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人类的生态困境
8429700000012

第12章 臭氧层被破坏的严重后果

我国古代有“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现在科学家考察发现,在北美、欧洲、新西兰上空,保护地球的臭氧层正在变薄,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已经出现了一个“空洞”,科学家真的要“补天”了。

臭氧(O3)是大气中的微量元素,是一种具有微腥臭、浅蓝色的气体,主要密集在离地面20~25千米的平流层内,科学家称之为臭氧层。臭氧层好比是地球的“保护伞”,阻挡了太阳99%的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灵万物。

臭氧层浓度每减少1%,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2%,皮肤癌就会增加7%,白内障增加0.6%。现在全世界每年死于皮肤癌症的有十几万人,患白内障的病人更多。紫外线辐射还能破坏植物光合作用和授粉能力,最终降低农业产量。据试验,如果臭氧减少25%,大豆将减产20%~25%。紫外线的增强对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具有杀伤力,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紫外线可穿透10米深的水层,杀死水中浮游生物,降低水域生产力;扰乱昆虫交配,并使地球上2/3的农作物减产,从而加重粮食危机,臭氧层减少以及南极上空出现“空洞”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自然因素。太阳黑子爆炸时发出许多带电质子,轰击地球上层大气,对臭氧有破坏作用;另外南极上空的上升气流把臭氧含量较高的中层大气输送到上层,从而降低了那里的含量。二是人为因素。人类在使用冷冻剂、消毒剂、起泡剂和灭火剂等化学制品时,向大气中排放的氯氟烃、溴等气体在紫外线照射下会放出氯原子,氯原子夺去臭氧中一个氧原子,使臭氧变成纯氧,从而使臭氧层遭到破坏。

近年来,全世界科学家都在呼吁:拯救臭氧层,禁止使用氯氟烃。1987年9月,24个国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签订了《蒙特利尔控制可破坏臭氧层物品协定》,规定到20世纪末,将氯氟烃的使用量减少到1986年水平的50%。科学家指出,即使现在立即禁止使用氯氟烃,已经减少的臭氧层也要很长时间才能弥补过来。

1995年,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9月16日作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要求《蒙特利尔议定书》所有缔约方采取具体行动纪念这个日子。到2007年9月,已有191个国家签署了这一议定书。我国在1991年成为议定书缔约方。

20多年来,通过议定书各缔约方的共同努力,全球已成功地削减了95%的消耗臭氧层物质。根据2007年9月议定书第19次缔约方大会达成的协议,主要消耗臭氧层物质将于2030年前在全球范围内彻底停止生产和使用,这比原计划提前了10年。

1999年,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的主题是“保护天空,保护臭氧层”,2000年的主题是“拯救我们的天空:保护你自己;保护臭氧层”,2004年的主题是“拯救蓝天,保护臭氧层:善待我们共同拥有的星球”。2006年的主题是“保护臭氧层,拯救地球生命”;2007年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的主题是“2007,颂扬卓有成效的20年”;2008年的主题是“《蒙特利尔议定书》——国际合作保护全球利益”;2009年的主题是“全球参与:携手保护臭氧层”;2010年的主题是“臭氧层保护:治理与合规处于最佳水平”;2011年的主题是“淘汰氟氯烃:绝佳机会”。

氟氯烃

氟氯烃即是我们所说的氟利昂,几种氟氯代甲烷和氟氯代乙烷的总称。常温下是无色气体或易挥发液体,略有香味,易液化,低毒,临界温度高,化学性质稳定,广泛用作冷冻设备和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氟利昂是臭氧层破坏的元凶,在其上升进入大气平流层后,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释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会发生连锁反应,不断破坏臭氧分子,从而引起臭氧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