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试着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与他交流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他已经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这并不是根据他颤抖的身体和苍白的脸色判断出来的,而是缘于一个小细节:当我们问他的年龄时(事实上我们明知他12岁),他会说自己11岁,这是人们很容易观察到的。我们不要认为这个错误的回答是偶然的。我们曾经指出,出现这类错误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如果将孩子过去的生活经历和他对年龄的回答联系起来,我们就会发现,他对自己的过去还是念念不忘。因为那个时候他更小、更弱也更需要人们的爱护。
根据已经掌握的事实,我们可以重建他的人格系统。这个男孩并不想完成他这个年龄段有能力完成的任务,并以此获得肯定和认可。他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孩子发展得全面,并坚信自己在与别人的竞争中不会取胜。他坚信自己不如别人,并尽可能地使自己的所有活动符合自己的这种想法。他的回答虽然是11岁,但在某些情况下,他的行为却无异于一个5岁的孩子。
这个男孩在白天也会尿床,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大便。据研究,只有在一个孩子觉得自己还是个婴儿或把自己想象为一个婴儿的时候,这种情况才会出现。这也是我们观点的证据之一,即这个男孩对自己的过去恋恋不忘,如果有可能的话,他就会回到过去。
在小男孩降生之前,他家里有一个保姆。保姆对男孩非常好,一有机会,保姆就代替妈妈来照顾他。我们知道男孩过去是如何生活的,知道他早晨赖床不肯早起,起床的时候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家人也是带着厌恶的表情对此进行描述的。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孩子也不愿意上学。对于一个无法和同学和睦相处、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并因此充满压抑情绪的孩子来说,是不可能喜欢上学的。
然而,他的保姆却说他想上学。实际上,如果他不生病,他是不会请求上学的。这至少和我们上面的判断是一致的。但是,应该如何对“保姆却说他想上学”这个问题做出解释呢?实际上,答案很简单,也很有趣:在孩子生病的时候,他就可以说自己想上学,因为保姆会这样回答他:“你生病了,是不能去上学的。”他的家人当然无法明白这种表面上的矛盾,所以更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他的保姆自然也不知道这个男孩的真正想法是什么,所以才以为他真的想上学。
由于前不久发生的事情,家长才把孩子送到我们诊所来接受治疗。这个男孩竟然用保姆的钱去买糖果吃。这说明他还会做出小孩子的举动,拿钱去买糖是非常幼稚的行为。只有年龄很小的孩子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因为对糖果的渴望并不受他们的控制,同时他们也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机能。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蕴含的意义就是:“你必须照顾我,要不然我就会调皮捣蛋。”这男孩不停地这么做,以此来获取人们对自己的关注,因为他对自己缺乏信心。如果我们把他在家里和在学校的情况进行一下对比,很容易就可以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在家里,他能通过各种手段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在学校,他的这种愿望却不能实现。但是,谁又能矫正孩子的行为呢?
这个孩子在没送到我们诊所的时候,人们都觉得他是个落后、自卑的孩子。然而,我们至少不应该把他归入这一类。他非常正常,如果他能获得自信,班里其他同学能做到的一切他同样也能做到。他总是以一种悲观消极的态度来对待每件事,在还没有付出努力之前,就认为自己已经失败了。从他的行为举止中,可以看到他极为不自信,教师的评语也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不能集中精力,记忆力差,没有朋友等等。”他的不自信和消沉的态度是如此明显,任何人都可以看出来。处于如此不利的境地之中,他给自己的定位已经很难改变了。
当他填完个体心理学问卷之后,我们和他又进行了沟通。除了这个男孩之外,我们还和与他有关的人进行了交谈。首先是他的母亲,这位母亲早已对他感到非常失望,只想让他勉强读完所学的课程,然后随便找个工作;接下来与我们交谈的是总是蔑视他的哥哥,他的哥哥的态度和他妈妈的态度如出一辙。
后来我们问这个男孩:“你长大后想做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男孩沉默了许久也没回答我们。这一点很重要,一个接近成年的人却不知道自己将来想要做什么,这多少有点问题。当然了,很多人长大成人之后所从事的并非孩提时候所渴望的职业,然而,这是无关紧要的。至少,这些人曾对这种职业抱有幻想和希望。在孩提时代,他们想从事司机、警卫和乐队指挥等他们亲眼见到过的并自认为具有无穷魅力的职业。但是,对于一个没有实际目标的孩子来说,我们可以认为他还没有把注意力从过去转移到未来。也就是说,他们回避未来,回避所有有关未来的话题。
这似乎与个体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并不相符。我们不是一再强调所有儿童都有一种追求优越感的心理吗?我们不是想要说明所有的孩子都想发展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强大、想获得成功吗?而我们面对的这个孩子所希望的却是后退,希望自己变得弱小,希望得到他人的照顾和帮助。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又该作何解释呢?事实上,精神世界的发展并不是直线进行的,它的背景极为复杂。假如我们从复杂的案例中得出的结论非常简单和天真的话,我们就总会出错。任何一个复杂的案例都有可能呈现出让人迷惑的一面,事物也会因此走向其相反的方向。至于这里所说的男孩,他不去寻求向前发展、追求优越性,反而渴望回到过去,他认为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变得强大并获得一种安全感。如果对这个孩子的整体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这种现象会让人感到费解。然而事实上,这类孩子的做法也存在着某些合理之处,尽管这种合理性有点荒唐。这类孩子在幼年弱小无助的时候其实拥有强大的支配力。既然这个男孩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那么,我们还能期望他愿意面对未来并努力奋斗吗?所以,他除了在人们不抱希望、不作要求的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活动外,已经不会在别的范围活动了。由此可见,他只能在十分有限的范围内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这种认可就像他在弱小无助、依赖他人时获得的一样。
让我们感到棘手的对象除了男孩的老师、妈妈和哥哥之外,还有他的父亲和他的老师。这样的咨询工作需要花费很大精力,然而,一旦我们得到了教师的帮助,事情就会变得很容易。这虽然是可能的,但却并不简单。许多教师思想守旧、墨守陈规,心理分析在他们看来是一种有点另类的东西。其中也有的教师担心心理分析会减少他们的部分权利,或认为心理分析是一种不正当的手段。当然事实并非如此。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掌握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但是,如果以一种错误的态度来看待心理学,那么心理学对人们来说也不会产生多大价值。
宽容对教育来说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品质,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对待新兴的心理学观点是很明智的,即使这些观点和我们现在的见解存在着某些分歧。就今天的情况来看,我们也无权对教师的观点给予断然的否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来解决这个男孩的问题呢?依据我们的经验,有效的方法只能是让这个孩子走出所处的困境,换句话说就是安排这个小孩转学。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会对任何人造成伤害。不会有人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但这样做却可以使孩子摆脱一个沉重的负担。他进入新的学校学习,一切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他大可不必担心遭受别人的嘲讽和鄙视。但具体需要怎么操作,并不容易解释清楚。这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不同的案例,处理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然而,如果大部分教师都能对个体心理学有所了解,那么在处理这种孩子的问题时就会更容易一些,因为他们会以一种理解的心态来对待这种案例,并能够提供相应的帮助。
之前已多次指出,此书专门为家长和教师而写。他们可以从书中对孩子心理生活的新见解中获益。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并没有注意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是受父母还是教师的影响,只在意孩子能否获得良好的教育。这里的教育当然不是指学校课程的教育,而是指人格发展,这比课程教育更重要。虽然现在的父母和教师都对教育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父母可以纠正学校教育的不足,教师则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城里孩子的教育工作往往是由教师承担。教师教育孩子是他们的职业兴趣和职责所在,相比之下,父母对新的观念并不敏感。在个体心理学中,把孩子为明天做好准备的希望主要寄托在学校和教师的改变上,尽管家长的配合也是不可缺少的。
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工作中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很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的纠正性教育工作缘于家长教育的不成功。这一点上,教师的教育很容易被家长认为是对他们的指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如何与家长相处呢?
接下来就来讨论这个问题。这种讨论应该是站在教师的立场来进行的,因为教师需要把处理与家长的关系作为一种心理问题。当家长看到下面的讨论,请不要不满,这里并无冒犯之意,这种讨论只用于那些不明智的家长,这些家长是教师一定要面对的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