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物理知识知道点:走进电学世界
8434000000004

第4章 雷电生成之谜

无论中外,先民们对雷电都十分敬畏。在古代中国,古人认为雷公电母掌管着大自然的雷电。《山海经》中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也。”《大荒东经》记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其声如雷。”东汉王充《论衡·雷虚》中认为:“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唐代崔致远《桂苑笔耕集》中有“使电母雷公,凿外域朝天之路”;宋代苏轼《次韵章传道喜雨》有“麾驾雷公诃电母”的诗句。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神话是人类对自然之谜的一种解释,当然它有时候是不科学的。

其实,闪电是一种电流形式。当冷空气与暖湿空气汇合时,暖空气迅速上升形成雨云。在出现暴风雨时,雨滴与冰晶相互碰撞、摩擦,产生强大的空气流,使云中静电荷增加。这时,云中的正电荷集中在云的上部,而负电荷集中在云的下部。当云底部的负电荷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释放出电,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这种能量的释放可以从云传送到地面,或在云间传送。闪电还会加热空气,使空气迅速膨胀并发出巨大声响,这就形成了雷。

发生雷电时,电压可高达几十万伏以上,闪电的中心温度可以高达17000℃~25000℃,并在1/1000~1/10秒之内释放出几百万至上亿焦耳的能量。

由于空气的密度不均匀,电阻也不均匀,闪电前进的形状大多曲曲折折,形成像树枝一样的光带。闪电是多种形式的,如线状、带状、球状、串球状、箭状闪电等形式。一次长距离的闪电要经历50次左右的转折才落到地面上,所以闪电弯折的路径飘忽不定。闪电颜色也各种各样,最常见的是红、橙、黄三种。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米/秒,光在空气的速度约为3×108米/秒。地球的半径约为6400千米,光一秒钟就能绕地球跑七圈半呢!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描述孙悟空腾云驾雾,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如果孙悟空一个跟头需要一秒时间,则孙悟空的速度为5.4×105米/秒,这一速度比雷声快,但比闪电慢多了。

由于闪电的速度比雷声的速度快得多,所以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因而根据闪电和雷声速度不同,人们可以计算打雷处与人之间的距离。因为雷电是同时发生的,我们可以从看到闪电起到听到雷声止的这一段时间的长短来计算闪电发生处离我们距离的远近。假如闪电在西北方,隔10秒听到了雷声,因为闪电速度很快,它的运动时间与雷的运动时间相比很小,以至可以忽略不计,认为雷声的时间为10秒,则可以计算闪电发生处距离我们约有3400米。电磁测量电磁测量,包括所有电磁学量的测量,以及有关的其他量(交流电的频率、相角等)的测量。利用电磁学原理已经设计制作出各种专用仪表(安培计、伏特计、欧姆计、磁场计等)和测量电路,它们可满足对各种电磁学量的测量。电磁测量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非电量(长度、速度、形变、力、温度、光强、成分等)的电测量。它的主要原理是利用电磁量与非电量相互联系的某种效应,将非电量的测量转换为电磁量的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