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编辑小语
8428800000030

第30章 鄞州板块:多元文化的交织、融合与新的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多种文化在一地,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碰撞、交融的景象,随着大量异域人员的加入而日趋纷繁。

人是文化活动的主体,是文化意识最重要的载体。人口迁移必然带动地域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碰撞与交融之后必然产生新的文化。

在鄞州,按照目前的统计,原住居民和外来人口的比例大约为1:1.这个数据表明,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的人口迁徙,应该是鄞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同样,沿海众多经济发达地区的情形也大抵如此。由此也可以说,这是神州大地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人口转移。所以对鄞州多元文化的交织、融合与新的探讨具有普遍意义。

本文试图以鄞州为例,仅将个人感想杂陈于下,以引众人之金玉。然则地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实乃经济强盛、社会升平之下探讨的绝好话题呵!

1.多元文化在一地的相遇并不仅仅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织。站在本土文化的基点上,我们往往会把这种交织仅仅理解为两个方向的正面碰撞,即:

本土文化→←外来文化(单向交汇)

但现实的情景其实更复杂,既是两极相逢,又是多极遭遇;而多极的情形也是多样的,比如多极之间的内部也有交融。

2.多元文化,这里主要指地域文化的多元。在鄞州,有大量来自安徽、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等的交通、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山区的人员,因此,他们携带而来的文化,往往具有狭隘、古老、保守等性质,与鄞州本地开放、新型、海洋的文化特质相比,差异明显。

3.从更广的范围看,由于鄞州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她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是直接指向世界的,因此外来文化还包括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当今时代,文化全球化不断发展。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大大有利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造成了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紧张。这一点在我们探讨鄞州文化的交汇与融和时值得借鉴。

4.鄞州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同时新时期以来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与之相随的鄞州新文化在和异域文化的交织和融汇中具有绝对的优势。

本土文化在本土的优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显著的。入乡随俗,也就是外来文化随本土文化。本土文化的强势不仅表现在它要主动同化外来文化,而且在许多场合外来文化也会主动要求,或者被迫要求与本土文化相融。以方言为例,就是本地方言为尊。操外来方言者希望自己能听懂甚至会说当地方言的,为数不少;但希望自己在鄞州这块土地上学到另一种外来方言的人则很少。

5.本土文化的优势,很容易使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产生偏见。无论是本地原住民还是外来人口,无论是出于扬扬自得还是盲目崇敬,都会带来因本土文化的强势而使结果偏离文化演进的必然。

比如服饰。初来乍到,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人穿戴的依然是他们原住地的服饰,但是没过多久就被本土的主流服饰同化了。即使换了新装,内心仍然喜欢其民族服饰,总感觉格格不入,但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但我们从社会对服饰文化的包容性、多样性上看,街头没有色彩鲜艳的筒裙、头巾、头饰等,也许是有些煞风景的,说重了,还是对一种服饰文化的扼杀呢。

6.作为外来文化主体的人,其成分多元,不能作单一归纳。他们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种场合,他们的身影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无所不在。行政领导(公务员),艺术人才(艺术家、广告企划),商人(老板、企业主)等随处可遇,在一些知识分子成堆的领域,如高科技研究机构、高校、大企业的管理层,往往已经是外来人员远远超过本地人了。因此从文化交汇融合的意义上看,把携带外来文化的人等同于占有很大比例的打工者是有失偏颇的。这对于我们认识文化的交汇、融合非常重要。一般说来,知识层面上站得越高,在文化的交织中越是冷静和理智,对于文化融合和新文化的产生都比较主动、积极,富有推动力量。

7.在本土文化的优势之下,各种外来文化的移植依然有广阔的空间和顽强的生命力。比如饮食文化。目前,传统的甬菜依然是食界至尊,但川菜、湘菜、东北菜等菜系正在快速发展,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年来,这些外来菜系不仅在鄞地站稳了脚跟,而且正蔓延和壮大。最初,那些食店的开张可能瞄准的只是外地人,比如川菜馆盯上的是在鄞州的四川人。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鄞地人也开始被招徕了。这种餐饮文化的多样性,显然改变了鄞州人的传统食俗。这种新的餐饮格局也丰富了鄞州的饮食文化。

8.从文化的个性和平等性来看,交汇和融合之中有一个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择优择环境而结果的过程。以语言文化为例。只擅鄞州方言者,当然可以把除此之外的方言统统归为一个黑箱里面的语音,但事实是,在只擅鄞州方言者的耳朵里听到方言的种类多着呢!而对一个外来人员而言,他同样可以把所有非家乡方言归入一个黑箱,包括他现在的本土——鄞州的方言。

语言文化在多种文化的交汇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文化知识相对掌握较少的群体之中,这种作用尤其突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触发大都是“方言遇方言”之故。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来自同一地的外来人员喜欢在一个村子里聚居的原因。

9.这样,融合的必然性之下也有它强烈的排异性和艰难性。有一些文化现象看似差异不大,但要异地相融相当不易。比如殡葬。从表面看,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人必须埋葬于出生之地的观念是到处一致的,但一个人的葬身之地在传统宗法家族观念中的重要性总会使得异地人在碰到这个事情时就一下子想到自己的身世,哪怕其他的身份标志(户籍、工作、家庭等)早已让他忘却了自己的故乡。所以至今,我们还很少听到有外来人员将后事安排在这边的。由此推想到,在清明这样一个重要的节俗中,祭扫先人的坟墓是各地都有的习俗。过去,鄞人们无论老少在那一日或前或后几乎都有参与,现在也一样。但仔细一推算,现在有一半人由于先人墓地相隔遥远而无法亲临碑前了。据说,有许多新鄞州人在清明那天,选择一个交通大道的路口,跪在地上焚烧纸钱冥币,遥向祭拜,寄托哀思。此新俗如果被扩大,被另一半鄞州人普遍接受,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清明的祭祀文化将会有所变化呢?

10.文化是在不断变化和演进的。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迟缓的历史时期里,这种变化和演进当然也相对缓慢,文化在那些历史时期内一般不太容易觉察到它的进程;但在一个社会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时期内,人们对于文化的变异就相对敏感了。

11.文化的相融需要时间。前面提到的这种情形,目前我们并不少见:在一个村子里集中居住着同样来自某地的几乎也是一个村子里的人。那些外来人口沾亲带故,呼朋招友,在家乡是乡里乡亲,到了这里还是乡里乡亲。这种自然形成的情形说明了文化交汇与相融的顽固与艰难。对于新入一地的人来说,他们的陌生感、孤立感和自我保护需求的打消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是不可能的。他们需要在实际的日常的生活中不断地接触,磨砺,启发,感触,在时间的缓缓流动中——也许是一代人,或者更长,才能妥帖地完成。

12.文化的演进总有激浊扬清的意味。新文化初生和形成的脚步从来不曾停歇,它也不会以相反方向的意志而转移。这是历史的必然。无论本土人还是外来人都有留下隐痛的可能,回忆、怀念是所有现在的人追回过去时光的一致办法,也是仅有的办法。

13.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的含义是: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取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

14.展望未来。交汇整饬之后的新文化是所有“当时者”的新文化。它的对于未来世界的适应性以及开创性,它的骄傲和荣光,都归“当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