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燕城杂记
8409600000055

第55章 刘半农买书

过去过春节,人们喜欢逛琉璃厂厂甸的旧书摊,现在只能从当时文人留下的笔记里来领略了。

较近的,我们读鲁迅的日记,以及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文章,常常可以看到他们在厂甸买到旧书的事。这些都已是消失了的旧梦。

当年,鲁迅先生和钱玄同先生多年访求过的小说《何典》,不就是一九二六年春节,刘半农在厂甸的冷摊上无意间购得的吗?

高兴得鲁迅先生也连忙为刘半农标点的此书写序,付排问世。往日的厂甸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几年前,我买到一册线装书《东坡遗意》,真的把我引进昔日的梦境,因为封面上赫然有刘半农用白粉胶手书的一行字:“赏奇轩刻明末梁溪顾邹两君帖  廿二年一月半农买于厂甸。”下面是“刘复”的红印。扉页上还有“江阴刘氏”、“刘复所藏”的藏书印。足见这是刘氏珍重的一本书,题字更说明这本书来自一九三三年春节期间厂甸的旧书摊。如果说,刘半农每年春节都逛厂甸,买旧书,那么这是他最后一次的乐趣了,转年夏天他就病逝了。

文人们为什么这样喜欢春节逛厂甸?有人说店家设摊,主要卖的是平时不好上架,也无暇整理的零本残书,借此来个大清理。

其中说不定会有些不易见到的世间孤本,因此有人要一连跑好几天。除此之外,比较吸引人的便是旧书店和个人经营的旧书贩往私人家里送书了。可惜个中细节,无从了解。偶读刘半农的后人刘曼湖写于一九四四年十一月的一篇散文《父亲》(见《天地》第十九期),里面写到书贾们送书到家的情形,很有趣,摘引如下:

过年时有一桩事最令父亲不高兴,那便是那些坐在门房中等着的债主,他们既非来自油盐米面的吃食铺,也不是裁缝师父来索要工资,这些债主原来全是琉璃厂旧书铺的先生们,平日每到星期日一清早父亲尚未起床,他们可已在门房中排排坐起,直等父亲叫他们进来,他们才按着秩序背着大包袱走进来,大包袱中的东西便是父亲嗜爱物之一———古书。

父亲虽自知非富人,但因嗜爱便不时留下一二本,谁知积到年底其价值也就颇可惊人了,幸而父亲代书店常介绍买卖,因此情面是有的,只还一部分也就过去了,但父亲每到过年时仍是很怕那些书铺先生们的来临。

旧时北京的书贾们,在名教授家里的门房内排队坐等卖书,刘半农等京派文人也够有气派的了。可是知其底细的家中人又道出怕见债主的实情,这两方面的记载都很真实,也为旧京文界的风俗留下了生动的一笔。

刘半农先生病逝于一九三四年七月十四日,是赴内蒙考查语言,染病归来后的第四天故去的。应该说他是死在自己的事业和工作岗位上的。我藏有王芷章的《腔调考原》一书,前有刘半农的序言,写于同年六月八日,月余便辞世,当是半农先生的最后遗作。这篇文章在他逝世后出版的《半农杂文二集》里亦漏收了。

一九八五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