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幼儿心理学
8358800000005

第5章 幼儿的想象

第一节 想象概述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所谓新形象,是指主体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形象。这种新形象可能是现实中已经存在而个人尚未接触过的事物形象。例如,我们虽没有去过南极,当听到南极科学考察团做有关南极的介绍时,在我们的头脑中会形成一幅幅南极风光的画面;也可能是在现实中尚未有过或根本不可能有的,纯属创造的事物形象,例如,作家塑造的新人物,发明家发明的新产品等。

想象的新形象是通过对已有表象的分析、综合加工、改造而来的。想象的基本材料是已有表象,例如孙悟空、猪八戒不过是猴头和人身、猪头和人身的组合……胡晓舟的绘画《月亮上荡秋千》不过是宇航员登上月球和个人游戏——荡秋千情景的组合。所以想象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也受时代、现实、个人经验的影响。如《西游记》想象再丰富,也没有飞机、大炮、手机等形象的出现。如果人们对于某类事物从来没有感知过,那么在他的头脑中就不会出现以这类事物作材料的想象,天生的聋人决不能想象出美妙的音乐;天生的盲人决不能想象出五彩缤纷、繁花似锦的春天美景。如鲁迅曾记录一位盲诗人的谈话:“在缅甸遍地是音乐,房外、草里、树上都有昆虫的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其间时时夹着蛇鸣嘶嘶”。由于这位诗人天生目盲,不认识各种颜色,所以在他的谈话中也就没有颜色的表象作为想象的材料。所以无论再新颖的想象,总是来自于客观现实,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想象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想象的种类

(一)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按照想象时有意性和目的性的不同,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叫无意形象。如看到浮云,自然而然地想象为奇峰异兽;听到别人讲一则有趣的故事,不自觉地引起一系列类似的或相关联的人物或事件的呈现。无意想象是最简单、最初级的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典型形式,具有离奇性和逼真性的特征。由于梦是在睡眠状态下无意识地进行的,因而梦中所出现的形象或它们之间的联系、关系,有时荒诞无稽,似乎离现实很远,如有时梦见人会高飞或变成了动物,这是梦的离奇性;逼真性是指人们在梦境中常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如有人梦到遇见狼,十分恐惧,呼喊救命,以致醒来时心脏还在剧烈地跳动,就像真的一样。

做梦是大脑的正常功能的表现,对于维持大脑的正常活动是必要的。研究发现,如果人为地连续几天不让人做梦,人就会出现紧张、焦虑、注意力涣散、易激怒、甚至出现了幻觉等反常现象。

2.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的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例如,科学家提出的各种想象模型,文学艺术家在头脑中构思的人物形象,都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为完成某项活动任务,有目的地进行的有意想象。

(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按照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描绘,在大脑中再造出与其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叫再造想象。

所谓“再造”,是指这些新形象对自己来讲是没有亲身感知过的,但在现实中已存在或已被创造了出来,这种新形象并非自己的独创。例如,建筑师根据图纸可以想象出一座座建筑物的形象;学生读了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可以在大脑中想象出冬日长城内外的北国风光,这些都是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虽然不是想象者自己的独创,但也有一定的创造性。想象者总是以各自的知识经验来形成相应的形象,由于各人所储备的表象、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等不同,对于同样的示意他们会以各不相同的方式去创设新形象。

2.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大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叫创造想象。例如,技术人员革新或发明新的生产工具与操作方法,文学家塑造新的人物形象等,是所有人都不知,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这些都是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的形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它比再造想象困难、复杂。如鲁迅创造出的阿Q这一具有独特性的新形象,当然比读者通过阅读《阿Q正传》在大脑中再造出阿Q的形象要困难得多。

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虽然在创造性、独立性、新颖性的程度上不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既不同又有联系。它们的区别在于:同样是“造”,再造想象出来的形象是现实中已有的事物,是描述者知道而想象者不知道的事物;创造想象出来的形象是所有的人都不知道,现实生活中甚至不存在的事物。他们的联系是:再造想象有创造性的因素,创造想象必须依靠再造想象的帮助,任何一项创作活动,事先总是参照了前人的经验,有一系列的再造想象作基础。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不同点

(1)具有再造性,构造出的形象与原物相符合

(2)再造的形象所代表的事物是已被他人创造出来的

(3)在一般性活动中的作用较大

(1)具有创造性,构造出的形象是崭新的

(2)创造的形象所代表的事物是前所未有的

(3)在创造性活动中的作用较大共同点

(1)都是根据已有表象构造出新形象

(2)想象中的事物都是以前没有直接感知过的联系

(1)再造想象是创造想象的基础,创造想象是再造想象的发展

(2)创造想象中有再造性的成分,再造想象中有创造性的成分

(三)幻想、理想和空想

幻想是一种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如幼儿想象自己将来成为科学家,幼儿师范学生想象自己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幻想总是体现着个人的愿望,是人们希望所寄托的东西,带有向往的性质。

理想是以客观现实的发展规律为依据,在现实中可能实现的幻想。理想是积极的幻想,能把光明的未来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鼓舞人顽强地去克服困难,坚定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成为激发人们在学习、工作中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巨大动力。

空想是一种完全脱离现实的发展规律,毫无实现可能的幻想。空想是一种有害的幻想,只能使人消沉,给人带来挫折和失望;如有的人整天沉湎于自己的幻想中,以幻想代替实际行动。我们要提倡理想教育,避免陷入无谓的空想中。

幻想创造想象不同点

(1)是个人向往的、追求的愿望

(2)指向于未来,不与创造活动直接相关联

(1)不一定是个人所祈求的、向往的

(2)与创造活动直接相关,有想象的结果和产物共同点

(1)都必须有一定的表象材料为依据

(2)都富有创造性、新奇性联系创造想象是幻想的基础,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创造想象中有一定的幻想成分,幻想中也有一定的创造成分

三、想象的作用和意义

(一)想象的作用

1.想象具有预见作用想象的预见作用是指,人们能在劳动活动之前,在大脑中能够预见行动的后果,然后按照预想的奋斗目标有目的地行动。如果没有预想的劳动成果,就不可能着手进行某项劳动,即使最简单的劳动如做一张桌子,也要事先想出桌子的形状、长、宽和高等。在劳动过程中,想象指导着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想象的新颖性、形象性也是人们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科学家的发明、工程师的工程设计、作家的人物塑造、艺术家的艺术造型、工人的技术革新、学生的学习,所有这些活动都离不开人的想象。

2.想象具有补充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人们不可能直接感知的,如宇宙间的星球,原始人类生活的情景,这些遥远的东西,时间很久远的事物,人们要直接感知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想象可以补充这种不足,扩大人们的视野。

3想象具有代替作用当人们对某些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人们在精神失常时,有时也从想象中得到满足。

(二)想象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1.想象可以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幼儿的主要活动是游戏。在游戏中,幼儿的想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在角色游戏中,角色的扮演、游戏材料的使用、游戏的整个过程等都要依靠幼儿的想象参与。如果没有想象,这种虚构的活动便无法开展。在结构游戏中,幼儿必须对结构材料、结构物体进行想象,通过一定的建构技能才能玩下去,因此,想象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可以促进游戏水平的提高。

2.想象可以帮助幼儿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想象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可以帮助幼儿掌握抽象的概念,理解较为复杂的知识,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如幼儿在学习“4可以分成2和2”等组成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想象把4个桔子分成两份来理解数的组成概念。又如语言课中的续编故事,教师讲出故事的前半部分,让幼儿通过想象编出不同的结尾来,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在其它课程的学习中,幼儿也离不开想象这一心理过程。缺乏想象力的幼儿是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

3.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核心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主要方面,对于幼儿来说,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想象。我们评价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水平也主要是从想象的水平出发的。丰富的想象是幼儿创造性的表现,如幼儿画的“月亮上荡秋千”就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因此才可能获得很高的评价。

第二节 幼儿想象的发展

新生儿没有想象。婴儿时期只有最初级形态的想象,简单贫乏,有意性很差。1~2岁的儿童,由于言语发展较差,经验缺乏,只有想象的萌芽,实际上只是一种生动的重现而已。例如,当儿童拿到布娃娃的时候,就给布娃娃“穿”衣服、“喂”东西,这时,在儿童的头脑里重现的是妈妈或阿姨给自己穿衣或喂食的情景。

进入幼儿期,随着幼儿知识经验积累得更多,言语能力的提高,分析综合能力的提高,在他们的学习生活游戏等活动中也就表现出了踊跃的想象活动。例如,有的幼儿腰间束根皮带,头上戴顶帽子,手中拿把玩具枪,就认为自己是解放军了。学前儿童最喜欢想象,所以有人把学前时期看作是想象最发达的时期。事实上,幼儿的想象只是处于初级形态,水平并不高。主要表现为:幼儿以无意、再造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刚开始发展,想象常常脱离现实或与现实相混淆。概括起来,幼儿的想象特点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

在幼儿的想象中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小班幼儿表现得尤其突出,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想象开始初步发展,其表现出以下3个特点。

(一)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

幼儿想象的产生常是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想象常常并不指向于某一预定的目的,而是以想象过程本身为满足。例如,在活动之前问小班幼儿:“你想画什么?”他总是难于明确的回答你,如果看到周围小朋友在画气球,他就讲“我要画气球。”当你交给他一团泥问他想做什么,他只知道接过泥高兴地玩起来,而不知道怎么回答,直到搓成个长条或扁圆体时,才会大声地叫喊起来:“面条!”“饼子!”要他们想好玩什么再取玩具,想好画什么再动手作画是极困难的。大约到五六岁时,幼儿才会按计划去活动。例如,一个4岁多的女孩拿起图画纸说:“我要画个小汽车。”于是就画了起来。小汽车画好之后,又说:“我还画小红旗。”小红旗画好之后又要画手绢。画着画着,发现直线被画弯了,就自言自语:“不像,成了气球了。我就画气球吧!”从这个幼儿的绘画过程,不难看出,她的想象基本上还是自由联想,无意性的成分很大,但是她毕竟能够先想后画,而且按照想的去画了,说明她的想象已经开始具有了一定的目的。

(二)想象的主题不稳定,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变化

幼儿初期的孩子,想象不能按一定的目的坚持下去,很容易从一个主题转到另一个主题。例如,在游戏中,一会儿喜欢玩这个,一会儿又喜欢玩那个;在画画时,一会儿画一头牛,一会儿画一个人。或者正在用积木建造“大桥”,忽然看到别的孩子拿了一些塑料小动物,他便立即推倒“大桥”改玩起“动物园”的游戏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约到五六岁时,幼儿的想象才能较稳定在同一个主题上,到幼儿晚期(大班)有意想象表现得就比较明显,在想象活动展开之前,已能确定主题,并且围绕主题进行想象。例如,能预先设定游戏的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设想出大致情节,确定游戏规则,进而分配角色,准备游戏材料。

(三)想象过程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幼儿的想象容易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如受到大人表扬和支持的想象活动,就能长时间地坚持下去,而受到冷落或没有及时被大人肯定的活动就变得兴趣索然甚至放弃了。情绪高涨时,幼儿的想象就活跃,不断出现新的想象结果。

兴趣也影响幼儿的想象。幼儿感兴趣的事情都能引起他的想象,尤其是小班幼儿满足于想象的过程,对有兴趣的内容愿反复进行想象。例如,在一张画纸上,可以重复的画着一个个物体的图形,直到所有空白的地方都给画上了才满足;在听故事时,有趣的情节在大脑中引起生动的想象,感到极大的愉快,便会百听不厌,要求老师一次再一次地继续讲下去,那怕是重复地讲同一内容也乐意听。大班幼儿已不仅仅满足于想象过程,而开始追求想象的结果。

二、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整个学前时期,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表现为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想象的内容基本上是重现生活中的某些经验或作品中所描述的情节,尤其是小班幼儿的想象创造性很低,例如,在“幼儿园游戏”中扮演的老师,常常是模仿自己老师的模样。在“家庭游戏”中扮演父母,就是重现自己父母的举止。

中班幼儿开始有一些创造性,如在游戏中不单纯重复成人或较大幼儿提出的主题,而是通过自己的构思来加以补充。大班幼儿想象的创造性才显著地发展起来。大班幼儿对教师提出的游戏主题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加以充实。例如,对老师提出的“开火车”游戏,就能主动地提出游戏的情节、角色的分配及其玩法等。

三、想象现实性的发展

(一)幼儿的想象常常脱离现实,主要表现为具有夸张性

幼儿的想象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节。如幼儿很喜欢“拔大萝卜”的故事,画画时,会把他认为重要的人物画得特别大,幼儿常把自己画得比别的孩子大,或者把兔子的耳朵画得特别长。幼儿非常喜欢听童话故事,因为童话中有许多夸张的成分,什么大人国、小人国、长鼻子公主等,那些和天一样高的巨人,像拇指一样矮的小人,简直能使孩子入迷,不睡觉也要听故事。幼儿自己讲述事情,也喜欢用夸张的说法:“我家来的大哥哥可有劲了!天下第一!”“我家买的大西瓜可大了,有这么大!”他会把两只手臂全部张开,至于这些说法是否符合实际,幼儿是不太关心的。

(二)幼儿的想象容易和现实相混淆

幼儿还不能把想象的事物跟现实的事物区分开来,常常把想象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例如,幼儿常常说起自己没有看见过的东西,如:“我看了什么什么……怎样怎样……”小班幼儿把想象当作现实的情况比较多,比如,游戏时过分沉迷于想象的情景中,有的幼儿甚至把游戏中的“菜”真吃了。又如,儿童还不能完全意识到童话中的人物的虚构性,老师讲到“大灰狼”,个别幼儿就会吓得哇哇大哭。这是由于幼儿认识水平不高,有时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混淆了起来。有些幼儿渴望的事情,经反复想象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变成似乎是记忆中的事情了。有时候,则是由于知识经验不足,把设想的事情信以为真了。

中、大班幼儿想象与现实混淆的情况已减少,听到一些事情后,常问:“这是真的吗?”有些大班幼儿甚至不喜欢听童话故事,希望老师“讲个真的!”说明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童话虽然有趣味,但那些人物故事是假的。

在教育影响下,学前晚期幼儿,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增长起来。大班幼儿不但想象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想象的独立性和目的性也逐渐增大。想象逐渐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心理过程,并能服务于一定的目的。

第三节 幼儿想象的培养

想象力是创造发明的基础。有了大胆的创造想象,科学才不断发展,有了丰富的想象,时代才不断前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从婴幼儿开始,针对幼儿想象的发展特点,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想象,已成为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扩大幼儿视野,丰富幼儿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

想象的水平是依一个人所具有的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的情况为转移的。对于同一事物,成人和儿童想象的广度和深度都不一样,这主要由于他们的表象积累,即已有的知识经验各不相同。所以想象虽然是新形象的形成过程,然而这种新形象的产生也是在过去已有的记忆表象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也就是说,想象的内容是否新颖,想象发展的水平如何,取决于原有的记忆表象是否丰富,而原有表象丰富与否又取决于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多少。如一次老师带领幼儿户外活动,当看到蓝蓝的天上有片片白云时,有个小朋友情不自禁地大声喊:“老师,我真想采下一片白云。”老师问“为什么啊?”“我想吃啊,好甜。那是棉花糖啊!”片片白云蓬松、柔软,多像一块棉花糖!看来这个小朋友一定经常吃棉花糖。而另一个小朋友则说:“那不是棉花糖,那是我爷爷放的一群绵羊”,原来这个幼儿的爷爷在农村养了一群羊。可见,幼儿的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幼儿的想象是很重要的。幼儿个体的经历不同,想象的内容也有区别。

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幼儿想象力发展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要指导孩子去感知客观世界,使其置身于大自然中,多让他们去看,去听,去模仿,去观察,通过参观、旅游等活动开阔幼儿的视野,积累感性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增加表象内容,为幼儿的想象增加素材。

二、提高幼儿的语言水平,促进想象能力的提高

幼儿想象力的发展离不开语言活动。想象是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需要经过分析综合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和语言、思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通过言语,幼儿得到间接知识,丰富想象的内容,幼儿也能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想象。所以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就要注意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结合文学作品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通过学习故事、诗歌等可以丰富幼儿的再创造性想象,激发幼儿广泛的联想。比如在学习故事《小鼹鼠要回家》时,小鼹鼠克拉在外面蹦蹦跳跳地玩,迷路了,怎么办呢?教师可以通过诱导启发式的提问,开拓幼儿的想象,幼儿会争先恐后为小鼹鼠想办法,有的说小鼹鼠可以找警察叔叔啊!有的说小鼹鼠可以拔打110啊!有的则说,搭辆出租车吧,有的则说,雷锋叔叔就爱送迷路的孩子回家……幼儿各抒己见,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三、充分利用相关艺术活动发展幼儿的想象

幼儿园开展的一系列艺术活动,都有助于幼儿想象力的培养。黑格尔认为最重要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艺术活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引导幼儿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在于幻想,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的神奇世界。”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童心的释放,鼓励幼儿好奇心的张扬。

通过美术活动为幼儿的想象发展插上翅膀。特别是意愿画,可以无拘无束的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构思出奇特、新颖的作品。然而传统的美术教学侧重于让孩子临摹范画,训练幼儿的绘画技能,把形象逼真作为评价优秀作品的唯一标准,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过多地突出了教师的灌输作用,结果培养出的都是一些技能型、模仿型、重复型的小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幼儿的灵感,放飞幼儿的想象,鼓励幼儿大胆做画,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来。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也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更不能以“象不象”为标准。即使幼儿画的四不象,也要与幼儿交流,知道幼儿所想。如一次画意愿画《梦》,有个小朋友画了月亮和星星,但是,画得月亮有个大缺口,说是月亮不像月亮,说是星星又没有棱角。老师就问:“你怎么把月亮画成这样子啊?能告诉老师是为什么吗?”小朋友受到鼓励,表达了自己的想象:“我奶奶说,天狗吃月亮,从这儿咬了一口。”小朋友边说边得意的指着缺口。老师恍然大悟,及时表扬了这个幼儿,并用稚趣的故事讲述了月食的形成过程。

音乐舞蹈活动也是培养幼儿想象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音乐舞蹈的感受,幼儿可以运用自己的想象去理解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然后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想象去表达艺术形象。比如,音乐欣赏时老师放一段音乐,让幼儿去听、去想、去思考,当教师播放情绪激昂的进行曲时,孩子们会雄赳赳气昂昂的大踏步前进,还说自己是解放军,自己是小海军等,当你播放一段轻音乐时,幼儿会很安静,有的说:“老师,我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在花丛中飞啊飞啊,我好美啊。”在优美的音乐中,幼儿的情绪兴奋愉快,想象力得到尽情的发挥。

四、通过游戏活动推动幼儿的想象,使其处于活跃状态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发展游戏情节,展开自己的想象。比如在开火车的游戏中,幼儿会骑在小凳子上,嘴里边叫着:“笛笛……嘟嘟……”边唱着儿歌:“一列火车长又长,运粮运煤忙又忙,钻山洞,过大桥,呜——到站了。”幼儿自然地置身于自己的想象中,俨然就是一名列车员。经常为幼儿安排各种游戏活动,例如,大小肌肉游戏、美工活动、听音乐、听故事、看图画、积木游戏、玩水、玩沙、各种假想游戏等,把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充分调动起来,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想象力得到充分地发展。

玩具在幼儿想象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玩具为幼儿的想象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能引起大脑皮层的复活和接通,使想象处于积极状态。玩具容易再现过去的经验,使幼儿触景生情,从而展开各种联想,启发幼儿去创造,促使幼儿去想象,有时幼儿可以长时间的沉湎于自己的玩具想象中。比如幼儿抱着布娃娃做游戏时,会把自己想象成“爸爸或者妈妈”,还会自言自语地说“娃娃不哭,妈妈抱抱,娃娃睡觉”等,这些有趣的游戏,能够活跃幼儿的想象,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五、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大胆想象

给幼儿自由的空间,包括思想上的,行为上的自由,不要定格幼儿的思维,更不要扼杀幼儿的想象,让幼儿异想天开。传统的教育往往很死板,直接告诉幼儿天是蓝的,太阳是圆的,没有留给孩子想象的空间,扼杀了孩子想象的天性。素质教育倡导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想象。歌德的妈妈就很注重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歌德小时侯,妈妈给他讲述故事时,讲一段总是停下来,让歌德自己去想象故事的未来,也许正是基于这种想象力的培养,最终使歌德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大作家。

六、正确引导幼儿的想象,促进幼儿想象的发展

启发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同时又要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的想象符合客观实际。想象是创造的前提,要从小培养幼儿敢想、爱想的性格和习惯,不要打击想象的积极性。对他们过分夸张的和以假当真的想象要适当加以纠正,更忌故意逗引幼儿信口开河。

成人可以用语言引导幼儿的想象活动,使之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比如当发现幼儿抱着娃娃呆坐着时,可以跟他说:“你的娃娃是不是饿了?喂她点东西吃好吗?”这样,幼儿头脑中妈妈喂饭的表象就会活跃起来,幼儿就会去做“喂娃娃”的游戏。当幼儿对喂娃娃感到厌烦想去玩“看医生”游戏时,教师可以帮助把二者联系起来,可以说:“你的娃娃好象有些不舒服,带他到医院看看吧!”这样,既能满足幼儿想玩医院游戏的愿望,又丰富了“娃娃家”游戏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尽管游戏内容有所变化,但都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经过多次引导,幼儿就能主动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有意想象。

成人也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幼儿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积极想象。例如,老师可以请小朋友看着黑板上的圆圈想一想,什么东西是圆的?这个像什么?以圆圈为题,小班儿童也可以想出很多形象,如太阳、皮球、烧饼、扣子、汽车轮子、元宵等。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有意想象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创造想象。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想象?有哪些种类?

2.试举例说明幼儿想象的特点,以及如何提高幼儿的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

3.利用见习活动,观察和记录幼儿园小班幼儿和大班幼儿在游戏、绘画及讲故事等活动中所表现的想象活动,分析比较小班幼儿和大班幼儿在想象方面的特点。

4.试设计两则发展幼儿想象力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