不言利”、“安贫乐道”,在这里没有市场。在温州人的思想里,学文化、长知识、习本领,就是要正大光明地使自己生活得更好,“民富足,社会则安”。

王振滔读书刻苦,学习用功,从上小学就担任班长,深受老师喜爱。他也过早地分担起家务劳动,分担着艰难的家庭生活重担。随着3个弟弟妹妹的相继入学,家庭负担越来越重。待他读到高中一年级时,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全力供弟妹上学,他决定退学,外出打工挣钱。老师闻讯后,十分吃惊,两次到他家中劝说。因为以他的学习成绩和刻苦精神,只要学下去,是很有希望考上大学的。可王振滔想,自己是家中的长子,还是替父母早分担一些,好让弟妹把书读下去。于是他毅然退学,加入了外出打工的行列。

开始,他向一位堂舅学木工手艺,到武汉去走家串户,给人家打家具。这种“游方木匠”的生活很苦,常常是居无定所,食无定时,挣的是苦力钱。这对于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是一种磨难。王振滔自小喜欢看书,爱琢磨问题。在武汉他见到不少温州老乡,在做推销电器、服装、皮鞋的生意,收入多,而且比做木工轻松自在。他就琢磨,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还得靠自己去闯。他相信自己读的书不比别人少,嘴皮子也不比别人笨,待人真诚,在武汉闯荡这一阵子,也交了不少朋友,自己应该去干推销,可能更有发展。于是,他毅然放下了木工家什,加入了推销大军的行列。

王振滔这一步转折,使他没有成为一个好木匠,却成就了他走向今日“鞋王”之路。这一步,有他人生选择的机敏性,也有温州这个改革开放的先觉地区和大环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