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会说话懂得礼仪
8397700000013

第13章 学会诡辩地说话(三)

20.守中有攻法

辩论防守以应答为主要手段,但并不是完全放弃进攻性反驳。相反,在稳定防线的前提下,以底线为依托伺机采取适当战术动作,突袭对手,力争有所作为,积累胜果。

(1)把防御作战与设置陷阱结合,杀伤对手。防御作战大多在本方战场地域进行,论敌气盛,本方退守,此时本方故设陷阱,极易麻痹对手,获得成功。比如,南大队与香港队辩“儒家思想是亚洲‘四小龙’取得经济快速成长的主要推动因素”,南大队有意把韩国和香港摆在一起,先抛出韩国奉行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问这符合儒家思想的哪一条,哪一款?正方答:“这体现了儒家重视国家、官府主导作用的思想”。反方马上甩出香港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问正方对此又作何解释,对方张口结舌。反方在防御中得分。

(2)把防御与诱敌结合,制服对手。当本方处于防御态势时,面对对方的攻势,本方不妨将计就计,在一些问题上避而不答,做出本方防守空虚的假象,诱使对方恣意进攻,而后再突然拿出最有力的论据,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打乱其进攻势头,造成心理压力,这样就使对方在明显占有优势的情况下,也不敢再贸然进攻。比如,南大队与台大队就人类和平共处问题论辩,台大队指责对方举不出历史经验说明人类和平共处的可能性,南大队避而不答。台大队越发来劲,从历史的角度加强攻势。这时,南大队突然抛出了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关于战争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产物这一论断,以及澳洲土著人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根本没有发生过战争、爱斯基摩人从来就不知战争为何物等例证,进行回击,台大队挨了一棍,再也不敢从历史的角度出击了。在这个回合中南大队得分。

(3)实施短促突击。在防御作战中,不能总是消极地应答对方的质问,让对方牵着鼻子走。有效的办法是依托自己的防线,少立多驳,答后必问,对对方展开短促突击。要集中精力在对方论点上发现问题,频繁发动攻击,把战斗打击点始终引向对方的阵地。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造成对方心理紧张,导致阵脚混乱;另一方面可以使对方疲于奔命,答复反驳,而无力攻击我方观点。

不过有一点要注意:就是不要恋战。当自己处于劣势时,明知己方不利,在资料和事实上不如对方,就是在短促突击中得胜,也不要恋战,最好打一仗就转移战场。因为,在这一点上对垒,纵深作战,自己捉襟见肘,于己不利,而采取打完就撤的战术,抓一把就走,可以积小胜为大胜。

总之,有些战术打击动作与防御态势十分吻合,用起来有一定的“欺骗性”,用得好可以收到良好的巩固本方立论的效果。

21.暗渡陈仓法

暗渡陈仓作为论辩技巧,是借用兵家这一谋略,在明里承认或者回避对方的论点,然后迂同反击,暗里将对方的观点驳回,使论敌在不知不觉中败北。

22.巧借谐音法

巧借谐音法,就是在论辩的过程中,巧妙地利用语音手段,构成同音误解等方式,达到讽刺、嘲笑、影射论辩对手的目的。

23.趣解词语法

运用成语、典故、俗语或譬喻、双关等手法,对自身或他人的过失言行作趣味性的解释,即趣解词语法。

24.刚言震慑法

刚言震慑是论辩中针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以非凡的气度和声势,震动、威逼和慑服对方,在论辩中,有的对手因理屈而心虚,说话吞吞吐吐、含含糊糊,或躲躲闪闪,这时采用此法效果极佳。

论辩中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要针锋相对,将对方提出的问题,毫不留情地揭穿,逐条加以驳斥。

25.化解攻势法

面对论敌的强大攻势,可以想办法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化解,减弱其锋芒,并为反攻创造条件。有些战法是行之有效的,可以借鉴。

(1)实施搅和战术。当自己遭到打击,无力反驳时,可以抛出一些出奇的问题和事例,或不易解释的事例,迫使对方解释,以此搅乱对方的思路,让对方一时摸不清真意,造成混乱,可以大大地减弱对方进攻势头。如辩“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时,正方说“艾滋病是发生在医院里,所以它是医学问题”,反方立即说“在医院里捡到一串钥匙,这把钥匙是医学问题吗?”正方说,要通过医学参与的才是医学问题,反方又问:“一个老太婆被人撞倒去了医院,可却是交通事故。”这样不断提出一些难以三言两语解释的问题,意在搅乱对方的阵线,减弱其攻势。

(2)收编论据,化害为利。当对方引用大量论据进攻时,应分析事例的多面性,将其转化成为证明我方论点的论据。如此接过话茬,为我所用,就能化解对方攻势,坚守本方的阵地。如澳门东亚大学队与南大队在对垒时,东亚大学队借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俗话,用巧妇比喻儒家思想,南大队则拿来为己所用,指出巧妇巧配各种菜谱,正好体现了灵活而正确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协调。这样就把对方使用的论据收编过来,作为自己观点的佐证。

(3)曲解对方观点。有时故意曲解对方提出的论点,迫使对方不得不重复进行解释说明,从而化解对方的攻势。

(4)捕捉口误。有时抓住对方的语失,轻轻一点,就可以打击对方的锐气。比如,在辩“目前人员设备状况下是否还能提高服务质量”时,反方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设备落后,人员紧缺,业务又极其繁杂,已经再无潜力提高服务质量了。”

正方道:“现在的实际情况不是无米之炊,而是少米之炊,我们不是完全没有设备,没有人员。米少不怕,只要真是巧妇,真能发挥出手艺,还是能够补偿一些不足的。”

在这里,对方引用成语说“无米之炊”,显然不符合事实,被对手抓住,打了个措手不及,点明无米与少米的差别,提出巧妇可为少米之炊,关键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而收到很好的辩驳效果。

26.固守底线法

如前所说,在竞赛辩论中,底线是本方的最后防线。有时本方作战失利,不得不实施退却,但是退到底线位置时,就不能再往后退。如果底线不保,一旦被突破,本方的立论体系就会全线崩溃。所以,不管出现多么恶劣的情形,都不能在底线问题上动摇和退让。应立足底线,固守底线,牢牢把握住本方的立论,依托自己的优势,反复从不同角度说明本方观点和事实,加强和重申本方论点,又不使人有重复之感。这样有助于稳住阵脚,等待时机,向有利于本方的方向转化。

27.假设论辩法

假设论辩法就是在论辩过程中用假设的条件进行推理加以论辩的方法。

28.心平气和法

你急你的,你恼你的,我自不急不恼,心平气和地激怒对方,给又急又恼者火上浇油,达到扰乱对方的思维,打乱对方的部署,减弱对方论辩能力的目的。

29.晓以大度法

晓以大度法是人们在祖国或民族利益与个人或团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当对方非难挑衅时,表现出高姿态,对其晓以大度,最后使对方律己责,从而化解冲突的办法。

30.言而有信法

言而有信,是指说出话来算数,有信用,是指论辩者说话以信为本,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做到言而有信,信而无欺,以折服对手,达到论辩的目的。

31.反复强调法

反复强调法,针对某一问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强调,有意重复某一重要概念,使得在对方头脑中留下全面、深刻印象的方法。

32.心理战术法

心理战术法就是在论辩过程中或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要求辩者善于体察人心,了解对方的需求,有的放矢,并采用适当的方式予以激发,达到目的的方法。

极端引诱法是论辩者根据心理因素,抓住对方固执己见的心理,不从正面辩驳,而是佯顺对方的意思,借用对方的话题,将其言行导向极端,使对方落入圈套。明白自己言行的错误,从而很自然地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改变其言行。

33.救急自保法

在仓促防御态势下,本方应采取一些应急措施,顶住论敌的攻击浪头,以挽救危局。

(1)万能应答。面对对方刁钻的发问,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万能卡”进行应对。万能卡的内容往往是一些不争的事实,或是对方难以解释的矛盾,不管抹在任何一个部位都难以挑剔,不致于招致反扑。这样就可以得到暂时的喘息机会,转危为安。比如:在“提倡购买国货利于经济发展”的竞赛辩论中有这样一段:

正方:“我们现在确实看到的是这样的情况,许多发达国家在我们国家釜底抽薪,跳‘卧槽马’,在这个时候,我们还能在前方‘拱卒’吗?”

正方的有力攻击,反方难以应对,眼见形势不妙,反方便抛出救急之举,拿出一张事先准备的“万能卡”照卡宣科道:“那有一个问题我不清楚了。我们的许多国货提倡购买提倡了几十年,可是这些产业到了三十而立的年龄,还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呢!”

猛一听这段应对并无牵强附会之感,其实这段话,接在对方的任何一次发问之后,都可以。所以,当本方找不到合适有力的应答材料之前,不妨拿出万能语救急,不失为自我解脱的高招。

(2)以退为进。当本方的弱点被对方抓住时,本方也可以如实承认对方说得部分有理,但同时指出还有更重要的一面,而这一面恰是对自己有利的,如此把话题绕到于己有利的范围内,就可以从困境中摆脱出来。比如,在辩“儒家思想可以抵御西方歪风”时,南大队针对对方的攻势,说道:“我们非常尊重儒家,儒家思想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却不能推动经济的成长。这就好比铁拐李的宝葫芦,可以治很多病,却偏偏治不好他自己的拐脚病啊!(笑声)今天对方辩友硬是把孔夫子与孔方兄联在一起,这岂不是对儒家的大不恭吗?”

在这里,反方以退为进的战术,产生了很好的防卫作用。

(3)混淆视听。有时,本方明知对方说得很清楚,而且十分有力,自己无法回答,为了摆脱窘境,也可以采取混淆视听的方式,把水搅混,以便转移视线。如在“人性本善”的辩论中,正方说:“我们就很担心人性本恶如果成立的话,那样不过是顺性而为,有什么需要惩罚的呢?”

反方说:“对方终于模糊了……”

本来,正方的思路是清楚的,也很有攻击力。反方故意这样说,目的是把一个本来清楚的问题,冠以模糊的字眼,如此强加于人,似乎对方真的模糊了,其实是意在引导观众的看法,帮自己摆脱困境。

(4)转移话题。处于被动状态时,还可以伺机制造反问机会,转移话题,把战火引到对方的阵地上。比如,在辩论“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时,正方问:“对方已经说明,我们应该加强教育,但是我想问对方,教育是用什么教育?是不是要用医学的方法来教育呢?”

反方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请问对方,你们判断是医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的标准是什么?”

在这里,反方先是运用模糊回答,避开难以回答的问题,之后又转移话题,提出一个新问题,把战火引开来,使自己得到喘息机会。

34.义正辞严法

义正辞严法,是指道理正确,语言严肃。用于论辩是指论辩者面对强权,坚持正义,不向邪恶势力低头,敢于挺身为真理而斗争。是一种从正面叙事说理,并以严肃而又严厉的言辞制服对手的论辩谋略。

35.心照不宣法

心照不宣法,意思是彼此心里明白,不用说出来。常用来比喻知己知彼的友人之间的一种心领神会。

36.同点论辩法

同点论辩法是指在论辩中强调双方的相似点和共同点,使对方感到论辩者是“一家人”,是“自己人”,从而乐于接受论辩者的观点。

37.交替掩护法

在竞赛辩论中,当本方处于不利态势时,本方防员应密切协同,进行互救。特别是当本方某一个队员出现失误,被对方盯上,本方其他队员应挺身而出,交替掩护,阻止对方攻击,防止本方防线在某一薄弱环节上被突破。这时,场上指挥负有更重要的责任。他必须敏捷地判明对方的意图,积极协调,采取措施;其他队员则应心领神会,迅速跟上,进行救护,堵住缺口,摆脱危机。

38.偷换概念法

这是一种故意违反同一律要求的诡辩手法。具体偷换的办法往往是利用一词多义,把词语形式相同,但表达的不是同一概念混为同一概念。例如:公共汽车上有个青年乘客,在抢着下车时把一块窗玻璃撞碎了。售票员很和气地对这位青年说:“同志,玻璃是你弄碎的,要赔偿。”这青年竟然反问道:“为什么要我赔?”售票员耐心地说:“损坏人民的财产就应该赔。”那青年说:“我是人民中的一员,人民财产有我一份,用不着赔,我那份不要了!”“人民财产”从逻辑上讲是个集合概念,是不可分割的,而这个青年却故意把它当成非集合概念的方法在诡辩。

39.偷换论题法

欧布利德曾作过一个“某人不认识自己的父亲”的诡辩论证。他先问这个人:你认识你的父亲吗?那人回答:当然“认识”,然后欧布利德叫这个人的父亲隐藏在帷幕后面,再问他:你认识这个人吗?那人由于不知帷幕后面是谁,因而回答“不认识。”欧布利德据此就证明:这个人不认识自己的父亲。这里,欧布利德就是用偷换论题的方法进行诡辩的。这是故意违反同一律要求的,因为在整个证明过程中论题没有始终保持一致,而是中途被偷偷地换掉了,所以证明是无效的。

40.捏造论据法

人们在辩论中应当摆事实,讲道理,而论据虚假,则是违反论证规则的。而故意地捏造论据,以假乱真,用假证据来骗人,这是诡辩者惯用的伎俩。阿Q偷萝卜时的狡辩可以说就是捏造论据的典型一例。有一次阿Q偷萝卜,被发现了,受到责难。阿Q狡辩说:“这萝卜不是你的。”论据是“你不能叫得它答应你”。很明显,这个论据是极其荒唐的,自然论题也站不住脚。

41.循环论证法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题的。如果论据未被证实,要依赖论题加以证明,那就等于用论题本身证明论题,而论题本身是不能证明自己的。因此,论据的真实性不能依赖论题来证明。否则就要犯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但是诡辩者在为其谬论辩解时,常常有意识地制造循环论证。鲁迅的《辩论的魂灵》是专门揭露反动派的诡辩方式的,该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卖国贼是说班的,所以你是卖国贼。我骂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我的话既然不错,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这段话中,“你是卖国贼”是论题,“我是爱国者”是论据,而“我是爱国者”的真实性又是依靠“你是卖国贼”来证明。鲁迅所揭露的这种诡辩方式,正是循环论证。

42.常情说理法

常情是指一般的心情或情理。人的心理状况和行为准则,通常要受到社会规范、道德伦理等诸因素的制约,形成一种适合绝大多数人心理状况并且自觉遵循的道德规范。超出这种道德规范则被人们视为违背常情常理的“叛逆”行为。

常情说理法,是基于上述心理因素,对那些违背常情常理的现象,用“人之常情”进行说理论辩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