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编辑小语
8428800000073

第73章 穿过青春所有说谎的日子

就读戏剧文学专业的大二女生金逸冰发过来两件作品。一是独幕剧,曰《两个人的无数夜晚》;一是电影文学剧本,曰《杜鹃飞走的冬天》。两个本子一打开,显示屏里就有人物从文字间显现并动作起来,故事也就缓缓地在我眼前流动,晃荡起来。我说缓缓,是的,缓缓。缓缓,对于戏剧作品来说并不是褒词,一直以来,现在也是吧?戏剧作品总是强调故事进入的急速,推进急速,让冲突尽早尽快地出现,因为只有矛盾冲突才是吊住观众的唯一针剂。而对于一个初涉编剧的大学生的作业性质的作品,我刚开始的期待也是如此。但是,就是出于意料之外,金逸冰笔下的戏剧就是缓慢地展开,缓慢地进行。就像她跟你较着劲,偏要如此这般,看你跟不跟我的故事走。

《杜鹃飞走的冬天》里有三条故事线索,表面上看互不相关。金逸冰叙述它们的时候也是各自穿插着进行,三个故事中的人物也是各自活动,都没有撞在一起,更没有丝毫的纠缠;而且三个独立的故事在被叙述出来的过程中,也不见激烈的矛盾。故事就是我们常见的生活而已,被讲述的语言也契合我们日常生活的情景,这种“生活流”的娴熟运用就要让我对这位小编剧刮目相看了,同时也提示自己,如果不见了戏剧冲突,那还有什么让我们留下来的?金逸冰的回答似乎也很简单,那就是故事里的情。人与人之间,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情。情,最宝贵的又不外乎真情;而真情,却又有多深多切之别。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生活之中的人与人(比如一个小女生和母亲和外婆;母亲和小女生和她的母亲;外婆和女儿和她的女儿的女儿,等等,这仅是三个独立线性故事中的一个)的情感流露吧,就像一首歌里唱到的,你能分辨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呢?既然有能力可以直接将故事指向人的情感点,那么,放弃一些传统的戏剧手法又有何不妥呢?实际上《杜鹃飞走的冬天》依然有不少让人的情为之一动(抑或鼻子为之一酸)的点,尤其是大宝和小宝之间的故事,比如最后的结尾,等等。可见金逸冰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时候该舍弃什么,同时,该抓住什么的。这应该也是写作人艺术个性养成和成熟的一条必由大路。

这样一看,发觉金逸冰似乎一下就跃过了自己的青春期。

《两个人的无数夜晚》里,虽然也有一个青春期的男孩,而且这个男一号的经历就是整个故事的全部,但是,这是一个关于懵懂躁动之后的故事。那个平静的日常的夜晚,仅仅是因为一时兴起的偶尔的被忽视了后果的举动,而致他接下来的生活都被撞飞。青春少年还不会想象一个夜晚的失误将会对以后的生活产生多少负能量,还不能真切地理解法律对于并无恶意的行为也要揪住不放——这要等到他在炼狱里慢慢煎熬,内心的重越释放越重,最终从一个单质变成一个“有故事的人”之后。因此它不是关于一个夜晚的故事,而是关于无数个夜晚的故事。

无数个夜晚,青春已经辞去。现在,金逸冰已经学会从一个成熟的有经历的人的深沉目光回望一个事件及一个事件所拖曳的彗尾,她甚至比42岁的林可曼感受得更多、无望得更多,也沉重得更多、思索得更多。她早早就从一个夜晚走出,而独自闯入夜晚的丛林。她在用自己的敏感寻找,她在用自己的思考辨认,她至少已经摸索到了一个教堂的大门口……

毋庸辨析这是一种人生的还是一种艺术的跨越或成熟。一个作家对于艺术的琢磨总是伴随着对于社会和人的生命意识的不断质疑。单就金逸冰作品的表现艺术而言,她的沉稳、凝峻、灰冷色调的个性似乎已经完备。她的艺术主旨并不在把我们逗逗乐,而是要把我们引入一个相对平静、相对简易的场景让我们想,而且是想一些我们平常的人都不愿碰触的,总也想不明白的,高难度的问题,这些问题总相关人的内心,有许多表象却不能量化;有不少善恶上的区分,却不能直接套用条例,甚至善恶上的区分都会因为区分者的不同见识而得出不同结果。而一个相对平静相对简易的场景恰是最适合一个人开动脑筋,想的场景,就如考场。这正是金逸冰这个小娘鬼给我们精心预设而又不让我们察觉的艺术匠心。

作为鄞州90后的金逸冰不是第一次在《梁祝》上发表作品。记得先前她读高中的时候就发过一篇小说,那篇小说青春的气息浓烈,爱情的爱高高飘扬,是一面青春永远不倒的旗帜。想想她的成长,觉得艺术的捷径还是有的,其实生活的捷径也是有的吧。这都要看周边的环境。有捷径肯定比走弯路好,一切顺遂比遇挫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