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要不要社会责任,实际上这是一个伪问题。因为归根到底,企业社会责任能够给企业更多回报。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这种“不想赚钱”的人更能赚钱。
舍得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每个人一出生就懂得吮吸乳汁,实际上这就是向社会索取。这是人的天性,无可厚非。向社会索取是他们向社会奉献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可是如果一旦他们具备了奉献社会的能力却不愿意奉献、只愿意索取,问题就大了。
一个企业也是如此。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企业很乐于向社会捐助。其实,这正反映了它们已经“长大成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因为他们懂得所谓的“舍得”“舍得”,“舍”才能“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的道理。
有个寓言故事说:甲乙两人死后来到阴曹地府,阎罗王查看功过簿后对他们说:“你们两个人前世还不算太坏,所以准许你们重新投胎为人。这里有两条路可选:一条是一辈子做一个付出的人;另一条路正好相反,一辈子都可以向别人索取。”
话刚说完,甲就抢着说“我要索取。”因为他想,索取多好呀,可以坐享其成,什么东西都可以白得,太舒服了。
乙的反应慢了一步,所以只能做一个“付出”的人。
阎罗王同意了他们两人的人生分工,然后大声宣布:“甲下辈子当乞丐,整天向人索取、接受别人的施舍;乙下辈子当富翁,专门帮助别人、施舍别人。”
虽然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可是却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付出表示富有,向别人、向社会付出是光荣的,而只会接受别人的付出则是可耻的。
企业家为什么要挣钱
回到我们的话题上来:企业家为什么要挣钱?难道挣钱就是为了施舍别人、回报社会吗?当然不完全如此,但这确实是创办企业的一个重要目的。
不管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事实上,企业通过纳税的形式已经间接实现了回报社会的功能。
除了纳税以外,企业家通过创办企业向社会捐助(完全自觉自愿的捐助),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他们太富有了,恰恰相反,他们认为自己并不需要这么富有,愿意通过慷慨解囊的方式降低自己的富有程度。
至少在西方国家,抱有这种想法的企业家占大多数。企业家更希望得到的不是占有财富,而是自己的事业发展,以及自己从事业发展中所得到的满足。
不想赚钱的人往往能赚大钱
从中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企业家为什么要办企业?
如果说他们办企业不是为了钱,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历经坎坷甚至奋不顾身要想把企业搞大呢?更不用说,历史上许多企业家不是因为贫困而办企业;恰恰相反,倒是因为家庭十分富有而创办企业的。
如果说他们办企业就是为了钱,可为什么他们要把本来属于自己的钱大把大把地撒向社会?
经济学家经过对近现代西方经济发展史研究发现,大多数成功的企业家创办自己的企业,目的并不是为了追求金钱;相反,过分追求金钱和财富,反而是企业搞垮的一个重要原因,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商业欺诈和强盗式的商业扩张。
试看,在新中国的历次经济转型期,因为在追求财富方面“急于求成”而倒下的企业还少吗?
历史的经验值得重视:许多企业家,尤其是西方商业伦理世界中的企业家,他们创办企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追求个人财富的积累,而是创办企业本身——因为他们喜欢自己挑战自己,希望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能力,改变既有的生活方式和世界的存在方式。
所以,几乎从每个成功的企业中都可以挖掘出一个创业者的故事来,更不用说,许多企业本身就是直接以创业者的名字命名的了。
哈佛商学院的第一堂课
许多成功人士和富裕商人,喜欢支付很高昂的学费到哈佛商学院求学。有人感到奇怪:他们已经很富有了,还要到那里去学什么呢?难道有什么课程能够教这些富豪赚更多的钱吗?
据知情者介绍,这些学员的目的和兴趣完全不在这里。哈佛商学院的第一堂课是“商业(企业)伦理学”,主要是通过讲述各种历史故事,告诉这些富有的学生如何回报社会。
说穿了,在这里上课并不是教他们如何赚钱,相反,是教他们如何花钱。
奇怪的是,越是不把赚钱当回事的企业家越能赚大钱;不奇怪的是,这些企业家也总能把这些财富看作大家的、社会的,而不是个人的。
这正好印证了上面这个寓言故事:付出即表示富有。
当然,这里需要提一句的是,这个企业必须是企业家自己的,否则他就没有权利这样做。
因为凡是学经济的读者都知道,弗里德曼在《企业的社会道德》中有这样一句名言:
企业家是股东的代理人,所以必须尽忠职守,不负委托,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尽量为股东赚钱。企业家无权拿股东的钱去回报社会,否则就是盗窃。而如果企业是企业家个人的,他才能够避免这种道德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