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欲望少一点幸福多一点
8405100000115

第115章 珍惜自己,活在当下

对自己的生活要珍惜,对自己的生命要仰视和敬畏,就像登山人对珠穆朗玛峰的敬畏一样,不要用征服的字眼,要用感恩的心情来攀登。

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生活的。每个人的成长不仅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本身的生活环境。历史上有的时代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而有的时代则万马齐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环境的不同。社会环境是人们成长必不可少的客观条件,是人们成长、发展的土壤。

虽然,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一定的时代条件,但是,任何人也不能主观地去选择时代,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去认识时代为你提供的条件,进而加以改造和利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也就是说,每一个人不仅有一个认识环境的任务,还有一个改造环境的任务,要减少压力,离不开这两项任务。

是顺境有利于人的成长发展,还是逆境有利于人的成长发展?有人提出逆境出人才论,并举出屈原、司马迁、孙膑的例子,可谓艰难困苦,玉汝乃成。也有人反驳说:逆境不是窒息了众多的潜在人才的发展吗?于是,又有人提出顺境出人才。

其实,生活的海洋并不平静,人生的道路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立志成才者难免会遇到种种挫折、不幸,如政治上的打击,家庭中的不幸,身体上的病残,心灵上的创伤等。这种恶劣的环境是对每个人的一种沉重打击。但身处逆境而能奋发崛起,是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的原因。立志成才的人,只有把握住现在,活在当下,脚踏实地地一步步向前,才能最终战胜压力,并到达成功的彼岸。

有一位善于解决人生困境的老师,身边聚集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弟子。这些弟子有什么疑问都来问老师,老师总是说:“要活在当下呀!”

但是,“活在当下”这一简单的答案,无法满足弟子们的要求,他们总是恳求老师给一个更深奥和更详尽的解答。

这时候,老师就会面有难色地说:“好吧!既然如此,等我查一查古代的圣贤是怎么说的,明天再告诉你们,对于这么深奥的问题,他们一定有很好的答案呀!”

原来,老师有一本大书,记载了古代圣贤最重要的智能,锁在书房最高的柜子里,由于这本书是如此珍贵,他严禁任何弟子靠近。

第二天,等老师翻过那本大书,弟子就会得到一个充满智能的答案。可是,如果有了新的问题。老师又说:“要活在当下呀!”

弟子不满意的时候,老师会再一次翻阅大书,说出一个充满智能的解答。

这样一而再、再而三,一年一年地过去了,日子久了,弟子开始对老师起了质疑:“老师只懂得一句活在当下,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事呀!不像古圣先贤,真的充满了智能。”

一个弟子说:“老师自己并没有什么智能,他只知道活在当下!”

另一个弟子说:“老师的智能和我们没有什么差别,差别只是他有一册圣贤的书,如果拥有那本书,我们自己就可以当老师了。”

还有一个弟子说:“这个老师真的太差劲了,我们是来自各地的精英,谁不知道活在当下呢?这句话也轮得到他来说吗?我们想学的是历代圣贤的言论和思想呀!”

在背后议论老师久了,许多弟子都生起了这样的想法:“等到老师死了,我只要抢到那本圣贤书,就可以做老师的继承人,收很多的弟子,为别人解决生命的困境!”

老师渐渐老了,终于要告别人间了,他并没有指定任何的继承人,也没有把圣贤书交给任何的弟子,他只说了一句遗言:“要活在当下呀!”就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老师死后,弟子们不但没有哀伤,反而一拥而上,冲进书房,争夺那锁在最高柜子里的圣贤之书,甚至因为抢夺太激烈,把书柜都打碎了。他们把那本大书撕成好多残篇,才发现那本书根本是空白的,一个字也没有。

只有书的封面有老师的笔迹。写了四个大字“活在当下”。

众弟子们寻求一生的答案,便是老师的那句“活在当下”,但当他们领悟的时候,老师却已经死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记得在有一期的《艺术人生》中,看到众多青年人的偶像刘德华感叹:“2004年最大的收获:懂得了‘活在当下’。”异曲同工,或许亲身经历了什么,或许亲眼见到了什么,发出如此感慨绝不是闭门造车想象出来的。

每一个人都有所追求,都在追求幸福快乐的生活,在这付出、奋斗的过程中就已经是“活在当下”了,只是潜意识中没有更深的体会。让快乐或痛苦匆匆而过,没来得及慢慢品味,就让一天天像山涧水一样流逝,快乐时,如果用物理学的名词来说,就是势能大一些,水流快一点,发出的响声也更清脆轻快,时间过得如此之快;痛苦时,排水的势能小而觉得难过极了,发出的响声也是闷闷之音,每一分钟都是钻心的痛楚。对自己的生活要珍惜,对自己的生命要仰视和敬畏,就像登山人对珠穆朗玛峰的敬畏一样,不要用征服的字眼,要用感恩的心情来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