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欲望少一点幸福多一点
8405100000016

第16章 珍惜能拥有的就是幸福

生活的快乐与否,完全决定于个人对人、事、物的看法如何,因为生活是由思想造就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有些人很喜欢抱怨。这些人说起话来总带着不满意的、抱怨别人的口气。这样的人,好像世上没有几件事能让她称心如意。当然,人与人,人与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的统一体,在其运动的过程中有些磕磕碰碰、烦闷、不快在所难免。问题是,总是抱怨别人或环境,不说对别人,就是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毫无意义,也让我们离幸福越来越远。

《时代》周刊上登过一篇文章,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个士官在瓜答卡纳岛战役中被炮弹碎片刮伤喉咙,输了7筒血。他写了张纸条问医师:“我还可以讲话吗?”医师说:“会。”他又问:“我会活下去吗?”医生说:“若在以前,就不一定,但现在肯定会。”于是,这个士官在纸上写道:“那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你为什么不能停止忧虑,对自己说:“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罗根·帕索·史密斯说过一句极富智慧的话:“生命中只有两个目标:其一,追求你所要的;其二,享受你所追求到的。只有最聪明的人才可以达到第二个目标。”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种切身感受:当自己春风得意之时,便会感觉生活处处充满阳光;而一旦遇到困难,或身处逆境时,就觉得生活阴暗,甚至感到世界的末日即将来临。因此,个人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事业。其实,我们每个人拥有90%的长处,而只有10%的不足。问题是,你如何发现和对待这90%与10%的关系。当你将自己的10%与他人相比时,你不禁会感叹:原来我如此富有。爆迪·瑞肯贝克和朋友在太平洋上绝望地漂流了21天之后,说道:“我学到了一点——人只要有淡水喝,有东西吃,就没什么好抱怨的了。”

如果想过得快乐,就应该把精神放在积极向上、乐观上进、锲而不舍上面。

有一个小和尚,他尽管遁入空门,却依旧不能看破红尘。他一直非常苦恼,认为自己的生活实在是苦。终于有一天,他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了师傅。

师傅说:“你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吗?”

小和尚答道:“不知道,我从小在寺院里长大,我是被父母抛弃的孤儿。”

师傅又问:“那么,你恨他们吗?”

小和尚答道:“不恨,因为他们是我的亲生父母,我骨取之于父,肉取之于母,没有他们就没有我。我对他们何来的恨呢?”

师傅轻声叹了一口气:“在我发现你的时候,你已经奄奄一息,你的喉咙差一点就被人割断,而凶手正是你的父母。他们正被一群日本兵追杀,害怕你受到惊吓而哭叫,所以就要割断你的喉咙,现在你明白了真相,你恨不恨他们?”

听完之后,小和尚有些伤心,但依然斩钉截铁地回答说:“不恨,倘若当时换作是我,我也会这样做的。”

师傅说:“你不恨他们,是因为你感激他们生下了你。那么你为何要恨生活给你痛苦呢?难道生活不是更值得你去感激吗?”

若干年后,这座寺院有了很大的名气,许多人都会来这里参佛。而寺院的住持就是当年的那个小和尚,因为他终于领悟了感激,同时,他还会告诉来这里参佛的每一个人要学会感激。

生活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许多事物常常都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只看到刀刃的一面,那么受伤的永远是自己。因此我们要少一份抱怨,多对他人心存感激,就要常怀慈悲之心、仁爱之心;要想有一颗感激之心。就要多给与少索取,令自己心安理得。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心存感激,就会使你想起曾经他对你的关怀与帮助,化解心灵的隔阂。对现实不满时心存感激,就会使你对生活产生美好的信念,从而生活得更好。

生活的快乐与否,完全决定于个人对人、事、物的看法如何,因为生活是由思想造就的。有很多人都生活在抱怨与郁闷之中,那是因为他们总是对环境有这样或那样的不满,而看不到生活中快乐幸福的一面。

一位伟人说过:“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而抱怨则是无所作为,是逃避责任,是放弃义务,是自甘沉沦。不管我们经历怎样的境遇,一味地抱怨不已,只会是于事无补,而且会把事情弄得更加糟糕,尽管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世界是美丽的,然而世界也是有缺陷的;生活是美丽的,可是生活同样是有缺陷的。因为美丽,才值得我们来这个世界上走一回;因为有缺陷,才需要我们去将其弥补。既然抱怨同样于事无补,那就尽量少抱怨或者不抱怨,这样才能获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