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春的判词《恨无常》唱到: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无常即是催命鬼,有黑无常与白无常,他们从阴间跑到阳间来勾人魂魄,将锁链套在人的脖子上,一拉,人就死了。黑白无常的索命分明就是说明元春死于非正常死亡。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可见元春死前,是睁着眼睛的,即心事未了,或含屈带冤。元春的心事,无非就是在权势动荡之时保护贾家的地位,维护贾家的命运,而元春的屈冤即是被人谋害致死。
荡悠悠,把芳魂消耗,则暗示了元春是被缢死的。
元春因为没有更早地从权势的斗争中脱身,而一味忘情地充当着贾家强大的靠山,也为了保护即将面临灾患的贾家,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这不是大孝,又是什么?
可怜贾家四姐妹,名字连起来即是“原应叹息”。
可怜四春相聚,在书中也仅仅一次。
当亲情在皇权的威力前不堪一击时,当欢喜昂扬的背后满耳都是呜咽悲啼时,当烈火烹油、鲜花似锦的背后是说不出的苦楚时,一切的原因及结果都是应该叹息的,原本就是要叹息的,只是在叹息之前,人们固执地去追求繁华,人们千方百计地去得享圣眷,人们对皇权至高无上的崇拜,是为不幸!是为悲哀!是为伤害!聪慧贤德的元春,便牺牲在了这里!
富贵与繁华,权势与利益,人一旦卷进这个漩涡,就难以自拔。满眼金银,满身绫罗,满屋财宝,满箱满柜的古玩器皿,又有何用?又有何意义?到头来还不是因此而丧生,因此而送命?这个贤孝如兰的美人儿,贵为皇帝的爱妃,到头来,还不是只留下一声叹息!除了叹息,还是叹息!
贾探春--才明志自高,东风一梦遥
探春是贾政的庶出女,赵姨娘所生。她俊眼修眉,顾盼神飞,虽是女儿身,却举止大方,胸襟阔朗,毫无女子的娇柔之气。她曾满眼泪水地感慨道:“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心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个女孩儿家,一句多话都没有我乱说的。”
“一句多话都没有我乱说的”这话耳熟,仿佛就是林黛玉初入贾府时的心态。而探春的小心翼翼、行事谨慎,又与黛玉不同。黛玉寄人篱下,怕人耻笑,怕人说不懂礼节,而探春则是因为庶出身份,生恐别人不尊重,生恐别人欺辱。
封建社会的大家庭,庶出极不光彩,探春偏偏又是人人讨厌的赵姨娘所生,若不对人对事特别谨慎,又怎能赢得大家的尊重?
然而,正是这种缘由,激励着探春成为了精明聪慧干练果断的女子,就连王熙凤都叹道:“好!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她不错,只可惜她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里。”
没托生在太太肚里的探春极力与生母赵姨娘撇清距离,说她不过是阴微鄙贱的见识,而自己只认得老爷太太,别人一概不管。甚至在舅舅赵国基去世时依然不念情面,未多给赵姨娘一文钱。
表面上看,探春没有把生母放在眼里,实则是她的庶出身份与赵姨娘母子不受众人爱戴阻隔了探春心底的亲情,使她感觉在贾府生存有了很大的压力。为了维护尊严,她不惜痛骂赵姨娘,还与她刻意保持距离,别人眼底的大义灭亲,为她树立了更深的威望与更多的尊重。可谁会真正懂得探春呢?其实她的心无比痛苦和矛盾,正是她刻意与生母保持距离,才使得她可以像一张无形的保护伞,默默地保护着赵姨娘与贾环,才使得每每惹是生非的亲娘与亲弟兄不致在贾府的下场更惨。
探春的凄苦,远比黛玉湘云还要苦。黛玉和湘云虽然失去了母爱,却可以在梦中惦念,而她的苦,母亲近在身边,却要狠心地与她断绝。这种苦,使探春犹如一把在风中徐徐燃烧的火焰,若你不接近,它便平静地燃烧,若你一旦去侵犯,它便爆发出熊熊的烈火,将你瞬间吞没,将你一刹那燃成灰烬。还记得王善保家的和王熙凤抄检大观园,探春秉烛开门而待吧,就连王熙凤都要赔着笑脸向探春道歉,王善保家的却不识相到探春身上去搜,结果狠挨了探春的一巴掌,想必半张脸都要肿胀。探春的烈,使得府中的丫鬟和老妈子们无一不敬惧。
倔烈的探春,在坚忍与用心良苦的生存状态下,依然保持着锦绣高雅的气韵,如一朵带刺的玫瑰,高贵着绽放、高贵着美艳;也如一丛盛开在秋爽斋的白菊花,轻轻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漫漫氲氤着孤傲的高洁。
探春的远嫁,是众所公认的事实。但远嫁到底有多远?又嫁给了谁?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探春抽到了杏花,众人笑道:“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
探春自然是王妃,王却不是本疆之王,不然何来一帆风雨路三千?何来把骨肉家园齐抛闪?探春漂洋过海,如断线的风筝,嫁去了遥远的地方,就如昭君出塞,又如文成公主入藏,背井离乡、骨肉分离,不尽的泪水涟涟,无垠的痛苦弥漫。为了朝廷的安宁,为了家园的平安,心气高傲的探春,终如一粒棋子,带着许多不舍,一去不返。
这一去,海天茫茫;这一去,无边无际;这一去,心无所依;这一去,无限思量。探春最难以割舍与最惦记的人其实是赵姨娘与贾环,再也不能每日都守护母亲与弟弟,再也不能陪在她们身边,却可以想象得到她们如何惹人生厌、如何被人欺辱,探春的心,有多么多么苦呵!
宝琴曾提到一个真真国的女孩子,说她写了一首诗:“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这岂不是远嫁的探春写照?这岂不是探春对故土难以抑止的思恋?探春是为和亲,却依旧薄命。因思乡而郁郁,因惦念而痴狂,这朵带刺的玫瑰,终于凋零在远方。
可怜探春一抹香魂,穿越着海天,在缥缈之间,遍寻不到故时的家园!那时那刻,草长莺飞的记忆牵引了探春的慌乱,她的魂,孤独地飘啊飘、飘啊飘……
无处消遣!
史湘云--月光漫海棠,相醉惜寸阴
娇憨、爽朗、豁达的史湘云,常把“二哥哥”叫做“爱哥哥”。她就如一朵盛开到最浓烈的海棠花,才情超逸、天真美艳。她曾占花名海棠,也曾醉后入睡在青石板上,是名副其实的海棠花与睡美人。
当年,唐玄宗登沉香亭,欲召见爱妃杨玉环,恰巧杨玉环酒醉未醒,高力士便使侍儿将她扶持而出。彼时,杨贵妃鬓乱残妆,半梦半醒,唐明皇便笑道:“岂妃子醉,直海棠春睡耳!”后来,宋代大文豪苏轼据此写了一首《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朦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四面的芍药花飞满了湘云一身,鲛帕包着花瓣,被她枕到头下,扇子落到地面,被姹紫嫣红的落花掩埋,一群群蜜蜂与蝴蝶闹嚷嚷地在四周围着,这位美人儿,醉梦中犹自喃喃着:“泉香而酒洌,玉盏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真的性情,这么醉的美人儿,这么豪放的语言,除却湘云可以担当,问红楼众儿女,谁又可以?谁能如此坦荡、如此浪漫、如此胸怀?
在贾府的时光,是湘云最快乐的时光,否则,她怎会在梦中都念着“却为宜会亲友”?否则,她怎么在众人烧鹿肉吃时说道“是真名士自风流,我们这会子腥的膻的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
湘云俨然是一位文人隐士,俨然是一位翩翩才学的公子。巧得很,就连平日耍玩,她都爱穿那男子的衣,爱扮成俊俏的公子哥儿!风流倜傥,清幽妩媚,带着几分稚气和憨傻,带着几分真性和才情,带着几分俏丽与可爱,虽自幼无父无母,却依然清心快乐,我行我素,洒脱自在地走在众人的眼中。
《红楼梦》一书中,通篇没有湘云相貌的正面描写,只对其穿着、行为、性格进行了认真的刻画。作者用心良苦地告诉我们,湘云的美,湘云的纯,湘云的可爱,不在相貌,不在穿扮,可她却美得如此纯粹,如此剔透,如此干净,如此飘逸,美到让人怅然叹息。
湘云的判词写道:“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判词中画着几缕飞云,一湾逝水。
湘江是娥皇与女英二妃哭舜与投江之处。楚云即指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一事,神女谓怀王言:“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这两个典故,似乎都在比喻湘云婚后的生活,虽美满幸福,却短暂即逝。据红学家们考证,湘云嫁给了王孙公子卫若兰后,原本郎情妾意,羡煞旁人,然而,卫若兰突发暴病,迅速死亡,给湘云留下了不尽的忧伤。湘云的警幻仙曲又叫《乐中悲》,写道:“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儿时坎坷形状。终究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
湘江水逝,楚天云飞。一朵云,在时光的逝去中,总会发生千千万万相遇与离别的凄美故事。每一次,都是意外,每一次都是人生的跌宕。湘云有如白云一般的纯净与满足,孩子一样嬉戏在深旷幽寂的天空。然而,人世的绵延变幻,难以探测,当年清纯可爱的少女,因为挚爱的丈夫突然离去,终于懂得了世间的大悲大痛,从此远离了酡红年华、醉情溢言的美好,从此忘记了海棠花睡、诗雅风流,从此只在落花时节,随着飞霞与孤鹜,伴着秋水与长天,梳理着生命中最深刻的记忆,学会了沉稳、内敛,将更多的伤痕与疼痛容忍,默默平息,默默消受。
纵使期期生爱爱,无从醋醋到卿卿。
别院笙歌宴早。试问海棠花,昨夜开多少?
此刻,湘云已不再饶舌,她已不再睡入娇媚的海棠花蕊中!
此刻,湘云已化为一缕飞云,在尘寰之中孤独地消长、寂寞地生存;
此刻,她已化为湘江之水,在滚滚流动的长泪里,凄凄地怀念着往日的美好。
有人说,宝钗去后,湘云嫁得宝玉,二人破衣烂毡,厮守相老,对于此观点,本人不敢苟同,湘云亦是薄命人,既薄命,又怎会有好结果?如能共宝玉这个知心人一生,纵然是破衣烂毡、茅屋寒舍,亦是幸福快乐。不是我不愿意湘云幸福,奈何《红楼梦》“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此泪,亦有湘云一份,此伤,亦有湘云一缕。
有些事实,经历过了,就是人生完满。这一生,诸多岁月,没原因谁会永远陪在谁身边。至于湘云,想象着她正站在云端对我微笑,不容置疑的深情眼眸,定格在时光的辙痕,便已是我读《红楼梦》的最美好!
妙玉--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妙玉原是仕宦人家的小姐,因自幼多病,所以带发修行,是十二钗中唯一与四大家族没有亲戚及姻缘关系的女子。她美丽、博学,文墨极好,经典极熟。因此,便显出怪异,然而,使人更加不解的是,贾家被抄,她的结果应该是逐出贾府,又怎会无瑕白玉遭泥陷?
妙玉在书中仅出场两次。第一次是众人在栊翠庵中品茶,妙玉亲捧了海棠花式雕漆填金的“云龙献寿”小茶盘与成窑五彩的小盖钟,用旧年蠲的雨水冲泡的茶孝敬贾母,却将更好的茶与更好的煎茶之水留给了黛玉和宝钗。
贾母未吃茶前对妙玉说:“我不吃六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