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时33分:飞船返回舱着陆。返回舱实际着陆地点距理论着陆点相差仅一千米。“神舟六号”共飞行115小时32分钟,飞行77圈,行程约325万千米。
5时07分:返回舱舱顶舱门打开。
5时38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按正常程序出舱,并向欢迎人群挥手。
知识点神舟六号飞船的构成
轨道舱:“多功能厅”
“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是一个圆柱体,总长度为2.8米,最大直径2.25米,一端与返回舱相通,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神舟六号”的轨道舱之所以被称为“多功能厅”,是因为2名航天员除了升空和返回时要进入返回舱以外,其他时间都在轨道舱里。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盥洗和方便等诸多功能于一体。
逃逸塔:保飞船万全
逃逸救生塔:位于飞船的最前部,高8米。它本身实际上就是由一系列火箭发动机组成的小型运载火箭。在运载飞船的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期间,火箭运行距离在0至100千米,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这个救生塔将紧急启动,拽着“神舟六号”飞船的返回舱和轨道舱与火箭分离,迅速逃离险地,并利用降落伞降落到安全地带。
留轨舱:航天员的“家”
轨道舱:也叫工作舱。其外形为两端带有锥角的圆柱体,它是航天员的“太空卧室”兼“工作间”。它还兼有航天员生活舱和留轨实验舱两种功能,所以也称留轨舱。轨道舱里面装有多种试验设备和实验仪器,可进行对地观测,其两侧装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阳能电池帆翼、太阳敏感器和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结构,用来把太阳能转换为飞船的能源、与地面进行通讯等。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卧室”,轨道舱的环境很舒适,舱内温度一般在17℃~25℃之间。
返回舱:航天员的“驾驶室”
返回舱:又称座舱,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舱段,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神舟六号”完成绕地飞行任务后,两名航天员也将乘坐返回舱回归地球。
推进舱:又叫仪器舱。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轨道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面积达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帆翼。
“神舟六号”,多个首次
“神舟六号”是我国第二艘载人飞船,它的成功,掀开了中华民族航天事业又一新的篇章,在技术上也有很多的历史创举。
首次多人遨游太空
“神舟五号”飞船只有杨利伟一名乘客,而2005年10月12日,茫茫太空又迎来了两名中国客人——“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人数的增加给飞行任务的各个环节和工程各系统,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比如,携带的装备要增加一倍,两名航天员存在协同配合的问题等等。双人飞行,比单人飞行更能全面地考核飞船和工程其他系统的性能。
首次多天空间飞行
“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飞行了21个小时,绕地球运行14圈。而“神舟六号”在轨运行多天,飞行圈数、距离大大增加。在空间停留的时间越长,意味着出现问题的概率越大,飞行控制越复杂。为确保万无一失,飞控系统人员对计算机终端进行了更新,数据记录方式也实现了更新换代。“神舟六号”制定了在轨运行时的150余种故障模式和对策,如果故障严重,飞船在每一圈都能应急返回。
首次进行空间试验
“神舟五号”飞船飞行过程中,杨利伟一直待在返回舱内,没有进行空间科学试验操作。而“神舟六号”飞船的两名航天员,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生活,并进行了空间科学试验。这是我国第一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科学试验如果没有人的参与,试验的内容和效果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人的参与将使空间科学试验实现质的飞跃。
首次进行飞船轨道维持
因受大气阻力和地球引力的影响,飞船飞行轨道会逐渐下降。为确保正常运行,飞行控制专家按预定计划,决定在“神舟六号”飞船飞行到第30圈时,对飞船轨道进行微调,使其轨道精度更高。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指挥调度,对“神舟六号”进行了首次轨道维持。飞船发动机点火工作了6.5秒。稍后,航天员报告和地面监测表明,首次轨道维持获得圆满成功。
首次飞行达325万千米
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飞行了60万千米,而“神舟六号”以每秒约7.820185千米的速度,在距地面343千米的圆形轨道飞行,总飞行距离达325万千米。两位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因此成为飞得最远的中国人。
首次在太空穿脱航天服
“神舟五号”飞船飞行过程中,杨利伟一直穿着舱内航天服,而“神舟六号”的两名航天员第一次脱下舱内航天服到轨道舱活动。航天服实际上不仅仅是服装,更是载人航天的个体防护保障系统。这次使用的航天服与上次杨利伟穿的一样,只不过杨利伟没有脱过。航天服的重量为10多千克。经过训练,两位航天员都能在两三分钟内完成穿脱动作。
首次在太空吃上热食
“神舟五号”在太空飞行的21个小时里,杨利伟只吃了小月饼等即食食品,喝的是矿泉水,而“神舟六号”的两名航天员在太空中第一次吃上了热饭热菜。中国人喜欢吃热餐,所以这次航天食品专家们专门设计了一个食品加热装置,能在30分钟内加热食物。
首次启用太空睡袋
杨利伟躺在座椅上睡了两觉,其间熟睡有半个小时。这次飞行,两名航天员第一次用上太空睡袋,睡眠时间增多了。飞行时间加长后,航天员必须有足够的睡眠,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和科学试验的正常开展。这次专家们用保暖织物设计了太空睡袋,固定在轨道舱舱壁上,供航天员休息。
首次设置大小便收集装置
杨利伟在太空没有上厕所。“神舟六号”首次在轨道舱里装备了大小便收集器。在太空上厕所是个麻烦事。上次飞行中杨利伟使用了类似“尿不湿”的小便收集装置。“神舟六号”增加了一个大小便收集器,能够强力吸走排泄物,同时通过除臭装置除去异味。
首次全面启动环控生保系统
“神舟六号”首次全面启动了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通过110多项技术改进,这艘飞船提高了冷凝水汽的能力,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改进了座椅的着陆缓冲功能,不仅保护了航天员,还能靠座椅升降保证航天员在返回途中仍然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
首次增加火箭安全机构
与上一枚火箭相比,发射“神舟六号”的“长征二号F”火箭有75项技术改进,更加安全、可靠和舒适,也具备了更多的功能。这枚火箭第一次在逃逸发动机上增加了安全机构,防止火箭误点火等现象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了火箭发射的安全性。
首次安装了摄像头
发射“神舟六号”的“长征二号F”火箭上第一次安装了摄像头,可以把火箭从起飞到船箭分离等动作的画面实时传回,以帮助地面更加准确地观测和判断火箭的状态。这一次在火箭上安装了两个摄像头,一个装配在整流罩内,一个则安装在火箭外面。
首次启用副着陆场
与“神舟五号”着陆场系统相比,一个最大的不同在于,“神舟六号”飞行任务首次全面启用了位于酒泉附近的副着陆场。由于目前技术条件的限制,还无法对多天内的气象变化进行精确预报,因此,在选择飞船着陆时间时,无法保证主着陆场的气象条件适合降落。副着陆场与位于内蒙古草原中部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相隔1000千米,可以起到气象备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