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幼儿心理学
8358800000001

第1章 绪言

幼儿心理学是儿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具的特点。本编主要探讨幼儿心理学和幼儿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具体的研究内容有哪些?人的心理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理现象?幼儿心理的发展是由遗传决定的还是由后天的环境教育决定的?幼儿个体的实践活动在其心理发展中有何重要意义?学习幼儿心理学对我们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又有什么意义?研究幼儿心理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幼儿心理学是幼儿师范学校的必修课,是构成幼儿教师完整的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部分。幼儿心理学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为幼儿教育、幼儿保健、幼儿发展等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

第一节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幼儿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要了解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首先要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简称心理),人和动物都有心理现象,我们这里所说的主要指人的心理现象。

说到心理学和心理现象,初学的人可能会感到有点捉摸不透,有一定的神秘感。事实上,一个人只要活着,只要醒着(有时甚至在睡眠中),心理活动每时每刻都伴随着,在人的生活中发生着作用。因此,有人说心理现象是人们最普遍、最熟悉的,也是宇宙间最复杂、最深奥的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心理学通常把心理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1.认识过程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各种认识。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例如,人可以辨别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感受物体的软硬、冷热,分辨各种声音、气味、味道以及空间远近和时间长短等,这是人的感觉和知觉。人可以记住许多事物并在需要时回忆起来,这是记忆。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憧憬未来,在艺术、科学等许多活动中可以创造出新的形象,这是想象。我们还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都是思维的作用。

2.情感过程是指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人在认识事物时并不是漠然、无动于衷的,而是表现出喜爱、高兴、厌恶、烦恼、愤怒、恐惧、悲伤、焦虑等,这些不同形式的内心体验就是情感。

3.意志过程是指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或完成某种任务,不畏艰难险阻,努力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心理过程,或者根据自己的认识和集体的要求而克制自己愿望,改变自己的行为过程。

此外,在各种心理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种普遍性的心理特性——注意。要保证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等各种心理过程的顺利进行,注意是不可缺少的。注意也是心理现象的重要内容之一。

心理过程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情感过程是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动力;意志过程对人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有调控作用。总之,认识、情感、意志三者是密切联系的,人的各种心理过程总是有机统一的。

(二)个性心理

每个人由于处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生活经验,接受不同的教育,加上遗传特性的不同,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而又和别人不同的心理倾向或心理特点,也就是个性。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注意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

个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反映人的态度和活动积极性的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主要表现在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

二是反映个人特点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

三是自我意识。它反映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体验和调节监控等。

心理学上把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统称为个性心理。

人的心理现象虽然复杂多样,但各种心理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心理现象的形成和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被认知的。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期(3~6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幼儿期是个体迅速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幼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以游戏为主导的各种活动中,心理发展非常迅速,与婴儿期相比发生了质的飞跃。幼儿生理机能的不断发展,身高、体重的增长,骨骼肌肉的发育,特别是大脑皮层的结构和机能的不断成熟与完善,都为幼儿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幼儿心理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个性心理的形成中,都呈现出了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特点和规律。幼儿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心理各方面的发展规律

人并不是一出生就具备了各种心理现象,幼儿的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是有一定的顺序和发展方向的,而且这些顺序和发展方向是带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性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幼儿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探讨幼儿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发展规律,例如,幼儿的注意、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情感、能力、性格、自我意识、社会性等的发展规律,从而对幼儿心理各个方面有一个纵向的完整认识,据此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幼儿发展各阶段的心理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一般经历着三个阶段:幼儿初期、幼儿中期和幼儿晚期。各个年龄阶段会有规律地出现各自特有的、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典型的特征。幼儿心理学研究各个不同阶段幼儿心理发展的条件和心理特点,从而对幼儿各个发展阶段的具体心理面貌有一个横向的总体认识,据此可以正确指导幼儿期各阶段教育的进行。

(三)幼儿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幼儿的心理是各不相同、因人而异的,但个别差异的表现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幼儿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的表现及其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这些差异是怎么形成的。

三、心理的实质

人的心理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人们经过漫长的研究发现: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现代科学证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正如肺是呼吸的器官,呼吸是肺的机能一样。

脑医学研究发现,一些人脑部受到损伤或者发生病变后,他们的心理活动便出现异常,如不能思考,记不住东西等。脑科学证明,心理活动与大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没有大脑便没有心理,大脑出现故障必然会影响心理活动。所以说,心理活动是由于大脑活动而产生的,脑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幼儿正处于大脑发育的重要阶段,我们要保护幼儿的大脑,为幼儿提供充足的营养,使幼儿具备心理正常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但并不是说只要有了人脑就一定会有心理现象。只有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能形成对外界的映像,产生心理。例如,我们看到过各种树木,头脑中才有树木的形象;幼儿听过“拔萝卜”的故事,才有这个故事的记忆。即使神话中人物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等,那也不是人脑凭空虚构出来的,而是把现实中的人、猴子、猪的形象在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而成的。因此,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与源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一个人脱离了客观现实,心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种心理现象就不可能产生。

客观现实是指我们心理以外的一切事物,即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通常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如天体宇宙、山脉河流、四季变更、飞禽走兽等)和社会环境(如家庭、学校、同伴团体、各种人际关系,社会规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显而易见,这些客观存在的事物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脑反映的对象,没有这些对象也就不可能有人的心理。

客观现实,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心理的内容和源泉。相比较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人的需要、兴趣、信念、价值观、道德观、自我意识乃至整个个性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

幼儿的活动天地愈广阔,接触的事物愈多,幼儿心理活动内容就愈丰富。成人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是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人的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人的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受到个人态度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由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各不相同,对同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例如:欣赏同一首乐曲,缺乏音乐素养和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人,其感受是不同的;同样面对飞泻而下的瀑布,画家、水利专家和旅游公司经理的反映是绝对不会完全一样的。

人的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人的心理能够支配调节人的行动,能够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例如:我们在每一项活动之前,总要预先探讨活动的可行性,设计活动的方案;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我们还会根据具体情况对活动方案进行修改与调整;活动结束后,我们还要进行总结与评价,以便在今后的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成果。人的心理的这种主观能动性,使人的行为前后一致,保证了内部动机与外部行为结果的统一。

幼儿的心理也具有主观能动性,我们不能期望幼儿丝毫不走样地完全按照老师所说的所教的去做。我们要了解每个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针对幼儿的特点去教育幼儿、引导幼儿的活动,同时也要创造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心理主观能动性的发展。

第二节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环境和教育、幼儿的活动等因素。

一、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一)遗传素质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人类通过遗传将祖先长期形成和固定下来的生物特征传递给下一代。遗传的生物特征即遗传素质,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生理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如:人体的外貌形态、结构、血型、头发和眼睛的颜色等。遗传素质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遗传素质是幼儿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大脑和神经系统,这是人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前提。因为心理是脑的机能,有了大脑,人的心理活动才能产生。正常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

有人曾把黑猩猩和幼儿放在一起抚养训练,但因为黑猩猩不具备人类的遗传素质,没有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最终不可能与幼儿一样具有人的心理。研究表明,遗传素质从多方面影响幼儿的智力发展。如:先天的神经系统病变能直接引起智力落后;先天的生理缺陷,如先天的失明、失聪,干扰了正常的生活,也影响心理的正常发展。由此可见,没有正常人的遗传素质,就没有正常人的心理;遗传素质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

幼儿正是继承了祖先的遗传素质,在一定条件下才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人。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幼儿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可能性正常的儿童都具有人类共同的遗传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的正常的心理,这是遗传素质和心理发展的共性表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幼儿的遗传素质也具有一定的个别差异,如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差异,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上的某些差异等,这些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幼儿在心理发展上形成个别差异提供了可能性。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李其维等对双生子(同卵67对,异卵34对)智力相关的调查报告。每对双生子智力的相关,同卵为0.76,异卵为0.38;每对双生子智力的平均差和标准差,同卵是9和6.9,异卵是15.04和14.01,差异十分显著。他们认为: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环境的差异上可以说相同,而在遗传的差异上则不同。因此,上述数字主要反映遗传的差异,说明遗传差异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二)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幼儿心理的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生理成熟是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儿童从出生到成熟,身体各部分的生长发育都会直接影响到儿童心理的发展。例如儿童生长发育的顺序是头部最早,其次是躯干,再是上肢,然后是下肢。儿童动作发展的顺序是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又如人的大脑皮层各个中枢成熟的顺序是不同的,最早成熟起来的是运动区和躯体感觉区,其次是听觉区和视觉区,最后发展的是和高级心理现象有关的联合区。因此,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儿童的动作和感觉发展的较早,抽象思维等则出现的较晚。这些都说明,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幼儿心理的发展,幼儿心理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生理成熟的基础上实现的。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试验为此提供了经典性的论据。

格赛尔选择双生子T和C作为被试对象。在T出生后第48周接受爬楼梯训练,每日练习10分钟,连续6周;而C则从出生后第53周开始训练,C仅训练了2周,就赶上了T的爬楼梯水平。这个实验说明,儿童的发展依赖于生理成熟的水平。在未达到生理成熟之前,训练的效果是有限的,而达到生理成熟之后,训练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幼儿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为幼儿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如果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考虑幼儿生理发展的客观实际来要求幼儿的心理发展,从而违反客观规律,就会有损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环境使幼儿心理发展成为现实

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仅仅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前提,只为幼儿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并不能决定幼儿心理的发展。要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还必须有环境的作用。

(一)社会生活环境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刺激

大量的研究表明,儿童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其心理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左梦兰等对儿童认知发展的跨文化研究表明。尽管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儿童认知发展有某些共同规律,但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了发展中的差异。例如:文化较发达的昆明地区5~10岁汉族儿童在“数目、重量、液体、长度、面积、序列、类包含”等7个实验项目中的成绩均高于文化发展较迟缓的基诺、永宁和楚雄等地区的儿童,其中难度大的项目如“面积”、“类包含”等差异尤为显著。

林崇德教授研究了异同两种环境下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对现实的态度。研究表明,在异同环境下长大的同卵双生子虽然遗传因素相同,但在对现实的态度上,其相关系数的差异十分显著。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社会生活环境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刺激,促使幼儿心理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普遍感到,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能说会道,反应敏捷,有主见,越来越聪明。

另外,家庭环境作为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对幼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如:家庭的文化氛围、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成员结构、父母的教养方式等都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很多研究表明,过度的溺爱、父母对幼儿活动的限制和包办代替,都会减少幼儿对外界刺激的接受量,影响幼儿社会性和智力的正常发展;孤儿、单亲家庭的幼儿,因为失去父爱、母爱而影响心理健康的发展。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活动的重要环境之一。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师资力量、教育水平、开展的各种活动、师幼之间的交往以及幼儿同伴间的交往等都对幼儿的心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园教育,作为幼儿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因为幼儿园教育是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幼儿施加积极影响的过程,它比社会环境中自发的、偶然的、无计划的影响效果要好得多。

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后,大部分时间在集体中接受教育。幼儿教师作为社会要求的直接体现者和教育工作的实施者,担负着培养教育幼儿的重任,根据幼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要求,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活动,组织游戏等形式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刺激,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积极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给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同时幼儿教师还可以灵活地运用集体活动和个别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让某些有特长的幼儿有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促使他们进一步提高;让某些方面能力较差的幼儿勇于尝试,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促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来的水平上得到发展提高。

在幼儿园里,教师还可以及时对幼儿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进行批评教育,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三、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展的

幼儿是通过活动与周围环境发生关系的,而社会教育对幼儿的要求也是通过幼儿的活动提出来的。幼儿的活动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幼儿往往把他们所感知到的家庭生活、成人劳动、人际关系等都在自己的游戏中反映出来。例如,幼儿到动物园玩过后,可以玩“动物园游戏”;到医院看病后便玩“医院游戏”;还有“公共汽车游戏”、“理发店游戏”、“过家家游戏”等。在游戏中,幼儿共同商量游戏规则,分配角色,设计游戏情节,制作游戏材料。在游戏中幼儿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探索各种事物的性质、作用和关系,从而能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同时,在游戏中也培养了幼儿的言语、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发展了他们的创造力。在游戏活动中,幼儿也获得了愉快的情感体验,坚毅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锻炼和发展。游戏促进了幼儿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发展。

学习是幼儿期儿童积极参加的另一种实践活动。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中学习音乐、舞蹈,练习绘画,听故事,念儿歌,学数数,了解科学常识,掌握基本知识和简单技能。在学习过程中,既培养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也发展了幼儿的能力和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幼儿的劳动主要是自我服务的劳动,例如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洗脸洗手、吃饭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可以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为集体服务的劳动,如做值日生、修补图书等。幼儿在劳动中增进了对周围事物的认识,逐渐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知道了珍惜劳动的成果,促进了心理各方面的发展。

幼儿的心理就是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各种活动中不断发展的。

第三节 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学习幼儿心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心理学基本理论提供大量的理论依据。

(一)幼儿心理学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依据

长期以来,人的认识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一直是哲学界非常重要的问题。幼儿心理学揭示人的认识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程。追踪和考察幼儿认识活动发展的全过程,可以进一步证实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认识与实践等基本原理。幼儿心理学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意识(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在人脑这种物质中产生的,这证实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命题。

(二)幼儿心理学有助于充实、丰富、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幼儿心理学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如果没有对幼儿心理深入和科学的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不完整的。同时,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认识和了解小学生、中学生、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的心理特点都有重要意义。从这个角度看,幼儿心理学的研究为心理学的整体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现实意义

(一)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幼儿与成人是不一样的,幼儿的心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学习幼儿心理学,了解幼儿期儿童特殊的心理特点,就会明白不同年龄的幼儿心理活动是不一样的,幼儿的心理不同于成人,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要求去要求幼儿,不能将他们当作小大人,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幼儿。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看待幼儿、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形成正确的儿童观。

(二)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一是幼儿心理学揭示了幼儿认识过程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教师组织幼儿活动,选择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幼儿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发展的特点,为教师在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依据;幼儿心理发展阶段性的特点,为教师在对待不同年龄段幼儿行为问题时提出针对性措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是了解有关幼儿个性心理形成的规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从小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对不同能力的幼儿,可以在活动中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活动积极性。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幼儿,有目的地运用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发展幼儿的心理品质,提高幼儿教育效果。

三是幼儿心理学的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预见幼儿心理发展的前景,帮助我们发现心理发育不良的幼儿并及时给予适当的教育引导,有意识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学习幼儿心理学,可以为今后开展幼儿教育研究奠定基础

成为研究型教师是现代幼儿教育发展对幼儿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广大的幼儿教师生活在幼儿教育的第一线,最有条件也最利于进行幼儿教育研究。近年来,由幼儿教师承担的研究课题,撰写的教育教学科研论文越来越多,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这和广大幼教工作者认真学习和运用幼儿心理学的理论是有密切关系的。因此,作为一名未来的幼儿教师,我们要认真学习心理学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将来开展幼儿教育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心理活动

学习幼儿心理学,也有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心理活动,正确地认识自己面临的问题,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为改进自己的学习、生活提供有效的帮助。

第四节 幼儿心理的研究方法

幼儿心理的研究方法很多,常用的一般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等多种。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的方法。

幼儿的心理活动有突出的外显性,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就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同时,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对象处于正常的生活条件下,其心理活动及表现都比较自然,研究者可以比较真实地获得幼儿心理活动的资料。因此,观察法是幼儿心理研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观察法一般可分为以下两点。

(一)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长期观察:指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积累材料,然后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例如,对某个儿童进行一年、几年乃至十几年的系统观察、记录,最后对材料进行整理分析,了解其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

定期观察:指按一定时间间隔持续地进行观察的方法。例如,每周或两周观察一次,到一定阶段整理材料做出分析。

(二)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全面观察:指对某些心理现象同时进行观察。例如,在同一阶段内对幼儿的注意、记忆、思维等方面的特点同时进行观察。这种观察涉及的内容多,需要的时间也较长。

重点观察:指在一定时间内只观察某一种心理现象。例如,观察小班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这种观察重点突出,容易具体深入。

无论采用哪种观察方法一般都应注意,观察目的要明确,并制定好周密的观察计划;尽量使幼儿保持自然状态,以保证获得的材料真实可靠;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观察记录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能留下图片、音像资料更好,以保证材料的系统性和真实性;最后对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观察法由于被研究者处于自然状态,因此其心理活动和表现比较自然真实,有利于研究者获得真实可靠的资料。但也正因为强调让幼儿处于日常的自然状态,故无法控制刺激变量,使得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也就是说,观察者可能得不到所需要的资料。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通过控制和改变幼儿的活动条件,以引起幼儿的某种心理现象的出现,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关系的方法。

实验法的优点在于研究者可以主动引起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可以通过控制、改变条件,了解这些条件对幼儿心理活动的影响,以及产生某种心理现象的原因。实验法可分为以下两种。

(一)实验室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和改变条件,以引起幼儿某种心理活动出现的方法。

在设备完善的实验室内,实验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实验手段,因而对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大脑生理变化和被试者的行为表现的记录和分析都比较精确。所以实验室实验法在研究幼儿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方面都是常用的、重要的方法。

(二)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是在幼儿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等正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改变或创设某些条件,以引起幼儿某些心理活动的出现。例如,研究不同年龄幼儿观察力的发展,可以采取正常的教育活动,向小、中、大班的幼儿提供相同的实物或图片,请他们讲述。然后根据记录分析整理,从中找出各年龄阶段幼儿观察力的基本特点,以发现幼儿观察力发展的趋势。

自然实验法兼有观察法和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既可以保证幼儿在实验过程中心理状态比较自然,又可以控制幼儿心理产生的条件。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于研究幼儿的心理活动。

三、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被调查幼儿的人,以了解幼儿心理的方法。

调查法可以采用当面访问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书面调查的方式,也就是问卷的方式。

当面调查可以用个别访问,也可以是开座谈会。个别访问有利于深入了解情况,而座谈会则有利于集体讨论研究,相互补充情况。对幼儿的家长一般采用个别访问法,对幼儿园的教师则可以用个别访问或座谈法。

当面调查访问必须有充分准备,事先拟定好调查提纲。调查访问人员还要善于向被访问者提出问题。

当面调查访问的缺点是比较浪费时间。此外,其不足还在于被调查者的报告往往不够准确,可能由于记忆不确切,也可能受个人偏见及态度的影响。

书面调查法,其优点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所得资料便于统计,较易得出结论。但是编制问卷表并非容易,即使是较好的问卷,也容易流于简单化,其题目也可能被回答者误解。此外,幼儿心理的复杂情况,有时难以从一些问卷题目上充分反映出来,因此,也不能过高估价由此得出的统计结论。

四、测验法

测验法是利用一定的测验项目和测量表,来了解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

测验法在幼儿心理的研究中主要用于调查幼儿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幼儿心理测验一般采用个别测验,逐个进行,不宜用团体测验。测验人员必须受过训练,测验中要善于取得幼儿合作,使其表现出真实的心理水平。

测验法的优点是比较简便,在较短时间内能够粗略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但测验法也有严重缺点。如:测验所得往往只是被试者完成任务的结果,不能说明达到结果的过程,也就是说测验法无法反映幼儿思考的过程或方式;测验题目很难同时适用于不同生活背景的幼儿等。另外,由于幼儿心理活动有极大的不稳定性,任何一次测验的结果,都不能作为最终评定的依据。因此,对测验法的争议较大。测验法和幼儿心理研究的其他方法一样,只能作为了解幼儿心理的方法之一,还应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五、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谈话法是通过和幼儿交谈,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方法。运用谈话法,首先要确定谈话的目的,拟好谈话提纲;其次,要取得幼儿的信任,保证谈话在自然气氛中进行;再次,提出的问题要简单明白,易于回答。谈话法简单易行,但得出的结论有时带有主观片面性。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幼儿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幼儿心理特点的方法。由于幼儿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往往用语言和表情去辅助或补充作品所不能表达的思想,因此脱离幼儿的创造过程来分析作品,难以充分了解其心理活动,对幼儿作品的分析最好是结合观察等方法进行。

总之,研究幼儿心理,应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课题,以及研究的具体条件,综合运用各种方法。

思考与练习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请概括说明心理的实质。

3.谈谈你对影响幼儿心理发展因素的看法。

4.幼师生为什么要学习幼儿心理学?

5.幼儿心理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第二编 幼儿的认知和言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