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大自然的困惑
8434900000021

第21章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当年的10月至次年的3月,就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在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而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也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但是,当这股暖流出现后,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让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多出现圣诞节前后,因此渔民们就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

早期,人们对东太平洋出现的暖洋流还很兴奋,甚至欣喜地为其取名为“上帝之子”,一是由于它常发生在圣诞节前后,更主要原因则是它与当地的丰收年景有关。

1925年,人们目睹了秘鲁附近发生的暖洋流,当年3月沙漠地区降雨量就多达400毫米,而前5年的降水总和还不足20毫米。结果沙漠变成了绿洲,几乎整个秘鲁都覆盖着茂密的牧草,羊群成倍增多,不毛之地也长出了庄稼……尽管人们也发现,许多鸟类死亡,海洋生物遭到破坏,但人们依然相信是“圣婴”给他们带来了丰收。

多年过去了,人们对厄尔尼诺现象也有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其对生态、环境、气候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都有了很深刻的认识。科学家确信,厄尔尼诺,尤其是强厄尔尼诺,会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灾难。美国《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提供的评估材料显示,1982-1983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中,秘鲁是受害最重的国家之一。事件发生前,秘鲁供应的鱼粉占世界38%,而1982-1983年秘鲁的捕鱼量从过去的1030万吨减少到了180万吨;美国作为鱼粉的代用品——黄豆的价格暴涨3倍,饲料价格上涨反过来又使鸡的零售价猛涨;菲律宾干旱严重,导致椰子价格大幅上涨,这又使制造肥皂和清洁剂的成本大大提高……1997年8月,世界气象组织指出,1982-1983年的厄尔尼诺,造成全球13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损失和潜在影响更是难以估计。

科学家认为,1871-1997年发生的30余次厄尔尼诺事件,对世界的影响弊大于利。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4次厄尔尼诺,使太平洋沿岸国家遭受重大损失:澳大利亚发生数十年来最严重的干旱,粮食持续减产,经济作物破坏严重;印尼、澳大利亚森林大火损失惨重;美国东部出现少有的寒冬,造成能源、交通运输等经济损失数百亿美元;东亚许多国家经历了少有的冷夏,水稻严重减产。

我国科学家认为,厄尔尼诺对我国的影响明显而复杂,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①厄尔尼诺年夏季主雨带偏南,北方大部少雨干旱;②长江中下游雨季大多推迟;③秋季我国东部降水南多北少,易使北方夏秋连旱;④全国大部冬暖夏凉;⑤登陆我国台风偏少。

在探索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原因时,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巧合现象:20世纪20-50年代,是火山活动的低潮期,也是世界大洋厄尔尼诺现象次数较少、强度较弱的时期;而50年代以后,世界各地的火山活动进入了活跃期,此时大洋上厄尔尼诺现象次数也相应增多,且表现十分强烈。根据近百年的资料统计,75%左右的厄尔尼诺现象都是在强火山爆发后1.5~2年间发生的。这种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特别关注,有科学家就此提出,厄尔尼诺暖流是海底火山爆发造成的。

近年来更多的研究发现,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还有关。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球自转速度破坏了过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态呈4~5年的波动变化。一些较强的厄尔尼诺年平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有重大转折的年里,尤其是自转变慢的年份。地转速率短期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呈反相关,即:地转速率短期加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就会降低;反之,地转速率短期减慢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就会升高。这表明,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导致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此外,还有科学家称,近些年厄尔尼诺现象频频发生,且程度加剧,可能同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也有一定关系。有科学家从厄尔尼诺发生的周期逐渐缩短这点推断,厄尔尼诺的猖獗同地球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全球变暖有关。就是说,人类自己的双手也助长了“圣婴”的作恶。当然,要想证明全球变暖对厄尔尼诺现象是否起了推动作用,还需要大量的科学佐证。但是,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也可能会产生一个更温暖的世界。

在深入探索厄尔尼诺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过程中,科学家又发现了与其性格相反的拉尼娜现象,有人称之为圣婴的邪恶妹妹“女婴”。

拉尼娜现象虽然威力不及厄尔尼诺现象,但也给人类造成了相当伤害。拉尼娜现象也是每隔几年出现一次,是东太平洋沿着赤道酝酿出的不正常低温气流,导致气候异常。其发生频率比厄尔尼诺现象低,上次较强的情况发生在1988-1989年间。1988年夏,北美的气候干旱现象烤焦了从加利福尼亚到佐治亚的大片土地,使谷物收成减产了1/3。美国西部森林火灾不断,著名的黄石国家公园一度被大火所吞。随后,飓风又从加勒比海上空呼啸而过,侵害了多数的中美洲国家,仅尼加拉瓜一国的损失就达数百万美元,致使500多人死亡,成千上万人无家可归。

1998年5月,厄尔尼诺现象刚刚结束,全球气候尚未恢复正常,拉尼娜现象就又出来作祟,令不少地方分别出现严寒、冬暖、风雪、干旱和暴雨等灾害。从世界范围来看,拉尼娜现象主要在南部非洲引起暴风雨和洪灾,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引起干旱,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酿成洪灾,在南美洲的南部地区导致天气异常干燥少雨,与厄尔尼诺引起的现象正好相反。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事实上,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增暖、信风减弱密切相关;而拉尼娜则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的温度变冷、信风增强相关联。因此,拉尼娜其实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大量暖水被吹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暖水被刮走了,就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来补充,因此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而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就会增强,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却会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又进一步加剧了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从而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可见,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性格”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发生了转变。总体说来,拉尼娜并非性情十分温和,它也可能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

但是,我们人类是否也应该反省一下,为什么20世纪以来会出现这么多频繁的自然灾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