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所有篇目都精选自近些年鄞州区纯文学期刊《梁祝》中的一个同名栏目。成书过程中,重新进行了编排。内容上仅作了少许增减,保存了当初发表在期刊上的原样。
2006年春,鄞州区文联对自己麾下的《梁祝》提出了大幅度地提升质量的要求,编辑部召开了编委会全体会议,并开始了从多种渠道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的多项工作。渐渐地,一个思路清晰起来了,那就是除了纯文学这块领地必须完善之外,我们的期刊还应该对鄞州的传统历史文化有所反映。就这样,在排除诸多建议之后,我们的精力集中在开辟一个新的栏目上,并将新栏目取名为“堇地风”。时至今日,“堇地风”逐渐成熟,成了《梁祝》的重要或曰精品栏目之一,并且拥有了自己的“粉丝群”,产生了一些很好的社会效应。比如谢武稼的《瞻岐合岙泥涂上的生灵》全文被《中国作家》2009年5月号转载,最近又以单篇散文被宁波市作家协会评为2009年、2010年两年度的优秀作品。
两年前,《梁祝》杂志主编徐剑飞提出将“堇地风”中的优秀篇目选编成书,之后,我们的成书工作也就一直持续地进行着。这两年,编辑成书不仅是我们对之前已经发表的文章的一次新的标杆下的检阅,而且还成了我们之后组稿的一个目标要求。
记得当时我们对栏目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要求和框定,主要是:一,以本土的历史文化传统,尤其是以鄞州一地的民间民俗为题材对象;主要侧重于挖掘题材的民间性,也就是无历史记载,无从查验来龙去脉的那些。这样的选题我们觉得很符合作为鄞州唯一的文学期刊以自己的视角和特性对于本地历史文化作出反映的要求。正因为我们不是“鄞州文史”,不是以历史的真实为完全的记述对象,当然更不强调资料的堆砌,考据的严谨,评说的科学,所以,二,我们更强调作者的个人经历或者个人经验,在对题材的处理上,我们不光不反对作者写作手法的多样,风格的相异,而且恰恰是支持那种被正统的历史类文章写法所反感或不屑的文字。我们要求文章“庞杂”,叙述,议论,描写,引用等等都可以吸纳在一起。时间上的联络有断裂的也无妨,空间上结构不完整的也无碍。我们只要求作者对题材的处理有自己的办法,一句话,有强烈的文学性。同时我们还要求必须附有插图,最好数量能够多一些,这是三。图是重要的,没有照片,手绘的也行。有人说“堇地风”有点类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的确,是有相近之处。不过,让我们自傲的是,当时全国范围的“非遗”普查工作尚未声势浩大地展开,宁波市作为省里的普查试点,启动仪式也是在2007年年初举行的。当然,相比非遗的普查,我们所做的仅仅是点滴而已。
近些年,在“堇地风”的编辑工作中,我们感觉上述的编辑要求听起来简易,做起来却有不小的困难。主要矛盾是,一个好的选材找不到一个好的写作人,而一个好的写作人又往往对题材不够熟悉。这也就是我们的作者群还没有足够大的原因。另一个也许是因为此类写作的一些特殊性,一个文章的成型一般都需要较长的时间,从选定题材,到组稿,到搜集材料,再到商讨,成文,修改,等等,都要追踪一段时间,整个过程中还要涉及人物采访,物件搜寻,季节嬗变等方方面面。当然,原因肯定是我们的工作还做得不够深入和细致。
《堇地风》从栏目到书,是一次跨越,一次新生。感谢所有一直关注她的朋友,尤其是要感谢曾经把好评和赞誉不吝地给予她的,耐心而又真挚的读者。我们将继续努力,继续在期刊里一如既往地以打造精品栏目的目标来做好编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