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
李商隐
石桥东望海连天[1],徐福空来不得仙。
直遣麻姑与搔背[2],可能留命待桑田[3]。
——《全唐诗》卷五四〇
【注释】
[1]石桥:指江苏赣榆秦山岛之“神路”,传说是秦始皇借助神力鞭石而成。[2]麻姑:传说中女仙名。旧题晋葛洪《神仙传》记载,东汉桓帝时,曾于蔡经家与仙人王方平相会,召麻姑至,年十八九,甚美,自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蔡经见麻姑手指纤细似鸟爪,自念:“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本句即用此典。[3]桑田:植桑的土地。这里指沧海变成桑田,比喻世事变迁。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祖籍怀州河内。开成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补弘农尉。其诗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后人誉为“小李白”,有《李义山诗集》等。
【作品导读】
他的这首《海上》当为游宦徐州时曾至海州望海而作。全诗四句,句句用典,融为一体,余味深长。
这首诗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个是恰好唐朝的皇帝唐武宗是信奉神仙的,所以有人认为这首诗是讽刺唐武宗求仙的。“石桥东望海连天”,有一个入海的石桥,你现在站在石桥上向东望,东面是大海,望不到陆地,是天连海、海连天。大海上果然有神山吗?神山上果然有神仙吗?神仙果然能长生不死吗?“徐福空来不得仙”,当年秦始皇派徐福也没有找到神仙。
“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李商隐这里有几个转折,神仙不可遇,即或遇上仙人麻姑为之搔背,也不能留命于沧海复变桑田之日。
当年李商隐参加几次考试都没有考上的时候,曾经被一个兖海观察使崔戎带到兖海,可是刚刚到兖海,崔戎就得病死了。李商隐白白地遇到崔戎,最后还是落空。
【思考与探究】
1.诗中用了哪几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东海
汪遵
漾舟雪浪映花颜[1],徐福携将竟不还。
同作危时避秦客[2],此行何似武陵滩[3]。
——《全唐诗》卷六〇二
【注释】
[1]漾舟:浮泛之船。[2]避秦:避秦时之苛政及战乱而隐居。[3]此行:指徐福率童男女及百工东渡,止王不来。何似:何如。武陵滩:即武陵源。晋陶潜《桃花源记》记载晋太元中武陵郡人曾进入避秦乱之人世代隐居之地桃花源,故桃花源又称武陵源、武陵滩。
【作者简介】
汪遵,宣城泾县人。唐诗人。家贫,借人书,昼夜苦读,工为绝诗。咸通七年擢进士第,后五年,棠始亦及第。有《唐才子传》传世。
【作品导读】
这是一首咏古的七言绝句,作者以秦朝时徐福东渡的典故为题材,肯定了徐福躲乱避祸的明智抉择,但是批判了徐福采用蒙骗移民的手段才达到目的,不像桃花源中的隐士一样自然而然的归隐。诗中的“花颜”是指徐福东渡时携带的三千名漂亮的童男童女。“徐福”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游方术士。“避秦客”指隐士或躲避战乱的人。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思考与探究】
同是避秦时乱,诗人对徐福东渡不还和桃花源隐士之归隐持什么态度?
观海
独孤及
北登渤澥岛[1],回首秦东门[2]。
谁尸造物功[3],凿此天池源[4]。
澒洞吞百谷[5],周流无四垠。
廓然混茫际,望见天地根。
白日自中吐,扶桑如可扪[6]。
超遥蓬莱峰[7],想象金台存[8]。
秦帝昔经此[9],登临冀飞翻。
扬旌百神会,望日群山奔。
徐福竟何成,羡门徒空言[10]。
唯见石桥足[11],千年潮水痕。
——《全唐诗》卷二四六
【注释】
[1]渤澥岛:渤海中的岛。[2]秦东门:《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一般认为,其地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市锦屏山上。[3]尸:主持,主其事。《诗·召南·采》:“谁其尸之?有齐季女。”[4]天池:《庄子·逍遥游》:“南冥者,天池也。”原为寓言中所说的海,这里指大海。[5]洞:弥漫无际。[6]扶桑:神木名,传说日出其下。战国楚屈原《离骚》:“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7]超遥:远貌。一本作“迢迢”。蓬莱:神话中仙山名。[8]金台:指仙山上的金色楼台殿阁。[9]秦帝: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乃并渤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登芝罘,立石颂秦德焉而去。”[10]羡门:古仙人名。《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11]石桥足:山东荣成成山头有名胜“秦桥遗迹”,近海急流中有四块巨石,传说是当年秦始皇鞭石成桥的桥墩。“石桥足”即指此。一说,赣榆秦山岛之“神路”,相传为秦始皇为登岛求仙所修,“石桥足”即指此“神路”。
【作者简介】
独孤及(725—777),字至之,河南洛阳人。唐文学家。天宝末举洞晓玄经科,曾任左拾遗、礼部员外郎、常州刺史等职。能诗,有《毗陵集》。
【作品导读】
独孤及的这首《观海》诗,当作于常州任间北上海州巡游时。发端两句,点明他由南北上,登上沧海大岛郁州山(“渤澥”,此谓沧海,见《初学记》卷六《海》:“东海共称渤澥,又通谓之沧海。”),转头西望那高竖“秦东门”石碑的古朐县(《史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秦置朐县,即今海州)。于是,诗人激情澎湃,想象飞腾,极力咏赞海境的恢弘景象,而在对秦皇愚行的嘲笑之中,显示出历史兴亡、山海永存的慨叹。诗人健笔凌云,壮观天地颂海邦,给港城山海染上了瑰丽神奇的色彩。
【思考与探究】
1.诗人观海看到了哪些景色?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通过观海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慨?
秦始皇驰道[1]
梅尧臣
在昆山南四里,有大□通吴城[2]。
秦帝观沧海,劳人何得脩[3]。
石桥虹霓断,驰道鹿麋游。
车辙久已没,马迹亦无留。
骊山宝衣尽[4],万古空冢丘。
——《全宋诗》卷二五六
【注释】
[1]驰道:驰马所行之道。《汉书·贾山传》:“(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2]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吴城:今江苏省苏州市。[3]劳人:劳苦之人。脩:同“休”,休息。[4]宝衣:指秦皇墓中的珍宝衣物。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梅宛陵。早年应进士不第,以恩荫补官,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与欧阳修同为北宋前期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并称“欧梅”。诗风简朴,着重反映现实,有《宛陵集》。
【作品导读】
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这对于陆路交通的发达,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诗中首联指出秦始皇喜欢观海,必然就有驰道通达,劳苦百姓为修筑驰道不能休养生息。可是沧海桑田,多年过去,驰道已经荒废,只有鹿麋在上面行走,车辙久已不见,马迹更无从寻觅。骊山依旧在,可是阿房宫已经付之一炬,秦皇曾大建的陵墓也已成为空冢,真是劳民伤财。这首咏史诗以历史陈迹为题材,通过描写秦驰道,抒发兴衰之感。
【思考与探究】
1.评价秦始皇修建驰道的功与过。
2.梅尧臣是现实主义诗人,他关心现实,接近人民。在本诗中借“驰道”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海上
樊兆程
秦人驱石处,此日漫临流。
万派鳞鳞涌,千帆叶叶浮。
天连三岛苑[1],日浴五云球[2]。
怆目烟波际[3],人生并水鸥。
——《重修赣榆县志》卷四
【注释】
[1]三岛:指神话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中神山。[2]五云:五色瑞云,多作吉祥的征兆。[3]怆目:悲怆远眺。
【作者简介】
樊兆程,明江西进贤县人。明万历十四年由举人知赣榆县。缮城兴学,整治赋役,浚近海支河,潮不上侵,得田千顷。主修万历《赣榆县志》。至其去职,县人感而立“去思碑”以作纪念,后又建贤侯遗爱祠以祭祀。其诗存于赣榆县志中。
【作品导读】
樊兆程的这首五律,描写赣榆秦山岛一带海域的寥廓风光。“叶叶”写出了海上船只之多。“秦人驱石处”,指秦山岛海域,用秦始皇驱石成桥之典。这首诗借景抒情,抒发人生犹如海鸥浮荡烟波的感慨。
【思考与探究】
这首五言律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观海
裴天祐
萧散林泉万虑灰[1],十洲遥望独登台[2]。
波光晴日生时见,潮势云天尽处来。
鹤驭空思珠树远[3],蜃楼应待锦霞开[4]。
无端秦立东方石[5],寥落风尘断绿苔。
——《重修赣榆县志·艺文志》
【注释】
[1]林泉:山林与泉石,亦指隐居之地。唐骆宾王《上兖州张司马启》:“虽则放旷林泉,颇得闲居之趣。”[2]十洲:道教称海中神仙居住的十处名山胜境,亦泛指仙境。《海内十洲记》:“汉武帝既闻王母说八方巨海之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有此十洲,乃人迹所稀绝处。”[3]鹤驭:骑鹤,指得道成为仙人。传说成仙得道者多骑鹤,故称。珠树: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4]蜃楼:古人谓蜃气变幻成的楼阁。实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现象。[5]东门石:《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一说在朐山;一说为今秦山岛上将军石。《太平寰宇记》“朐山县”条云:“今门石犹存,倾倒为数段。”下句“断绿苔”即指此。
【作者简介】
裴天祐,字顺之,号鹤洲,明赣榆县人。嘉靖庚戌科进士,官至光禄寺正卿。为官廉正,颇有嘉声。著有《拙逸亭稿》,并校正张峰所撰《隆庆海州志》。祀乡贤。墓葬遗址在赣马镇戴家岭村后,俗称“裴家陵”。
【作品导读】
作者拜大理寺右丞、左丞,晋右少卿。逾年擢升光禄寺正卿,终致仕归里。他于晚年曾“南走淮阴”,与《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结识为友。当他晋升大理寺卿时,吴承恩为他写了《赠裴鹤洲晋列卿兼逢初度歌》一诗(见《射阳先生存稿》)。在任大理寺卿时,他清正廉明,执法如山,得到朝野一致赞誉。“罪人挟万金赂免死,天祐籍其金于官,置之法。”他是当时一位著名的清官、学者和诗人。后因朝廷腐败,弃官还乡。去世后,其墓志由御史何宽撰文,潘季驯书写。
裴天祐的这首七律,写于晚年弃官还乡之后。他思绪万千,万念俱灰,登台观海,眼前展现出大海的波澜壮阔和潮势的起起伏伏,心中涌起退隐之后的遐想和沧桑怀古的幽思。诗中有大胆的想象,有典故的使用。
【思考与探究】
1.诗人观海看到了哪些景色?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通过观海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慨?
秦山
董杏
长生误听祖龙来[1],驱石洪涛辇路开[2]。
寂寂海灵残殿在[3],早潮去尽暮潮来。
——《董氏宗谱》
【注释】
[1]祖龙:指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今年祖龙死。”[2]驱石:用神助秦始皇驱石造桥的典故。辇路:秦山西南有神路,三十余里,直通海岸,传为始皇所筑。[3]海灵:海神。残殿:指供奉海神的庙殿。
【作者简介】
董杏(1573—1656),董志毅之子,字岁星,又字瀚与,号星为。明赣榆人。好学能文,工琴隶篆,有当时之誉。天启二年岁贡,除休宁训导,迁镇平教谕。曾收集万历、崇祯年间县志资料,为清俞廷瑞康熙《赣榆县志》所本。年八十四卒。诗集载《董氏宗谱》。
【作品导读】
这首诗讽刺秦始皇误听徐福长生不老药之说,而到秦山岛来驱石成桥,开出“神路”,结果终不免一死。如今传为仙人送珠给秦始皇的“授珠台”空剩遗迹,只有潮去潮来依然没变。“海灵残殿”,指秦山岛“授珠台”遗迹。此诗讽古伤今,境界苍凉,有物是人非之感。
【思考与探究】
此诗借古讽今,结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再游秦山[1]
匡翼之
吾生真欲访丹邱[2],不惮乘桴续旧游[3]。
古径竹深难见日,水乡殿晚易生秋。
昔逢樵子还青眼[4],前度刘郎已白头[5]。
正喜烟波开四面,好于西北望龙楼[6]。
——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卷十一
【注释】
[1]秦山:在江苏赣榆东十公里海中。山形似琴,原名琴山。因这里常见海市蜃楼,又名神山。相传秦始皇曾登此勒石而去。山前名棋子湾。西南水底有神路约三十里,阔数尺,由岸直抵山麓,亦传为始皇所筑。洪涛浸激,至今不圮。[2]丹邱:一作“丹丘”,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汉王逸注:“丹丘昼夜常明也。”[3]乘桴:乘坐竹木小筏。《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后多用以指避世。宋王安石《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4]樵子:打柴人;樵夫。青眼:指人高兴时眼睛正着看,黑色的眼珠在中间,比喻对人的喜爱或重视(跟“白眼”相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刘孝标注谓阮籍待人能为“青白眼”。[5]前度刘郎: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载:东汉刘晨、阮肇在天台山遇仙,归来已是晋代。后刘等重访天台山,旧踪缈然。诗文中称去而复来的人为“前度刘郎”。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种桃道士今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此是刘禹锡自称。匡诗中“前度刘郎”化用这两个典故,实指自己。[6]龙楼:指朝堂。唐蒋防《题杜宾客新丰里幽居》诗:“已去龙楼籍,犹分御廪储。”
【作者简介】
匡翼之(约1460—约1522),字敬敷,号云溪,别号卓山居士。赣榆县人。明成化进士,历官御史、贵州巡按、四川副使、苑马寺卿。以病卒于官,年六十二。今录存其诗一首。
【作品导读】
此诗写于作者仕途失意,再游秦山时。诗人再游秦山,想乘桴浮于海,寻访神话中神仙所住的丹邱。颔联写景,景深生凉秋。颈联,使用阮籍待人“青白眼”的典故,并化用“前度刘郎”的典故,实是自喻。尾联抒发了诗人眷恋秦山的自然美,有朝堂失意、远离仕途之心意。
【思考与探究】
诗人第三联引用典故,对于第四联感情的抒发有何作用?
放舟秦山
诸葛一名
西风一苇浪无花[1],撑出朱彭口外沙[2]。
两岸霜芦寒雁渚,几行烟树野人家。
中流击楫潮初落[3],渡海登山日未斜。
惭愧身非王子播[4],题诗安得碧笼纱。
——《重修赣榆县志》卷四
【注释】
[1]一苇:《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后以“一苇”为小船的代称。[2]朱彭口:亦作“朱蓬口”,位于今海头镇东侧,黄海沿岸,系龙王河河口,为海头港门户。[3]中流击楫:语出《晋书·祖逖传》,祖逖率部曲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请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多用以比喻志在复兴的壮烈气概。击楫:敲击船桨。[4]王子播:一本作“王播客”。王子播即王播,字明敭,唐太原人,贞元进士,历官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淮南节度使等。微时,尝客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饭。僧厌之,饭后击钟,播至,已饭矣。播愧恨,题诗而去。后出镇是邦,复游寺,向之题诗,皆碧纱笼其上。播继以二绝句曰:“……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起自寒苦》。后遂以“碧纱笼”为诗,被引用为所题受人赏识重视。本诗后二句即化用这一典故。
【作者简介】
诸葛一名,明浙江人。生平不详。
【作品导读】
这首诗写了秋冬时节乘船去秦山的所见所感。首联写在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乘船出发,先经过“朱蓬口”;颔联写景,在前往秦山的途中,看到两岸的景物,有带霜的芦苇,有沙洲,有农家,一个“寒”字营造了寒冷凄凉的氛围;颈联抒发登临秦山的豪情,满怀抱负;尾联用典,借王子播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内心渴望受人赏识却不得的伤感失落之情。这首诗抒情方法有借景抒情和借典抒情。
【思考与探究】
1.颔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2.赏析这首诗的写作技巧。
观海[1]
吴敬梓
浩荡天无极[2],潮声动地来。
鹏溟流陇域[3],蜃市作楼台[4]。
齐鲁金泥没[5],乾坤玉阙开[6]。
少年多意气,高阁坐衔杯[7]。
——《文木山房诗集》卷二
【注释】
[1]这首诗是作者随父居住赣榆期间所作。时在二十二岁之前,是其现存诗作中最早的一首。[2]无极:无边无际,无穷。[3]鹏溟:《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曰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陆德明释文:“北冥,本亦作溟,觅经反。北海也。”也即以“鹏溟”泛指大海。陇域:极远之地。[4]蜃市:指海市蜃楼。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景象。[5]金泥:以水银和金粉为泥,用以封印玉牒、玉检诏书等,多于封禅时用之。[6]乾坤:天地。玉阙:传说中仙人的宫阙。[7]衔杯:饮酒。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文木,安徽全椒人。清小说家。曾随父吴霖起(任赣榆教谕)来赣居住、就读。诸生。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安徽巡抚欲荐他赴博学鸿词试,以病不赴。晚年贫困,卒于扬州。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所作《儒林外史》,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又有《文木山房诗文集》《诗说》。
【作品导读】
吴敬梓随父宦至赣榆的次年,“用力于学,已有初基”,并登赣榆县城高阁参加宴会,作《观海》诗,满座皆惊。
诗为五律。首联描写高阁观海仰望俯闻的景象。“浩荡”,水势浩大疾流貌;“极”,尽。颔联想象百川汇海、海市蜃楼的奇观。尾联“衔杯”饮酒,抒发年轻气旺、高阁与宴的豪壮情怀。一个十五岁的少年,能当场写出这样境界雄阔、想象飞腾的诗来,可以看出吴敬梓出手不俗的禀赋和诗才。他就这样为连云港地区留下了一段情缘和佳话。
【思考与探究】
1.诗人高阁观海,诗的首联描写了什么样的图景?
2.作者年少而身怀禀赋,尾联抒发了他怎样的情怀?
吴峰望日[1]
倪长犀
孤嶂插云齐,沧溟入望低[2]。
曦光先失夜[3],曙影欲生霓[4]。
地界扶桑北[5],天连旸谷西[6]。
东风如有待,日观此重跻[7]。
——《栎天阁诗存》
【注释】
[1]吴峰望日:明清之际“赣榆八景”之一,位于今吴山上。《增修赣榆县志》引旧志云:“晴明寅刻,踞峰东望,日从水底浮上,光芒与波焰淬激,闪晃无定,海若炽治,日如融金也。相距不知几千万里,而视如不可逼。”[2]沧溟:大海。《汉武帝内传》:“诸仙玉女,聚居沧溟。”[3]曦光:阳光。唐韩愈、孟郊《同宿联句》:“曦光霁曙物,景曜铄宵祲。”[4]曙影:曙光。北周王褒《九日从驾》诗:“曙影初分地,暗色始成光。”[5]扶桑:神话中树名,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6]旸谷:古称日出之处。《书·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清许乔林《海州文献录》谓“旸谷”在连云港之云台山东磊。[7]跻:登。
【作者简介】
倪长犀(1631—1688),字六通,号鹤州。清赣榆长庄人。康熙二年中举,九年中进士。官河南仪封知县、权知江西定南厅、湖北谷城知县,卒于任上。博学能文,工诗善书,尤精篆刻。所作《地震记》,详述康熙七年郯城8.5级大地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地震历史资料。诗作见《重修赣榆县志》和邑人宋逸樵所编《栎天阁诗存》。
【作品导读】
明清之际,有诸多诗家咏赞“赣榆八景”(夹谷啼莺、兴庄夜雨、秦碑籀迹、吴峰望日、端木书台、阿夜烟云、栏头丹灶、丫髻听潮)。倪长犀亦逐一写过,这首《吴峰望日》五言律诗,即是其一。吴峰望日之景,位于今赣榆西北三十余里的吴山之上。选择晴朗天气,于寅时,登吴山极顶东望海曙日出,蔚为壮观。因近海,较之泰山日出更胜一筹。倪氏写此奇观,浮想联翩,令人神往。
【思考与探究】
请结合本诗,描述吴峰望日之奇观。
吴峰望日[1]
单畴书
东望扶桑纵目遥[2],曈曈旭日浴平潮[3]。
光浮碧海红铺锦,色散苍旻彩作桥[4]。
宿雾未收封水府[5],朝烟初敛露山腰。
尘胸顿豁三千丈[6],直欲凌虚问九霄[7]。
——《增修赣榆县志》卷四
【注释】
[1]吴峰望日:明清之际“赣榆八景”之一。吴峰,即今黑林镇大吴山顶。[2]扶桑:指日出之处。[3]曈曈:日初出时光亮的样子。[4]苍旻:苍天,天空。[5]水府:神话传说中水神或龙王所住的地方,这里指水面。[6]尘胸:凡俗之心胸。[7]凌虚:升于空际。
【作者简介】
单畴书(?—1729),字演先,又字惟坊,号砺峰。山东高密人。清康熙五十四年由进士任赣榆知县。性缜密,有经济才。操守廉洁,在任无冤狱。历官大理寺正卿,后迁御史,官至尚书。
【作品导读】
这首诗写了站在吴山顶看日出的过程。登吴山顶峰,东望大海,海阔天空,顿时,一轮红日从海平面跃起,霎时光芒四射,红光铺满碧海,映得整个天空也色彩绚烂,十分壮观。此时,晨雾还没有完全消去,水面还没有完全露出,但山上的云烟已开始收敛,慢慢露出了山腰。观者心胸顿时豁然开朗,直想升于空际探访九霄。
【思考与探究】
1.这首诗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
2.诗人触景生情,表现出怎样的情怀?
秦山
万三锡
四望烟波绕翠苔,孤峦天外小飞来。
遥看舆甸云千折[1],近指扶桑浪几回[2]。
清磬时从初地发[3],奇花不待始和催。
溪门翳洞无人到[4],满径天香扫不开[5]。
——《重修赣榆县志》卷四
【注释】
[1]舆甸:大地,原野。[2]扶桑:日出之处。[3]清磬:清越的磬声。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4]溪门:山溪入口之处。翳洞:被遮蔽起来的山洞。[5]天香:对芳香花草的美称。
【作者简介】
万三锡,清赣榆人,廪生。今存诗一首。
【作品导读】
秦山岛,位于海州湾中,四面环海,光照充足,一年四季如春,岛上树木葱茏,芳草如茵,繁花似锦,尤多南方草木。首联中“孤峦天外小飞来”是光绪《赣榆县志》所载形容秦山外貌盛景的一句诗。颔联写景由远及近,远处大地上空多变的云彩与近处的浪花相映成趣。颈联写景,听觉和视觉相结合,水拍山石发出清越的磬声,眼前各种奇花异草争奇斗艳。尾联写山溪入口处,被遮蔽的山洞前少有人到,花香遍地。
【思考与探究】
诗中描写了秦山的哪些景物?并概括出秦山的景物特点。
望秦山
徐珏
海岸秦山近,相看只望中。
浮槎期汉使[1],精卫惜神工[2]。
蜃爱苍梧变[3],云疑籀字笼[4]。
临洋发异兴,羽驾欲乘风[5]。
——《重修赣榆县志》卷四
【注释】
[1]浮槎:传说中来往于海上、黄河和天河之间的木筏。汉使:指张骞。”[2]精卫:古代神话鸟名,传说为炎帝少女女娲氏所化。女娲氏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化为精卫鸟,常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见《山海经·北山经》。神工:比喻神奇超人的力量。[3]蜃:传说中的蛟属,能吐气成海市蜃楼。苍梧:山名。这里借指秦山。[4]籀字:指秦山下留下的籀文遗迹,指秦碑。[5]羽驾:传说以鸾鹤为驭的坐车。
【作者简介】
徐珏,徐可久子,徐竞之弟。清赣榆人。廪生。与俞廷瑞、倪长犀等同时。
【作品导读】
本诗描写诗人临洋痴情遥望秦山,浮想联翩。诗人不落窠臼,诗中并无实际描写秦山景色的诗句,而是化用“张骞穷河源”“精卫填海”的典故。第三联借蛟属、云霓提到秦山和秦碑。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秦山之景的喜爱,抒发了不羁的情怀。
【思考与探究】
这首诗使用了哪几个典故?对全诗表情达意有何作用?
游秦山[1]
谢元淮
翔阳逸析木[2],云锦翻晴澜。
挂席出青口,舣棹登秦山[3]。
苍喦渍卤气[4],白玉堆荒湾[5]。
两峰仰并峙,一径容孤攀[6]。
终古罕人迹[7],来往蓬壶仙[8]。
楼阁疑幻境[9],蛟蜃蟠重渊[10]。
异哉秦皇帝,刻石扶桑边[11]。
珠台既泯沫[12],神路空蜿蜒[13]。
琳宫久倾圮[14],鸡鸣丛竹间[15]。
山茶饱含萼[16],花木余秋妍。
焉知长生草[17],不产巉岩巅。
如何不死石,蠕动趋醯酸[18]。
徘徊恋幽屿,纵目天宇宽[19]。
东决尽日本,北骛连三韩[20]。
潮平晚风急,引我扁舟还。
沧波重回首,缥缈生云烟。
——《云台新志》
【注释】
[1]游秦山:据作者《鹾言》诗之二十自注,作者是道光十二年闰九月登游秦山,诗亦当作于其时。[2]翔阳:太阳。析木:星次名。这里借指太阳升起之处。[3]舣棹:指小船。[4]苍喦:青翠的高山。卤气:指海水蒸发后产生的气体。[5]白玉:指如玉的白石。荒湾:指棋子湾。作者原注:“山前棋子湾产白石,圆润如玉。”[6]容孤攀:谓只能容一个人向上登攀。[7]终古:自古以来。罕人迹:原注:“山中乏水,四无居人。”[8]蓬壶:即蓬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9]楼阁:原注:“山有望海台。”[10]蛟蜃:蛟与蜃,泛指水族。[11]刻石:原注:“山东二石如人,下有秦始皇石刻。按《水经注》,碑高一丈,厚一尺二寸,镌七字,大如斗。”[12]珠台:原注:“海神献始皇大珠于此,有受珠台。”泯沫:消失。[13]神路:原注:“山南有神路,长二十里,皆石子砌成,直达南岸。《志》载始皇所筑。今出水者三四里,阔四五丈。土人以此山为龙,北有龙头石、龙爪沙,此尾龙尾,良肖。”[14]琳宫:原注:“山有庙,祀女神,土人呼奶奶庙。”[15]鸡鸣句:原注:“满山细筱,鸡声祝祝出竹间,皆烧香人所放,啄菢日孳。”[16]山茶句:原注:“上多山茶,冬夏常青。《志》云自南山徙来,故多南方草木。”[17]长生草:能使人长生不老的药草,这里借指有助产催长作用的郎君子。[18]醯酸:醋酸。醯,醋。原注:“山中产郎君子,形如半豆,色白微红,各有雌雄,俗名醋鳖,置醋中则蠕行求偶,云能催生。”[19]天宇:天空。[20]三韩:汉时,朝鲜南部分为马韩(西)、辰韩(东)、弁辰(南)三国。至晋,亦称弁辰为弁韩,合称三韩。后即用为朝鲜的代称。
【作者简介】
谢元淮,字钧绪,号墨卿,湖北松滋人。嘉庆道光年间人。历官两淮都转盐运使司淮北海州分司运判、江苏无锡知县、广西右江道。有《养默山房诗稿》三十二卷、《诗录续存》三卷,总修《云台新志》。
【作品导读】
“终古罕人迹”指的是环境的凄凉,岛上是没有人居住的,这更加渲染了一种凄清荒凉的氛围。“楼阁疑幻境”指这里本来好像是幻化的境界一样,有传说中的望海台。“刻石扶桑边”指的是在这个地方有秦始皇的石刻。“珠台既泯沫”指的是不仅有望海台,还有受珠台,传说当年海神向秦始皇献珠。“琳宫久倾圮”指的是祭祀女神的庙宇早就已经坍塌颓唐。整首诗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思考与探究】
1.诗人游秦山产生哪些联想和想象?请简要概括。
2.这首诗的结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