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厚德尚学精医济世
8430600000042

第42章 乐在其中的事——顾静安

与顾静安老师的交谈并不是从他的医学专业开始聊起的,而是从他的爱好,外语。外语犹如顾教授的生命一般,没有外语,可能对于顾教授来说,也就失去了人生中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一位合格的年轻医生,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是什么?顾教授说外语和临床对服务能力有很大帮助。

外语,一个小缘分

顾教授和外语是从解放前就结下的缘。那个时候在学校学习的是英语,并且小学就是学英语的环境。顾教授的小学是当时市三女中的第二附属小学。在顾教授的印象中,校长江洁贞是一位个子高高大大的美籍华人,她回国后办起了这所学校,所以十分注重学生的英语教育,她专门从美国带来了原版的图文并茂、印刷良好的英语课本和教材,加之有效的英语教学,在小学时期就为顾教授打下了良好的英语基础。

1949年后,由于解放战争,当时的顾教授正在念初中。学校是位于苏州河畔的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当时的解放战争就在苏州河另一岸的上海西站附近打响,在学校里都能够看到轰炸的场景。就在战乱时期,当时学校还是有英语课程的。但在5月4日之后,上海解放,学校不上英语课了。顾教授说,当时自己的英语水平也就停留在了小学和初中二年级的水平。

解放后,由于学校不开设外语课,当时外语学院的老师都“没饭吃了”,只能够来附属中学里教地理、历史等等课程。这里顾教授还回忆起很多趣事,当时上课的老师教授的内容根本不是自己原本的专业,教语文的老师根本原来不是语文老师。顾教授班上教语文的老师是原本大学里教古代建筑的著名教师,上课的时候经常会给同学们讲到建筑方面的知识,也给原本的语文课增添了不少乐趣。

小学的英语教学是顾教授学习英语的起步,他说自己的英语水平不能归功于英语基础好,而是一些偶然的机会。如中学的英语老师就是顾教授在学习英语道路上遇到的第一个“贵人”。英语老师是当时外语学院中的语音系主任,擅长教学英语发音,名叫许天福,他不愿意放弃自己热爱的专业,想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建树,就来到初中教学。许老师的英语发音特别的标准和漂亮,顾教授说,如果许老师在隔壁教室上课,那是根本听不出来是一个中国人在上课。班上一些对英语感兴趣的同学,其中包括顾教授在内,每年的寒暑假就到许老师的家里报到,许老师就专门教同学们英语发音。对于英语发音练习,许老师有自己一套独特有趣并且颇有成效的方法,这一方法对顾教授来说可谓印象极其深刻,也从那时,帮助顾教授打下了良好的英语口语基础。

众所周知,一个出色的皮鞋匠,要制作出一双精美合脚的皮鞋,他要有各种大大小小的楦头来把皮鞋撑好。许老师教发音也有一套这样的工具,这个东西是专门用来量口型的,在同学发音的时候,每一种发音必须是某一种楦头的样子和形状。许老师教发音,一般会让学生们念三遍,老师发一个音,学生跟一遍,然后学生自己练习一遍,等到第三遍的时候,许老师会把身后的楦头一下子塞进学生的嘴巴里面,如果塞不进去,那就说明发这个音节的口型不对,发音自然不准确了。就是通过这样的一种训练方式,使得顾教授从小就能够说一口非常标准的英语。顾教授还开玩笑的说,就连现在外语电台里面的播音员有时候都会发音不标准,真应该让许老师给他们上上集训课。

童年,自由、快乐的回忆

顾教授的父亲是一名大学老师,在复旦大学教西方哲学,母亲是学师范的,在解放前,母亲并没有出去工作,而是在家里打理日常的家务事和管教几个孩子。顾教授的家有多个兄弟姐妹,当时家里并没有保姆。照顾孩子、打扫卫生、烧饭洗衣都是母亲一个人扛下来的。顾教授的童年也算是在一个宽松的、自由的和充满乐趣的环境中成长。那时候父亲要每天上班,母亲也要忙着家里的家务事,没有太多的时间来管教家中的孩子。由于父亲是教西方哲学的,非常认同西方的自由和个性发展,他认为人不能够受约束,要让人有自然的发展。他也是这样教育子女的,给子女设定一个范围,所谓的范围就是不能说谎、不能犯法、不能偷东西等等。所以在这样的范围内,可以让子女自由发展,不太会加以干涉。

顾教授回忆了愉快的童年生活,其中有两件事情印象深刻:一件事是教训欺负他们的德国人,还有一件就是学习游泳。顾教授的童年居住在上海永嘉路的弄堂房子里,顾教授7岁的那年,由于是弄堂的最后一户,所以围墙外面就是另外一个弄堂,另一边正对着顾教授家的是当时德国某知名药厂德国人厂长的家。他的17岁儿子很凶,每次顾教授他们过去玩的时候,德国人就会把家里的狼狗放出来,吓唬他们。久而久之,顾教授和小伙伴们很气愤,总想找个机会给他们一个教训,于是联合了弄堂里的几个小朋友,过去玩耍,德国人的儿子又一次带出了狼狗,这时候顾教授和几个小伙伴一下子把德国孩子围住,教训了一顿,结果狼狗也没了气焰。从此之后,德国人和他的儿子再也没有嚣张过。

顾教授6岁那年学会了游泳。那时,原来儿科医院枫林路的地方都是农田,河网众多。有一次同弄堂的一个年轻人问顾教授他们,有没有人想学游泳的。于是顾教授和几位小朋友都报了名。年轻人把顾教授他们带到了农田边上的小河边,小河虽然不宽,但中间水深仍有2~3米左右。在岸边,年轻人再一次确定大家是否真的想要游泳之后,把顾教授他们带上了一只小船,划到了河中央,顺势把大家全部推入了河中,只见大家各个都在水里乱扑腾,惊慌失措。年轻人看大家都差不多了,才把大家“捞”起来。只见此时大伙儿已经吃饱了水,问大家还愿不愿意继续学游泳,愿意的就留下,不愿意的可以回家。那时候的顾教授胆子很大,决定留下,于是就跟着这个年轻人学习游泳,仅几次就学会了。

外语,人生的一部分

顾教授坦言自己没有什么很大的业余兴趣爱好,但对于英语却始终恋恋不舍,顾教授自己也说,他是幸运的,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优秀的老师。也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那时候是大学一年级,当时上医的图书馆地下一楼是储藏书库,不对学生开放,只有对教师开放。当时的图书管理员是一个胖胖的东北太太,长得非常慈眉善目。有一次她破例让顾教授进去看书,一进去,顾教授就被这里的藏书惊呆了。书库里的书90%都是英语书,只有3%的书是中文书,4%~5%是德文的。顾教授想,如果以后要做医生,只懂中文,那只能看懂3%的书,90%的书都看不懂。而且学医是不能单靠课堂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课后的自我学习和临床实践。所以也就是在那时候起,顾教授决定要学好英语。

那个时候学英语,每天基本上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接近15个小时,早上5点钟起床,晚上12点钟睡觉。而在大学上的课,全依靠课堂效率,基本上不复习,考试大多是临时抱佛脚,应付通过的。所有时间都用来复习英语。就这样,顾教授花了1年半的时间,英语就基本过关了。当时顾教授学习英语的方式是父亲指定了5本英语名著或小说,要把5本书全部读懂。顾教授每天都看,看不懂就查阅字典,再不懂只好问父亲,但因为有时候没有认真读,会被父亲狠狠地骂,有时候骂得眼泪也流出来。两三次以后,顾教授决定自己研读,不再问父亲,甚至一次有一句话看了15个小时,才明白是什么意思。不过,也就是那句话,让顾教授开窍了,懂了一句,明白了一类的句型。这也是顾教授学习英语中得到的一个宝贵经验。也许,顾教授的最大业余兴趣爱好就是英语,他自己也说,别人觉得英语很枯燥,是不太可能成为爱好的,但是我读进去了,弄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就自然有了兴趣。他当时给自己下了两个目标:一是1年要看7000个单词,初中的英语老师告诉他,要不查字典看懂一般的英语书,要掌握7000个单字;英语故事和小说,需要10000个单词。

父亲给孩子们买的书大部分是伟人传记,例如居里夫人传、弗兰克林传等等,他也从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经验,伟人的优秀品质也时时影响着他们,得到的好处是一辈子也用不完的。例如学习弗兰克林把自己认为最难做到的事情写在纸上,每天检查是否做到。通常顾教授会写10件1周内每天都要做的、但有难度的事,然后将纸条贴在自己的床头,每天睡前自我检查,没有完成的就要画个红色的勾,用这样一种方式来督促和激励自己。这一方法在学习英语上也帮了他很大的忙,顾教授当时的第一个目标是记住7000个英语单词,每天记100个,那差不多2年的时间内就能够把英语单词的关给过了。大三的时候,图书馆的英语书他基本上都能够看懂。谈到背英语单词,顾教授也有自己的经验想要告诉目前正苦苦抱怨背单词困难的朋友们。顾教授说,背单词不能孤立的来背或者拿一本英文字典来背,这样的话只会是前背后忘记。所有要背的单词必须是从课本里面来,从阅读中间来,这样背单词才会有语境。顾教授把阅读中遇到的生词,写在小纸片上,一天进行多次的背诵,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当英语过了关后,顾教授开始“转战”德文。虽然按照难易程度来说,法语因与英语有5000个单词相同,学起来更容易,但是法语的医学书并不多,而且当时德国的医学领先于法国,这让顾教授选择了德语。刚刚开始学习德语的时候觉得特别难,因为没有书可以参考,也没有人可以问,后来顾教授想到了一个办法,自己家里有很多英语原版的小说,然后就到旧书店里去找相同书名的德语翻译本,这样英语版的书就成了“老师”,通过这样的方法,顾教授到了大四的时候已经基本不用查字典就能看德文书籍和医学专著了。由于德语和俄语都是属于拉丁语系的,所以大学中的俄语课,顾教授也能够沉稳应对,顺利通过考试。

有一次,上医请了一位肿瘤病理学的美国专家来讲学,当时由于演讲的内容跨学科,缺少翻译,上医来邀请顾教授作翻译,说让外语教研组的老师坐第一排,可随时提供帮助。当时顾教授觉得自己的英语水平还没有达到能够口译的程度,怕自己不行,但还是被迫答应了。

结果也令顾教授本人感到出乎意料,翻译很成功,上医英语教研组的专家们说,是由于顾教授的英语阅读速度已经达到了口语的速度,也就是说看书的速度和说话的速度相同,正是之前强化了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才能够使自己的口译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和提升。

从医,那件看似糊里糊涂的事

顾教授说自己高中时代,有一件比较喜欢的事情,那就是做模型飞机,在要考大学的时候,学校动员他考南京航空大学,而且能够保送入学,不用考试,当时他欣然答应了。但是就在临考前两天,顾教授高中的几个玩伴打电话来询问他考什么大学和专业,他们让顾教授不要考航空大学,并恐吓他说是将来毕业出来要穿“皇军服”,建议他选择学医。后来就在临考两天前稀里糊涂的改变了自己的志向,改考医科。在大学的学医期间,也是多位老师的话启发了顾教授:“书本上的知识只是学习到了医学领域真正的一点点皮毛而已,更多的时候要靠课外的经验积累和思维方式。另外知识是会更新的,更不能死记硬背,要结合实际,要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大学中,顾教授被分在了医疗系,到三年级的时候,上医要成立儿科系,学校极力动员,顾教授当时就响应学校号召,报名进入了上医儿科系。

大学毕业后,顾教授被分配去了江西医学院附属医院。1986年调到儿科医院,后来美国儿科杂志的中文版顺利的在国内出版,顾教授也出了不少力。

德国,那张珍贵的多媒体

1997年派顾教授去德国是为了完成一张儿科学的多媒体教学光盘。德方希望与儿科医院合作,推出教学光盘的中文版,来扩大影响力。当时来到儿科医院就提出两个要求:一是要懂得德语,二是需要儿科医生。据说,当时儿科医院懂德语的只有刘湘云和顾静安两位教授,况且当时刘湘云教授年事已高,最终决定派顾教授去德国完成此项任务。当时国内的多媒体教学根本还没有起步和发展,如果这次去德国能够带回一张多媒体教学光盘,那对国内的儿科医学教学领域都是首次突破,意义重大。

1997年的时候,儿科医院还没开始普及电脑,当时的顾教授已经是63岁了,为了能够学会电脑的最基本操作和拼音输入法,顾教授每周五下班和周末都会在教研组的电脑上进行加班学习和操练,包括如何开关电脑,如何使用word的基本工具。由于顾教授当时小学教学没有汉语拼音,这一辈人都不会汉语拼音。所以他还要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汉语拼音上,他在书店里买来幼儿园的拼音教学书,然后自学,等稍掌握的时候就开始在上班路上一路进行拼读商店门面招牌,再到后来就开始用拼音拼读报纸,就这样顾老师在短时间内也把拼音输入法给基本掌握了。

到了德国,顾教授被安排住在一所儿童医院的办公室里,生活设施很齐全。办公室里有4台电脑,一台用于操作,3台用作备份。由于这张光盘需要在签约的半年时间内完成,所以按照德国人给的一天工作8小时,1周工作5天的进度来看,顾教授认为根本来不及完成。如果不完成,那么儿科医院也就得不到这张珍贵的多媒体儿科教学光盘,所以顾教授在德国每天加班加点,早晨5点起床,半夜12点入睡,每周工作7天。由于工作的电脑是联网的,德国方面发现顾教授没日没夜的工作,感到很吃惊也很奇怪,就开玩笑的说:“你这样工作,我们是不会给你加班费的哦!”顾教授当时也就笑笑说,我只是为了我们儿科医院能拥有一张这样的光盘,我一定要在半年时间内完成。那年过年时中国驻德大使馆派人来看望中国来的访问学者和留学生时问起顾教授的情况,德方儿童医院的院长说你们这位教授一天工作不是24小时,而是25小时。

所以在德国的半年中,顾教授没有特地出去游玩过,每天衣食简单朴素,把全部的精力全部投入了工作中。就连回国的前一天,他都在电脑前忙碌地工作着。但看着自己的工作能够在预期的时间内完成,能够将成品带回国内,带回儿科医院,顾教授就是想想也很开心。

回国后,这张光盘成为了每位儿科医生都要学习的内容,也是上海乃至全国的第一张儿科教学多媒体光盘。也自从这一次接触到了“先进”的电脑,顾教授至今的工作就和电脑结下了不解之缘。

目前顾教授虽然已经退休,但依旧为儿科医院和儿科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可以说顾教授是运用自己的语言天赋为儿科事业做出了太多太多的贡献,至今还在发光发热。如今顾教授做着儿科中文版的翻译工作,每天早晨8点准时到办公室,离开的时候已经是夜深9点。一年中除了大年初一休息外,全年无休。由于周五上午要看门诊,所以这半天的时间就要用加班来补回,为的就是能够使得儿科中文版按期发行。

“交给我,是我的责任,我就要死心塌地的完成”这就是顾教授做事的风格。

“病人告诉我,自己的病好了,是你看好的”这就是顾教授最开心的事情。

“别人都说苦,我并不觉得,因为我乐在其中”这就是顾教授对儿科事业热情和对工作的专情最最好的诠释和表达。

顾庆祺,男,1914年11月出生,上海市南汇县人,1938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1946~1948年曾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修。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56、1958年当选为徐汇区第二及第三届人民代表。曾担任上海第一医学院教授、儿科系主任及儿科医院教研组主任。曾担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儿科杂志副主编、儿科学会上海分会主席,对小儿疾病(肾炎、风湿热,结核病、营养缺乏病等)有专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