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现实生活中要懂的人脉操纵术
8377400000045

第45章 敢请克林顿吃饭?

在构建人脉关系网中,请“克林顿吃饭”意味着大胆结识高层顶尖人物。很多人,总是喜欢参加一些高级的宴会,在一些豪华的场所寻找可以帮助自己的高人。这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因为如果你遇到一个优秀的人,并且有意向他学习,那么你的价值会逐渐向这个人的价值靠近。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领袖人物的秘书也会成为领袖人物。

塞缪尔·因撒尔是托马斯·爱迪生的秘书;约翰·拉斯可普是皮蓬的秘书;安德鲁·卡内基是托马斯·斯科特的秘书;乔治·科特刘是西奥多·罗斯福的秘书;帕林杰是约翰·帕坦森的秘书等。秘书的坯子,领袖的命运,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结识了优秀的领袖人物,耳濡目染中,他们也学会了领袖人物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

在当今这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一个人能否成功,常常不只在于他懂得多少大道理,也不只在于他掌握了多少技能,他有多高的学问,而有时候更在于他认识什么样的人,在于他愿意和什么样的人看齐。即使你的朋友中只有一个非常有分量的人物,只要你们关系足够亲密,那么他也很可能会促成你的一大进步;如果你的身边有很多非常有实力的朋友,那么,你的未来将不可小觑。

在成功的征途上,你不但要靠自己去努力,还要不断提升人脉圈档次。你要提高自身的价值,就要不断寻找价值更高的人。

胡雪岩若没有结识王有龄,那么他不一定能成为日后的“红顶商人”,张良没有遇到黄石老人,他的人生角色可能只是一个聪明的账房先生,而不会是“运筹帷幄”的开国贤臣……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跻身高级圈子里,无非是要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以群体的力量来完成个人力量的提升。这个圈子具有一定的互溶性,但同时也具有相当大的排斥性,越是高级的圈子,排外性就越强。不要怪“高人们”眼光高,他们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没有工夫扯闲;也并非社团的创造者们有意炫耀自己,实际上,他们是用这种方法,避免那种徒有其表、华而不实的“空心人脉”。那样的人脉不仅仅浪费人们的时间,有时还会有负作用。

很多“精英圈子”,为了便于行业内的工作交流,都实行一种高准入制度。他们不追求人脉的数量,而追求实打实的质量。如果条件“不够格”,很难加入这些社团。所以,如果你没有一定的分量、没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和特殊才能,就不要往高级圈子里挤。

中国人大多还局限在传统的关系模式中,更倾向于经营闭合型的关系网,即只关注与自己的工作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的关系网,不善于开拓新领域。这使得关系经营不具开放性,人的进步也受到了局限。因此,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是小人物,做不成任何大事,就是因为他的圈子小,圈子能量也小。

很多情况下,密切的关系对于促成一件事情的确具有重要作用。这种关系代表着信任和文化的融合。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固定的关系往往对一个人的前途没有多大作用。只有建立开放型的关系网,不断更新自己的人脉关系,自己才能不断突破。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一个圈子结构,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人们会不断更新拓展自己的关系网。

华谊传媒董事长王中军,曾经是一个揣着 10 万美元回国的创业者。他的股东几乎全是自己在企业家圈子中结识的“大款”朋友。

在 2006 年年中的一次论坛活动中,王中军又认识了招商银行的高层领导,两人聊得很投缘。王中军提起自己拍摄《集结号》的计划,并提到了资金筹集事项,他很希望招商银行能够给他提供贷款。当时这位领导表示非常感兴趣。

论坛活动结束后,这位招商银行领导立刻启动了对市场前期的调研工作。在调研中他们了解到,在欧美的成熟市场,电影是银行放贷的宠儿之一,他们有专门公司做影视拍摄的完工担保,影视公司可以直接到银行去贷款。就这样,王中军顺利获得了贷款。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众多的朋友,丰富的人脉最终铸就了王中军的十倍成功速度。

一些社会学家曾经做过专门的调查,穷人的思维方式大体相同,富人的思维方式却各不相同,就是因为穷人们喜欢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中,而富人则乐意结交各种类型的人,愿意进入各种类型的圈子,把陌生人变成熟人,把陌生圈子变成自己的圈子。

邓拓是北京某俱乐部的创始人。2005 年,他在一个开放型的聚会上认识了一些 IT 界的重要人物后,萌发了建立俱乐部的念头。可是他的俱乐部第一次聚会偏偏是一个暴雨倾盆的夏夜,他有些焦急,不知道这些有身份的参会者是否会因为这场暴雨而取消聚会。

让邓拓惊喜的是,俱乐部会员居然没有一个违约,而且都提前到达。邓拓非常高兴,同时也非常感慨:进步的人对知识的渴求程度如此之高,对交流的渴望如此之强,让他始料不及。

人际圈子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越是有影响力的圈子,人们进入它的渴望就越强。

但是拓展圈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进入圈子都需要“门票”,即每个圈子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不符合这种文化特色的人即使勉强进入这个圈子,也容易被排挤出去。那么怎样进入更高阶层的圈子呢?

既然社会关系具有可发展性,这就使那些“先天关系”不好的人也有机会去建立自己良好的社会关系。这种情况下必须明确一点:关系是要攀才有的,也就是要有胆略去攀。

其实,这个世界上是需要很多追随者的。有时候你在领导着别人,有时候你又是在追随着别人。当你被奉为领导时,却仍然得扮演追随者的角色。当你作出领导的决策,却仍然需要敞开心胸去接纳别人的智慧。最好的领导者也是一名优秀的追随者。他们懂得怎样去倾听,他们重视和采纳他们身边人优秀的建议。需要的时候,他们不惜把自己的身份降得足够低去寻求帮助。因此,追随别人是一件必要的事情。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人际圈子,最重要的就是主动去攀关系,而攀关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做一个追随者,当你逐渐被每一个自己追随的人接纳时,你的人际网络也就逐一地建立起来了。

另外,跻身高级“圈子”要不怕花成本。这是一个可以在最短时间结识最多世界各地顶尖人脉的平台。一般人也知道要活到老,学到老,但他们会因为没有足够的钱,没有足够的时间或没有足够的渴望,而拒绝这些能让自己快速蜕变成长的机会。

小张大学毕业之后,开始做高端产品销售,因为没有很好的人际关系基础,又缺乏拓展人际脉络的经验,销售业绩很不好。

小张唯一的人脉,就是过去的大学同学了,他只能求助于他们。于是,他经常打电话给自己过去的同学,向他们倾诉自己的烦恼,请他们帮助自己。然而很快他就发现:这些老同学虽然“交情”是没说的,也都真心实意地帮忙,但因为他们都和自己一样是初出茅庐的小青年,除了给自己一些安慰和鼓励之外,并起不到什么实际的作用。

于是,小张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学打高尔夫球。他不惜花费自己微薄的工资,去参加汇集大量高层人士的高尔夫俱乐部。因为小张发现,自己的客户应当是处在中高档生活阶层的人士,而自己平时接触的人都是一些普通的工薪阶层,所以,必须改变自己的人脉圈子。

实施“高尔夫策略”之后,小张的办公室转移到高尔夫球场。很快,他通过工作,结识了不少成功人士,他的业绩也日渐好转。这时,他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别人开始主动来找他了!

因为别人发现,小张和高尔夫球场上那些大老板来往甚密,很多人通过第三者介绍,来主动结识他。由此,小张进一步通过自己的工作关系,建立了更优质的人脉网络。很快,他便提升为公司的销售经理了。

中国有句俗语说:鸟伴鸾凤飞程远,人伴贤良品德高。你的努力不光是在提高自身的能力上,还更应该放在提高你的人脉圈的质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