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给教育燃灯
8379600000004

第4章 从智识阶级的剩余来分析现代中国教育

杨人楩

本文为节选。杨人楩,历史学家、政论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

一、智识阶级的大贱卖

一天,在《申报》的本埠增刊上发现一件可惊的事实。就在那分类广告栏内,看见有三个很不平常的广告:一个是“待聘”,某君自谓曾在大学毕业,愿任家庭教师,只求月薪二十元。一个是聘请教员,每周需担任小学功课十六小时,月薪二十元,不供膳宿。另一个是招请西崽,某西人请西崽一人,每天上午打扫房间两间,月薪也是二十元。

遇着了这样的事实,我们是欢笑呢,还是悲痛?单就cash value来讲,一个知识阶级之不足以与西崽抗衡,这是了无足奇的事;同时,我们也不必怀着封建思想来叹息“斯文扫地”。不过,我们似乎不可忽略:这里边就表现着一个事实——知识阶级的剩余。正如日本的商店一般,现在中国的知识阶级正挂着“大贱卖”“大勉强”的招牌。

此后,便想来做一个不成其为统计的统计,——单就《申报》分类广告中,将待聘一类的统计起来。但是,因为生活的不规律,不能连续将每天的《申报》留起来;现在任选了三十天的《申报》,这三十天是从六月三日起八月二十一日止,其中已失去的难于补起。凭着这不连续的三十天之材料,所研究出来的结果是——

统共待聘的为四十八人。

性别:其中男性三十一人,女性十七人。

资格:其中受过高等教育者二十八人,受过中等教育者七人,其他未载明者十三人。

能力:其中具普通能力者四十人;有特殊技能者八人。

所要求的报酬:每月在五十元以上者一人;每月在五十元以下者三人;未提出者四十四人。

工作时间:能担任全日者三人;能担任半日者十二人;未限时日者三十三人。

就这个结果看来,总数四十八人,决不能算多;但是本志的读者便是知识阶级,请诸君自己想想,诸君不到了山穷水尽时,是不是会去登这样的广告?登广告的人,也知道这一举的结果等于零,但在无可奈何时,只得存一侥幸万一的打算。不信,让我们先把这剩余的情况再来看看。友人某君,在上海登报代内地聘中学教员,月薪八十元,担任十六小时以上,一星期内收到应聘的信凡七十四封。我们又要注意:有许多人看见了这样的广告,以为是滑头事情而无希望的,又不知有多少。不错,这是不能有证据给读者看,但是读者不妨留心去看看。我们不曾听说吗?南京某部招书记,应考者是若干千人;某省招考县长、厘金局长或教育局长等,应考者是若干千人;某书局或某机关招考书记或编辑之类,应考者也是若干千人……总之,这样的事,我们时常听见说过,而规模小点的,更是屡见不鲜。只可惜我们不容易找到那些统计来做对象而已。

首先,关于知识阶级的剩余这一个事实,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好的方面讲,似乎是我们的教育太发达了,出来的人才太多,多到了不能容纳。不幸,事实不是如此,所谓剩余,其实就是失业;因为我们各地犹在需要知识阶级的时代,并且是很急切的需要;这想必是大家所承认的。那么,这些失业者不是由于他没有找到职业的机会,便是因为他没有找到职业的能力。

前面所列的一个表,虽不是准确的普通的失业者之现象,但是当作这现象的缩小体来推论,我想相差不会很远。据此,我们可以因它看出几样事实。

(一)智识阶级失业者的数目,男性与女性几乎成二与一之比;但这不能说是女性担任职业的能力比男性强,因为我们这个社会,还不是使女性充分发展的社会,智识阶级中在量的方面,女性目下决敌不过男性;同时,女性找职业的机会实在比男性多,这我们也可由《申报》的分类广告看出来——聘请女教员或女秘书之类的广告比聘男子的多。

(二)就资格论,受高等教育的与受中等教育的,恰成四与一之比,这很明显的是因为受中等教育的人,对于职业还没有十分的需求,就是说他们还不急于求售。未载明资格的,当全数八分之二,这个数目似乎可按分配比例来归入前两项,因为他们登了广告,决不是毫没有能力。

(三)就能力论,具普通能力者与具特殊技能者,恰成五与一之比。所谓普通能力,就是能运用本国文或通一门外国文而兼有自然科学知识等;这些人所需要的职业是学校教育、家庭教师、编辑、翻译以及秘书书记之类。所谓具特殊能力者,便是能打字、能充工艺技师或他项较专门的事业。在这里,我们有几样事实不可忽略:有特殊技能的人,失业的机会是比较少,少到一与五之比,因为人才少的原故;具普通知识的人太多,所以失业的机会多。故此,能力之专门与否,与失业机会之多少,成正比例。

(四)就所要求的报酬论,未提出数目者与已提出数目者,为十二与一之比,而已提出数目者中,每月在五十元以上者仅一人,在五十元以内者为三人。十二分之一的失业者,在他们找职业的时候,为什么不提出他们所需要的报酬?这似乎是个有趣味的问题。大概总不至于不受酬罢,因为他是特意登了广告来找职业。如果我去登广告时,我也得想想:提出了条件是不是妨碍;我如果不提出数目,或者因为是怕人家看见数目太大,而不来光顾,倒不如就事论事的为妙。那么,这不是表示着求售的迫切么?

(五)就工作时间论,能担任全日者与能担任半日者,恰为一与四之比;这很明显地表示这些找职业的人不是完全没有职业,不过是要来找个副业。但是,只能担任半日工作的人,未必他的其他一个半日一定有职业;这里边或者因为他是在读书,身体不健全,甚至单单是为着只愿工作半日;这都不是不可能。同时,我们不要忘却这些剩余者中有四分之三的人数是未限时日;这些未限时日者,我们不妨当他能工作全日看,因为他不会对他的主顾声明。

现在,我们的结论是:知识阶级已呈剩余的现象;所谓剩余即是失业。因为具普通能力的人太多了的缘故,只好将剩余来贱卖,贱卖到不限价格,而且不限工作的时间。知识阶级陷于这样的情状,想起来真是不寒而栗!

二、造成智识阶级剩余的原因

事实是事实,我们不必隐瞒,这固然是知识阶级的不幸,同时也暴露现社会的破绽。我们如果将这个事实分析起来,其责任似乎要现代教育担负一大部分。

先根据前面所述知识阶级剩余的情形来推究其原因。自然,这离不了现代社会经济组织的关系;因为我们目下谁也要受这种组织的支配。要拿两个字来代表这些知识阶级的剩余者,似乎用得着昔日之所谓“寒儒”;用现代语来说,我们就是些奉给生活者。在现代社会中,无论哪一类的奉给生活者,他的生活都是没有保障的,随时随地都是失业的危险。知识阶级自然也不是例外。当教员,当秘书,当编辑,当书记,总之,一切知识阶级可以担任的工作,生活都是没有保障的。校长可以随便辞退一个教员,大人先生们可以随便斥退一个书记。那么,我们不特要勤于所事,还要看人家的喜怒哀乐。我们要祷告上帝保持我们身体的健康,也要祷告上帝不要使我们所赖以吃饭的地方遇着天灾人祸。

现代显然是工钱制度支配的世界,然而我们晓得单凭cash value是不足以评论能力的高下。尽管有些知识阶级在剩余,同时却有许多担任知识阶级事业的人显得不够材料;这便是现代社会的矛盾。

这都是属于整个的社会组织问题,不是局部可以解决的,而且不属本文范围以内,只好搁置不论。此外,我们要从旁的方面去推究知识阶级剩余的原因,这便要讲到现代教育身上来了。

前面已说过:知识阶级之所以剩余,不是因为没有找职业的机会,便是因为没有找职业的能力。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然而都是以现代教育制度为背景。说得粗疏一些,就是现代教育制度没有秩序,所以使前者感觉着生活的不安定,使后者不能在相当的环境中谋发展;只要我们留心现代的学校,便可找到有力的证明。

卑之无甚高论,教书总归是教书。我们教书既然时常感着生活的不安定,那么,我们的效能会是如何。据说:邮政局对于办事员的待遇是如此:进去每月薪金若干,以后每年加若干,每年多酬二月薪金,如不领出,若干年后能得若干;疾病不致危害职业;工作若干年不能工作时,又酬养老金若干。如此,便使办事员成了一副机械,安心工作,确实因之而收得很好的效能。但是,教书匠所得的待遇怎么样。或者有人骂我凭金钱来教育,是侮辱了知识阶级,藐视了教育。但是,我们的学校制度是从欧美贩过来的,我们在挨饿中眼睁睁看着欧美的学校教师加俸领年金。教书也要吃饭,吃饭,就要钱,怎见得是侮辱知识阶级。一分钱只能吃一个烧饼,一块钱才可吃一顿大菜,这是现社会中天经地义的事实,你有什么法子去推翻?如果不花钱可吃饭,谁也可以不受俸给去教书,我也希望有这样的一天,可惜现在办不到。其次,教员之得到俸给,对教育本身的价值,受了什么损害?

“清高”、“神圣”这样悦耳的、蛊惑的符咒,倒迷住了许多人在挨饿。果是“清高”,果是“神圣”,倒也聊可安慰自己;不幸我们被无限大的封建思想之伞盖所罩住,连我们的“聊可自慰”也罩住了。教员之与教务主任或校长同其去留,和会计庶务之与县长同其去留,没有什么两样——自然,不能说教务主任或校长更换,教职员便非全体更换不可。所谓派与系,或以地域分,或以出身的学校分,这样封建思想的门,关得无一丝缝隙,使你四面碰壁。如此,我们去找什么安慰再来自宽自解?被摒在门外的人不用提了,即是在门里的,不仅对于现状感觉着不安,并且望着将来只有惶恐。因之遂转改行的念头,只想向他方面发展;不幸没有发展得,又是碰壁,遂坠入于知识阶级的剩余的陷阱中。国民革命军所经之处,曾吸引了不少的知识阶级,不久,也摒弃了不少的知识阶级,这些都加增在我们剩余的队伍中。在这样的情况下之现代学校,效能是如何?于是,我们不难进而讨论知识阶级的剩余者之没有找职业的能力一个问题。

就学校说,并且单就中学校说:无论是新学制或旧学制,总是在初入校的一年人数多,到毕业的人数少。这固然有种种外界的原因,但学校本身不能不负责任。学生之不满于他当时所处的学校,因而想从他方面活动,所以有短期的学校或其他速成的学校出来,便可吸去不少的学生。这些被吸引的学生,日后也就易于被离弃,而成了知识阶级的剩余者。如果说现代学校是逼着学生去走一条侥幸的路,固然未免过火;但是不能安学生的心,却是确实的情形。同时,我们现代的学校还要担负一个不会使学生能有找职业能力的责任。我们学校里的空间,被“风花雪月”充满着;被“打倒”、“万岁”的声浪所波动;自然科学是有的,只是空口唱山歌;对于学生的将来,学校是不会看到,政府更不会打算;于是,这类具普通知识的,只好被挤在剩余队里被贱卖。

据这些关于失业者原因的推论,我们如果再要找到解释,那么,我们便要看看现代教育的动力及现代教育所造成的学校空气及其影响。

三、教育功用的根本争论

不过,现在有一个先决问题,就是关于教育功用的根本争论。目下再要讨论这个问题,似乎是笑话;其实,这是因为时代空气的变化而产生,所以用得着提起。

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几乎说教育是万能,不错,这实在有真理。社会是个人组成的,个人的一切都影响到社会;所以谈社会的改造,要注意个人。个人的活动,是随着他的心理状态之变化而变更。人都具有可塑性,可塑性有程度的不同,没有性质的差别。因此,我们要教育,教育是根据这可塑性而来的;教育可以使各个人健全,因而可使社会健全。故说:教育可以救国,教育可以改造社会——教育几乎是万能。

我们姑且承认这一切都是对的,让我们来从事教育罢,可是,触怒了极端的唯物派的学者了。办学校总该说是教育,有学校必得有学生。怎么样才能做一个学生,必得有钱有时间。没有钱,没有时间,甚至每天要忙着找衣穿找饭吃的朋友们,教他去受教育,和教四肢无力的人去赛跑,是不是一样办不到?如此,你有什么方法去使教育万能?什么平民教育、普及教育,都是瞎吹;自来教育就为特殊阶级所专有;穷人家的孩子正忙着帮父母操作,甚至充当童工;如果你不付工钱,即令不要他钱要他来读书,他所感觉的只是牺牲。所以,不到整个的社会之经济组织改变以后,用不着谈教育社会的改造是先决问题,教育已落第二义,如果社会组织健全了,教育自然也有功效。

这一些,又是真的;关于我们现代教育的一切,都是以经济为背景。即令是就考试制度说罢;我们的考试制度是为提拔寒士,擢举真才;那么,不曾花过明亮亮的洋钱去住高等学校的“寒儒”,也可有“扬眉吐气”的机会了。但是,如果他真能入选,也须有够得入选的能力;他这能力的获得,未必真是“囊萤挂角”而来罢。

如果社会经济组织永远是这个样子,难道我们连教育也就不要了吗?“因噎废食”的态度,决不是我们所应采取的。我们决不能因为小孩子的足力没有十分长成以前,便绝对不教他走路。一方面不要教育,一方面社会仍是现在这个样子,所谓人类决不应如此傻。况且,在我们社会改造的进程中能够,教育多少可以帮点忙。故此,我们固然承认在现社会经济组织之下,教育是决不能够达到它的最大功能,但是我们不能不要教育。关于整个的社会之改造是另一问题;我们此地不妨就可能范围内来谈教育。

四、现代教育的动力

无论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我们都可将其动力归入于两大类;一个是成倒置树枝状的发展,其动力是从上而下的。由政府定下了一个教育方针,算是根本的动力,从而分枝,分叉复分,以谋最大的发展。政治上了轨道的国家,其情形大都如此,——固然也有例外;各地方的教育设施,都随着政府的方针走,政府时时在计划着,在指挥着。其他一类的发展恰如一座金字塔,其动力从下而上的,在下面把基础打好了,再不断地加上去,层层上垒。在政治纷乱的国度多类此——固然也是一样有例外;由人民自己兴办学校,教育事业成立一种风尚,大家把这基础建筑好了,各自去规划,各自去发展,以达到塔尖;中国昔日的私家讲学也是如此。

这两种动力,在中国的现代教育中却同时发生作用。先让我们来分析那个成倒置树枝状的动力,这就说由政府定下了方针,通行全国,关于教育行政,以中央为出发点。昔日的军阀政府,本无心教育,而为装点门面起见,又不能一概抹煞,所以那时的教育,成一种沉寂的僵局。现在在国民政府的建设进程中的教育,自然是有生气得多。但是,据我们所知道的事实看来,这个由上而下的动力,还不曾有长足的发展。信手拈来,本文便可提出五个事实来证明。

(一)因经费的限制而不免于因陋就简:作者又自愧不能做一个统计来看看全国的教育经费占全部的政费之几分之几,然而谁又能知道呢?闹庚款,闹俄款,赔给了外国人的钱,再由他们当恩惠而还给我们——其实何尝是还——办教育,这就够可怜的了。此外,我们可以知道,枪弹的消耗,比书本的消耗多;即就价值论,也是如此。学校仍是欠薪,教育的人仍是叫苦,不过有程度的差别而已。因此,旧有的学校艰于维持,新的学校也少生产。于是,因陋就简,在所不免;结果和昔日是否两样呢?在过去,各省即令没有大学,也有一所专门学校,所谓专门学校,什九是法政专门;所以我们现在有了不少的法律学家,我们以后有些什么家呢?

(二)像万花筒的急转而不让人看清究竟:从前将旧学制改为新学制的时候,作者就有点疑惑,固然,旧学制行了这么些年,不是尽善尽美;但是教育的专业并不是今天下种,明天便可出芽那么迅速。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固然不定要说一百年,但是这样的一个制度决不能就三五年的结果——其实不好说是结果,来估计它的价值。而现在,变化更多了,仿佛是个万花筒在急转着,弄得人家头昏眼花。时而大学区制,时而取消,时而校名更改,时而恢复;听说浙江某中学因为校名的更改,将一块两寸多厚的校牌,刨来刨去,刨到不及一寸,这不是一出活的喜剧吗?与其这样叫人无所适从,还不如耐烦等等,等一个结果出来的好罢。

(三)教育的领域恐怕要成割据的局面;教育系统是一贯的,由中央发出,而推广于各地;固然能依各地的特殊情形而变更形式的某一部分,根本的精神似乎是没有参差的。一个鞋匠拿粗针大麻线来缝绸缎的衣服,似乎是屡见不一见。各地的军事长官、政务人员,都要“文质彬彬”的来参与教育。这自然是好现象,同时却又不免不合胃口。读经,记得袁皇帝时代的教育部有过这么一回事,久已生疏了,现在有人在大声疾呼,不用说,这是衰极必盛的缘故罢。还有人要审查教本,这似乎不是中央教育部的事了;将来各省各地不妨各自定它的教本,五花八门,倒也有个看象。

(四)教育杂在火车的浪费中:在军阀时代的北京,一个大学校长时常跑到天津区参与国家大事,似乎少有;但是,现在的火车上常载着些伟大的教育家。自然,教育家也可做些其他富国利民的勋功伟业,但是,我总觉得教育事业是要用全副精神来对付的,最少也须分一部的精力来对付。请问教育家:“贵校高足几何?”可以摇头不答;但是“教师若干;科系多少?”总该有个数目罢!写到此地,发生了“今昔之感”,张雨帅雄据北京时,把国民党和共产党混为一谈,但是不曾到学校内去捕人,只好问校长要人;校长总回答“请假回籍”,而私嘱学生逃走。现在校长却自动地要派兵驻校逮捕他所不高兴的学生了。

(五)教职员的工作成了单纯的雇佣性质:大概是思想落伍的关系罢,我总觉得昔日北京的国内八校有可宝贵的地方,钱是没有,教薪欠到一年以上,有时发二三成,没钱买煤,用冷水洗脸;这样,学校顶好关门。但是,教职员的精神仍是不差,——自然不必说好,——总挣扎着维持下去。他们或者认为是事业,或者认为是趣味,所以老在那里卖力;每年的教职员很少更换;或者因为是没有钱的原故,也不致有人奉着“生存竞争”的原理去抢这只破饭碗。现在的情形,不知怎样了;但在南方,似乎成了单纯的雇佣性质,形成了教书、拿钱、吃饭的“三位一体”。同时,一个学校每年教职员的变化,甚至不可思议;那么在教育事业的本身上,加上了一层政治的色彩,“趣味”和“事业”便日见减少了。

这类的事实,不必再举下去了;再来看这个从下而上的动力如何。这似乎是个很好的趋势,有许多私立学校不曾受政府奖励而创办起来了,并且一天一天加多。他们或者是一些从事教育的人,有他们在教育上的理想,便办个学校来作实验;或者因为看见社会上有某种需要,办个学校来应付;或者是为着一乡一村以及一姓感着教育的欠缺,办个学校来承乏。这些学校既然是自己创办的,成绩自然要不同,所以,有些有悠久历史的学校算是建立了一个典型。但是,看到普遍的现象,不免又有批评的地方;约略举来,可有三点。

(一)为极端的功利主义所驱使:据说教育是离不了功利主义的,这话,也不必去反对;不过总要顾及到教育的根本精神。现代学校为功利主义所驱使,不免成为一种畸形的,甚至变态的发展。单科学校一天天加多,而且被关在狭的笼里。学生出来固然有了一艺之长,不至于自居剩余而出以贱卖;但是,其他各方面的发展不完全,社会性没有具备,仍然是不行。这样畸形的发展,似乎不是教育上应该有的。更进,有些学校是以赚钱为目的,这样拿功利主义来实质化。这还有什么说?能防止这一步的方法,只有政府的取缔,此外没有办法。

(二)为狭义的封建思想所支配:封建思想这个怪物,比“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虫”还来得厉害;它盘旋在人的脑中,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行使它支配的威权,而尤其是在教育上面。现代教育的全部是在广泛的、抽象的封建思想之下发展,自不必说;不幸,有些学校竟为狭义的、抽象的封建思想所支配。中国人脱不了大家族主义、地方色彩及阶级思想等的势力,而人民创办的学校尤其不待说。因此,某一姓,某一地域,某一阶级固然是为应付需要而创办学校,同时不免是为着表现各自的自尊心。因之,在教育上的设施、精神以及发展都随着这一个不可思议的自尊心走;结果,不是与社会隔绝了吗?

(三)各自发展而缺乏共同的精神:因为这些学校既为极端的功利主义所驱使,而且受封建思想的支配,遂各自为应付需要而谋各个的发展,缺乏共同的精神。这样,又形成教育上的割据,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思维的方式都受着极端的限制,毫无自由的可能;活动的能力又参差不齐,同时埋没了不少的天才。现学制度虽早经采用,但是因为组织不严密,方法无定准的原故,效力究竟不显著。

为这两个同时并存的动力所驱使的教育,而生出这样的结果,其原因是因为两者都不曾有有系统的方针去包括现代的教育。我想,今后如能在这上边注意一点,使这两个动力能循着一定的轨道进行,至少,这样的现象可以没有。

五、现教育所造成的学校空气及其影响

关于现代教育所造成的学校空气及其影响,似乎用得着历史的叙述。世间一切的制度,当其初行或未行时,大家都期待着未来的福利,而意想不到的竟生出一切弊害来。关于教育,也是如此;我们的教育家,或者是些关心教育的人,看见当时的情形不对,忧世之心使他们找到了一个理想,于是马上拿去实行,行之数年,不想又引起了一些人的忧虑。我们就二十年来的变迁来研究,似乎不会太远罢;因为二十年到现在,正是可以看到结果的时候。粗疏一点,我们可以把这二十年来分成五个时期:军国民教育期、三育并进期、文化运动期、革命潮流期及党化教育期。

一、军国民教育期:满清推倒了,民国建立了,但是中国仍然是积弱。在外交上,因为没有武力作后盾的缘故,仍然是失败。对于过去的一代,已经没有希望,就眼睁睁地看着未来的一代。东邻的日本,把德国的一套抄来了,不久便生了效果。于是我们觉得“此路可通”,遂“如法炮制”。于是学校里设有兵式操的专科,就是在思想上也朝着这一方面走;而日常生活,也有点军营化。小孩子肩木枪,年纪较大的,用仿真铁枪,倒也雄赳赳地。一些曾做过英雄的退伍军人,因之也有了出路。类似《军国民教育论》的国文、作文题材,常盘旋在教师的脑府里。学生在上操的时候不必说,甚至平常也忙着穿草鞋,打绑腿。校内操嫌不够,再加野外作战,说是“打行军”,军乐及指挥刀都是题中应有之义。日晒也好,雨打也好,可怜那些小学生已是疲劳得不堪,却仍鼓着勇气在追述他的经过,如同奏凯一般。次日,仍是一天的疲倦;发育不完全的小学生,或者因此把他身体太锻炼了。“战友们”的歌声罩住了“子卿足下”的书声,不免使当时的国文教师生些醋意。英雄思想,这时正深深地钻入了学生的小脑筋;果然后来出了好些英雄。不过,也有不幸而被挤入于剩余团体内去的。所谓教育原理,在当时似乎是很生疏的;办学校就是办学校。

二、三育并进期:似乎这个世界不能尽让一些英雄占据;何况连年所看见的都是些英雄事迹。而且,那些被挤于英雄团以外的,大半都有点“文不像誊录生,武不像救火兵”。学生们由感觉趣味进而至于感觉烦厌,而至于“叫苦连天”,渐渐引起了先觉先知者的“斯文扫地”之叹。这样的军国民教育期经过了约五年——这种分期与年代是和历史上的一样无定准——遂不得不让位于三育并进期。学校里的空气为之一变,兵式操遂慢慢地被淘汰了。教职员竭精费神地以谋学生在德智体三育三方面的发展,因之使不能不分三方面来谈。关于德育,什九都采用严格的管理,——“训育”的话当时还少听见。学生受了限制,又有如进了狭的笼,活动的范围便限在学校内部里,不能“越雷池一步”。像英国的绅士教育,却又不是这样办得到的。想从四面八方来把水围住,围得太紧了便要生破隙;学生也一样地看见“此路不通”,即从他方面去图发泄。在温文拘谨的表层下,遂藏着畏缩及虚伪。或者,一旦与社会接触之后,所谓温文拘谨便渐次消失。其次,关于智育,在这时代的学生,倒真能读一点书。不特是注意于学生求学工具的文字,而在自然科学方面,也努力在打点基础,不过为的是工业,并非自然科学的本身。工业学校固然有限,而国内对于自然科学所需要的设备,总在维持着那个可怜的状态,学生没有出路,终于敌不过“取之左右逢其源”的“风花雪月”。同时,学生精力只注意在这几门课程上,不复知道此外还有个世界。末了,关于体育;校中除体操课程外,再有晨操或课间操。两次远东运动会一来,把课外运动的兴趣倒提高不少。于是各种球类及田径赛应运而兴,似已普及全国。但这决不是个个愿干而且个个干得来的。于是在学校里另外造成了一个集体,由这个集体又另外造成了一种空气。这种空气一直保持到了现在。所谓体育,并没发生遍效性,而此集体中人多少不免在德智方面做了牺牲者。再说,激烈运动,也曾激死些人。

三、文化运动期:五四运动一来,在现代教育上,开了一个新局面;同时,带来了语体文这一样利器,做了文化运动的急先锋。温文拘谨去读死书的事实渐渐没有了。学生们拿着他们新得来的利器,横冲直撞地干起来。教育家知道这个潮流是不能遏止的,便也因利乘便地来提倡学生的活动。学生看见了学术是这样的一个大宝库,只想求速成地在各方面去图发展。于是有各种学术团体的组织,而发展欲也特别冲动得厉害,因之讲演与刊物同时并举。据前一段看来,自然科学在中国是始终带了桎梏的;任你怎么样替西洋物质文明捧场,总归无效。于是我们看见在这文化运动里最占位置的便是文学及初步的社会思想;自然,此外什么东西都有,因为饥饿很了的人对于食粮是不暇选择的。同时,这文化运动在当时包括了爱国运动,因之,在文艺上的一切最先都是为实际的应用而起。这一个大潮直涨到今日,现在是似乎都有了规范了;然而还是文学特别幸运。在当时便看见文学家和学者们招摇过市;这么一来,像是预先为国民革命军定制的一批政治工作人员。不幸,后来有些被打落在剩余队里,恐怕还是特别的多。

四、革命潮流期:忽然来了一个伟大的时代——革命的高潮;现代的教育又在这伟大时代中有特别的活动。这时代的降临,开首是有点不可思议,在这里边驰骋的人,也就有点茫然。开首跳进这个漩涡里的是学校当局,——自然也有些是特意加入来领导教育界的;学生也随着跳。于是说的是“打到”,写的也是“打倒”,“打倒”以外,别无长物。于是书本可以束之高阁;此时的功课,是游街,是口号,是标语,是讲演。前期的人物,多能挂上一条皮带,更引起了学生的侥幸之心。“要革命后才有教育”,这句话在这时特别来得有力量。于是,看见了许多美丽的卷毛狮子——英雄——出来。现在,这高潮是比较退落一点,然而还听见“打倒”的声浪,总不愿从书本上去求解决“为什么要打倒,要如何去打倒”的问题。空气实在太紧张了,于是到了另一时期。

……

所造成的学校里的空气及其影响,这样约略叙述过了;但是尚有四个共同的事实,似乎要归纳起来说说。一、各个时期的递变,不一定是有些人使其非如此不可的,是自然而来的;但转变的痕迹,并不很显著,虽然有的是突然的,有的是渐进的。而且,各个时期的情状之维持,有时连绵下去,直影响到我们的现在。二、各时期既造成了各时期特殊空气,发生了特殊影响,并非全是坏的;好的空气和好的影响也是不少,不过在本文不必将其详细说明。我们不要因为本文的目的是分析它的不好的方面,遂将全部抹煞。三、学校课程的变换是随着时代的转变走的,如修身而进于公民学。但这不是本文的目的,故也略过。四、学生的家长对于学校的信仰,也随着这时期的转变而走,倒值得我们注意。家长把子弟送到学校里的去,自然要顾及他的收获,但是所谓家长者却有程度与品类之不同。学校空气的变换,很容易使家长们发生疑惧,而尤其是像革命潮流期那样的激变。一二年来,杀的是学生,关的是学生,小到乳臭未干的也吃那“一刀之苦”;因此,家长有些便退缩起来,不敢送子弟读书。我们希望以后不会那样的激变,而使现代教育积生阻力。

六、结论

本文在作结之前,须得将前面所叙述的反顾一下:现代的知识阶级是成了剩余的状态,而至于不得不贱卖。所谓剩余,并不是确实的剩余,只好说是失业。使知识失业的责任,一部分由社会担负,一部分是要由现代教育担负。讲到教育虽然不是万能,然而我们现在不能不要。关于现代教育所担负的责任,我们又可能两方面去看:现代教育的动力和代表现代教育的学校的空气。我们分析的结果是:现代教育的两个动力都没有适当的充分的发展;而各时代支配各学校的空气,都不免偏颇之弊,因之发生意料所不及的影响,不仅是产生些剩余者而已。

结果,我们知道了我们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这条路究竟要如何走法,固然需要我们的商量。我们知道现代教育上的两个相反的动力是可以同时并存的,不过都要有相当的规划。从上而下的动力,完全靠我们的政府,对于现代教育,要有一贯的系统、独立的精神,不使在其上面加上一种浓厚的政治色彩,而形成割据之势。对于由下而上的动力,应该尽量地提倡,使其充分普及;而由政府处于领导的地位,使一层层的堆砌,都朝着金字塔的尖顶进行,才不致成为参差杂乱之象,而失去共同的精神。

光只靠这两个动力去驱使是不够的,还得注意学校的空气。变换之来,固然是我们意料之所不及,但是我们可以在可能范围内,防止其偏颇之弊。世间上的事情是无全利,无不利,我们只有从轻重上去抉择。我们所需要的空气,是能谋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发展;确能读点书,确能做一个人。养育不全的英雄、学者以及文艺家之流,似乎是少点比多点好,没有更好。读书与做人,仅够人家去周旋;这决不是早熟的事,天才自然除外,因为教育是为常人预备的,不能范围天才。因之,他们需求的更多;例如:现代的英雄,决不是张飞李逵之流,单凭直率而已。

这样,我们不特能减小剩余者的数目,而教育的意味也许来得更浓厚一点。因为剩余者的影响是一时代的,而我们的教育是连绵不断的。故此,我这样地从知识阶级的剩余来把现代教育分析,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罢。

于泉州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