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共管是自然保护的一种全新理念,它强调公众参与,重视公众的自我发展,主张保护区和当地社区共同参与自然资源管理,同时以社区共管项目为载体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森林资源社区共管模式与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模式相比,具有平等性、广泛参与性、民主性、自我发展、兼顾保护与发展等特点,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管理成本大大降低,不仅减轻了国家及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且可增加自然保护管理的有效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区共管作为解决森林资源保护与周边社区矛盾和冲突的一种尝试,它所采用的理念、方法和手段逐步被人们理解和认可。在一些国际组织资助下,我国部分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社区共管的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1995年8月起,全球环境基金(GEF)在我国实施了为期6年的“GEF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该项目涉及5个省的部分自然保护区。2002年全球环境基金(GEF)又在我国实施了“林业可持续性发展项目(SFDP)”,项目起止时间为 2002 年 10 月到 2008 年 10 月,该项目由“天然林管理(NFM)”、“人工林营造(PE)”和“保护地区管理(PAM)”三部分组成,社区共管是PAM中的一个子项目———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涉及四川、贵州、云南等7个省的13个自然保护区。
1998年,由荷兰政府资助的“中荷合作森林保护和社区发展项目”在云南开展,该项目在莱阳河、糯扎渡、无量山、高黎贡山、小黑山和铜壁关6个自然保护区实施。项目内容包括自然保护区内森林功能的持续提高,提高对自然保护区和周边2km内森林的综合管理水平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减轻人口对自然保护区和周边地区的森林压力,减少森林火灾发生频度及风险。
199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云南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实施了一系列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减缓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冲突、增强社区自我发展能力的社区共管项目。
2000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又选取2个示范村开展了为期3年的社区教育项目,其目的是促使社区积极参与当地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上述共管项目的实施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如协调了自然保护区与当地政府及社区之间的关系,缓和了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冲突;社区村民的经济收入有了一定的增加;增强了村民自我发展的能力;社区村民自然保护意识得以提高;社区对森林资源的依赖度降低;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等。通过实施社区共管不仅使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也促进了森林周边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区共管作为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模式的有益探索,显示了其在协调资源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优势,开辟了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相结合的新途径。
森林资源社区共管试点工作的成功已充分表明社区共管对森林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社区共管作为国际上一种崭新的后发展地区资源管理模式,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我国应如何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社区共管,使社区共管能够长期地、有效地发挥保护森林资源还缺乏丰富的经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社区共管作为森林资源管理模式的一种尝试,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不可持续性,即社区共管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区共管长期有效的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前脆弱性概念主要运用于生态、水资源、自然灾害等领域,还没有运用到社区共管方面。研究森林资源社区共管的脆弱性,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社区共管的有效性。
导致社区共管模式在森林资源保护中应用的脆弱性原因具有多样性。比如,缺失专门的社区共管部门,没有使社区共管工作日常化;保护区共管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森林资源周边社区的替代性生计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存在森林资源各相关利益群体利益分配不均现象;社区妇女和贫困家庭弱势群体参与能力不强;社区共管中实施的发展项目缺乏可持续性等。
森林资源社区共管脆弱性的根源涉及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统一问题,涉及森林资源周边社区的贫困问题,涉及社区居民自身发展的能力和机会权利等问题。可持续发展过程就是减少脆弱性的过程,因此要使社区共管成为保护森林资源的一种可持续的有效的管理模式,就必须首先克服这种管理模式的脆弱性,使管理效果具有可持续性。本书试图分析导致森林资源社区共管模式脆弱性的因素,在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森林资源社区共管脆弱性的分析框架,针对脆弱性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控制脆弱性,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