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绝代风华:道不尽69位才子佳人
83479900000003

第3章 汉篇

张良

张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生活在前250年至前186年,他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汉高祖刘邦手下重要的谋士、大臣,刘邦击败武神项羽,建立汉朝,全依杖此三人,而张良的功劳是居功至伟的。刘邦曾自言,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张良出身贵族,祖父张开地,连任韩国三朝宰相。父亲张平,亦任韩国二朝宰相。张良时,韩国已衰落。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发展的机会,丧失其政治地位,他心存亡国之恨,一心想着反秦。张良拜见仓海君,共同策划谋杀计划。他散尽家产,找一力士,为他打造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约合60公斤),后打探秦始皇行踪。按君臣车辇规定,天子六驾,其他大臣四匹马拉车,刺杀目标是六驾马车。

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38年),秦皇东巡,张良得知,秦皇巡游车队将到阳武县,于是张良命力士埋伏在到阳武县的必经之地。看到三十六辆车队由西边走来,张良分不清秦始皇所乘车驾,张良锁定奢华车架。张良命力士进攻该车,120斤的大铁锤一下将乘车者击毙。张良趁乱钻入芦苇丛中,逃离现场。然而,被力士击中的只是副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防备,所有车辇全部四驾。秦皇幸免,但秦皇对此事十分恼怒,令全国缉捕刺客,张良因为刺秦从此闻名遐迩。

一日,张良在沂水圯桥头散步,遇一老翁,老翁走到张良身边,故意把鞋脱落桥下,傲慢地道:“年轻人,下去拾鞋!”张良不满,违心地替他拾上来。老人坐下来,又跷起脚,命张良给他穿上。张良蹲在老者面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不解,只见老翁又返回桥上,笑道:“孺子可教也。”并约张良五日后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应诺。五日后,鸡鸣,张良匆匆赶到桥上。老人提前来到桥上,已等候多时,见张良,斥责道:“与人有约,何故误时?五日后再来!”说罢,拂袖而去。第二次张良还是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在桥上等候。他的隐忍感动了老者,于是老者送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可为王者师,待天下大乱,你可以因此书兴邦。”说罢,乃去。老人就是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圯上老人”。

天亮,张良捧书一看,乃《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研习。终成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奇才。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举兵反秦。张良聚集一百多人,也拉开了反秦的序幕。因势单力薄,只好率众往投景驹,途中遇刘邦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发展势力。两人相见如故,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授予刘邦,刘邦也常采纳张良的谋略。张良果断改变投奔景驹的主意,决定追随刘邦。良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张良遇明主。

前208年,项梁、项羽叔侄所率领的队伍已壮大到六七万人,并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集各路义军首领齐聚薛城(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共商大事。张良不忘复韩国,对项梁提道:“君既已立楚王后人,而韩王诸公子中的横阳君成最贤,可为王。”在下邳,张、项之间有旧谊,而项梁应承。他找到韩王成,立为韩王,并以张良为司徒。张良达到“复韩”目的。年底,楚怀王命刘邦、项羽分兵伐秦,并约定,先入关进咸阳者可自立为王。刘邦取道颍川、南阳,打算从武关进入。前207年,刘邦率兵占颍川。韩王和张良便与刘邦会合。刘邦请韩王留守阳翟(韩故都,今河南禹州市),而让张良随军。九月,军队抵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市)。南阳郡守奇退入宛城(河南南阳)固守。刘邦见宛城一时难以攻取,打算绕过宛城西进。张良认为不妥,劝道:“你急于进关,这一路上秦兵还很多,而且地势险要。如不拿下宛城,一旦宛城秦兵从后面追杀过来,强秦在前,追兵在后,就很危险。刘邦采纳他的建议,立即更换旗帜,率兵乘夜抄小路返回。拂晓,刘邦的军队已把宛城围住。接着,刘邦又采纳陈恢的意见,以攻心之术,招抚南阳太守,赦免全城吏民,兵不血刃地轻取了宛城,解了刘邦西进的后顾之忧,刘邦兵威由此大振,南阳郡的其他城池见太守已降,纷纷望风而降。”

刘邦率军抵峣关,亲率所部两万,强行攻取。张良劝道:“目前,秦守关兵力还很强,不可轻举妄动。”刘邦唯恐项羽大军先入,心急如焚,向张良问计。张良说:“听说峣关守将是屠夫的儿子,市侩小人,用点财就可打动他。您派先遣部队,预备五万人的粮饷,并在山间上增设旗号,虚张声势,故作疑兵。然后多带财物去诱秦将,事情就成功。刘邦依计而行,峣关守将果然献关投降,并表示愿意和刘邦联合进攻咸阳。”刘邦大喜,张良认为不可。他分析道:“这只是峣关的守将想叛秦,部下士卒未必服从。士卒不从,后果不堪设想。不如乘秦兵懈怠之机消灭他们。”于是,刘邦率兵向峣关发起攻击,秦军大败,弃关退守蓝田(今陕西蓝田县西)。刘邦乘胜追击,引兵绕过峣关,穿越蒉山,大败秦军。然后,大军继续西进,于前207年十月抵达灞上。

前206年二月,项羽率诸侯抵达函谷关。刘邦令守军紧闭关门,阻止诸侯进关。项羽得知刘邦攻下咸阳,恼怒不已,刘邦部下曹无伤密告项羽,说:“沛公在关中称王。”项羽即令英布督军强攻。十二月,项羽大军攻破函谷关,进驻新丰、鸿门,与刘邦决一死战。项羽的叔父与张良有旧交。项羽大军进攻刘邦的前夜,项伯悄悄来刘邦军中私见张良,把消息告知张良,并邀他一同潜逃。张良说:“奉韩王之命,送沛公入关,而今沛公身处危难,我逃走,不合道义。我必须向他辞行。”随即,张良到刘邦营帐中,把项伯所说告诉刘邦。刘邦忙问:“这可怎么办?”张良反问刘邦:“您估计我军能抵挡项羽的进攻吗?”刘邦说:“确实不能。事已至此,又怎么办呢?”张良想当务之急是打消项羽对刘邦的疑虑,使他放弃进攻刘邦的计划。张良给刘邦出了个主意:“您去告诉项伯,说您不敢背叛项王。”刘邦问:“项伯和你谁的年龄大?”张良说:“项伯长我几岁。”于是,刘邦对张良说:“你替我把项伯请来,我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再三邀请项伯入帐见刘邦。项伯进帐后,刘邦亲自为项伯斟酒祝寿,并结亲家。刘邦委屈地说:“我入关以来,吏民造册入籍,财产加以封存,等待项将军来接收。之所以派将士把守函谷关,是为防备盗贼。我守在这里,日夜盼望项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请您向项将军转达我的心意,我绝不敢背弃将军。”一席话说得项伯信以为真,项伯连夜回鸿门,把刘邦的话都转告项羽,使已剑拔弩张的局势得到缓解。

项伯让刘邦亲自去鸿门谢罪,刘邦明白此去凶多吉少。次日,刘邦带着张良、樊哙、百余名将士来到楚营。刘邦见项羽,忙上前道:“我与将军合力攻秦,将军战河北,我战河南。我侥幸入关破秦,得以在此见将军。今小人进谗,致将军与我结怨。”项羽见刘邦只带百余从骑来赴宴,又是一副委屈的样子,说道:“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告诉我的,说你要在关中称王,令子婴为相。不然,我何至如此。”项羽、刘邦会饮。席间,项羽的谋臣范增屡次举目示意项羽,又再三举起所佩玉块,暗示他速下决断,杀死刘邦。项羽犹豫不决。范增只好从帐外召来项庄,授意他舞剑助兴,伺机杀掉刘邦。项伯看出破绽,拔剑对舞,时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刘邦。张良见情况不妙,赶快起身出帐找樊哙,命其速去护驾。樊哙持剑拥闯入军门,直奔帐下,两眼怒视项羽,头发上指,大有万夫不当之勇。项羽忙问:“这是什么人?”张良道:“沛公的随从樊哙。”项羽说:“一条好汉,赏给他酒!”左右侍从捧上一大杯酒,樊哙站着一饮而尽。再劝再饮,并数落项羽道:“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接着,陈述刘邦的劳苦功高和忠义,指斥项羽疑心太重。项羽被他慷慨激昂的言辞所震慑,招呼樊哙说:“坐!”樊哙乘势坐在张良身边。一会儿,刘邦见情势好转,便借口如厕,招呼樊哙出帐,张良随之而出。三人商量对策,决定由樊哙保护刘邦脱身,张良留下来应付局面。

项羽后来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统辖梁、楚九郡,他分封了十八位诸侯。违背楚怀王“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约定,把刘邦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称为汉王。把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封给秦的三个降将,用以遏制刘邦。刘邦十分怨恨,想攻击项羽,后经萧何、张良一再劝阻,才暂且隐忍不发。天下分封已定,张良打算离开刘邦回韩国再事韩王成。刘邦赐金百镒,珠二斗。而张良把金珠悉数转赠给项伯,再为汉王请求加封汉中地区。项伯前去说服项羽。这样,刘邦建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县东北),占据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后来,韩信先用“十面埋伏”之计兵围项羽于垓下,继而又用“四面楚歌”之计瓦解了敌兵士气,打败项羽,迫其自刎乌江。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彻底胜利而告终结。

前202年二月,刘邦正式即帝位,史称汉高祖。同年五月,汉高祖在洛阳南宫举行庆功大典,大宴群臣。席间,觥筹交错,君臣共饮。刘邦特高兴,盛赞张良道:“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体弱多病,天下初定,便托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稳固,张良退居。

前197年,汉王朝高层出现新的危机。刘邦有改易太子之意。戚夫人,察知吕后有异心,故欲废太子孝惠(吕后子),改立赵王如意为国储。大臣群起相谏,丝毫不能改变刘邦初衷。太子位将被剥夺,吕后求于张良。张良考虑到太子之位事关重要,不可轻易更立,张良遂对吕后道:口舌难保太子,“商山四皓”(即四个白头发的老人,分别是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皆八十多岁,节义清高,不就汉朝爵位,匿亡山林,皇上敦聘不至,但仍然高义“四皓”。太子若卑辞固请“四皓”出山,出入宫廷以“四皓”相随,皇上必问而知之,知之则太子位可固。果如张良言,刘邦问知伴随太子的“四皓”就是自己数请不来的隐士,今为太子左右,可见太子羽翼已丰,翅膀亦硬,奈何不得,从此再也不提易立太子。太子终得嗣位,吕后为此对张良感恩戴德。

汉高祖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苏沛县),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张良辞封的理由是,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满足。张良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怕韩信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张良乃自请告退,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但吕后感德张良,劝他毋自苦,张良最后还是听从了吕后的劝告,仍服人间烟火。前186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

张良当属大汉第一功臣,应该说没有张良的辅佐,也许不会有大汉朝,张良深谙《太公兵法》,活学活用,终有大成。他功成身退,乃明智之举,因为他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归隐山林、爵禄不受,乃大智慧。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字长卿,西汉安汉人(今四川蓬安县相如镇)。生活在大约前179到前118年,汉赋四大家之首,精通音律,好剑术,博学多才。司马长卿,因仰慕战国名相蔺相如而改名。少年时期的司马相如喜欢读书、练剑,家庭经济不错,二十多岁时用钱换了个官职,做了汉景帝的武骑常侍,但景帝不喜欢赋,司马相如郁郁不得志。

梁孝王刘武来朝,司马相如得以结交邹阳、枚乘、庄忌等辞赋家。后来称病退职,前往梁地,与这些志趣相投的文友共事,此时相如为梁王写了著名的《子虚赋》,梁孝王很喜欢。其主题以这一时期虚静为君的道家思想为指向。刘武去世后,不得志,司马相如离开梁地回到四川临邛(今邛崃市),投靠好友临邛知县王吉,生活清贫。相如在临邛住下,王吉每日拜访相如,相如托病不见,王吉更显恭敬。

临邛富人卓王孙得知县令有贵客,便设宴结交,相如称病不能前往,王吉亲自相迎,相如只得前去赴宴。卓王孙有位在新婚夜就死了丈夫的女儿,名文君。久仰相如文采,从屏风外窥视相如,司马相如佯作不知,受邀抚琴时,趁机弹了一曲《凤求凰》,以传爱慕之情,因司马相如早闻卓文君芳名,文君听司马相如的琴声,被他的气质和才情吸引。宴毕,相如通过文君的侍婢转达心意,文君深夜逃出家门,与相如私奔。卓王孙大怒,声称违反礼教,以此断了卓文君的经济来源。司马相如的家境败落,一无所有。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在成都生活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很苦,对司马相如说:“其实只要跟我到临邛去,向我同族兄弟借些钱,我们就可以维持生活。”司马相如跟她一起到临邛。他们有了本钱,开了一家酒店。卓文君卖酒,掌管店务,司马相如夹杂在伙计中间洗杯盘。卓王孙闻后,深以为耻,不出大门。他的弟兄都劝说:“你只有一子二女,又不缺钱财。如今文君已经委身于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一时不愿到外面去求官,虽然清贫,但毕竟是个人才,文君的终身总算有了依托。而且,他还是县令的贵客,你怎么可以叫他难堪?”卓王孙无奈,分给文君奴仆百人,铜钱百万,又把她出嫁时的衣物一并送去。于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回到成都,购买田地住宅,过着富足的生活。

汉武帝刘彻继位,看到《子虚赋》非常喜欢,以为是古人之作,感叹不能与作者同时代。当时侍奉刘彻的太监杨得意是蜀人,对刘彻说:“此赋是我的同乡司马相如所作。”刘彻惊喜,召司马相如进京。司马相如向武帝表示说:“《子虚赋》写的是诸侯王打猎的事,算不了什么,请允许我再作一篇天子打猎赋。”这就是内容与《子虚赋》相接的《上林赋》,不仅内容可以相衔接,且更有文采。此赋以“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为假托人物,设为问答,放手铺写,以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帝王奢侈为主旨,歌颂统一大帝国的形象,对统治者有讽谏,开创了汉代大赋的一个基本主题。此赋出,司马相如被刘彻封为郎官。

公元前135年,相如担任郎官数年,正逢唐蒙受命掠取和开通夜郎及其西面的僰中,征发巴、蜀二郡的官吏士卒上千人,西郡为唐蒙征调陆路及水上的运输人员一万人。唐蒙杀了大帅,巴、蜀百姓大为恐惧。皇上就派相如去责备唐蒙,趁机告知巴、蜀百姓,唐蒙所为并非皇上本意。司马相如在那儿发布一张《谕巴蜀檄》公告,并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起到良好的效果。相如出使完,回京向汉武帝汇报。唐蒙已掠取并开通夜郎,趁机要开通西南夷的道路,征发巴、蜀、广汉的士卒,参加筑路的有数万人。修路两年,没有修成,士卒多死亡,耗费钱财。当权者多有反对者。这时,邛、笮的君长听说南夷已与汉朝交往,请求汉朝委任他们以官职。刘彻任命相如为中郎将,令持节出使,笼络西南夷。相如到达蜀郡,蜀人都以迎接相如为荣。司马相如平定西南夷。邛、笮、冉、駹、斯榆的君长都请求成为汉王朝的臣子。于是拆除了旧有的关隘,使边关扩大,开通了灵关道,在孙水上建桥,直通邛、笮。相如还京告刘彻,刘彻特高兴。他的《难蜀父老》以解答问题的形式,说服了众人,使少数民族与汉廷合作,为开发西南边疆做出贡献。可好景不长,司马相如被人告发收受贿赂,遂遭免官。岁余,被重新启用,仍为郎官。

公元前118年,相如因病免官,住茂陵。天子说:“司马相如病情严重,可派人去把他的书全部取回来;不这样做,以后就散失了。”派所忠前往茂陵,而相如已经死去,家中没有书。询问文君,她说:“长卿本来不曾有书,他时写书,别人就时取走,因而家中总是空的。长卿还没死的时候,写过一卷书,他说如有使者来取书,就把它献上,再没有别的书了。”他留下的书上写的是有关封禅的事,进献给所忠。所忠把书进献给天子,天子惊异其书。如《平陵侯书》《与五公子相难》《草木书》篇没有收录,收录了他在公卿中的作品。

司马相如善辞赋,又通音律,还会剑术,是一个全才,他在汉赋四大家中排行首位。他在赋体上的成就,两千多年来,虽不乏模仿司马相如的辞赋家,但总体成就上远远不及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虽然出生小商人之家,但家道中落,中期生活很苦,但后期在卓王孙的资助下,生活有了好转,被汉武帝赏识以后,逐渐被重用,这时的司马相如春风得意。做了大官,有了钱以后,司马相如对爱情也不再忠贞,常寻花问柳,因此,卓文君有怨言,不过这是一个男人发达后的正常举动,司马相如在整体成就上,集大成,影响了后代文人。

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今陕西韩城)。生活在公元前145年到公元前90年。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迁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以粟米受爵位的政策下,用四千石粟米换取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教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等书。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任太史令一职,司马迁则留在老家,持续耕读。

司马迁长大后离开故乡,到京城父亲身边。此时司马迁学有所成,司马谈便让司马迁遍访河山,搜集遗闻旧事。司马迁二十岁开始游历天下,他从长安出发,出武关至宛。南下襄樊、江陵。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到九嶷。后北上长沙,到汨罗江屈原沉处凭吊,经洞庭,越长江,顺流东下。登庐山,观九江,到钱塘。上会稽,还吴游春申君宫室。上姑苏,望五湖。后北上渡江,过淮阴,至临淄、曲阜,考察了齐鲁地区文化,观孔子遗风,受困于鄱、薛、彭城,然后寻秦汉历史人物故乡,楚汉相争的古战场,经彭城,历沛、丰、砀、睢阳,至梁(今河南开封),回到长安。

受父荫,司马迁回京后得以任郎中。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驰义侯授命平定西南夷,中郎将郭昌、卫广率八校尉之兵攻破且兰,平南夷。夜郎震恐,自请入朝称臣。汉军又诛邛君,杀笮侯,冉震恐,请臣置吏。后汉武帝在西南夷设置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此时随汉武帝东行的司马迁在继唐蒙、司马相如、公孙弘之后,再次出使西南,被派往巴、蜀以南筹划新郡的建设。随后又抚定了邛、(竹窄)、昆明,次年回朝向武帝复命。

公元前110年春,汉武帝东巡渤海返回,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参与制定封禅礼仪官员的司马谈因病留在周南(今洛阳),心中愤懑以致病情加重。使西征的司马迁在完成任务后即赶往泰山参加封禅大典,到洛阳却见到命悬一线的父亲。

司马谈对司马迁说:“我们祖先是周朝太史。远在虞舜夏禹时就取得显赫功名,主管天文。后衰落,难道要断送在我这里吗?你继任太史,就可接续祖先的事业。今天子继承汉朝一统大业,到泰山封禅,我不得从行!我死后,你一定做太史,你万不可忘记我要编写的论著,况且孝是从侍奉双亲开始,经过侍奉君主,最终能够立足,扬名于后世,光耀父母。天下称颂周公,说他能够歌颂周文王的功德,宣扬周、召遣风,使人懂得周太王、王季的思想以及公刘的功业,使始祖后稷受到尊崇。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落,礼乐崩溃,孔子研究、整理旧有文献典籍,振兴废弃了的王道和礼乐,整理《诗》《书》,著作《春秋》,到今天,学者仍以此为法则。鲁哀公获麟到现在四百多年,其间由于诸侯兼并混战,史书丢散,记载中断。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贤明君主,忠义臣子的事迹,我作为太史不予评论记载,断了国家的历史文献,对此我感不安,你可要记在心里啊!”司马迁流泪说:“儿子虽然不聪敏,但是一定把父亲编纂历史的计划全部完成,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在长安任职,又缝汉武盛世,司马迁得以结识长安的贤能之士。包括贾谊之孙贾嘉,樊哙之孙樊他广,平原君朱建之子,冯唐之子冯遂,田叔少子田仁,梁人壶遂,杜陵苏建等。然而,对司马迁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董仲舒与孔安国。

孔安国为孔子后人,家中有《古文尚书》十余篇,并兼通今古文学。故而司马迁就《古文尚书》问学于孔安国,学习古文经学的故训,以及选择古文资料的古文学,掌握考信历史的方法。而《古文尚书》作为古文学的核心,司马迁写上古三代史亦从中做了大量的引用。司马迁曾在《史记·孔子世家》给予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高度赞扬,亦吸收孔子学说和六艺经传的精华,效法孔子精神,继《春秋》作《史记》,完成一代大典。

前99年,武帝想让李陵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护送辎重。李陵回绝,并自请步兵五千涉单于庭以寡击众,武帝赞赏李陵的勇气并答应了他,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时却遭遇匈奴单于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却越聚越多,粮尽之后,李陵最终降敌。武帝愤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罪过,唯有司马迁说:“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然而,公孙敖迎李陵不成,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反击汉朝,武帝灭了李陵家,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诬罔罪名。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

最终,司马迁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司马迁背负着父亲穷尽一生未完成的理想,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了属于太史公的使命。

司马迁有一女儿嫁给了杨敞。杨敞在汉昭帝刘弗陵时,官至宰相。杨敞有两个儿子,也就是司马迁的外孙杨忠、杨恽。杨恽自幼聪颖好学,他的母亲把珍藏着的《史记》拿出来给他阅读。杨恽初读此书,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爱不释手,一字一句将它读完。杨恽成年后,又读了几遍,每读一遍总是热泪盈眶。汉宣帝时,杨恽被封平通侯,这时,他看到朝政清明,觉得外祖父司马迁这部巨著可以重见天日,于是上书汉宣帝,把《史记》献出来,从此,《史记》得以传世。

司马迁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童年、少年时代是幸福的,由于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可以游览名山大川,寻访古迹。但司马迁生性耿直,这倒符合太史令这个官职,他帮助战败的李陵将军开脱罪责,反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宫刑。在古代那个男尊女卑,宦官极其没有地位的时代,对司马迁来说无疑是奇耻大辱,但他背负父命,忍辱偷生,终于了完成了“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皇皇巨著《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扬雄

扬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成都郫县)人。生活在前53年到公元18年,好学,口吃,博览群书,擅长辞赋。40多岁的时候,开始游京师长安,作《甘泉》《河东》等赋。汉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新政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员继司马相如后西汉著名辞赋家。有“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扬雄”的说法。扬雄撰《太玄》,弘扬道家文化,在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以“玄”为中心,是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扬雄祖上世代以耕种、养蚕为业。从扬季到扬雄,五代单传,扬雄在蜀地没有其他族亲。扬雄少好学,博览群书,无所不读,为人平易近人,口吃,不能正常讲话,但喜欢独自思考,喜欢清静,不逐富贵,不忧贫贱,家产不过十金,穷得叮当响,却不浮躁。对辞赋情有独钟,尤其喜欢司马相如的辞赋。

汉武帝时,蜀地才子司马相如,扬雄很崇拜他,以至于常模仿司马相如的赋,欣赏屈原之才,屈原之才更甚相如,但他却不欣赏屈原的投江自尽行为,他认为君子应顺应时势,大有作为,便摘《离骚》句反驳他,名为《反离骚》;又依《离骚》重作一篇,名《广骚》;又依《惜诵》作一卷,名《畔牢愁》。

后来,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召扬雄为门下吏。经蜀人杨庄荐,汉成帝命他随侍左右。元延二年(前11年)正月,扬雄与成帝前往甘泉宫,作《甘泉赋》以讽刺成帝铺张。十二月又作《羽猎赋》仍以劝谏为主,被封黄门郎,与王莽、刘歆等为同僚。公元前10年,扬雄作《长杨赋》,继续反对成帝铺张浪费。

扬雄喜欢尝试新鲜事物,认为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向研究哲学。仿《论语》作《法言》,模仿《易经》作《太玄》。提出“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学说。有人嘲笑他,于是他写了一篇《解嘲》。为宽慰自己,又写《逐贫赋》。

王莽新政,刘歆、甄丰都做了上公,王莽假借符命自立,甄丰儿子甄寻、刘歆儿子刘棻又奏献符瑞。王莽杀了甄丰父子,流放刘棻到四裔,供词所牵连之人,一并处理,不必奏请。当时扬雄在天禄阁校书,办案者来,要抓扬雄,扬雄不能逃脱,便从阁上跳下,差点摔死。王莽听到后说:“扬雄不参与其事,为什么在此案中?”查问原因,原来刘棻曾跟扬雄学写过奇字,扬雄不知情,不追究他。

扬雄因病免职,又召为大夫。家境贫寒,爱喝酒。有很多世人带酒菜跟他学习,钜鹿侯芭常跟扬雄一起居住,学《太玄》《法言》。刘歆对扬雄说:“白白使自己受苦!现在学者有利禄,还不能通晓《易》,何况《玄》?我怕后人用它来盖酱瓿了。”扬雄笑而不语。七十一岁,天凤五年(公元18年)死去,侯芭为他建坟,守丧三年。

汉赋四大家皆大成,独扬雄稍逊。他虽然天赋极高,也爱学习,但是喜欢模仿,模仿屈原、司马相如等,但是尽管如此,他在辞赋上的成就远远不及二人。扬雄一生清贫,虽然研究的领域很多,但是也很杂,说是大家也对,说是杂家也没错。

班固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生活在公元32年到公元92年,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名士。受亲族环境熏陶,班固九岁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儒家经典无所不通。

班固父亲班彪是远近闻名的大家,很多人上门讨教,受父辈影响,班固长了见识,学业大进。班彪晚年潜心续写《史记》,受父影响,班固开始留意汉事。建武二十年(44年),王充到东都洛阳游学,拜访班彪,对班固的才能和志向欣赏备至,认为班固将来必定完成汉代历史重任。

班固十六岁进入太学学习,他勤学苦读,在这里结识了崔胭、李育、傅毅等同学。班固性格宽容随和,平易近人,不因才能出众而骄,得到同学的称赞。

公元54年,班彪去世,父亲去世后生计困难,班固迁回扶风老家居住。他不气馁,立志继承父亲未尽之业。班固认为父亲撰成《史记后传》,内容不够详备,于是他在《史记后传》基础上,利用家藏图书,开始撰写《汉书》,同时积极寻求出仕的机会。

公元58年,汉明帝任命东平王刘苍为骠骑将军,准许他选辅助官四十人,班固认为这是出仕的好机会,为了积极举荐人才,也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上了一篇《奏记东平王苍》。班固自荐未获成功,他的建议,大部分被刘苍所采纳。

公元62年,当班固全力以赴撰写《汉书》之时,有人向朝廷告发,班固“私修国史”,汉明帝下诏扶风郡收捕,班固被关进京兆监狱,书稿也被官府查抄。“私修国史”罪名很大,同郡人苏朗曾被人告发伪造图谶,被捕入狱后,很快被处死。班家上下十分紧张,班固凶多吉少。班固弟弟班超担心班固被郡署考逼,便骑快马赶赴洛阳,打算上书汉明帝,替班固申冤。

班超赶到洛阳为班固申冤,引起汉明帝的重视,召见班超核实情况。班超将父兄两代人几十年修史的辛劳以及宣扬“汉德”的意向告诉汉明帝,扶风郡守也将查抄的书稿送至京师。明帝读了书稿,深感班固才华出众,下令立即释放,并召进皇家校书部,拜为兰台令史,掌管和校定皇家图书。

班固到京后,弟与母亲也随至洛阳,因家境贫寒,班超靠替官府抄写文书来维持生计。班固被汉明帝任命为郎官后,官阶虽低,但与明帝见面机会多了,后来,明帝问及为救班固冒险上疏的班超,班固据实以告,明帝欣赏班超的勇气,觉得他未得重用实在可惜,便授班超为“兰台令史”。期间,班固得到较为安定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使他可以接触并利用皇家藏书,这为日后完成《汉书》提供了重要条件。

公元75年,汉明帝驾崩,其子刘炟即位,为汉章帝。汉章帝对经学文章同样怀很大兴趣,班固受到器重,常被召进皇宫,与皇帝读书。章帝外出巡守,让班固随行,献上诗词歌赋助兴。朝廷有大事,也让班固列席,参与公卿大臣的讨论。

建初七年(82年),班固基本完成《汉书》的写作,自永平元年始,共历时二十五年,实现父子两代人的心愿。全书记述从汉高祖始,到孝平王莽被杀,十二代帝王,二百三十年间的事迹,包括《春秋》考纪、表、志、传共一百篇。《汉书》出后,受到当朝重视。

永元元年(89年),班固五十八岁,因母丧,辞官守孝。班家向来有边疆事务的经验,于是,班固也想立功,便施展才能。班固得知窦宪被任命为将军,率大军攻伐匈奴的消息,决定投窦宪,随大军攻匈奴,被窦宪任为中护军,参与军中谋议。

永元二年(90年),匈奴单于派亲王向窦宪通报,请求向汉称臣,想入京朝见。窦宪上表请示后,派班固、梁讽带数百人出居延塞(今甘肃额齐纳旗)迎接。这时,南单于上书汉廷,建议乘机消灭北单于,然后南北匈奴合并归汉。汉廷同意,于是,南单于大败北单于,北单于受伤逃走。班固走到私渠海,转头返回。窦宪认为北单于势弱,想乘机消灭,次年,窦宪率军精兵出击,出塞五千里,进攻金微山,大破北匈奴主力,斩首五千余级,俘虏北单于皇太后,北单于遁逃,不知去向,其国遂亡。

永元四年(92年),窦宪密谋叛乱,事发被革职,回封地后自杀。班固与窦宪关系密切,受到株连,也被免职。洛阳令种兢对班固有宿怨,窦宪案发后,种兢借机罗织罪名,大加陷害。班固被捕入狱,同年死于狱中,是年六十一岁。和帝知班固已死,下诏谴责种兢公报私仇的恶劣做法,并将害死班固的狱吏处死抵罪。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汉书》是继《史记》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班固一生有两大志向,第一就是完成两代人的愿望《汉书》,第二就是入朝为官,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最终也只是当了小官,朝廷大事终不能干涉,这是他在政治抱负上的遗憾,树大往往招风,班固的成就和名望可能招来了很多人的嫉妒。所以,班固最终冤死狱中。但是他的贡献是不容磨灭的,他的《汉书》无不详实地记录了汉朝历史,对后世的贡献是突出的。除了《汉书》,他还写赋,并成为大家,他研究领域多方面,集大成者。

张衡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人,生活在公元78年到公元139年,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东汉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他是我所崇拜的人物,他之所以牛并不只是在文学上的成就,我崇拜的是他的发明天赋,并且在1800年前那个什么科学仪器都没有的时代就提出了“浑天说”,月光是日光的反照,宇宙是无限的。世界上最早提出“宇宙是无限的”的人是不是他,我无从考察,但是他真的很牛,因为在那个年代,封建统治,很多人还是持有神论的。

张衡家族乃当地大族。他祖父张堪,自小志向高远,被称为圣童,曾将万贯家财赠给他侄子。光武帝刘秀登基,张堪被任命为蜀郡太守,随大司马吴汉讨伐益州的公孙述,立大功。后又领兵抗击匈奴有功,拜为渔阳太守。曾以数千骑兵破匈奴来犯一万骑兵。此后,在他任期内匈奴再也不敢来侵扰。他又教人耕种,开稻田,农夫由此致富。有民谣歌颂他,“张君为政,乐不可支。”张堪为官清廉。伐蜀时他率先攻入成都,对公孙述留下的珍宝无取。蜀郡称天府,但张堪奉调离蜀郡太守任时乘坐破车,携带一卷布被囊。

张衡仰慕其祖父,刻苦学习,少时便会做文章。16岁后离开家乡到外地游学。他先到了学术文化中心三辅(今陕西省西安市)地区。壮丽山河以及秦汉古都遗址给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后又到东都洛阳。进了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结识著名学者崔瑗,与他成为朋友。张衡兴趣广泛,学《五经》,贯通了六艺,并且还喜欢研究算术、天文、地理和机械制造等。青年时期,他的志趣基本还在诗歌、辞赋上,淡泊,不喜与俗人相交。

汉和帝永元年间,张衡被推举为孝廉,但他没接受,公府几次征召也不到。国家太平日久,王侯以下,没有不奢侈的。张衡仿照班固的《两都赋》,苦思十年,才作成《二京赋》,用以讽谏朝廷。大将军邓骘欣赏张衡才华,多次征召他,张衡都不应命。公元100年,张衡应南阳太守鲍德之请,做了主簿,掌管文书。八年后,鲍德调任京师,张衡即辞官居家。

张衡喜欢机械,对天文、阴阳、历算尤为用心。喜爱扬雄的《太玄经》,对崔瑗说:“我看《太玄》,才知道子云妙极道数,可与《五经》相比,不仅是传记一类,使人论辩阴阳之事,汉朝得天下二百年来的书,再二百年,《太玄经》就会衰微吗?因为作者的命运必显一世,这是当然之符验。汉朝四百年之际,《玄》学还要兴起来的。”汉安帝早听说张衡善术学,公元111年,张衡被朝廷公车特征进京,拜为郎中,再升任太史令。于是研究阴阳,精通天文历法,制作浑天仪,著有《灵宪》《算罔论》,写得较为详尽。虽在汉顺帝即位初再调动,但后来又任太史令,前后达14年之久。很多重大科研成果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张衡不慕功名富贵,担任官职,多年不得升迁。离开史官职务五年后,又回原职。于是设客问体,作《应问》来表明自己的心迹。当时,政事渐衰,宦官干政。张衡于是上疏陈事,劝谏顺帝。

公元133年,张衡升任侍中,顺帝任用他,希望他对国家政事多提意见。顺帝曾求教于张衡天下最痛恨的人。宦官怕张衡说自己的坏话,都给他脸色看。宦官担心张衡以后会成为祸害,于是群起毁谤张衡。张衡认为吉凶祸福,幽暗深微,不易明白,于是作《思玄赋》,以表达和寄托情志。

公元136年,张衡外调任河间王刘政的国相。刘政骄奢淫逸,不遵法纪,又有豪强纠集作乱。张衡到任后,严整法纪,打击豪强,暗中探得恶人名姓,将其一网打尽,他为政以清廉。三年后,张衡上书请求辞职归家,被征召拜为尚书。公元139年,张衡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张衡的天赋涉及多个领域,跟扬雄一样,但比扬雄有才。后世对张衡的崇拜越来越大。公元1009年,张衡因算学的成就被北宋追封为西鄂伯。后世尊张衡为“木圣”。为纪念张衡功绩,联合国天文组织1970年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又于1977年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星”,2003年,国际小行星中心为纪念张衡及其诞生地河南南阳,将小行星9092命名为“南阳星”。

张衡是汉赋四大家中最后一个出生的大家。他的兴趣广泛,涵盖地震仪器发明、天文仪器发明、指南车、地形图、历法、文学、历史学、数学、绘画等多个领域,然而在每个领域都取得显著成就。在当时,张衡应该是集大成者的大师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