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财富的魅力
83925500000002

第2章 抓住机遇 创造财富

许多没有发财致富、没有一番作为的人,总会抱怨上苍没有赐予自己发展的机会。其实,机会无处不在,它每天、每个时刻都在环绕着我们,只是很多人对机会熟视无睹。而那些善于在别人熟视无睹的地方发现机会并且巧妙抓住的人,则能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梦想。胡雪岩、李嘉诚、比尔·盖茨等人无一不是发现商机、把握商机,创造奇迹的高手。

天使和渔翁的故事

从前,在一个岛国上住着一个叫阿生的渔民,一年四季靠打鱼为生,日子过得十分贫苦,而且风里浪里真不知饱受了多少艰辛。三十多年贫苦劳累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阿生始终住在一个低矮陈旧的小木屋里,年近50尚未娶妻。

这年初春时节,海面上正刮着狂暴的季风,惊涛拍岸,大浪滔天,一连几日不能下海捕鱼。阿生蜷缩在小木屋里,饿得头昏眼花,不能自持。饥饿的折磨和三十多年的悲酸劳苦,顿时在阿生心中涌起悲愤难抑的浪花,他疯狂地冲出家门,向着苍茫的天空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呼喊:“主宰命运的宙斯神主啊,你为什么如此的不公平啊!为什么许多人都能得到财富,而我偏偏这样贫苦无助哪?”

阿生饱含屈苦悲怆的呼喊,惊动了宙斯神,他立即派遣一名主管财富的天使,到人间去改变阿生的命运。

财富天使见到了阿生,问明了原由,说:“你确实太贫苦了,我奉宙斯神主的旨意,现在就改变你的命运!”

说着话,天使用手在沙滩上一指,一张金灿灿的渔网出现了。

天使说:“现在这金网属于你了,从此你可以占有财富了。”语毕,天使飘然离去。

阿生稳下神来,定睛一看,见是一张用金线织成的渔网,不觉悲从中来,气往上撞,冲着天空诅咒道:“这金网怎么能捕鱼呢?我虽然贫穷,但我知道真金到水里是下沉的,我怎么提得起来呢?这哪里是财富哇!”

天使听到了阿生的抱怨,第二次从空中飘然而降,他对阿生说:“难道你只会在风里浪里打几条鱼充饥受贫,就不能用这张金网去做些别的什么事吗?”

阿生一听,急了,瞪着布满血丝的眼睛,大声申辩道:“我历来就是一个安分守己的渔民,我不想干其他的事。”

天使苦笑一下,说:“比如说你可以把这张网卖掉,然后……”

没等天使把话说完,阿生就喊了起来:“我已经说过我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怎么可能变成那唯利是图的奸商呢?”

天使听了,叹息一声,转瞬间就升入了天空。

阿生再看那张金网,却变成了原来的那张破烂不堪的旧渔网。

范德维格:我的地摊指南针只指向麦加

指南针和地毯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东西,比利时一个商人却把它们结合起来,从而赚了大钱。

有个专门做地毯生意的比利时商人,叫范德维格。有一次,他到阿拉伯国家去推销地毯,他到那里一看,发现阿拉伯的穆斯林教徒每天都准时地跪在地上,朝着圣城麦加的方向祷告——他灵感来了,这就是商机。

他迅即飞回比利时,马上开发出一种特别有指明方向功能的祈祷地毯。在一块方便携带的地毯上,镶嵌一个类似指南针的针,能指示方向,它不指南也不指北,只指向圣城麦加。

所以,穆斯林教徒只要买一块这样的地毯,不管你在哪个角落,把地毯一铺,一下子就可以找到麦加的方向,跪下来祷告就可以了。

这种地毯,十分方便,这对穆斯林教徒来说,仿佛是真主赐给他们的圣物,所以在阿拉伯一上市,就立刻成了抢手货。

艾富赖德·佛勒:从375美元开始的“刷子大王”

美国“刷子大王”艾富赖德·佛勒是一个经营清洁用品的巨富。

艾富赖德·佛勒18岁时,来到波士顿独自闯世界。刚开始,他只是给一些日用品经销商打工,所赚的钱只够维持简单的温饱。但艾富赖德·佛勒却一直很乐观,他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等有了机会,他也要当老板。

艾富赖德·佛勒是个勤快而敬业的人,每天早早地来到店铺,打扫卫生,清理货物,从来不需要老板督促。他对顾客也是热情服务,深得老板的喜爱。

后来,因为老板克扣工资,艾富赖德·佛勒一怒之下辞了职。他不想再给别人打工,决定自己干一番事业。可干什么呢?自己身上的钱刚够交房租和吃饭的。那些日子,艾富赖德·佛勒每天都早早地起来,到各个商业街转悠,观察哪些商品卖得快。经过仔细观察,艾富赖德·佛勒发现刷子和扫把是家家户户必用的两种日用品,销量很大而且本钱又少又没有什么损耗。于是,他用仅有的一点儿钱到当时的一家日用品经销商那里购得了50把扫把和刷子。第二天天刚亮,他就起来,背起各种各样的扫把和刷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推销。不到八点钟,终于做成了他一生中的第一笔生意,以8美分的价格卖掉了一把小刷子。

艾富赖德·佛勒在商店打工时积累了丰富的推销经验。他能掌握顾客的心理,而且卖的价钱比商店要便宜得多,所以他的刷子和扫把一直卖得很好,连附近的几家日用品商店的销量也没有他的多。

经过一段时间的推销零售之后,艾富赖德·佛勒又有了新的打算。他认识到,光靠卖别人的产品,从中赚得的利润很少,而且也没有多大的前途。只有自己进行生产,自己销售,才能赚取更多的钱。

最终,艾富赖德·佛勒选定了消费量大、投资较少的清洁用品作为自己事业的起点。他用自己推销所得的收入375美元作为资金,购进了少量原料和简单的生产工具,开始在自己的住处生产刷子和扫把,晚上生产,白天出去销售。他常常要加工生产到很晚,天刚亮就又要起来拿出去销售。

只要有一点盈余,艾富赖德·佛勒就又拿去购买原料和用具,逐步扩大加工规模。最初,他每周的收入只有10美元,渐渐地就达到50美元之多。随着收入的增加,他的生产数量也在逐日增加,一个人忙不过来,他就雇了一名工人。后来,两个人也忙不过来了,他就又雇了两个人。

两年以后,这种滚雪球式的创业方法已为佛勒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资金,他在波士顿开设了一家专门生产日用清洁用品的工厂,开始生产自己的清洁用具。由于在推销过程中,对消费者的需求有了非常透彻的了解,所以佛勒公司的清洁用品非常具有实用价值,价格也适中,深受人们的喜爱。为了增加销售量,他又创立了当时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购物有奖的销售绝招,即所有前来订货的经销商都可以获得一份精美的礼品,礼品的价值按订货数量的多少而不同。这一招果真有效,来进货的批发商蜂拥而至。艾富赖德·佛勒的产品垄断了波士顿和附近几个城市的市场,人们都称艾富赖德·佛勒是“刷子大王”。

张黎明:做电子书也能发大财

张黎明2002年大学毕业后,先是到一家大型家电企业做了一段时间的生产管理员,每月薪金2000元。后来,他觉得这样的工作吸收入是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于是,他就和他的一个高中同学,在县城里办起了一家网吧。

张黎明懂电脑网络技术,因此,他和他的合伙人所开的网吧不用另请网管人员来做技术管理,从而省下了一份人工费,有时他还会和前来上网的游戏玩家们一起联合打游戏。他们的网吧自开业当月开始,两个合伙人每人每月都能有3000元的纯收入。

但真正在张黎明手里被做成大事业的,却并不是网吧,而是电子书,也就是俗称的电子小说一类的下载文件。刚开始,张黎明由于闲待在家里没事做,就带了本新出版的小说去网吧看。后来,他偶尔通过搜索引擎发现这本小说尚未被做成电子小说上传。于是,他下载了一个VCHM工具软件,把这本小说做成了电子小说,上传到各大社区和下载中心去了。没想到,过了几天,待张黎明再去查看这本电子小说时,居然发现有高达数万的下载量,高兴得他一夜没睡好觉。从此以后,张黎明就迷上了做电子书了。

在他们的网吧一周年庆典那天,他与一个同学谈起了专业做电子书的设想。

张黎明的那个同学原来是在报社做编辑的,很有经济头脑。两人一合计,觉得完全可以拉一些广告来植入电子书的页面上,从而增加收入。两人一拍即合,于是,那个同学负责为他拉赞助商,而小张则努力寻找好书来做电子书。随着张黎明生产出来的电子书数量日益增多,赞助商也越来越多了。

现在,张黎明他们几个朋友已经联合成立了一家专业的网上营销推广服务中心,还请了十来个大学生为他们工作,公司资产已经积累到了500多万元。当然,张黎明个人的年收入,也已经突破了30万元。

钱俊冬:从“倒爷”开始

钱俊冬从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毕业后,他与自己签订了“用人协议”。

钱俊东曾是一名贫困大学生,为了学费当起了“倒爷”。2000年至2003年,经过3年的经营和积累,他拥有了一个50万元注册资金的公司,不仅替父母偿还了家里所有的债务,还摘掉了“贫困生”的帽子,也成就了自主创业的理想。

2000年,钱俊冬考上了陕西长安大学。

在报到处,攥着全家人东拼西凑来的2000元现金,钱俊东在报名的长队里一次一次退到最后面。最后,他鼓起勇气找到学院的辅导员,争取到了缓交学费的机会。

开学第三天的下午,钱俊冬正独自在学校寝室里翻阅新教材,一位学长进来向他推销随身听。正在这时,几位室友回到了寝室。结果,这位学长没费多少口舌,书包里的4部随身听以每部80元的价钱留在了他们宿舍。

这件事情触动了钱俊冬,他隐约感觉到身旁有一个比较大的消费群。

当天晚上,钱俊冬一直在谋划着这件事,直到在梦里成为一名“倒爷”。通过打听,钱俊东很快知道了西安东郊有两处小商品批发城。

周末,钱俊东走遍了两个市场,仔细对比了很多随身听的性能、质量和价格。最后,他用15元的批发价拿到那位学长推销的那种随身听。钱俊冬动用了仅有的存款,批发了6部随身听,拿到学生宿舍做了第一笔生意,净赚了300元。这是他的第一桶金。

之后,钱俊东一发不可收。课余时间,他特别注意观察同学们在使用什么样的消费品,大家刚习惯用卡式电话时,他就找到了IC卡经销商,把更低廉的话卡介绍给同学,自己小赚一点辛苦费。后来,游泳衣、考研的资料、英语磁带,都成了他倒卖过的物品。

“当我在学校的第一届创业策划大赛中,获得前十三名时,我创业的信心增加了数倍,真想立刻成立自己的公司。”钱俊冬说。

钱俊冬看过许多大学生创业的事迹,但他发现,其中成功者很少。

中国女大学生创业第一人,原华中理工大学学生李玲玲凭借其发明专利得到10万元的创业风险金,成立了天行健公司,由于缺乏经验,公司倒闭。

为充实自己,钱俊东刻意看一些法律知识、心理学、市场动态、公关营销等方面的书籍。钱俊冬认为,当初,搞推销倒卖纯属个人行为,要创业最好还是先融入企业,先到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中去体验,这样才能在创业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因此,钱俊冬不但做推销,做策划,还为公司做市场调查。

在推销中,他提高了自身的业务能力;在做策划时,想象力也得到了发挥;在西安大红蜂生物科技公司担任销售总监时,管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进行业务谈判时,言谈举止要大方得体;进行产品推广时,不要总夸质量,还要向对方分析市场需求;管理企业时,要有团队精神……”钱俊冬总结了在企业工作中的经验。

2002年,钱俊冬受同学的邀请去了重庆大学。

在夜市摊位上,他发现经营米线生意的竟然是几位重庆大学在读的研究生。钱俊冬问及为什么会出来卖米线时,几位研究生告诉钱俊冬:“以后的社会竞争将非常激烈,我们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

听了这些,钱俊冬的心里燃起了一股冲动,酝酿很久的想法开始在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回到西安,钱俊冬找来同学崔蕾和马光伟。当谈到对校园市场的开发时,三个人一拍即合,决定成立一个校园信息服务中心,中心定名“三人行”,开展介绍家教、校园活动策划、产品展示、市场调查以及小网站建设等业务。

2002年9月,在迎接新生的时候,钱俊冬发现新生宿舍里的电话接线上都没有配电话机,很多新生打电话都涌到电话亭和IC电话处。他立即召集“三人行”的成员商量给学生宿舍里装电话机。由钱俊冬和学校联系,取得学校的允许和支持。崔蕾和马光伟负责购买电话机,在很短的时间内给大一所有宿舍都装上了电话机,他们也小赚了一笔。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把业务扩展到了周围的几所大学。

他们每人分一两所大学,结果,没几天的工夫,周围十几所大学的新生宿舍全部装上了电话,最多的一天达2000部,最多的时候一天收入竟有5万元左右。

渐渐地,钱俊冬开始不满足于在校园里的小打小闹了,他坚信,到社会里去闯一闯也一定能赚到钱。

一个偶然的机会,钱俊东看到上海APEC峰会上各国元首都穿着唐装,西安是盛唐古都,他断定今后这里会首先流行起唐装,于是召集了大家商议:做唐装。但大家都有一点担心:和社会上的人做生意,会不会受骗?钱俊冬认为只要眼力准,考虑周到,就一定能赚到钱。

最后,大家被说服了。

钱俊冬带着大家走访西安大大小小的服装厂和服装批发点,以便得到更准确的市场信息。丝绸是唐装的主要材料,考虑成熟后,钱俊冬到无锡、常州购进了一批丝绸,没想到货还在路上,订单就已经被抢完了,这一笔他们稳赚了近10万元。

2003年,钱俊冬的“三人行”相继代理了移动校园卡、诺基亚手机等推广业务。学生消费的日益扩大化和时尚化的趋势,加上中国移动和诺基亚等大型企业运营商的投资,为钱俊冬“三人行”创业团队的迅速壮大注入了活力。

2003年上半年,钱俊冬共计办理大户卡、校园卡等业务达13万张,直接收益接近30万元。

2003年8月,“三人行”已经拥有了50余万元,准备正式注册成立自己的公司。

由于都是在校大学生,不符合注册企业的相关规定,公司一直不能顺利注册,后来在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的支持下,在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注册成立了第一家在校本科生全资创业公司——西安三人行信息通讯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50万元,钱俊冬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纽克伦:4倍的利润这样获取

美国青年纽克伦是一个小本生意的经营者,每年的收入仅够维持最起码的生活消费,但志向远大的他从没有放弃从事更大事业的想法。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家大公司装有垃圾的大货车,装载着满满一大车的垃圾来到纽约郊外的一处空地上,把垃圾卸下后,然后付出一笔钱数给垃圾“定货人”。与此同时,他又看到一些人付给垃圾的“收货人”一点微薄的“管理费”后,整天地埋头在垃圾山上拣拾有用的东西。有的用汽车将拣拾到的东西运走,有的肩背手提地高高兴兴而去,看来,这垃圾山上确实有许多“宝物”可寻觅。

纽克伦经过调查发现,垃圾已成为许多大企业大伤脑筋的事情,他们都愿意花点钱将它们清除出去。他还发现,这些垃圾并不全是废物,在里面含有不少宝贵的可再利用的东西。只要设法把它们分离出来,妥善处理,就能变废为宝。于是纽克伦决定在没有人涉足的垃圾行业中干一番事业。

他先在郊区购买了一块土地,作为垃圾堆放场,还雇佣了几名工人,买了简单的清理和加工设备,正式开始创建自己的事业。开张那天,纽克伦亲自坐镇堆放场,迎接送来的每一车垃圾。但遗憾的是,纽克伦创办的垃圾公司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送垃圾来的只是一些小商小厂,垃圾数量十分少。面对这一情况,纽克伦决定采取上门服务的方式,这种一改过去坐等收垃圾的方式,争取到了越来越多的厂商送来垃圾。

纽克伦指挥手下的人把垃圾中的塑料、玻璃、破布、废铜废铁等分别拣了出来。两个半月后,他将这些垃圾变废为宝,将提炼出的原材料卖给相关的厂商。这样一来,经济效益就看出来了,他赚了4倍于投资的利润,这一数字比他原来的小本经营高出了20多倍。后来,纽克伦的事业不断扩大,他成了美国有名的大企业家。

刘玉栋:从2块钱到2个亿

刘玉栋的家,和其他农村家庭一样:贫穷、兄弟姐妹多。

1987年,只有16岁的刘玉栋,念完初中带着两块钱来济南“打天下”。

那时他没什么手艺,找个工作异常难,最后只能跟着一个师傅学修理自行车。当时,他的想法很简单:“艺不压人,学点手艺,以后能混口饭吃。”

刘玉栋两年多的学徒生涯里,白天除了在店里修自行车,晚上他还要到自行车厂去装自行车挣外快,工作虽然辛苦,但收获不小。2年后,这个19岁的年轻人就有2万元的积蓄,这在那个时候还是很少见。

回家盖房子结婚,还是继续在那里做?当时,他困惑,在农村,男孩子一般20岁就要结婚了,父母也劝他回去。但他最终还是“违背”了家人的意愿,在济南大厦附近花300元的月租租了一个门面,专门修理自行车。

当时来修理自行车的人大多喜欢吸烟和喝酒,细心的刘玉栋,专门从别处进来一些烟酒放在店铺里辅助经营。这成了他做酒类代理的原始起点,时间长了他感觉从别人那里进货成本高,头脑灵活的他把眼光盯到代理上。

做代理何尝容易,谁也不会把大批量的货放给这个只有19岁的年轻人,况且当时许多酒厂都有专门的代理,酒厂对一车两车的货也不在乎,再说他没有多少资金,论代理商的资格,他的实力根本达不到基本要求。

当刘玉栋带着一万多块钱,来到当年旺销的兰陵白酒的酒厂。厂长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代理申请。但是,刘玉栋并没有气馁,“他不卖酒给我,我就不走。”刘玉栋回忆说。

说到做到,他一连在这个酒厂待了一个星期,晚上则在厂长家门口露宿。厂长被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感动了,虽然这样,但还是没法答应把酒卖给他,厂长只能给刘玉栋出了个主意:让他先收酒瓶,然后用酒瓶来换酒。

在厂长的点拨下,他跑遍了整个济南,包括商河、济阳等地方收酒瓶。厂长没有失信,最终把酒卖给了他。“想做的事,就要不惜代价去做,应该把困难当作机遇,当作锻炼的机会。”直到现在,刘玉栋还庆幸自己的坚持,“这与我在农村生活养成的勤奋、努力是分不开的。”

1992年,在得知美国两家洋行开始从事可口可乐、德芙等产品中国代理贸易后,21岁的刘玉栋跑到北京与这两家洋行谈判,要求在济南代理经销“洋牌子”。

精明加上努力,刘玉栋如愿以偿。

后来,他又陆续代理了费县老白干、景芝白干、泰山特曲等山东的白酒。到了1994年,刘玉栋每年的销售额达到上百万。刘玉栋完成了原始积累。

2002年10月,刘玉栋联手泸州老窖,开发了泸州老窖“古酿”“窖藏”两个系列共20多个新产品,并取得其全国独家代理权,在全国各主要省市设立分公司,建立了自己的销售渠道和物流配送网络,形成了以济南为中心、依托山东、辐射全国的市场布局。

而今的刘玉栋已是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等50多个著名品牌、2000多个单品的济南代理商。不过,这并没有让他满足,“我们还要做外国名酒的中国区总代理,让中国老百姓与洋酒真正的亲密接触。”

刘玉栋代理的产品不仅限于酒水方面,还涉及副食调料、熟肉制品、保健食品、日用百货等领域。“我们除了做流通环节,现在还进入了生产环节,并打造了自己的食品品牌‘达达’牌,这标志着我们正式进入生产环节,具有标志价值。”

2003年,刘玉栋仅在济南地区的销售就达到1.5亿元,全国销售超过2亿元。

娅克妮女佣公司创始者娅克妮的创业智慧

美国的克里芙兰市有个叫娅克妮的年轻女孩,因为家庭变故,中学没有毕业就辍学自谋生路了。因为文化程度低,找不到好的工作,只能到富人家做女佣。

娅克妮是一个很有志向的女孩子,不想一辈子都做女佣,她要像那些成功的女人一样,闯出一番事业来。她每天帮主人做完所有的家务后,一有空闲,就找一些书来读。男主人是一家工厂的老板,很多有财经方面的书,于是娅克妮渐渐地对经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娅克妮是个做事认真,有条理又诚实的女孩,人也聪明伶俐,深得女主人的欢心。

女主人对她的好学精神颇为赞赏,一有空就和她聊天,指点她料理家务,告诉她一些外面的事情,给她讲述人生的意义和做生意的诀窍等等。

耳濡目染之中,娅克妮心里渐渐也升起了自己当老板的愿望,只是怎样去做、做哪一个行业,她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但她心里知道,反正自己绝不会就这样永远给别人当佣人,过着清贫的生活。

有一天,娅克妮打扫完所有的房间,正坐在主人的书房里看书。电话响了,娅克妮拿起电话:“娅克妮啊,我想请你帮个忙,咱们家楼下左边的那座别墅,是我的一个朋友的家。她家有个卧床的老人,一直雇不到保姆。今天老人有些发烧,不能一个人在家,我的朋友要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不能回去。想请你去照看一天。”放下电话,娅克妮马上去了那个人的家。床上的病人,见到了娅克妮就像见了亲人一样,她说自己非常需要人照顾,请求娅克妮留下来。可娅克妮一个人怎么能干完两家的活,她只能在料理完主人的家务后,在中午时分去陪陪老人,照顾她吃一些东西。

通过这件事,娅克妮意识到像那个邻居家的老人一样缺乏照顾的老人应该不是只有一个,于是她的心里便很快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创业计划——她要成立一个“家政服务公司”,专门为那些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老人、孩子和料理家务的职业人士服务。

但现在资金还不足,于是娅克妮省吃俭用,一点点地积攒着创业资金。

两年过去了,娅克妮手中积攒下了一笔钱,她认为创业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于是她买来一些清洁用品,并印制了传单,请了4名女工,成立了一家“娅克妮女佣公司”。

一开始,她并不急于去招揽业务,而是先将传单张贴出去,另一方面对那4位聘请来的女工进行专业训练,使她们掌握一整套料理家务的专业技能。经过短期的训练,“娅克妮女佣公司”正式开业了。

“娅克妮女佣公司”的成立,与当时的市场需求结合得几乎是天衣无缝。因为当时还没有一家这样的公司。她的公司一成立,前来雇用女佣的客户差点儿挤破了门槛。

随着业务的扩大,工作人员也跟着增加,对于新来的人员必须经过严格训练,只有在确认她们完全称职了,娅克妮才让她们开始工作。

由于“娅克妮女佣公司”的服务标准高,而且都能达到客户的要求,所以接受服务的家庭感到十分满意。公司的服务品质很快就被社会广为传颂,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从而使服务范围由单纯的家庭服务,向更广阔的范围延伸,许多企业和公司也找上门来,要求她的公司提供服务。

有了良好的口碑,娅克妮的“娅克妮女佣公司”很快就扩展到了美国27个州,成为美国知名的一家企业。女佣出身的娅克妮也成了美国有名的富人。

盲人何幼定:3年成“蘑菇大王”

从2005年底萌生创业念头开始,短短3年的时间,盲人何幼定白手起家,从农村最普遍的种植养殖业做起,然后一路跑市场把自己栽种的蘑菇和散养的鸡鸭推向了外地市场,到最后甚至与人合作在杭州开起了连锁餐馆,建立了稳定的销售终端。

已经年过半百的何幼定由于身体原因过去一直以给人算命为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到自己的孩子在一篇题为《我的父亲》的作文中对自己谋生手段的描述,何幼定感到很不是滋味。为什么不能靠自己的双手做出一番事业呢?他开始通过电视广播等所有能听到声音的媒介来收集信息,当他听到上虞市北菜南移的消息后,何幼定觉得自己所在的村子土地充裕、劳动力多,就萌生了包田种地的想法。

“以前从未种过蘑菇,但这一带还没人种,如果成功了,效益肯定不错。”这是何幼定选择种蘑菇的初衷。

打定主意后,何幼定与妻子在2006年底忙开了,搭棚、收稻草、集瓶子,第二年7月份还专程从杭州引进300瓶蘑菇母种。可栽种并非一帆风顺,搭棚所需的25万公斤毛竹、25万公斤稻草,接种用的1万只盐水瓶,除了毛竹可当地取材外,其他的都得从各地收集过来。

他为材料的采办费尽周折,拿稻草来说,现在使用机械收割后,稻草就少了,而且种蘑菇的稻草又有讲究,必须是新鲜干燥的晚稻草。从各家各户零碎收购,成本也就比较高了。

盐水瓶的收购也是如此,仅仅是每只瓶的消毒都需要20小时左右,不分昼夜地消毒,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尽管如此,付出与回报却不成正比,就在一切辛勤准备完毕之后,接种却因菌丝长出绿花而失败。

第一次接种的失败,致使他直接损失了13万元。

何幼定夫妇来到省农科院向专家请教。专家十分惊讶他们创业的魄力和决心。第二次接种,何幼定特意邀请省农科院的两位蘑菇师傅做现场指导,并购置了蘑菇接种瓶。

2007年9月初接种后,夫妻俩每天守在菇房中察看温度。

一天晚上,空调因电压低而无法启动,温度升至36℃,夫妻俩半夜起来,赶往冰厂买冰,最终让温度降至蘑菇生长的适宜温度。

当第一颗白蘑菇钻出蘑菇床的那一天,何幼定开心极了。

种植蘑菇初获成功,让他的创业信心有了更多的动力,在朋友的陪同下,他们跑遍了周边的批发市场去推销自己的蘑菇,没想到的是,比攻克生产技术难题还要难的就是市场销售。

从竞争对手的敌视到逐步认可,从客户的忽略到重视,在市场上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在一份执着坚持下得到了一一化解了。凭着执着,他们把自己的产品推销到了绍兴、宁波和杭州。

2008年2月,何幼定了解到不少村民外出打工,不少农田可能会抛荒。于是他向本村承包了87亩田,又搭了一个蘑菇大棚。除了种蘑菇,他还筹划着种西瓜、搞大棚蔬菜,并与海通公司签订包销合同,由公司提供种子、技术辅导,准备大干一番。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何幼定不但成了当地有名的“蘑菇大王”,还开办了农家乐餐厅,他利用本地山坡散养的万余只土鸡更成了外地食品企业眼中价值不菲的食材供应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