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索神秘的大自然:风雨雷电的奥秘
8435900000061

第61章 雷电

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

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积雨云顶部一般较高,可达20千米,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

每个从云层到地面的闪电实际上包含了在60毫秒间隔内发生的3~5次独立的雷击。第一次雷击的峰值电流大约为2万安培,后续雷击的峰值电流减半。最后一次雷击之后,可能会有大约150安培的连续电流,持续时间达100毫秒。

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但它们在大气中传播的速度相差很大,因此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光每秒能走30千米,而声音只能走340米。根据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看到闪电起到听到雷声止,这一段时间的长短,来计算闪电发生处离开我们的距离。假如闪电在西北方,隔10秒听到了雷声,说明这块雷雨距离我们约有3400米远。

感应雷击火灾

这种火灾是由于雷雨云的静电感应或放电时的电磁感应作用,使地面上的金属物件感应出与雷雨云电荷相反的电荷,造成放电,因而称之为感应雷击。这种雷击对建筑物不起直接破坏作用,但对易燃、易爆物品聚集的场所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这种雷击火灾不易被人们“识破”,故更应引起重视。

1985年7月13日12时许,河北丰宁县城遭雷击。到下午3时40分,县百货仓库的瓦屋顶上突然冒烟起火。一场大火烧掉了50万元国家财产。经过当地消防部门的实地勘察,是感应雷击火灾。

这座仓库长61米,宽10.2米,屋顶高7.3米。建筑并不算高,但是周围的建筑物最高不超过6.5米。仓库里存放的货物80%是布匹。在出事的前一天下午,库内刚搬进一批化纤布。在搬动的过程中,化纤布因摩擦而产生了静电荷。地面上为12厘米厚的木板,因而静电荷不易逸散。工人在库内东西山墙之间,平行拉了2道八号铁丝,横向也拉了几道铁丝,把商品的牌子挂在铁丝上。当中午发生雷击的时候,铁丝上便感应出静电荷,其电压可达几十万伏,能击穿几十厘米厚的空气而放电。化纤布上原来就有静电荷积聚,当金属物上的异性电荷和化纤布上的静电荷接近时,便放电产生电火花。另一方面,平行的铁丝在雷击时,也有电磁感应,在闭合回路中有大电流通过,也会产生电火花。现场勘察发现,在铁丝上有许多“麻点”,这便是雷击的证明。

1985年7月26日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北蔡仓库也发生过一次类似的大火灾,烧毁了5600余吨各种造纸原料。上海消防处调集了44辆消防车才把大火扑灭。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4万元。

当晚7时15分左右,一个落地雷正好打在该仓库上。这些造纸原料都是旧棉絮、废纸、纸浆等可燃物品,用来捆扎这些原料的都是铁丝或铁皮,一旦受到雷击会感应到很大的电流而又无法导出。结头处因电阻较大会产生电火花,铁丝和铁皮上也会因大电流通过产生高温,使燃点不高的原料起火。

球状闪电球状雷击火灾这是一种特殊的闪电雷击引起的火灾。平时不多见,一旦发生,后果相当严重。1983年9月10日,上海嘉定桃浦二库发生的一次大火,把正待出口的大量麻袋、山芋干等物品烧尽,保险公司赔偿750万元,就是球状闪电雷击引起的火灾。原来10日凌晨,乌云滚滚,电光闪闪,雷声隆隆,风狂雨猛。一道蓝色的闪光划破长空,霹雳声中,一个火球从闪电中滚下,正好击中嘉定桃浦二库东面六条堆垛的中间。火球在堆垛间隙中滚动,不久就燃起熊熊大火。这种“火球”非同一般一闪即逝的闪电,它能延续一段时间,尽管当时大雨倾盆,大火仍然越烧越旺。

球状闪电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破坏力?据分析,小火球的能量约为4×107焦耳,其温度可高达几千甚至上万摄氏度,就是下着倾盆大雨,雨水碰到它也顿时化作水汽。

除了上述3种雷击火灾形式外,有时室外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遭受直接雷击或雷电感应,产生高电压冲击波,也会侵入室内引起易燃易爆物品的燃烧或爆炸,称为雷电波侵入。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化工厂。

上述多次火灾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即许多单位如仓库、工厂等均未安装避雷设施,或者避雷设施失效后无人过问,以致发生了火灾。上海桃浦二库、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北蔡仓库、河北丰宁县百货仓库等雷击火灾均是未装避雷针之故。

有些高大建筑物虽安装了避雷针,但可能因接地线已断等其他原因而“有形无用”了。例如1987年5月31日武当山金顶遭雷击,就是因为金顶上的避雷针接地导线在建设施工时被折断,事后又没发觉,未及时检查和修复。这避雷针就不可能起到引雷入地的作用。

另外,由于引下线与建筑物内的供电线路距离太近,雷击时在它们之间也会放电,这叫做“反击”现象。“反击”时也会产生高温、电弧,也能引起燃烧。

为了使避雷针真正起到防雷作用,在设计制造时,一定要符合有关规定,平时还要加强维护保养。避雷针宜用镀锌圆钢或钢管,圆钢的直径不小于12毫米,钢管的内径不宜小于20毫米;引下线要用镀锌圆钢或扁钢,截面积不小于50平方毫米;接地装置也要用圆钢、钢管、角钢等,并应具有一定的截面积,垂直接地体的长度一般为2.5米,埋地深度不小于0.5米。各连接点接触都要良好,这样才能减少电阻值。避雷装置与建筑物内的电线要保持一定的距离。避雷针装好还要经常保养,每年雷雨季节到来之前要认真检查,特别是要测试冲击电阻,如电阻过大,就要找出故障,加以维修;如果电阻无穷大,说明线路中有断开的地方,更要认真查找,及时修好;如锈蚀超过截面30%时应予更换。

安装避雷针一定要准确计算它的保护范围,特别要注意建筑物的顶部(包括屋檐四角)是否在保护范围之内。如果不在保护范围内,要增加避雷针的高度,或者增加避雷针的支数。只要按照规定安装避雷针,并经常使它处于良好状态,一般就能免受雷击。避雷针雷电的防御1.端放电与避雷针在强电场作用下,物体曲率大的地方(如尖锐、细小的顶端,弯曲很厉害处)附近,等电位面密,电场强度剧增,致使这里空气被电离而产生气体放电现象,称为电晕放电。而尖端放电为电晕放电的一种,专指尖端附近空气电离而产生气体放电的现象。

当雷雨云过境时,云的中下部是强大负电荷中心,云下的下垫面是正电荷中心,于是在云与地面间形成强电场。在地面凸出物如建筑物尖顶、树木、山顶草、林木、岩石等尖端附近,等电位面就会很密集,这里电场强度极大,空气发生电离,因而形成从地表向大气的尖端放电。

避雷针是一根耸立在建筑物顶上的金属棒(接闪器)、金属引下线和金属接地体等3部分组成的防雷装置。它的作用是使可能会袭击建筑物的闪电吸引到它上面,再进入地里,借以保护建筑物。关于避雷针为何能防雷的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有人认为避雷针的尖端放电,中和了雷雨云中积累的电荷,起到了消除电的作用。但近年来通过尖端放电电量计算,它远不能中和所有电荷。

2.人的闪电防护

雷鸣电闪时在室外的人,为防雷击,应当遵从4条原则:①人体应尽量降低自己,以免作为凸出尖端而被闪电直接击中。②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面要尽量缩小,以防止因“跨步电压”造成伤害。所谓跨步电压是雷击点附近,两点间很大的电位差,若人的两脚分得很开,分别接触相距远的两点,则两脚间便形成较大的电位差,有强电流通过人体使人受伤害。③不可到孤立大树下和无避雷装置的高大建筑体附近,不可手持金属体高举头顶。④不要进水中,因水体导电好,易遭雷击。总之,应当到较低处,双脚合拢地站立或蹲下,以减少遭遇雷击的机会。

下面几点是具体的防雷击须知:

(1)在打雷下雨时,严禁在山顶或者高丘地带停留,更要切忌继续蹬往高处观赏雨景,不能在大树下、电线杆附近躲避,也不要行走或站立在空旷的田野里,应尽快躲在低洼处,或尽可能找房层或干燥的洞穴躲避。

(2)雷雨天气时,不要用金属柄雨伞,摘下金属架眼镜、手表、裤带,若是骑车要尽快离开自行车,亦应远离其他金属制物体,以免产生导电而被雷电击中。

(3)在雷雨天气,不要去江、河、湖边游泳、划船、垂钓等。

(4)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之时,应立即关掉室内的电视机、收录机、音响、空调机等电器,以避免产生导电。打雷时,在房间的正中央较为安全,切忌停留在电灯正下面,忌依靠在柱子、墙壁边、门窗边,以避免在打雷时产生感应电而致意外。

(5)当发生雷击时,应立即将病人送往医院。如果当时呼吸、心跳已经停止,应立即就地做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积极进行现场抢救。千万不可因急着运送去医院而不作抢救,否则会贻误病机而致病死亡。有时候,还应在送往医院的途中继续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此外,要注意给病人保温。若有狂躁不安、痉挛抽搐等精神神志症状时,还要为其作头部冷敷。对电灼伤的局部,在急救条件下,只需保持干燥或包扎即可。

(6)雷雨天气发生时,即使在安装了避雷针的情况下,也应该迅速拔掉室内电视、电冰箱以及天线电源的插头,防止空间电磁波干扰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从电闪雷鸣的形成和发生过程来看,空旷场地上、建筑物顶上、高大树木下、靠近河湖池沼以及潮湿地区是雷击事故多发区。

(7)在室外,要考虑到雷电活动区域,看雷电活动远近,一般是听雷声就能判断出远近,不要躲到避雷针和大树下面。在空旷的地方不要打雨伞,因为雨伞有针尖,电场强度要集中些。不要在空旷地方打手机。要蹲下来,两脚并拢。

(8)如遇雷雨天气,最好躲入一栋装有金属门窗或设有避雷针的建筑物内。一辆金属车身的汽车也是最好的“避雷所”,一旦这些建筑物或汽车被雷击中,它们的金属构架或避雷装置或金属本身会将闪电电流导入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