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编辑小语
8428800000063

第63章 绿叶和娇艳的果实——绿艳果蔬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的日子里

一个想法,或一个创举

2007年初春,田野上的风吹过来还有些寒冷,但潘树增已经脱下了厚绒的外套。他穿过一片田地,又一片田地,他并没在田地上做活,而是在到处察看,土质,结构,地形,规模。他虽然年纪不大,刚近四十岁,却俨然是一个老农了,他能从一片泥土上的种植来断定这片土地的主人对它们的态度,以及对于这片土地的操持能力,甚至由此推断出这个主人的性格、志趣、性情。这时候,独自一人的潘树增会禁不住露出浅浅的一笑。当然,更多时候潘树增是穿过田地走进村子里去的。他在村子里也是到处漫无目的地游走,这里看看那里瞅瞅,碰见熟人,停下来,香烟递过来递过去的,一边聊上几句。再有熟人相邀的,也就坐下来,喝着茶,缓缓地聊。

潘树增其实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也是二十几年前从外乡来到这儿创业的。这二十多年里,潘树增的事业一直没有离开过土地,他一直坚信自己的人生就是与土地须臾不能分离的。与中国所有的农人一样,土地是命脉,是根,是现实和梦想,是全部和所有。潘树增种植收获,收获种植,而土地也没有辜负这个年纪轻轻的有志向、有能力、有作为的后生,使得他早已经脱贫致富,过上了富裕的完全可以优哉游哉的日子了。但是潘树增的心里一直盘旋着一个想法。

这个想法在这个春天就要开始的时候在潘树增的内心活动得越来越激烈。这个想法像是不受他的控制,是它自己在膨胀,自己在冲撞,自己在成熟。他驱之不散,挥之不去。

就在那个午后,潘树增与另一个小后生夏定在路上不期而遇。阳光暖暖地普照着田地、村子,到处是一片宁静,一丝风都没有。阳光照射在这两个大男人的脸上,有一种甜橙似的颜色。他们相互呵呵笑着招呼,都停下了脚步。像是彼此早就在的一种召唤或一个约定,他们俩寒暄几句就开始交谈起来,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居然正是潘树增心里存着的那个想法。于是他们找了个清静的地方,沏了茶,坐了下来。

太阳缓缓地告别大地,悄悄地落下去了。潘树增把自己心头的那个想法全部说了出来。胖墩墩的夏定,脑门上一直渗着细小的汗珠,这时候他一抹脑门,一拍大腿,一声惊叫:

“好!”

其实潘树增的这个想法,在夏定的心里也是隐隐约约地存在着,只是夏定找不到好的引路人,找不到有能把这个想法付诸实践的强有力的领军人物。现在,一拍即合,水到渠成了。

潘树增的这个想法其实没那么复杂,而是简单又简单——成立一个农业专业合作社。

理由也很简单:就他个人而言,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他实现了自身致富,还必须带动周边的农户,这样,群众的广泛赞誉才是真正的赞誉。就当时的社会大形势而言,正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黄金时期,如何进行结构调整,如何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了潘树增经常思考的问题。2006年,街道党工委就提出在坚持“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下,依托本地的资源优势,坚持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工作思路。就周边的农民们的现实生产生活条件而言,还不是每个人都在渴望着能有新的改变、新的提高吗!

一呼百应。一个月之后,潘树增的想法实现了——

一屋子人,或一种凝聚力。合作社成立之初要制定较为完整的组织和规章制度,制定一个有规范的章程,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潘树增恰是一个专门解决难题的人。

那几天,被联络起来的那些农人都朝潘树增的家里走,有时候是你先走一步,他后来一步,但办完了事,他们又都聚在一个屋檐下面了。他们事无巨细,只要能想到的都谈。而这,也正是潘树增所希望的,将所有问题都摆出来,在问题还没有成为问题的时候,就解决它,这也是潘树增的一贯做法。

几天里,潘树增家的客厅里总是满满的人,时而激烈争执,时而静寂片刻。除了上午略有空闲之外,中饭以后直至深夜,大家都没想到离开。还有疑问的,想加入还有问题需要探询的,迫切地想着赶快把合作社成立起来的……都有。潘树增也是来者不拒,人多,总是好事;人多,热情高涨;人多,考虑问题也会更全面周到。

他们刚坐下的时候还算神情平静,但是说着说着,就有人按捺不住了,站起来的,走动的,挥着手慷慨激昂地高谈阔论起来。刚坐下的时候,每人前面一只茶杯;每人都把烟灰轻轻地弹在烟灰缸里,将烟蒂也掐灭在里面。但话匣子打开以后,那茶杯就没有主了,谁想喝了,随手一抓,不分你我了;烟灰、烟蒂也洒落一地。

潘树增虽然总是坐在沙发中间的位置,但是他说的话并不多,他是倾听的时候多。

夏定坐在另一边的一张小方桌前,他的面前摆放着一杯茶,一包香烟,一只烟灰缸,以及一个本子。他缓缓地小口小口抿着茶,小口小口地吐纳着烟。虽然他的头总是低着,目光一直紧盯着面前的本子,但是他的耳朵却一直专心致志地听着,手也一直在本子上沙沙地做着记录。稍有停顿时才抬起脸朝潘树增会意地交换一下目光,目光里充满着内心的喜悦。

真是,有多少事需要人们自由地敞开胸怀漫谈呀!合作社的优势是什么;合作社的规模可以搞到多大;除了种植几个主要的水果品种,还可以种植什么;要不要搞个现代休闲型的农庄,弄点旅游项目;水果品牌怎么打响,怎么找到好的策划;合作社的体制、结构,甚至人员安排:谁负责管理,谁懂技术,谁在行销售,谁搞运输,等等;资金的预算,还有多少缺口;资金哪里来,怎么搞;以及分配,怎么分配,什么时候可以分配;等等。人们的思路在这样的情景和气氛里被完全打开,说得好的、精彩的,大家频频点头,一阵赞许;说得不好的,立即会被否定,并获得大家的一阵哂笑。但也无大碍,不语即可,一会儿来了别的话题又可以振振有词了。一个话题总是还没完全议论透彻,又被新的话题打断,绕来绕去之后,又会被接上,或者重新开始。

一个星期过去了,所有的问题全部清晰了,首先是骨干分子即合作社的核心人员确立了。这是迈出的坚实的第一步。

于是潘树增开始跑街道党工委。街道党工委领导一听,没有二话,只有两个字:支持。

OK!签字画押,召开成立大会,就像船解缆起锚,在一声长吼的汽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