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创造独特企业文化的人,必定是创业成功者。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香港作家梁凤仪的创业案例。
从“文人”到香港商界成功女性
梁凤仪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成功女性,以《花帜》为代表的财经小说奠定了她在文学界的地位。然而,梁凤仪自己却反复强调:“我其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商人,而且,应该算是个不错的商人。写通俗小说不过是我的副业,只是因为我的副业太广为人知反而喧宾夺主,大家都忽视了我的主业。”
梁凤仪1949年出生于香港,曾经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伦敦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担任过电视台的编剧及制片人,创办了菲佣公司,担任新鸿基证券集团主管。1985年获博士学位,后任香港联合交易所行政总监。1997年出版了她的第100部作品。
从梁凤仪的求学过程来看,她应该是个“文人。”
那么,为什么她最后能成为香港商界的成功女性呢?主要原因就在于她在实践中的摸索,因为她从来没有系统进修过财经和管理方面的课程。
从女性的角度发现菲佣产业
1977年梁凤仪初涉商海。当时,许多家庭女主人最担心的不是丈夫变心,而是很难找到女佣人。特别是一些事业有成的家庭中,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女主人就会面临事业危机。
也许换了一般人,首先考虑的是开设一个中介机构专门介绍乡下保姆,或者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可以专门成立一个保姆公司。
但是梁凤仪却把这个行业做大了——她单枪匹马去菲律宾,分别与菲律宾劳工署、英国领事局、当地的职业介绍所联系接触,首先在马尼拉成立了女佣训练中心,然后又在香港菲律宾领事局、香港劳工署、移民局等查清劳工入境的手续和条例,首次把菲律宾女佣导入香港这个大市场。
她说,这是她的一个得意之作。
之所以感到得意,是因为当时并没有多少人看好这个新兴行业。连梁凤仪的一些好友也因为她从事这种“低下”的职业而疏远她。
然而,创业中的梁凤仪显然已经表现出了经商的天分:“我非常讲求诚信。如果顾客对我的菲佣不满意,要求换人,我从不问他们理由。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刨根问底,反正这个不行还有那个,那个不行还有另外一个,一直换到他们满意为止。不过是多费点人工、少赚少点钱而已。既然少赚多赚都是赚钱,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就这样,今天的菲佣在香港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为香港的一种独特人文景观。而正是由于这一手笔,梁凤仪的经商手腕在香港商界传开。
此后,梁凤仪得到金融巨子冯景禧的赏识,把她“挖”到旗下做高级职员,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有幸进入“少林寺”得益非浅
冯景禧是新鸿基的创办人,无论是做生意还是企业管理都相当成功,后来对梁凤仪的影响很大。
虽然只有小学毕业文凭,但是冯景禧在商业方面绝对是个天才,曾经是全球最大经纪行美林证券集团的最大个人股东,在行业里非常出名。而且,因为管理和培训非常严格、很能磨练人,所以新鸿基在香港业内有“少林寺”的别称。从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很多人都能独当一面。而梁凤仪当时有幸成为冯景禧先生的助手,当然也就得益非浅了。
商业化运作文学作品取得巨大成功
商业上的成功,为梁凤仪商业化运作自己的一系列作品提供了有利条件。
根据梁凤仪的观点,当时市场上各种题材的言情小说、家庭伦理、武侠、历史、文艺都有了,如果不能进行开拓性工作,就无法吸引读者。
就这样,她自创的“财经小说”的名号被炮制出来了。虽然这些小说从纯文学角度来看并没有达到经典水准,但是从商业角度来看,它能重版那么多次、给出版社带来那么多收益,并且还带旺了电影、电视、影碟等一系列附属产品,让那么多演员成为明星,无论如何应该是成功的。
从自由撰稿人到“二渠道教母”
和梁凤仪的经历有着某种相通之处的明君,也是一个善于创造独特人文景观的女性创业成功者。
明君信佛,吃素,个性真诚直率,希望自己做一个明明白白的君子。“明君”既是她的法号,也是她的笔名,更是她着力经营的一个品牌——在上海地铁二号线的各个站点上都有一家“明君书店。”
明君是重庆人,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做自由撰稿人,帮人写书、编书。1985年,跟人编过畅销书《五角丛书》。谁知道,从那时起成功的强烈刺激让她萌生出了这样一个念头:在出版界建立宏图霸业。
1986年明君从重庆来到成都,在《经济信息报》做编辑。1993年她动手编了2本资料汇编《关贸总协定》以及《市场经济中的经营方法谈》,并且在报纸上做邮购广告。没想到,2本资料集非常畅销,给她带来了1万多元的收入。
有了这“第一桶金”,明君决定专心写书、出版。她结合《孙子兵法》和自己在报社接触到的一些商场诡诈风波,写了一本名为《胜算者》的书,把这1万多元钱全部投给了出版社和印刷厂。结果全部赔进去了。
1994年末,喜欢交朋友的明君认识了一位昆明的二渠道书商,那人看了《胜算者》后觉得内容相当不错,就是包装不行。他提出了修改意见,然后把明君介绍到次年1月的二渠道书刊订货会上。
明君报着试试看心理,揣着样书就去了北京。没想到当天就有书商前来订书,3天内楞是拿到了3万多元现金,她马上赶回成都印书发货。因为信誉不错,不少人又追加要货,一星期内她发出去了15万册书!
旗开得胜,明君立刻着手炮制《钱祸》等一系列丛书,以商界诈骗情节为主,结合一些佛教哲理、兵法权谋等东西烩成一大本,后来简直卖疯了。
从1994年末到1996年末,明君彻底爱上了出版业,明白了怎样开发选题、市场营销,被那些二渠道书商奉为“二渠道教母。”
跻身于最后一个暴利行业
接下来,明君先后承包和接管了《四川金融投资报》,专门策划了一系列专家论股丛书,最著名的是至今仍然在畅销的《短线是银》。她拉着股评家四处签名售书,把“明君”这块牌子散播到四方,一年下来出了8本畅销书,赚得盆满钵满。
2000年明君又连出了五六本畅销书,完成了第二次资本积累,于是在2000年5月注册成立了明君书店。
明君认为:“出版业可以说是最后一个暴利行业,一本畅销书带来的利润是惊人的,而利润的产生点就是出版和零售这两个终端。我想搞的就是一个会员制的零售终端。这样从开发选题、组织写作、出版到零售全部由我把握,利润也就最大化了。”
“我的目标是搞出一个像琼瑶式的出版社,拥有像研发人员一样的选题开发组,以及专门摸市场搞营销的人员,而打的全是明君牌,靠我的写作、集体包装做大整个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