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要内敛做事要方圆
8403800000066

第66章 成大事者,须“退而结网”

退却是为了蓄势前进,让步是为了进步,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主动退让,一是可以缓和矛盾,减弱对方的攻势和压力,二是可以为自己赢得时间、积蓄能量,此外,还可以赢得外界的支持。然后,你就可以选择有利的环境和时机,乘势而行了。

世上,让人们羡慕的事很多,不少人只停留在羡慕之中,并不靠努力去争取,结果他们终生有恨了。古人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就是要求人们不要空想,要真抓实干。人生是有限的,机会也是不等待人的,只有抓紧时间努力工作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国时期的名臣诸葛亮,幼年丧父,他便带着弟弟诸葛均来到了叔父诸葛玄的门下。

诸葛亮很有志气,一次他和诸葛玄谈论了很长时间,诉说了自己的远大理想。令他感到奇怪的是,诸葛玄只是端坐而听,却没有说一句话。

诸葛亮有些难堪,他对叔父说:“我说得不对吗?为什么你不肯指点我呢?”

诸葛玄说:“你年纪还小,不知道做大事的人是不会像你这样夸夸其谈的。我看你说得虽好,但读起书来并不认真,以后靠什么去实现你说的话呢?”

诸葛亮听后深受触动,他从此刻苦读书,再不以空谈为能了。

诸葛亮长大以后,学问日渐精深,但他从没有满足的时候。

一次,诸葛玄对他说:“你学问有成,应该有所作为。荆州牧刘表和我有交情,看在我的面子上,他一定会收留你的。”

诸葛亮说:“我的才能还只是小有所成,如果轻易出山,虽然可得一时的富贵,但终不是我的志向。”

他没有答应诸葛玄的要求,仍是钻研学问,苦读不止。

诸葛玄死后,诸葛亮隐居到隆中,亲自耕种土地,以此来磨砺自己的意志。有人劝他不要浪费自己的才能,诸葛亮说:“现在天下大乱,没有大才的人是不能平定天下的。我不是不想出山,而是担心我的才能不够啊!”

诸葛亮日夜苦学,他的学问早超过了众人,少有人能和他相比了。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诸葛亮于是凭着自己的卓越才能,建立了丰功伟业。

诸葛亮勤奋务实,苦练本领,在以后的军事生涯中才能智计无穷,建立大功。因为他是个实干家,所以他的业绩也就不是虚幻的了。

在真刀真枪的人生战场上,只有真本领的人才有获生的希望。人们对此不要抱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行动要落到实处,用大话吓人是没有市场的,否则就难以生存了。

东汉时,廉范拜博士薛汉为师,跟随他学习学业。

廉范时刻不敢偷懒,常常学习到深夜。一次,薛汉劝他不要过于辛苦,廉范说:“我天生并不聪明,如果不用勤奋来弥补,那么就没有指望了。”

薛汉夸他有出息,于是把自己的学识倾心传授给他,没有一丝保留。

廉范学习期间,有地方官府征召他做官,廉范都以学业未成而回绝了。他对薛汉说:“若只想做个小官,我现在的学识应该可以应付了,但这样一来我就失去了做大事的机会,请求你让我留下。”

廉范学业大成之后,陇西太守邓融请他到官府任职。廉范知道邓融为官不法,便毅然推辞。邓融想报复他,廉范于是隐姓埋名跑到洛阳,做了一名狱卒。

后来邓融事发获罪,廉范正巧负责看管他。他对邓融悉心照料,却不肯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

有人知道了实情,劝廉范不要干这样的傻事,对他说:“你对邓融有心已是很难得了,为什么还要关照他呢?”

廉范说:“我读书很多,如果明白了书中的道理而不加以实行,那么我就是白白读书了,和一般人有什么区别呢?圣贤教诲我们要仁爱对人,我现在正是在学习仁爱啊。”

邓融在狱中得了重病,廉范没日没夜地在他身边侍候。又有人怕他招来非议,对他说:“邓融是朝廷重犯,如果人们误会你和他是同党,你不是很危险吗?”

廉范说:“仁爱本是不讲得失的,否则就不是仁爱了。我的行为若给我带来麻烦,只要不是我的错,我都可以坦然接受。”

邓融死在狱中,廉范亲自赶车把他的灵柩送回他的家乡,把他安葬了。

廉范的义举渐渐传开,赢得了天下人的敬重,百姓纷纷写信向朝廷荐举他,朝廷也多次征召他。一时之间,廉范成了天下最有名的人物,被尊为当时的圣贤。

廉范不沽名钓誉,注重身体力行,这是他成名的根基。他做事不是给别人看的,完全出于本心,人们才会真正佩服他。

有些人不干实事,总以为干了实事也得不到好的回报,这是他们的虚荣心太旺盛了,也是他们不相信世人的缘故。有这种想法的人是自私和偏激的,他们讲究实惠与怀疑一切,使他们丧失了做事的原则和责任意识,只能被动地应付了,而这恰恰是失败的根源。成功容不得杂念和猜疑,人们一定要全心全意地对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