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言语概述
一、语言、言语的概念
(一)语言
语言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构成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通过语言,人们就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认识和掌握科学知识,接受前人的经验;通过语言,人们能够相互交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二)言语
言语是个体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人们为了交际,或使用汉语,或使用英语,或使用俄语等,这里的汉、英、俄语,就是作为交际工具的各种语言。而使用一定语言的人,其听、说、读、写等活动,就是作为心理过程的言语活动。如:讲课时老师用的是汉语这种语言,而讲述的过程则是言语活动,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三)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同而有密切联系的概念。一方面,言语活动是依靠语言来进行的。个人言语活动的效能,受制于他对语言掌握的程度。如:单词少,水平低,使用英语的能力就差。因此离开了语言,就不会有言语活动。另一方面,语言又是在人们的具体言语交际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才能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某种语言不再被人们用来进行交际,它最终将从社会中消失。
二、言语的作用以及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言语的概括作用
言语中的词,是客观事物的符号,它总是代表着一定的对象或现象。言语不仅标志着个别对象或现象,还可以标志某一类的许多对象或现象。当我们指着某一个娃娃说“这是娃娃”时,“娃娃”一词只是某个娃娃的符号;但当我们说“娃娃是一种玩具”时,“娃娃”一词就不是指某一个娃娃,而是指各式各样的娃娃。同时“玩具”这一词就包括着娃娃、积木、玩具汽车、皮球等多种多样的东西。
言语的概括作用可以促进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提高了幼儿的认识过程。例如,幼儿吃过梅子知道梅子是酸的,后听说山楂很酸,则幼儿可以不用直接尝山楂便可知其味酸。也就是说,言语帮助我们迅速认识和概括出新事物的特征。
(二)言语的交流作用
言语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沟通思想情感的桥梁;也是人们相互影响进行交际的工具;也是传递时代经验的途径。
因此,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其社会化的过程。幼儿的言语是为交际而产生的,也是在交际过程中发展的。随着言语的发展,幼儿表达自己的愿望,表示不满,请求或命令,保持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知识,发表见解,与别人商量,对事物的评价等,都是社会化的过程。
(三)言语的调节作用
言语对心理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通过言语,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也能认识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从而使人的心理活动具有自觉的性质。人在活动之前,可以在头脑中以词的形式预定行动目的,设想行动结果,制定行动计划。而在心理活动进行过程中,又能按照预定的计划,用词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动,以求达到预定的结果和目的。
幼儿的言语对心理和行为同样具有调节作用。年龄较小的幼儿最初多按照成人的言语指示作出各种行动或制止各种不合宜的行动。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学会按照自己要求,自觉地用词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动。
第二节 幼儿言语的发展
言语可根据不同的标准作不同的分类,最普通的分法是把言语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口头言语是指说出的和听到的言语,书面言语是指写出的和看到的言语。书面言语是在口头言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幼儿期的言语发展主要是口头言语的发展,也有一些幼儿开始学习书面言语。
一、幼儿口语的发展
幼儿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掌握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语音的发展
1.逐渐掌握本族语言的全部语音在语音方面,对于声母、韵母的发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的。随着生理上的成熟,言语知觉的发展,幼儿的发音能力也迅速发展,特别是3~4岁期间发展尤为迅速。此时,他们已初步掌握本民族、本地区的全部语音。
但在实际说话时,对有些音往往发不正确。在幼儿的发音中,韵母发音的正确率较高,只有e和o有时容易混淆。幼儿对声母的发音正确率稍低,3岁幼儿常常不能掌握某些声母的发音方法,不会运用发音器官的某些部位,以至于把“哥哥”说成“得得”,“老师”说成“老西”或“老基”,“柿子”说成“戏己”。据我国的一些调查发现,幼儿发音错误最多的是翘舌音zh、ch、sh、r和齿音z、c、s,4岁以后,幼儿发音的正确率有显著提高。
幼儿发音的一些困难,只要不是生理缺陷造成的,一般在正确教育下是可以逐步纠正的。特别是4岁左右,可以说是培养幼儿正确发音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幼儿几乎可以学会世界各民族语言的任何发音。幼儿3~4岁后,发音开始稳定,趋于方言化,即开始局限于本民族或本地语音,年龄越大越如此。因此,必须注意幼儿,特别是3~4岁幼儿的正确发音,推广普通话也要从小做起。
2.对语音的意识开始形成2岁之前的儿童尚未形成对语音的意识,2岁以后的幼儿逐渐出现对语音的意识,开始能自觉地辨别发音是否正确,自觉地模仿正确发音,纠正错误的发音,说明对语音的意识开始形成。如能够评价别人发音的特点,笑话或故意模仿别人的错误发音等;有的幼儿不愿意在别人面前发自己发不准的音等。语音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使幼儿学习语言的活动成为自觉主动的活动。
(二)词汇的发展
言语是由词汇以一定方式组成的,词汇的发展是言语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发展可从词汇的数量和词义、词类的变化等方面来分析。
1.词汇量的增加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词汇增加最快的时期,在幼儿期内,词汇量年年增加,统计资料表明,3岁幼儿词汇约为800至1 100个,4岁为1 600至2 000个,5岁则增至2 200至3 000个,6岁时词汇数量可达3 000至4 000个。
2.词类范围日益扩大,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幼儿掌握的词类范围日益扩大,在幼儿词汇中,主要是意义比较具体的实词。其中又以名词为最多,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最后才是副词。幼儿也逐渐掌握了一些比较抽象、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的虚词,如:介词、连词等。
幼儿词汇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和扩大。他们掌握了许多和自身生活经验有关的具体的词,如家具、玩具等,也掌握了不少与日常生活距离较远的词,如人造卫星等,可见,幼儿所掌握的词汇,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很广。
3.词义逐渐丰富和加深幼儿期,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与思维发展的同时,词的概括性联系也逐渐发展,对词义的理解趋向丰富和深刻化。如“兔子”一词,对较小的幼儿来说,意味着只是兔子的外形特征,而对较大的幼儿来说,则还包括着兔子的生活习性,兔子和人类的关系等。
此外,幼儿使用词语的积极性在增加,既理解又会运用的积极词汇在增多,光理解不会正确使用的消极词汇也在增多,于是出现乱用或乱造词现象。如:把“一个人”说成“一只人”,把“一条裤子”说成“一件裤子”等。
总的来说,幼儿对词义的掌握是不够丰富和深刻的。对于多义词,幼儿通常不能掌握它的全部意义,只能掌握其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意义。对词的转义几乎不能掌握。
(三)语法的发展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组词成句的规则,幼儿要掌握语言,进行言语交际,还必须掌握语法体系,否则,很难正确理解别人的言语,也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研究资料表明,我国幼儿说出的句子类型,有以下发展趋势:
第一,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最初,幼儿的句子结构是不完整的,多是单词句和电报式句子。如“妈妈抱”“帽帽掉”等。句子极为简略,很不完整。2岁以后,逐渐出现比较完整的句子。到6岁左右,幼儿98%以上使用完整句。
第二,从简单句到复合句。2岁左右的孩子所说出的句子中,简单句占96.5%,到幼儿中期,简单具仍占多数,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简单句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复合句逐渐发展。4岁以后,还出现了各种从属复合句,还能运用适当的连接词构成复合句以反映各种关系。如会用“如果……就”、“因为……所以”等来造句。
第三,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在整个幼儿期,简单的陈述句仍然是最基本的句型,占的比例较大。其他形式的句子,例如,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也发展起来了。其中疑问句产生的较早。
在幼儿的言语实践中,还可看到他们由于受简单陈述句句型模式的影响,往往对一些复杂的句子形式不能理解而发生误解。如对双重否定句很难正确理解,于是把“哪个盒里没有一个娃娃不是站着的”误解为“没有娃娃站着”或根本不理解。
(四)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白言语的出现从交际方式而言,口语可分为对话式和独白式两种。对话是在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之间发生的,如聊天、座谈、讨论等。独白则是一个人独自向听者讲述,如报告、讲课、演讲等。独白言语和对话言语不同,由于没有交谈者的言语支持,发言者为使听众理解发言内容,必须用连贯、准确的言语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所以,独白言语是比对话更为复杂的言语活动。
幼儿前期的儿童,大多是在成人的陪伴下进行活动的,他们的言语活动多采用对话形式。进入幼儿期,对话言语进一步发展。他们不但能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和要求,还会在协调行动中进行商议性对话。如进行角色游戏时,会互相商量安排游戏情节等。
由于幼儿独立性的发展,活动范围的扩大,在他们和同伴、成人的交往中,需要独立向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己的知识经验等,这就促进了独白言语的产生和发展。
幼儿初期,虽然已能主动讲述自己生活中的事情,但表达时常显得不流畅,叙述时有较多的废词,如:“这个这个”、“后来后来”等来帮助缓解表达的困难。到幼儿晚期,不但能系统叙述,而且能大胆自然地、生动有感情地描述事情。
2.情景性言语的发展和连贯性言语的产生情景性言语是指幼儿在独自叙述时不连贯、不完整并伴有各种手势、表情,听者需结合当时的情景,审察手势表情,边听边猜才能懂得意义的言语。这种言语是幼儿言语从不连贯向连贯言语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言语形式。连贯性言语则是指句子完整、前后连贯,能反映完整而详细的思想内容,使听者从语言本身就能理解所讲述的意思的言语。
3~4岁的幼儿,甚至5岁的幼儿言语仍带有情景性。他们说话断断续续的,并辅以各种手势和面部表情,对自己所讲的事,丝毫不作解释,似乎谈话对方已完全理解他所讲的一切。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连贯性言语逐渐得到发展。到6~7岁,幼儿开始能把整个思想内容前后一贯地表述,能用完整的句子,说明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连贯性言语使幼儿能独立、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幼儿才能独白。连贯性言语和独白言语的发展,不但促进幼儿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形成和独立性的加强。
(五)出现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出声的自言自语
言语可按活动的目的和是否出声,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类。内部言语是一种无声的言语(默语),是一种简略的、压缩的言语,内部言语不是针对别人,而是指向自己,为自己思考问题时所用的。它与思维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具有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作用,而不具备交际功能。内部言语是在对话言语,即外部言语或有声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
幼儿前期没有内部言语,到了幼儿中期,内部言语才产生。幼儿时期的内部言语在发展过程中,常出现一种介乎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即出声的自言自语。这种自言自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游戏言语”,另一种是“问题言语”。
1.游戏言语是一种在游戏、绘画活动中出现的言语,其特点是一边做动作、一边说话,用言语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这种言语通常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如幼儿一边玩一边说:“这是大机枪,嘟嘟……轰!哎呀,啊!打死了……”等,嘴里嘟嘟囔囔说个不停。
2.问题言语问题言语是在行动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言语,用以表示困惑、怀疑、惊奇等。这种言语一般比较简单、零碎,由一些压缩的词句组成。如幼儿一边操作,一边自言自语:“这是怎么回事呢?”、“怎么又出来一个?”
幼儿中期以后,内部言语逐渐在自言自语的基础上形成。原来由自言自语所负担的自我调节功能,也随年龄的增长,逐渐由内部言语来实现。
二、幼儿书面言语的掌握
幼儿由于对言语的积极态度,已掌握了较多的词汇和一般的语法结构,也由于言语的自我调节机能开始形成和发展,到了幼儿晚期就有可能初步掌握一些最简单的书面言语。
幼儿掌握书面言语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他们开始以词、言语本身作为分析综合的对象。例如,要从句中分出字词,从字词中分出音节,从音节中分出字母;反过来,要把字母组成音节,把音节组成字词,把字词组成句子。这是一种复杂的能力,一般要到幼儿晚期才可能具有这种能力。至于通过汉语拼音的教学来进一步使幼儿掌握一些汉字,也是可能的。五六岁的幼儿对书面语言有较高的理解力,对阅读图书有更浓厚的兴趣。但问题在于:在幼儿教育上,这不单是是否可能的问题,而且也是是否必要的问题,对当前幼儿园是否进行识字教学、如何进行等问题,有赖于进一步研究。
第三节 幼儿言语的培养
幼儿的言语能力是在社会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除了家庭以外,幼儿园是另一个对幼儿言语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幼儿教师在促进幼儿言语发展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成人言语的榜样作用(模范者)
所谓模范者,是指幼儿模仿的对象。在幼儿园里,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都会一一听在耳里,看在眼里。例如,教师说什么,怎样用词和造句,用什么言辞来说出自己的感觉,说话时的态度、表情和手势,对别人说话的反应等,都对幼儿起模范作用。一般来说,幼儿的语言主要学于成年人和同龄的玩伴。
因此,幼儿教师说话时,除了吐字清楚、发音准确、辅以自然的表情和恰当的手势外,还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力,包括运用适当的音量、语调、速度等。此外教师还要注意使用具体易明的句式,如果是用来给予指示的,要简单明确,使幼儿容易理解。例如“去操场玩之前,先脱下外衣”,这是一句让幼儿较难理解的句子。他一下子会弄不清先做什么才对。不过,幼儿通常会依句子出现的词序来行动,因此,如果说成“先脱去外衣,再到操场玩”就会使幼儿容易明白多了。
二、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充分交往和活动的机会(提供机会者)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而良好的语言环境,就是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为幼儿多多提供学习语言的机会。因此,要为幼儿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幼儿广泛的认识周围环境,扩大眼界,丰富知识面,增长词汇。同时,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尤其是幼儿之间的交往,并重视幼儿在交往中用词准确和说完整的句子。当幼儿“见多识广”,语言自然也就丰富了。
三、鼓励幼儿说话的积极性,做好回应者
教师除了要留心听幼儿的说话之外,还要表现出对他说的话有兴趣。因为得到教师的回应,幼儿会倍感高兴,说话的兴趣也就会增加。
然而,这个回应者并非是被动的同幼儿说话,她需要依据幼儿说话的内容加以扩展,使说话的内容更为丰富,使幼儿产生更积极的说话愿望,从而促进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例如,一个幼儿对老师说:“妈妈打破了一只碗。”教师对他的话表现得十分有兴趣,问他:“是吗?我真想知道这一件事,你当时全看到了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声音?”“妈妈当时怎么做?”“碗破了,怎么办?”这位教师尝试用提问的方式去引导幼儿说出当时的情形,并借此机会扩展幼儿说话的内容,帮助幼儿学习把一件事描述出来,这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因为幼儿是主动提起这件事,所以他对这件事必然印象深刻,而且想说出来。相反,如果教师的反映只是“噢,真可惜。”说完便终止了谈话,这就轻轻放过了引导幼儿说话的机会。
四、重视对幼儿言语能力的训练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发展幼儿言语能力的重要途径
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影响的过程。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要求幼儿发音正确,用词恰当,句子完整,表达清楚、连贯,好的给予鼓励、表扬,当幼儿兴致勃勃的说话时,要欣赏他那一份自信,聆听他的表达,即使说错了,也不要急于改正而打断他的话,要等他说完了,轻描淡写的用正确的话重复一下他的内容,不要过分强调他的错误。因为培养幼儿说话的自信心比说话确切更重要。有些成年人对幼儿说话太苛求,包括挑剔他们的发音,这样会使幼儿对说话失去信心,甚至变得沉默。总之,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幼儿说话的积极性,并给予反复练习的机会,以促进幼儿言语的发展和言语的规范化。
(二)把言语活动贯穿于幼儿的日常活动之中
幼儿园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还应在日常生活中来培养幼儿的言语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收听广播、看电视、阅读图书等活动来丰富和积累文学语言。在一日生活中,通过随时的观察、交谈等来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并同时复习、巩固和运用在专门的言语活动中所学过的语音和词汇,更多地学习新词汇,学会用清楚、准确、连贯的语言描述周围的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五、正确对待幼儿口吃
3岁左右的幼儿很多时候说话不流畅,有点结结巴巴的,使人担心他会有口吃。其实幼儿在这个阶段说话不流畅,不一定是他语言上的缺陷,而往往是思维不流畅导致的。3岁的幼儿虽然学到了很多新词,但要把这些词有条理地组织成句子说出来,仍需花一点功夫。而3岁的幼儿思维的速度往往超过它说话的速度,说话跟不上思想,想说的东西太多,一下子却选不到恰当的词,但又很心急要把话说出来,于是反而变得说话不连贯,表现得犹豫不决,或经常重复说着同一个词或语句。这种情形看起来像口吃,但对3岁的幼儿来说,说话不流畅、重复,都是正常、自然的现象。要是对此处理不当,反而可能造成语言发展上的障碍,幼儿语言上的缺陷就会在这个时期出现。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还将对幼儿的性格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孤僻等性格特征。
如一个3岁的幼儿兴奋地跑来,激动地对你说“飞、飞、飞、飞机,隆、隆、隆、隆,飞、飞、飞、飞机……”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你对幼儿说:“不要说飞、飞、飞、飞机,只说飞机。”那就犯了很大错误。当幼儿说话不流利或重复时,不要试图纠正他,因为这样可能会打击他的自信,不敢说活,或者形成消极的强化,故意重复这样做,反而可能使他养成真正的口吃。适当的反应是耐心地听他把话说完,然后和他一样带着兴奋的表情说:“这架飞机真大!”或者可以加上一句:“你以前看过飞机吗?”之类的话。纠正幼儿的说话要在自然的情况下,把正确的表达方式说出来。成年人过分紧张的反应,或者把幼儿正常的表现看作是有问题的,只会造成幼儿语言发展上的障碍。只要幼儿说话的自信心不断增长,他说话时犹豫不决的现象就会减少。当他对词汇的理解越深,说话重复的现象就会越少。
六、注重个别教育
由于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和智力水平存在着差异,言语的积极性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也不一样。有些幼儿未到两岁已能清楚地说出很多话,但有些到了两岁多,还是发音不准或说着婴儿话。不过只要在其他方面,例如智力、情绪或生理上都表现正常的话,便不需为他的语言发展较慢而担心,因为语言上有障碍的幼儿通常在其他身心发展方面也会有不正常的表现。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对幼儿的个别教育。如:对语言能力较强的幼儿,可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完成一些有难度的言语交流任务;对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要主动亲近和关心他们,有意识地和他们交谈,鼓励他们大胆说话,表达自己的要求、愿望,叙述自己喜闻乐见的事,给予他们更多的言语实践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言语水平。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言语?言语有哪些基本功能?
2.请简要阐述幼儿的言语发展有何特点?结合幼儿思维的特点,想一想为什么幼儿掌握名词和动词比较容易?
3.你认为发展幼儿的言语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要注意哪些问题?
4.在幼儿从事绘画、泥工等活动和建筑游戏时,完全不许幼儿自言自语的做法是否合适?为什么?
5.请设计一个发展幼儿言语能力的活动并实践一下,再写出实践报告。
§§第三编 幼儿的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