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家庭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家长要么对孩子不满意,要么对自己不满意。在这里,我特别想给父母松松绑。
有一个事实是,无论父母如何做,孩子都会有不满意的时候;同时,哪怕父母非常努力,各方面都尽力做到最好,孩子的表现依然可能不尽如人意。
事情不可能都往我们想象和努力的方向发展。虽然大多数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却依然焦虑、着急,不肯接受事实。如果我们仔细体察,家庭教育中还有很多事实需要我们看见并接受。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适合这个孩子的教养方式不一定适合另一个孩子,这也是很多家长读书听课后觉得挺有道理,回家实践却没有效果的原因。就算是同一个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表现也会截然不同,家长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跟孩子相处的方式,否则就会碰钉子。比如孩子昨天心情好,今天遇到了烦心事,如果你依然用昨天的方式和他说话,必然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和当下真实的孩子相遇,才能给孩子最好的陪伴。
家长不是神仙,生活和工作给了家长太多的挑战,压力下会焦虑着急,甚至犯错,做出伤害孩子的行为,这些都是常有的状态。当家长的陪伴方式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和期待时,孩子必然会不开心。如果把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历程比作一条河流的话,有的河段清澈平静,有的河段水流湍急甚至波涛汹涌,这是正常现象。父母可以承认和接纳自己会有做不好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平静和从容。
有人说养育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我非常认同,因为这也是我的亲身经历。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太多未知和挑战,如果我们不能接受,就会因此陷入自责,对自己和孩子失去信心,因而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任何家长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我们更应该做的是看见真实的自己和孩子,营造坦诚而开放的教养氛围,把养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高自我价值感上,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在心理咨询中看到,很多成年人都是因为小时候没有充分了解当年事情的真相,又因为小孩子认知的局限,在内心编织了很多故事,从而造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家长就要让孩子了解事情的真相是什么。比如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有很高的期望,其实是自己内心有恐惧。我们要先弄明白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并坦诚地告诉孩子。比如,妈妈可以说:“妈妈希望你有好的成绩,因为我担心你将来的前程会受到影响。”或者说:“你不写作业,我很着急,我害怕你被老师骂,也担心你落下功课后,到后面补起来会更困难。”明确告诉孩子妈妈内心的想法,而不是把矛头指向孩子,并且责备他。也许孩子听到家长这样说,会心疼父母,因而好好表现,不让父母为他担心。或者孩子表示自己会照顾自己,让家长不要太操心,那么家长要放下自己的期望,进一步了解孩子的计划是什么,看看是否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帮助孩子。
另一个事实是,孩子总有把事情搞砸的时候。
考试成绩起起伏伏,这是正常现象,每个孩子都想把事情做好,但不是想做好就能做好的。当孩子失败的时候,他会有挫败、沮丧的情绪,优秀的家长不会责备孩子,而是和他一起面对难题,讨论解决的方案。比如,当孩子考试成绩比较差的时候,家长可以说:“宝贝,考不好只代表你没有把知识学会而已,不代表你这个人不好。你想让爸爸妈妈如何帮助你呢?”如果家长可以这样跟孩子对话,孩子就不会觉得自己糟糕并感到羞耻,而是想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如果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找到方法,那么孩子就会从失败中有所学习。
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成长就是伴随着学习的。家长给孩子营造开放的家庭氛围,孩子就会比较轻松地学习和成长。在坦诚而开放的家庭里,家长不飞扬跋扈,也不小心翼翼,不仅可以真实又不带情绪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愿望,也能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敢于做选择,也勇于承担后果,会成为独立自主又负责的人。
我们常说“好的夫妻关系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意思是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这不是说夫妻之间要永远一团和气,没有矛盾和冲突。夫妻是两个独立的人,性情不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双方在不同的家庭长大,差异一定会有。差异往往带来冲突,这也是绝大多数家庭不可避免的事情。差异和冲突不是问题,当冲突产生,如何做才能对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不造成负面影响,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对于已经上学的孩子,家长吵架后,要先跟孩子解释事情的原委。比如父母对孩子上课外班这件事持有不同意见,就可以把父母双方不同的意见告诉孩子,让孩子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除此之外,还可以延伸到孩子与别人的差异和冲突上,跟孩子讨论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应如何处理。比如可以问孩子:“你在学校里有时候会跟同学发生矛盾,那个时候是什么情形?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呢?”这样,孩子能逐渐学会根据不同问题选择不同的解决方式。父母要做的就是把每一个发生的事件都当成让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多子女的陪伴问题也浮出水面。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独一份的爱,都想要“我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关注,所以,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会不由自主地与兄弟姐妹进行比较,看父母给他的是不是最好的。你会发现,孩子认为的往往不是事实,而是误会。孩子在那个当下看问题角度不一样,理解便不同。比如给两个孩子买文具,你认为哥哥长大了,可以用钢笔写字,因而给哥哥买了钢笔,给弟弟买了铅笔,弟弟就会觉得你是“偏心眼”。所以买东西的时候,要么两个人一样,要么就让他们自己选择。如果家长帮忙做了选择,就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这么做。让孩子了解家长的想法,帮助孩子看清事情的真相,而不是任他们在内心悄悄解读。就算产生了误会,家长也不用太自责,因为很多时候不是你不公平,而是孩子自己做出了错误的解读。跟孩子一起对事情的经过进行一次复盘,看看误会发生在哪个环节,解开了心结,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就不会受到影响了。
家庭本来就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不是无菌箱,家庭也不可能是。没有完美的家庭教育,只有真实的家庭教育。著名家庭治疗专家萨提亚说:“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家长有些不恰当的做法也不是问题,有一颗开放而接纳的心,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做一个淡定而从容的家长,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