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森林资源社区共管脆弱性研究
8350500000027

第27章 发展社区经济,解决共管后续资金来源问题

一、因地制宜,发展社区经济,解决社区农户的生计问题

要真正实现森林资源社区共管模式的长效发展,利益驱动是基础。在森林周边社区实施社区共管主要是为了保护森林资源,避免森林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的急剧丧失。森林周边尚处在贫困中的农户注重眼前经济利益,对生态环境恶化关心甚少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利益驱动是社区农户参与社区共管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这里的利益主要指社区农户经济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

通常认为,资源环境保护与社区发展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社区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村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从而影响人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行为。社区经济发达,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富裕,他们就会要求改变生活环境,自愿投入生态环境保护活动。贫穷落后且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他们首先顾及的是吃、穿、住等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在现有条件下不能满足生存发展的需求,村民为了生存就不得不把目光投向社区周边的自然资源,从而导致社区贫困—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收益减少—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

片面强调社区经济发展而过度利用自然资源是不可取的,但只强调资源保护而忽视当地社区村民生存与发展的权利也不行。只有在保证自然生态效益的同时注重社区村民的生计发展出路,才能使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达到长期的和谐发展。对阳尕山、迭堡寨和李子坝三个自然村社区共管脆弱性的实测发现,无论社区共管处于轻度脆弱、中度脆弱或强度脆弱,社区经济发展都表现出显著的脆弱性。社区群众生计途径单一化,经济发展缓慢,生活水平普遍较低。正如阿马蒂亚森所说,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蔡萍,2005)

社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讲还是要依靠当地的森林资源,即“希望在山,致富在林”。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拥有的耕地面积小,仅靠农业难以使社区生活水平提高,可考虑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多种乡土型产业,拓宽村民的收入途径。所谓乡土型产业,是指在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中,从事以乡土知识为基础,经过适当技术改造方法的特色产业。乡土型产业应遵循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兼顾,因地制宜、自愿参与的自然保护区产业开发原则。

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对生态和绿色产品的追求日益增多,而乡土型产业开发的产品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具有良好的外部市场条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应根据森林资源周边社区的具体情况引导当地农户采取不同途径发展社区经济。比如,阳尕山植被茂密,一是有着丰富的蜜源植物,适宜养蜂;二是当地农户有采用土法养蜂的经验。在村民已有养蜂经验的基础上,扩大养蜂人群,改良养殖技术,既能解决富裕劳动力闲置问题,消除对自然资源干扰和破坏,又能增加农户的收入,形成产业化养蜂规模。养蜂是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的乡土型产业,容易被当地村民接受。再如,妇女养殖家畜的愿望较高,可以为妇女提供养猪、养羊等小项目,试验提倡推广饲料生喂,减少薪柴消耗量,节约上山砍柴的时间,同时提高妇女的参与能力。还有,应针对农户进山采挖野生天麻、山药等林间产品的现象,为他们提供人工栽培天麻、种植山药等项目,采用人工菌床和袋料栽培技术,减少野生天麻采集量及采集行为给野生动植物带来的影响、压力与威胁。

我国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通常远离城市,没有工业污染,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风土人情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有利条件。李子坝村的自然风光秀美,环境宜人,土特产品种繁多,加之交通便利,毗邻青川县城,极适宜发展“生态农家乐”。“生态农家乐”的利益驱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社区村民从事茶叶生产,而茶叶生产的季节性很强,因此大部分人在农闲期间处于隐蔽失业状态,劳动力的闲置影响收入来源,而且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潜在威胁。“生态农家乐”属第三产业,具有鲜明的季节性,通常在夏季和冬季效益最好。农家乐经营效益最好的时节恰好是当地茶农闲暇的时候,为闲置劳动力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

第二,传统的农业生产只注重缓解社区村民的生存压力,忽视当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比较优势,使资源配置的市场效益偏低。“生态农家乐”使社区村民寻找到了有效的生产组合,合理配置当地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市场运作来获取较高的收益。发展“生态农家乐”既可以充分利用环境优势增加社区农户的经济收入,又不会耽误茶叶生产。在发展“生态农家乐”的过程中,要突出李子坝村的自然性、休憩性及保健性,做到交通环保化、设施生态化、食品绿色化、旅游人数合理化,而且要调查拓展客源,制定旅游规划,以避免不适当的竞争带来的不良后果。

李子坝村是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独特的资源环境为茶叶生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小生境。该村茶叶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还存有清代栽种的茶树,由于该村远离城市,没有工业污染,茶叶品质优良,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但该地茶叶没有品牌、外形包装简单、销售渠道单一,不仅市场占有率偏低,而且市场风险极大。针对这种情况,可考虑为当地茶农提供技术指导,创立自身的茶叶品牌,推广宣传,提高本地茶叶的知名度;分期分批地改造老茶叶品种,更换上市早、口感好的品种;成立茶叶加工基地提高茶叶的附加值,拓展销售渠道,建立稳固的市场营销网络,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以增加村民收入;建立茶农合作社,通过组织化的道路,提高谈判能力和规避茶叶市场风险的能力。为社区农户创建绿色致富的道路,不仅保证了当地居民的生存和发展权,同时防止了他们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利用甚至是掠夺性的利用,实现社区经济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双赢局面。

二、拓宽项目后续资金来源途径

第一,将商业机制引入林缘社区,既能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外部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又能为社区共管项目的后续发展提供资金来源。实践证明,通过商业机制介入社区共管的方法思想是先进的,逻辑结构是合理的、科学的,成效也是显著的,该方法有着广泛的推广前景。

如李子坝村可考虑吸引具有多年营销茶叶经验的公司来收购当地社区村民生产的茶叶,可考虑通过品牌创建与营销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可要求所引入的商家依据保护区提供的产品包装设计方案,制作包装材料及制定合理价格来收购社区农户的茶叶,包装后以规定的品牌(比如“李子坝生态龙井茶”)进行销售。保护区可与商家协商要求提取销售额的一定比例,如15%作为品牌使用费。这种与商家直接合作的方式,既可解决当地社区生产的茶叶销路不畅问题,又可为农户增加收入,还可为当地政府增加税收,支付的品牌使用费可作为继续开展项目的基金。

第二,组建社区共管发展基金。基金来源可以是国家、甘肃省财政厅拨款、国际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组织的捐赠,同时还可以引导非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社会各界人士捐款。尽量开展小额贷款项目,设立社区滚动发展资金,加强项目资金的管理,定期定额收回本息,本息全部用于社区以后的发展,用利息收入作为社区共管委员会和自然村社区共管组织的活动资金,保证社区共管具有长期存在和有效活动的可持续性。运用贷款还可解决社区发展所需资金问题,从而以项目带动特色产业的发展,改变社区对自然资源过度依赖的传统方式,将外部扶持逐步转变成内部自养,形成社区共管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社区自身和国际自然保护基金提供的资金难以满足要求时,可将社区共管项目与国家和地方扶贫项目相结合,解决长期共管资金和项目的来源问题。

第三,市场和政策上的高风险及较高的基本建设投资,且在短期内不能获取高额利润,导致私人部门对投资保护区不感兴趣。若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向私人部门提供适当的经济刺激和优惠政策,则可能鼓励它对保护区共管资金的投入。特别是排除他们进入集体林的阻碍,在属性不变、用途不变的情况下,允许他们租地规模化经营,以加快林地流转,通过流转使林地尽快增值等。

第四,可以考虑对全社会企事业单位和城镇居民征收一定的生态补偿金,比如对生产用水量大的企业,每吨生产用水多收5分钱,城镇生活用水每吨多收2分钱作为水资源的补偿费。对于城镇的生产生活用电也可以采用类似方式收取生态补偿费,这些费用全部用于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后续资金。

第五,建立国家自然保护信托基金,一个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且完全透明的保护信托基金可反映出保护区内及周边事业的发展状况。信托基金可使私人部门运用资本进行的商业活动既产生效益又负责任地使用自然资源,引导私人部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六,我国的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发行成功的实践证明,发行彩票也是为公益事业提供资金来源的一种好办法。森林资源对保护生态环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森林资源也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因此可以通过发行绿色生态环境彩票来获取一定数额的后续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