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编辑小语
8428800000043

第43章 一罐煮熟的菱角

傅家山遗址的发掘,把江北有人居住、活动的历史推到了7000年之前。这样的一种历史慢慢流淌的线条和文明的延伸,使我们江北人感到无比自傲。更有两件挖掘出来的国宝,让我们看到了先民的才智、审美水平,以及他们当时已经达到的生活水准。第一件是造型特殊的象牙雕鹰头器,长宽不过10厘米,在出土的众多器物中最为精致。它两面雕凿,形象逼真,宽鼻勾喙,圆睁双眼,显示出凶猛威慑的力量。另外一件是独具特色的鹰形的陶豆碗。此碗造型别致,在碗口的两端对应有鹰头和鹰尾的造型,两边各有一翅膀,展翅欲飞的样子。这个鹰头就像河姆渡的“双鸟舁日”,成了傅家山文化的标志。

是的,这些史前文化的遗物让我们每每看到就禁不住地欣喜,就是想想都感到得意。

如果再深入一下,在傅家山遗址中发掘出的大量器物中,还有一件也肯定会使人们的眼睛一亮,并且引发出一些想象和思索——那就是一罐煮熟的菱角。

当时,考古人员意外地发现了一个盛满了煮熟菱角的陶器。多么美满的生活呵,一个完整的陶罐,一罐暗色的菱角,它似乎还在散发热气,田地或水的清香还在扑鼻而来。人们围坐在一起,脸上挂着轻松和喜悦。这些还不够,要知道一个盛满了煮熟菱角的陶器是摆放在一座建筑里面的呢!先民们有了房子,形成村落后就可以定居生活,改变了靠游猎获取食物的生存方式,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体现。

是的,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一个以耜耕农业为主的原始村落,先民们耜耕、渔猎和采集,他们在部落的周围活动,安定富足;他们生儿育女,并且向往美,其乐陶陶也。

还有,傅家山遗迹这座木构建筑体现的高超的技术水平也的确值得我们惊叹不已。桩木和横木有序结合,构成干栏式建筑的地基,横木由去枝后的树干充当,类似现代建筑中使用的地龙骨,在它的两侧打下较密的支撑桩或板桩,将横木夹住使其不得左右移动。另一种是柱坑式建筑基址,先挖柱坑,在坑底垫有一块或多块木板,其上再立桩,以四柱构成一间,这是一种承重的建筑基础做法。

当我们的目光顺着地基朝上,却又不禁发出另一个震惊的长叹了。原来,考古人员在建筑遗迹上部的地层中发现了很多木炭碎屑,结合木桩、木柱的顶部和横木的表面有被火烧过的痕迹,据此推断,火是造成傅家山原始村落瞬间毁灭的罪魁祸首。

啊,火?它的焰焰,它的呼呼,刚刚还在煮那罐菱角呢,立马就变得面目可憎了?

历史当然潜藏了太多的谜团。一个原始部落被一场大火彻底毁灭,也许并不太值得惊奇。看那罐煮熟以后还没来得及食用的菱角,不也是一个谜团吗?专家分析,可能是先民们正在享用这些菱角的时候,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比如洪水、猛兽或者敌人来袭……

土地,流水,火焰,就是我们人类生命的摇篮,它们生成了我们,孕育了我们,我们创造的所有文明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它们,21世纪也没有。可是怎么料想,也是火,让一个已经足够强大的部落突然间毁去,让一个已经足够成熟、足够辉煌的文明也随之消失了呢?推而广之,也许,即使就在那个史前,我们祖先的文明程度在大地的许多地方,一处,另一处,另另一处,都达到过相同的,甚至更高的文明;也许,一处,另一处,另另一处的文明被毁,不是由于火,而是由于水;不是由于水,而是由于土,也不一定呢。比如水土流失之后的泥石流;比如地震——大地的一次轻微的鼾声,人类的一次超强震撼。

现在,当我们站在傅家山遗址向四面眺望,看到的还是背枕青山,面向绿水——那时候海水就在不远处潮起潮落;看到的还是山坡平缓,流水清澈;看到的还是地肥,水美。傅家山村太适宜人类活动和生活了!只是……当我们从居安思危的角度,暗暗地想,想那罐煮熟的菱角,它的蕴涵,或者警示。有时候历史也是简单的,供后人遐想探究的千古之谜,其谜底或许已经揭晓。

是的,我们定居一处。那是由于这一处土地肥沃;我们农耕,我们应时而生产,应时而收获,应时而保藏,应时而食用。这一方土地够我们一代一代的人生存和繁衍了,我们没有他求。

多么惊人多么可怕的火呵。

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大地上的主宰者?

那么,敬畏土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