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优秀儿童的时间管理手册:21天培养孩子自我管理时间的能力
83928700000002

第2章 时间是什么——发现孩子不会管理时间的深层原因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只不过,成年人思考的是时间的流逝如此无情,而孩子的思考可能只是好奇时间到底是什么东西。其实恰恰就是孩子的这种对时间的不了解,才是他不会管理时间的深层原因,所以我们先要让孩子认识时间是什么。

时间在哪里?又看不见,摸不着!——孩子对时间没有概念

在我们这些成年人看来,“时间”是个说起来会让人感到紧张也感到无奈的话题,因为我们知道时间是什么,也知道时间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所以,成年人才会不住地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才会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去节省时间并尽量合理地利用时间。

但是孩子呢?孩子可能会听我们提到过时间,也许我们也会在某些时候提醒他要注意时间,或者干脆就很严厉地训斥他说“你怎么就这么浪费时间”,可他实际上却并不会如我们所说的那么注意时间。很多时候,孩子对我们的话可能都会表现出一副茫然表情,然后就非常“明目张胆”地继续浪费时间,颇为不知道“悔改”。

看到孩子如此应对时间的表现,我们往往都会用成年人的思维去理解,认为他并没有听从我们的教导,对时间表现得不那么“尊敬”,因此我们会训斥他,并且还会反复教育他,以为了让他能记住要珍惜自己的时间。

不得不说,我们想要让孩子意识到“时间是宝贵的”这样的想法是没问题的,不过我们如此直接地提醒孩子不能浪费时间,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孩子不是不愿意按照我们所说的去做,也不是不听话,事实上,时间这个概念对他来说太抽象了。换句话来说,孩子根本就不明白时间到底是什么,他看不见、摸不到,也想象不来时间的具体形态,对于他来说,时间就是个游离在他所有认知之外的东西。所以,孩子当然不能像应对“好好吃饭”、“不乱丢玩具”等等教诲一样,去应对“好好管理时间”这样的提醒了。

看到这里,有的爸爸妈妈仿佛会恍然大悟,既然孩子对时间没有概念,那告诉他什么是时间就好了嘛。于是,爸爸妈妈就会指着家里的钟表说:“看,那上面就是时间。”可绝大多数孩子应该还是一脸茫然,然后还可能会反问:“那个不是钟表吗?”想想这个场景,我们也许会无奈地笑出来,但孩子的反问却又不能说是错误的。

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只想着用一两句话就让孩子彻底理解时间的概念,我们的孩子还只是小学生,理解能力并没有那么强,但是学习能力却很好。所以,我们该利用好孩子的优势,如果要让他能真正建立起时间的观念,就要采取一些更能让他理解和可以做到的方法。

最简单的方法,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开始入手。每天,只要提到与时间有关的内容,我们都要明确地将“时间”表达出来。

比如,吃早饭前可以说:“已经7点了,到了吃早饭的时间啦!”要出门的时候可以这样说:“7点半了,是你出门上学的时候了,赶紧背上书包,我们出发啦!”傍晚回到家则可以说:“6点啦,妈妈该做饭了,你是不是也要开始写作业了呢?”

每一次明确的时间表达,都能让孩子意识到时钟上的那些数字刻度与他要做的事情是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而这也就是时间对他生活的意义。等到以后孩子就会形成习惯,可能就会开口问:“妈妈,我们什么时候出发?”或者问:“爸爸,几点开始吃饭?”这样的问句就意味着孩子已经渐渐注意到了时间,并开始在生活中去体会时间。

在孩子意识到时间与他生活中的联系之后,我们就要让他更深刻地体会时间的意义。这时,就可以让他在规定时间内去完成一些任务。

比如,10分钟之内把衣服穿好,20分钟之内整理完房间,30分钟之内把一顿饭吃完,等等。一开始的时候可以给孩子设定好闹钟,给他提个醒,如果他在闹钟响之前就把该做的事情做完了,可以给他鼓励与表扬,否则就可以给他一些诸如减少看动画片时间这样的惩罚,当然,事先一定要跟孩子达成协议,他同意了的情况下才可以这么做。

其实孩子生活中除了这样一些大块的时间之外,还有很多零碎的时间,这也是时间观念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也不要忘记提醒孩子注意这些零碎时间。

像是刷牙洗脸时,孩子的脑子里也可以计划一些小事情;像是睡觉前,他还可以回忆一下当天学到的小知识;像是上学放学的路上,孩子也可以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想想自己一天可能要做的事情;等等。

当然,最一开始我们可以提醒孩子注意这些零碎时间,并给他展示一下零碎时间里都能做到哪些事情,让孩子意识到零碎时间也是重要的时间,这样他的时间观念就会更加完整。

总之,我们要让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变成”孩子身边各种看得见、摸得到的可处理的事情,引导他逐渐将自己的行为与时间之间联系起来,使他能建立起自己的时间概念,从而对时间的利用进行相关的规划。

简单来说,也就是让孩子注意到什么时间要做什么,同时也让他自己能主动安排什么时间去做什么,还要让他学会估计某一件事需要多少时间。

当孩子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时间时,他的时间观念也会越来越强烈。等到孩子逐渐长大之后,他对时间的体会也就会越来越深,直到时间观念深深印刻在他的头脑当中,并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习惯成自然后,每个孩子就都能成为时间的主人了。

反正妈妈会替我做的!——包办代替,孩子就没有时间意识

对于所有人来说,时间其实既是共有物也是私有物。说它是共有物,是因为虽然我们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但是却都在同一时间下行动;而说它是私有物,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度过这一段时间的方式,不应该受到他人的影响,也就是每个人都应该有自我处理时间的方式。

不过,在很多爸爸妈妈眼中,“自己处理时间”似乎只是成年人的专利,孩子还小,才不会有时间意识,更别说自己打理时间了。于是,爸爸妈妈们便替孩子将个人时间分配好,什么时候做什么,下一个时间段的计划是什么,如果时间不够用了又该做什么……这些与时间有关的事情,我们都会帮助孩子打理得井井有条。

而在我们的帮助之下,孩子的确做到了在什么时间就做什么事,看上去守时又听话,而且事情做得也很好,这似乎就是我们想要看见的完美结局。

但是,我们是不是把这件事彻底想反了呢?

真的是因为孩子没有时间意识,所以我们才必须要对他的事情包办代替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吧,恰恰就是因为我们什么都替孩子做好了,什么都替他安排好了,才让他觉得自己不用费什么力气,爸爸妈妈自然就会帮忙,所以自己也没必要有什么时间意识。

很多孩子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想法:“我才不需要自己考虑时间问题,妈妈都替我想好了,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妈妈把时间都给我安排得妥妥的,我照着做就行,绝对不会在时间上出问题。”

这样的孩子其实只是表面表现得不错罢了,因为妈妈给他准备的那套时间安排非常棒,所以他才不会出问题。可一旦爸爸妈妈因为某些原因没有来得及给他进行时间安排,那么他要么变得一团乱,要么就寸步难行。

这是因为孩子已经习惯了爸爸妈妈的时间安排,对这样的安排也已经形成了一种依赖心理,他的所有条理性都建立在爸爸妈妈为他作好的时间安排之上。而也正因为孩子自己并不用操心时间的问题,所以一旦他需要自己安排时间的时候,当然就会因为没有经验而不知所措了。

鉴于此,我们也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以前的做法了,孩子的成长不应该只是表现好就算了,他应该逐渐具备自我主动性,要学会自己为自己安排时间,并在这个时间段里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处理自己的事情。

向孩子展示我们对自己时间的安排

为什么要安排时间、时间安排都有怎样的过程、怎样把大块的时间分成小块……这些内容就是时间安排的一些要点,而掌握了这些要点之后,孩子应该就能对时间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基本具备时间意识。

所以,平时我们在时间安排上就要有良好的表现,最好是有意识地让孩子看到我们的安排,还可以趁机给孩子讲讲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如果孩子对此有疑问,也要好好地为他讲解。

在这个展示的过程中,我们要专心,不要带着什么其他的目的,尤其是不要借此反复提醒或教育孩子,我们要相信潜移默化的力量,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鼓励孩子自己安排时间

虽然前面一点建议中提到,我们不要特意去反复提醒或教育孩子要自己学会安排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此放任孩子了,我们当然也要鼓励他学会并尽量自己安排时间,只不过需要选对鼓励的最佳时机。

要说鼓励的最佳时机,就是当孩子面对一大块时间需要安排的时候。比如,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早上起床到出门上学这段时间里,他都需要做什么,每件事要花多长时间,这就是个锻炼的好机会;而对于大一些的孩子,遇到星期六或者星期天,他不用上学,那么这一天他准备怎么度过,要做哪些事,每件事要用多长时间,这其实就是锻炼他自己安排时间的最好时机。

也就是说,要在孩子需要自己去进行安排时间这件事的时候给出鼓励,更能让他体会到自己安排的重要性。

耐心应对孩子安排中的漏洞与错误

不管怎么说,孩子的安排终归是不成熟的,他可能安排得太松,结果就导致很多时间被浪费掉了;他也可能安排得太紧,于是很多事情都没来得及做完或者根本就没做;他还可能安排得毫无条理,想起什么就做什么……这些都是孩子在时间安排上犯的错误,或者说是他对时间还不能很好把握,并不能完美掌控的表现。

这是正常的,因为他是孩子,还没有那么多经验也没有经历过太多的历练,所以他一定会出错,一定会表现得不好。我们更多的应该是期待他的成长,期待他弥补漏洞,纠正错误,而不要因为他出现了这些问题就剥夺他对自我时间的主动权。

所以,我们要保持耐心,孩子出了问题,我们就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要总纠结孩子怎么没有做好,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孩子逐渐变好,只要想到这一点,也许我们就能将关注的重点从那些漏洞、错误上转移开了。

太好了,妈妈不在呀!——不在身边督促,孩子就拖拉

很多孩子的勤快是表现给妈妈看的,妈妈在眼前的时候,孩子一切行动都会非常迅速,一点拖拉的样子都没有,看上去就是一个勤快而又乖巧的孩子。可一旦妈妈不在跟前,孩子就仿佛失去了一种禁锢,同时也失去了表现的欲望,心里一定都会想着:“反正妈妈又不在,那么勤快干什么?等妈妈来了再说。我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想怎么懒就怎么懒!”

孩子对时间的管理,却变成了展现给妈妈看的一次又一次的“作秀”。当得知这样的真相时,有的妈妈是震惊的,会觉得孩子怎么会有这么多不可思议的心思,竟然会有两面派的表现,自己竟然从来不知道;有的妈妈则是愤怒的,孩子怎么可以欺骗自己,真是好的学不来坏的自然通;还有的妈妈则是伤心的,觉得孩子怎么就这么不体谅自己的心情,竟然想出这样的方法来应对自己的监督。

于是,很多妈妈就此得出了结论:看来以后还真得多监督一下孩子,不然给他放纵的机会,他就会越来越不会管理时间了。而且,多监督也能避免他在背后搞这些小动作,等到他形成习惯,应该就不会有这样两面派的表现出现了。

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结论,那就意味着我们又错了。孩子错把我们的监督当成了时间管理的开关,认为把时间管理好就是为了给妈妈看的,并没有发觉学会管理时间其实是他自己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把时间管理好也是对他自己负责任。而究其原因,其实就是我们不那么合适的监督才让孩子产生了这样的错觉。

所谓不合适的监督,比如,有的妈妈会不停地催促孩子“到时间了”,有的妈妈则会总是反复跟孩子强调“时间太重要了”,还有的妈妈又会如前面一节提到的那样什么都替孩子安排好……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哪种形式的监督,我们都会表现得非常严格,也会非常唠叨,而且不管孩子愿不愿听,我们倒是非常苦口婆心。

有了妈妈这样的督促,孩子自然是形成了习惯,而且总是被唠叨的经历也会让他逐渐感到厌烦。于是,当突然有一天妈妈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法再监督孩子时,孩子就犹如出笼的小鸟,脑子里便只剩下了欢快与自由,至于管理时间的真正意义,他才不会多作思考。结果,孩子的时间变得混乱不堪,该做的事情都没做,大量宝贵的时间被白白浪费掉了……

这显然并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所以别把自己的一片好心变成了孩子懒惰的借口,如果恰恰是因为我们的监督才导致孩子出了问题,那就从这方面入手,改变一下教育方法吧。

帮孩子建立对时间的自我感觉

孩子之所以会对妈妈的监督那么“看重”,其实是因为他并不觉得这段时间是他自己的,而是妈妈给他安排的。孩子对时间没有自觉性,在他眼里,如果没有妈妈的监督,这段时间似乎都不存在。

我们总是监督孩子做这做那,总是督促他做各种各样事情,让他产生了依赖心理,他不会觉得耽误了这段时间自己就会如何,而是觉得“耽误了这段时间妈妈就会生气”,为了不让妈妈生气,他才会遵守时间。

这显然是错误的认知,我们必须要让孩子把时间与他自己联系起来,让他意识到,“如果我浪费时间,那么我该做的事情就会被耽误,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损失”。所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要总催促孩子,别总是用“都这个时间了,你还不如何如何,如果你再不如何,我就将如何”这样的话来督促他,因为威胁甚至是惩罚只会让他感受到我们的愤怒。

要经常提醒孩子,“时间是你自己的,如果你不利用,别人不会有任何损失,但是你却再也找不回那些时间”。换言之,就是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自己时间的主人,如果他无法自己掌控好时间,那么到最后,时间就会给他带来“报应”,比如让他错过约定的时间,让他做不完该做的事情,而因此又会引发更多不好的事情,等等。

把对时间的监督转移到自己身上

“你再不赶紧做,到睡觉也做不完!”

“你看都这个点了,你怎么还没写完作业?”

“你就磨蹭吧!你就是磨洋工,就是没个时间观念!”

……

类似于这样的批评,很多爸爸妈妈都对孩子吼过。而孩子虽然不那么情愿听到这样的吼,可却也很习惯这样的吼,似乎我们只要这样一吼叫,对孩子来说就意味着时间真的要没有了,然后他才会开始努力做点什么。这就直接导致孩子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他会觉得只要顺从爸爸妈妈的监督,就不会有问题。

要纠正这一点,我们可以试着将这个监督转移到自己身上。比如,我们可以说:“哎呀,都这个时间了,我要再不抓紧点,自己的事情就不完了。”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提升自己做事的效率,争取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完这些事。

当然这个过程最好要让孩子看到,让他意识到这是我们对自我时间的一种监督。他没准儿也会模仿我们的表现,对自己的时间有一个重新的审视。

给孩子自己安排时间及监督自我的机会

我们之所以会去监督孩子,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孩子的时间是我们安排好的,所以我们不得不“由始至终”都负好责任。

为了避免孩子再出现“有人看着就好好表现,没人看着就彻底偷懒”的现象,可以将处理时间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提醒他接下来的时间他将自己安排,而且他也要自己监督自己,我们不会再干预他。所以,如果他自己不提醒的话,出了问题只能算他自己的,与其他人没有关系。

可能一开始起,孩子做不到很好地自我安排和监督,可能会出现散漫、拖拉等情况。此时没必要批评他,只要提醒他时间是他自己的,是他自己要重视的东西就可以了。

时间还早着呢,不急!——孩子什么事都不着急,天生慢半拍

有这么一类人,不管什么时候,他都会表现得很“冷静”,好像什么事都不着急。但是,这种不着急在不同的人身上也会有不同的意义。比如,有的人平时虽然看上去慢悠悠的,可自己却有很棒的计划,到了该干什么的时候就能认真严谨地将该做的事情做好,节省下来的时间他可以继续慢悠悠地享受悠闲;而有的人则完全相反,干什么都慢半拍,可是他又什么都没安排好,就是个天生的慢性子,结果做什么都不能很顺利。

很多孩子就属于这后一种慢性子的人,他对时间的没有观念,这显然是他个人的性格所导致的。也就是说,孩子天生慢半拍,时间在他这里被他自己人为地拉长了。可这种时间的拉长却只是孩子自己的一种主观感受罢了,他自己给自己不断延长时间,却忽略了真正的时间根本不会因为他个人的意志而发生变化,所以这样的孩子成功的几率并不那么大,而多半的原因都将会是他因为拖拉了时间而导致事情做不完。

而巧的是,慢性子的孩子可能往往都会有一对急性子的父母,看到他不着急的样子,我们可是就坐不住了。想想看,同样的时间,别的孩子可能能做10道题,可我们家里这个慢性子,也许就只能做7道题,平白就比别人慢了3道题的时间,最终只能眼睁睁地迎接失败。

对于孩子的慢性子,我们一定也已经使用了很多方法,比如会训斥,会催促,可能也会威逼利诱,或者打骂一顿,但结局应该都不会是我们所期望的。孩子该慢还是慢,我们一催促,他反倒振振有词:“时间还早着呢,这有什么可着急的呢?”

慢性子的孩子按照他思考与行事的节奏来看,一切当然不着急;可我们当然是按照正常的时间节奏去观察的,所以在我们看来,孩子就跟在放慢镜头一样,尤其是遇到强迫症的父母,更是会恨不得上去拉孩子一把,或者干脆帮孩子立刻把事情做完。

由此可见,慢性子的孩子并不是对时间没有概念,而是他的时间概念“自成一派”。这当然是不行的,因为孩子终归是要走入社会中去的,终归是要融入到集体中去的。所以,他应该调整自我,让自己的办事节奏能为众人所接受,也让自己的时间节奏能赶得上成功。

那么,对这样的孩子,我们的教育重点就该放在这样一些方面:

给孩子一个体验慢性子的机会

慢性子的孩子自然会感觉慢悠悠的生活很惬意,可是在正常节奏的我们看来,这种慢有时候真心难以忍受。那么我们就不妨让孩子也体验一下这种慢悠悠的状态,用感同身受的方式来引导孩子逐渐产生改变慢悠悠的心理。

在做某些事时,我们可以故意放慢自己的节奏,当然不能和孩子同一个节奏,而是最好比他还要慢。可以选择一些与孩子切身相关的事情,比如做饭。孩子本来已经很饿了,但是我们慢悠悠地准备各种饭食的过程,可能就会让饥饿的孩子皱眉头。

如果孩子因此而催促了我们,那就意味着他体会到了他人慢悠悠地做事给他带来的困扰,同时他也体会到了等待是一种很难熬的精力,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也体会到了时间的流逝。而我们就可以借此来提醒他注意到自己以前的一些慢性子的表现,告诉他他的慢性子也让我们和他人感受到了同样的困扰。同时也要提醒他,如果有可能,他也可以试着改变一下自己做事的风格,适当地提升一下做事的速度。

不过有一点我们要注意,不要借此机会讽刺孩子的慢性子,如果孩子的性格天生内向,我们可要谨慎使用这种体验方法,否则孩子没准儿以为我们是在嘲笑他。对于容易害羞的孩子,我们可以选择其他的方法试试看。

给全家人确定一个明快适中的生活节奏

家庭生活的节奏会对孩子自己的生活节奏产生很强烈的影响,所以我们该好好看看自己家庭的生活节奏,是不是也很慵懒、很散漫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我们就应该及时调整整个家庭的生活节奏。

要在家里建立一种“今日事今日毕”的生活节奏,而且做事要雷厉风行,不要把一件事拖得很长。如果决定要做什么了就立刻去做,凡事都尽量赶在前头。最好是有一个家庭生活计划,要做什么一目了然,家里的一切也都井井有条。

明快的生活节奏会让我们全家人都提起精神,从而也就彻底破坏了助长懒洋洋的性子出现的环境,孩子的慢节奏也许会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有所改观。

当然,这种明快也要适中,不能从极慢的节奏一下子就变成了极快的节奏,否则孩子也会因为无法适应而陷入一团乱的局面。

引导孩子注意他人的一些评价

很多时候,孩子自己可能注意不到自己的慢性子,但是某些事情的过程中,他的慢性子可能就会造成各种不良影响,而他人便会因此而给予他一些评价。比如,班级集体活动中,孩子慢悠悠的性子导致整个活动的失败,这时同学们可能就会因此而抱怨他。

提醒孩子注意一下这样的评价,看看有没有被人说“真慢”、“拖后腿”,当然这样的一些评价可能不那么好听,但孩子不能因此只觉得委屈,也要想想为什么大家会因为他的慢性子就如此说他。最好引导他意识到自己的慢性子的确给大家带来了麻烦,也给最终某一件事的成功带来了阻碍。

借提升孩子的办事质量来提升他的办事效率

慢性子,尤其是天生慢半拍的孩子,并不会很容易就把自己的速度提升起来。所以我们不要对改变的过程抱有太高的期待,这个过程可能会是缓慢而悠长的。但是,我们除了提升孩子的速度之外,还是有其他事情可以做的,那就是提升孩子的办事效率。

也就是说,尽管孩子速度慢,可是我们却要提升他办事的效率,让他已经消耗掉的时间没有白白浪费掉,这也是给孩子一些行动的信心。而我们则可以这样来鼓励孩子:“你看,你已经可以把一件事做得很好了,其实如果你在某一些步骤上再稍微快那么一点,你的办事效率也一定能跟着提上来。我觉得你还是有这个实力的。”

我快不起来啊——不要催促你的孩子,越催促他就越慢

看到孩子磨磨蹭蹭的样子,我们几乎都会立刻说一句“快点”,这样的一句话似乎都不用思考,我们完全可以脱口而出。我们期待的是,一句“快点”会打开孩子的加速开关,然后他的行动就会提速,做事效率也就随之提升。然而,事实总是会与我们的期望背道而驰,孩子不仅没有变快,行动反而还变乱了。

举个例子来说,孩子在家里玩玩具、吃零食,一次游戏时间结束时,他的房间可能就变得一团乱了。看到这种一团乱的情景,我们当然要提醒孩子打扫“残局”。不过,孩子的动作可能并不能令我们满意,我们就会很自然地催促他,可如果我们是这样催促孩子的:“赶紧把你的房间收拾干净。”那么孩子可能要不了多久就变得一团乱了。

不要感觉奇怪,我们这一句催促其实是前后矛盾的。“赶紧”就意味着孩子必须给自己的动作提速,但是还不过是小学生的孩子,其动作协调程度并不没有那么好,所以他一旦提速,伴随的可能就是手忙脚乱了;而我们却还要求孩子“收拾干净”,对于他来说,要想把一团乱的地方弄干净,就势必会浪费时间,因为他至少也要一样一样地去弄,要想让他做到像我们那样又快又好,至少在现阶段还实现不了。

所以,这样的催促最终只能换来一个结果,越催促,孩子反而会越慢。速度提不上去,效果也达不到那么好,孩子可能就又会受到我们的抱怨和训斥。这时,烦躁、委屈的情绪也就随之而来,孩子要么越做越乱,要么干脆就甩手不干,我们的心情也就一点一点地变差了。

看看,原本我们的期望是,在自己的催促下,孩子提速提质量,但我们应该看清现实,孩子不是机器,不会一个指令下去他就能完美执行。有的爸爸妈妈会说,就是因为孩子动作慢,所以才催促他。到现在我们是不是该明白了呢?有时候我们眼中孩子的慢,恰恰就是我们自己“催”出来的。

所以,面对我们的催促,孩子会说“我快不起来啊”,这并不是一句假话,也不是在敷衍,他可能是真的做不到我们的要求,真的不能两全。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催促了吗?就真的无计可施了吗?当然不是,毕竟总不能让孩子真的就这么慢悠悠地做事,我们还可以有更巧妙地应对办法。

听听孩子自己的做事意见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做事节奏,虽然有时候他慢悠悠的节奏会让我们抓狂,但却不能就此抹杀他的主动性。更何况,有时候我们觉得他好像很慢,可没准儿他自有自己的安排,也许根本也不用我们担心。

所以,先不要因为孩子表现得很慢就催促他,可以先了解一下他到底要干什么,想要怎么做,对自己即将要做的事情又有怎样我们不那么了解的安排。听了他的安排之后,对于一些不太妥当之处我们可以提出意见,或者给一个更合理的建议,这似乎要比直接催促“快点”要有用得多,至少能让孩子有可参考的地方。

这时,我们该多平复一下自己的心情,不要因为孩子的慢就表现得很暴躁,要带着一种想要了解的心情去了解孩子的意见,别觉得孩子什么都做不好,只有相信他才能帮助他有所改变。

在孩子的节奏基础上帮他加快做事速度

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希望孩子神速处理各种事情,不过这种希望并不会在所有孩子身上都得到体现。有的孩子可能可以按照我们所期望的真的加快自己的办事速度,同时还能保证办事效率,但有的孩子就会觉得这种要求真的是在强人所难。

这也就是说,如果想要帮助孩子学习掌控时间,那么我们就要选对起点和目标。别一下子就让孩子必须达到什么样的办事速度,要意识到他的成长是一步一步来的。可以在孩子的自我安排的基础上,提醒他什么事可以快些做,什么事又能在一起综合做。这样孩子就能学到做事的技巧,并在他自己做事的基础节奏上去使用,相信他掌握了技巧之后就会越做越熟练,速度当然也就能提上来了。

把想要孩子做的事情拆分开来去吩咐试试

其实看到孩子做事慢,催促一下也是人之常情,不是说我们完全不能催孩子,而是要换一种更合适的催促方法,孩子也更能接受。

还拿前面提到过的“赶紧收拾干净”这样的一句催促来说,我们就要先思考一下,其实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希望孩子能把房间整理干净,如果再快一些我们才会更开心。那么,就可以先以整理干净为主要目标,提醒孩子要先能有条理地将房间里的杂物清除掉,并保证房间的整洁。这时先不要对他有速度方面的要求,要保证他能专心应对一个“指令”。

可以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当他能逐渐熟练地整理房间时,没准儿他的速度自然就会提上来。当然,如果遇到慢性子的孩子,我们也可以适当提醒他一句,让他在熟练的基础上提升一下速度,这时他就不会因为指令太多而不知所措了。

去呢,还是不去?——孩子犹豫不决,就会浪费时间

“周末的时候,想要带孩子出去玩。到底要去哪里玩,我和爸爸都没有直接决定,而是让孩子自己说。哪知道,这可是招来了问题!去水上乐园还是去游乐场,孩子足足犹豫了半个小时!一会儿说去水上乐园游泳,一会儿又说去游乐场。去哪儿和不去哪儿,他纠结得不行,我们看着也真是累得不行。就这么一犹豫,时间全浪费过去了。后来还是爸爸决定了去水上乐园,这才出了门。唉!这可有什么好犹豫的呢?看孩子那个不能决定的劲儿,我这暴脾气啊!”

这是一位妈妈的经历,相信这也绝对不是她一个人的独特经历,很多爸爸妈妈可能都会在这一段话中找到共鸣。

在很多事情上,孩子似乎都存在“选择恐惧症”,选这个还是选哪个,去还是不去,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在两个或者更多选项中游移,最终时间也就一点一点地被浪费了。

虽然我们的确并不希望孩子太过鲁莽,什么事情都不过脑子就做当然是不行的,可是如果想得太多,在该作选择时却总也下不了决心,从而导致时间平白流逝,使得很多事都做不了或者做不完,这恐怕也并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所以,犹豫不决也是导致孩子拖拉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可以算作是孩子的一个心理原因了,很多犹豫都缘于他的内心。对这样的孩子,即便给他安排好了合适的时间,他可能也并不会严格遵守。相反的,这种安排好的时间,反而会让他越发焦虑,尤其是越到时间的节点,他越是会表现得更为犹豫,甚至到最后会演变成胡乱选择或者彻底放弃。而假如不给他安排好时间,那么他的犹豫就会把选择拖入到一个永无止境的境地中,如果没人帮助,他也同样会变得不知所措。

由此可见,要解决这一类孩子在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都从他的心理入手,要让他从犹豫中走出来,才能避免他在无所谓的事情上浪费时间。

了解孩子为什么那么犹豫不决

每一次犹豫,孩子都会有自己犹豫的理由。就拿前面提到的去水上乐园还是去游乐场这个问题来说,孩子犹豫的原因可能就有这样几种:他不确定自己在哪里能获得更多的快乐,他不确定自己的决定是不是能获得爸爸妈妈的认可,他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去这两个地方的其中之一,等等。

这些问题的确都很让人纠结,不过我们倒是可以从这些纠结的原因入手,如果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更简单地去理解这些原因,就可以给他讲一讲,帮助他放下心理包袱。

当然,我们也可以告诉孩子,关于选择,很多成年人也做不到,也就是成年人也会犹豫不决。一些问题可能压根就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一些选择也许并没有什么最佳之选。但是,应该提醒孩子学会顺其自然,可以教他顺应第一感觉,尤其是在选项很多的时候,不要多想,第一眼或者第一个想到的,就可以成为他最终的选择。

而至于该如何选择,我们可以在以后慢慢教给孩子,尤其是当他的判断能力逐渐提升之后,他对选择自然也就会越来越熟练,选择的时间也会自然缩短。

教孩子学会衡量各个选项的轻重缓急

有时候孩子之所以会犹豫不决,是因为在他心目中那些选项都是同等重要的,他无法区分选项的轻重缓急,每一个选项他都不得不进行完整思考,这无形中就拉长了思考的时间。

我们可以从一件事入手,帮孩子理解各个选项的不同,让他意识到有些事是要立刻做的,有些事是可以缓一缓的,还有些事则是不必要考虑的,而那些重要的、需要立刻做的事情,才是他最终的选项。

鼓励孩子坚持自己的原则

有的孩子可能能意识到某些选项是应该选择的,他不应该再犹豫了,但是在他人的影响下,或者其他事情的干扰下,他也许会放弃自己的初衷,要么选择随大流,要么选择一个他完全不了解的选项,可是确定之后他却又可能会后悔。

显然不能坚持原则也是导致孩子变得犹豫的原因,我们也许没法猜透孩子的真正想法,但却要提醒他注意一些基本的原则是不能放弃的,比如,要是非分明,要坚持做一个好人,要诚实,要有善心,等等。

另外,也可以告诉孩子,一旦他内心决定了什么,最好是跟随自己的心走,他人说了什么只是建议,并不能替他作决定,所以没必要什么都听别人的,包括爸爸妈妈的话也一样。

“逼迫”孩子在限定时间内下决定

如果孩子一直犹豫,我们也不妨下一剂“猛药”,那就是逼迫他在限定时间内下决定。比如,还是说要去哪里的选择,如果孩子犹豫不决,我们可以告诉他“在5分钟之内如果你无法决定,那么我们今天的出行就取消了”。而且,假如孩子真的没选出来,那就真的要取消这次出行,让他意识到尽快选择不能犹豫的重要性。

“逼迫”的时机我们要选择好,最好找一些能让孩子印象深刻的事情。但是事后我们也要注意孩子的情绪,虽然是让他自己承担后果,但不要不闻不问,可以和他聊一聊,听听他的感受,并借此机会引导他逐渐不再犹豫。

怎么就是做不好?——孩子苛求完美,做事就会浪费时间

追求完美是很多人的目标,很多孩子也早就将苛求完美当成了自己的目标。可是,孩子显然没有成年人那么好的自控性和协调性,当他在追求完美的时候,却可能就只是在让时间白白地被浪费掉。

比如,有这样一个小例子:

一位妈妈一直觉得孩子的作业本用得特别快,一个新本子好像还没写几天,他就又要求换新本子了。后来,妈妈经过仔细观察才发现,原来孩子每次写作业都会格外追求完美,一个错字不能有,也不能写偏行,就连作业纸上也不能有污迹,否则就要撕掉重来。哪怕那一篇作业纸已经写到了最后,哪怕是最后一个字写错了,孩子也会撕掉重新抄一遍。妈妈恍然大悟,照这样的边写边撕,作业本能用得不快吗?

可作业本用得快倒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妈妈担心的是孩子写作业的时间,他好像从来没在半个小时之内结束过作业,从来都是一个多小时,有时候甚至会更长。才3年级的孩子,作业也不会很多,但每次都得那么久才写完,这让妈妈感觉孩子关注的重点出了问题。

这样的例子看上去很夸张,但却也真实存在着。

孩子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对完美产生狂热的追求,比如,可能会得到他人的夸奖,可能会让自己感到舒服,等等。所以,很多孩子会努力做到最好,如果自己感觉不好,就反过来调过去没完没了地做。可实际上,这就意味着这种对完美的追求已经变成了孩子的负担,或者说他已经被完美逼迫得成了强迫症,如果不去追求他自己都会觉得很别扭。

这其实也就意味着孩子走了极端,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孩子的追求原本就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再加上孩子对时间和自我行为的控制并不是那么好,过分追求完美就会导致大量的时间白白浪费掉。

但是我们却不能就此训斥孩子对完美的追求是错误的,有这样的心理也会促使孩子严格要求自己,这也算是个好现象。只不过,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更好地表现对完美的追求,可以适当追求,但不能苛求。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试试看:

提醒孩子尽力而为就好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能力的上限,不同的孩子能力上限也是不同的,原本水平中等的孩子,如果非要强制要求自己达到上等水平,这其实就是在强迫自己拔高,就像是在追求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能力没有达到那里,自然也就不可能登上那个水平。

如果孩子为了追求自己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完美,那就不仅仅是浪费时间那么简单了,更是浪费精力,同时对自己的自信心也是一种打击。

所以,我们要帮孩子将注意力从过高、过完美的目标上转移,引导他多注意自己的努力,提醒他看看自己都做了哪些事,这些事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或者已经出现了怎样的结果,告诉他这些都是他努力的结果,这就意味着他其实已经在一步步走向成功。

同时,还要告诉孩子这样一点,尽力而为的意思是他真的要付出,要尽全力,这样不管最终结果如何,他都不会留遗憾。而且,他的努力总会有回报。有些完美可能现在看不到,但随着他不断的努力,他的能力会有所提升,也许他会越来越接近完美。

我们要适当降低各种要求

其实绝大多数孩子之所以会苛求完美,都缘于我们对完美的追求。如果平时我们就对自己、对家人都有很高的要求,不管什么事我们都希望自己或家人做到最好,倘若做不到我们就会发脾气,那么孩子也会从我们的表现中意识到,完美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显然,在完美这件事上,我们应该更多地检查自己的问题,应该适当地降低我们的某些要求,不要总用自己的标准去苛求家人,当然对自己严格要求是好的,不过也不要太过分,尤其是有做不到的事情时,别因此就自己发脾气。

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生活节奏慢下来,对自己对周围都宽容一些,可以严格要求,但不要吹毛求疵。当我们不再要求过高时,孩子也会在我们的影响下逐渐变得平和下来。

从孩子的个性入手去纠正他对完美的苛求

同为追求完美,但不同个性的孩子表现是不同的。比如,个性内向的孩子,对完美可能会要求得更严格,如果我们强硬地要求他不能那么完美,他可能会颇为倔强地拒绝,并且坚决“贯彻执行”自己的完美政策;而个性开朗的孩子,也许只是在某一个时间段会对完美有好奇心,但是只要我们能给他说通道理,他可能就不会钻牛角尖了。

因此,我们要先判断自己的孩子属于怎样的个性,如果是钻牛角尖的孩子,可以不用太过强硬地要求他,要经常夸奖他的努力,并肯定他已经取得的成果,给他一定的信心,让他能自己意识到不需要太过追求完美,从而自己有所改变。如果是可以听得进去他人劝说的孩子,就可以给他讲讲道理,让他能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努力上,而不是完美的结果上。

咦,那是什么呀?——分散注意力,自然就会消耗时间

每当孩子学习的时候,我们都会提醒他一句“要专心致志”,这其实就是在对孩子的注意力提出要求。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要求出现,是因为绝大多数的孩子并不能很好地保持注意力集中很长时间,很多小事都可能让他的注意力被分散,从而使他不能继续再进行眼下正在做的事情。而其结果就是,原本做一件事的时间被延长了,无端地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

注意力不能集中,也意味着孩子对时间管理的失败。尤其是那些已经规定好的时间内,孩子却并不能集中注意力在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上,因此他就会做做停停,还可能会半路转去做吸引他注意力的事情,反而完全忘记自己最初是想要干什么。其实严格来说,这也许不能算是对时间的浪费,但却可以算是对时间的误用。

举个例子来说,在该写作业的时间,孩子原本该坐在屋子里认真学习,但却被窗外的声音吸引了,跑到了窗户边上趴着瞧,不管他看了多久,这段时间都找不回来了,都被他用在了休闲之上,而他做作业的时间并没有被缩短,反而是被延长了。可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挪用了一部分时间加进了做作业的时间里,这就使得他做其他事情的部分时间被缩短了。人生的时间是有限的,这里挪用一点,那里被分散的注意力分摊一点,孩子对时间的运用将会变得一团乱。

但是很多孩子是注意不到这一点的,他们会觉得这没什么,如果作业时间延长了,那睡觉时间少一点就补回来了。我们不能让孩子以这样一种浪费的态度来运用时间,别让他因为无法集中注意力,而导致不管做什么事都像是在浪费时间。

不过,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只是对他强调要注意时间是不够的,我们还要从其他方面多下些功夫。

依照孩子注意力的特点去分配他的时间

儿童的注意力都是不稳定的,而其能稳定的时间,是随着他的年龄增长而增长的。比如,2—3岁时,孩子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只有3—5分钟;4岁时,能集中注意力10分钟;5—6岁时,就会延长到15分钟左右;7—10岁时,会达到20分钟;10—12岁的时候,就会再增加到25分钟;而到了12岁之后,就可以集中注意力达到30分钟以上了。

所以,不要妄图让孩子必须集中注意力1个小时以上,这不是他的主观意愿能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他的生理发育特点。我们应该根据孩子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帮助他将自己的时间进行一个合理的安排,从而保证他在注意力科技中的时间范围内能将该做的事情做完。

对孩子进行一些集中注意力的小训练

注意力是可以经过训练而得到提升的,那么我们不妨找一些可以锻炼孩子注意力的小游戏来让孩子进行练习。比如,在一张方格纸上打乱顺序写上数字,让孩子快速地按照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的顺序把被打乱顺序的数字重新排列起来,我们可以给孩子计时,鼓励他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游戏。要完成这个任务,孩子就要集中注意力去判断每一个数字的大小以及与周围数字的关系,所以是一个很好的练习。

不要逼迫孩子集中注意力

有的爸爸妈妈会这样训斥孩子:“你怎么总是注意力不集中?好好看着书,别胡思乱想了!”这种训斥其实就是在逼迫孩子集中注意力,孩子是不可能在逼迫状态下有什么进步的。

所以,我们不如把逼迫换成其他方法。比如,给他一些小暗示,当发现孩子开始左顾右盼的时候,就过去敲敲他的桌子,引起他的注意;还比如,做一些小小的指示牌,贴在他的桌子上、墙上等地方,写上“好好写作业哦”、“专心读书”之类的话,让他在无意间看见指示牌时,能够注意拉回自己的注意力;等等。

从肯定的角度去看待孩子“分散”的注意力

其实孩子的注意力虽然分散了,但却并不一定是分散到了不好的地方。比如,孩子正在看书,突然发现书上有一幅漂亮的插画,接着他就拿出纸笔开始临摹了起来。表面看上去,孩子的注意力从看书转移到了画画上,但如果他能集中注意力地将画画完,这也不能算他浪费了时间。

只不过,我们可不是在纵容孩子做某件事半途而废,而是肯定他在某些方面的注意力集中的表现。可以这样提醒他:“嘿,你画的这幅画真漂亮。要是我的话,我就在看完书之后,好好地专心去画画,这样看书画画两不耽误。”这样的提醒肯定了孩子的表现,但同时也帮他意识到做一件事做到一半就转移了注意力其实并不是很好的表现,那么他也许就会在下次注意自己的行为,也会注意到先做完一件事然后再做另一件事,由此避免再出现注意力转移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