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8347100000014

第14章

私生子有着最为艰难的处境。其实,“女人和孩子承受这种沉重的负担而男人却逍遥自在”的说法是有失公道的。这其中受到伤害最多的无疑是孩子。无论人们试图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帮助这样的孩子,都不可能使他们的痛苦得到消除,因为他们很快根据常识判断,他们的所有遭遇是不正常的。私生子会受到同伴或他人的嘲笑、讥讽,国家法律使他们陷入艰难的处境之中,社会道德为他们烙上私生子的烙印。他们因此变得异常敏感,易于与人发生冲突,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敌对情绪,因为在每一种语言中都能够找到一些丑陋的、带有侮辱性和鄙视的字眼来形容他们。这就很容易让人理解问题儿童和罪犯之中有如此多孤儿和私生子的原因了。孤儿和私生子并不是天生就具有反社会的倾向,这是环境影响造成的结果。

如上所述,当一个孩子跨入学校的大门时,学校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和其他所有的新环境一样,学校也可以视为对儿童事前准备性的一种测试。如果他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他就能顺利通过这种测试。反之,如果他缺乏必要的准备,他就会暴露出这方面的不足。

我们通常都没有孩子在进入幼儿园和小学时心理准备情况的记录,但是,这种记录(如果有的话)对解释孩子成年以后的行为来说,是很有帮助的。与一般的学校成绩相比,这种“新环境的测试”当然更能揭示出这些孩子的真实情况。

当一个孩子走入校门之后,学校会对他提出什么要求呢?他需要和教师、同学们进行配合,同时还要培养对各种学科的兴趣。依据孩子在学校这个新环境中的表现,我们可以判断出他的合作能力和兴趣爱好,他感兴趣的学科,以及他是否愿意听别人讲话、是否对周围的一切都有兴趣。要确定这些方面的情况,我们需要对儿童的态度、行为举止、神情和倾听别人说话的方式进行研究,同时还需要了解他是否以友好的方式接近老师,还是对老师避而远之等等。

我们仍然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这些细节是怎样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一个男性病人由于在职业上受到许多问题的困扰,便找到了心理学家。心理学家从他对童年的回忆中了解到,他是家庭中唯一的一个男孩,围绕在他身边的是一群姐妹。他出生没过多久父母就不幸去世了。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时,他感到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是到女子学校还是到男子学校就读。后来在他姐妹的劝说下,他选择了去女子学校读书。然而,学校没过多久就把他劝退了。可想而知,这件事给他的心理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学生对教师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是否专注于自己的学业。教师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促使并保持学生对学业的专注,并观察学生是否专注或是否能够专注。那些在家里受到过分溺爱的孩子,一般都会被学校中如此之多的生面孔吓坏,因此他们并不能专注于自己的学业。假如教师对他们稍微严厉一些,这些孩子就会表现出似乎缺乏记忆力。然而,这种记忆力的缺乏并不像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因为他们对无关乎学业的事情能过目不忘。他们完全能够做到全神贯注,但这种情况只会出现在溺爱他们的家庭中。他们将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对溺爱的渴望上,而不是学校的学业上。

对这些不能适应学校生活、成绩不佳的孩子加以批评责备是没有用的。相反,批评和责备只能让他们认为他们不适合上学,并以一种悲观消极的态度来对待学业。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孩子如果得到教师的宠爱,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会成为好学生。如果能从学习中得到好处,他们自然就会加倍努力;然而遗憾的是,我们无法让他们一直受到教师的宠爱。如果他们转学或换了其他教师,或他们在某一学科(对于被溺爱的孩子来说,数学始终都是一门困难而危险的学科)上不能取得什么进步,他们就可能突然停滞不前。这种进步之所以不能持续下去,是因为别人使他们所要面对的每一件事情都变得容易了,他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他们从未被训练去奋发图强,也不知道如何奋发图强。他们没有耐心也没有毅力去克服困难、通过有意识的努力不断进步。

那么怎样才是良好的入学准备呢?接下来我们就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我们总是可以从孩子缺乏入学准备这件事上看到母亲的影响。众所周知,对孩子来讲,母亲是第一个唤醒他兴趣的人,并在指导他把兴趣转入健康的渠道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假如母亲没有尽职尽责,这会明显地体现在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上。除了母亲的影响外,孩子还会受到其他一些复杂的家庭因素的影响,如父亲的影响、孩子间的竞争等,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将在其他章节进行分析。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外在影响因素,如较差的社会环境或偏见,我们将在随后的章节详细阐述这些因素。

概括地讲,因为这些因素会对孩子的入学准备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仅仅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例如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和判断一个孩子的标准是愚蠢的做法。相反,学校成绩报告应该被我们当做儿童目前心理状况的一种反映。这些成绩报告不仅能反映他所取得的分数,还能反映出他的智力、兴趣和专注能力等。学校考试和各种科学测试(例如智力测试等)虽然以不同的结构和形式进行,但其实质并不存在差异。应该将这两种测试的重点放在揭示儿童的心理上,而非记录下一堆没有实际意义的事实。

近些年,所谓的智力测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教师们对此也非常看重。没错,某些情况下这种测试的确具有价值,因为它们所揭示出的东西不能通过普通测试来完成。这种测试还曾经成为儿童的救星。如果一个孩子学习成绩非常糟糕,教师也想让他降级,而智力测试的结果却说明这孩子拥有很高的智商,这样一来,这个孩子不仅没有降级,反倒被允许跳了一级。他会为此得意洋洋,其行为也会发生很大改变。

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贬低智力测试和智商的功效,我们只是说,如果要实施这种测试,不应当让被测试的孩子及其父母得知测试的结果,即智商是高是低。因为孩子及其父母对这种智力测试的真正价值没有一个恰当的理解。他们会将这种测试结果作为一种对孩子最终的、完整的评定,认为孩子的最终命运也会由测试结果来决定,而对孩子来讲,他可能从此深受这种测试结果的影响和制约。事实上,人们一直对这种把测试结果绝对化的做法持批评的态度。我们要知道,在智力测试中获得高分并不能说明孩子未来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相反,有些在未来获得成功的孩子在智力测试中并未获得较高的分数。

根据个体心理学家的经验,如果孩子的智力测试得分偏低,我们可以找到某些能提高他分数的方法。其中一个办法就是让孩子不断研究这种类型的智力测试,直到他们找到应试的窍门和需要做的准备。通过这种做法可以让孩子获得进步,积累经验,并在以后的测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学校的日常教学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沉重的课业负担是否会让孩子力不从心。我们提出这一问题并不是要贬低学校所设置的课程,也不认为应该减少这些数量繁多的科目。我们认为这些科目的连贯统一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样的话孩子对这些科目的目的和实际价值就会有所了解,也不会认为它们都是纯粹抽象的理论。目前,对于是应该教育孩子学习知识,还是注意发展他们人格的问题,仍然众说纷纭。从个体心理学角度来说,两者其实是可以兼顾的。

各种学习课程的教学应该充满趣味性,不能脱离实际生活。数学(包括算术和几何)的教学应该与建筑的风格和结构、在其中居住的人等联系起来。有时可以把一些科目结合在一起进行教授。有些相对进步的学校就有这样的一些专家,他们知道如何把不同科目彼此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他们陪着孩子们散步,试图发现他们更感兴趣的科目。他们尝试把某些科目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例如,可以把对某一植物的教学和有关这一植物的历史、所生长国家的气候等内容联系起来教学。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这些教学专家不仅使那些对这一学科并不感兴趣的学生产生了兴趣,而且还让这些学生逐渐具有了以融会贯通的方法来处理事情的能力,这也正是一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引起教育者的注意,那就是所有在学校读书的孩子都觉得自己处于一种激烈的竞争之中。对于这一点的重要性我们不难理解。理想的班级应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这个整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对这种竞争和个人的野心有所控制并使其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有的学生看到别人遥遥领先于自己就会很不高兴,他们要么竭尽全力地奋起直追,要么心灰意冷,仅凭主观感受来看待事物。这就是教师的建议和指导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因所在。教师一句恰当的话语可能会让一个醉心于竞争的学生走上与他人密切合作的道路。

制定适当的班级自治计划会有助于加强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当然,我们不必等到学生对自治做好了完善的准备才去制定这类计划。我们可以先让孩子注意观察班里的情况,或鼓励他们提出各种建议。如果在缺乏相应准备的情况下就冒然让学生实施完全的自治,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惩罚措施往往比教师还要严格和严厉,为了给自己谋求好处和优越感,他们甚至还会运用政治手腕。

对儿童在学校获得的进步进行评价时,我们既要考虑教师的意见,同时也不能忽视孩子的意见。有个事实非常有意思,那就是孩子在这方面具有良好的判断力。他们更清楚拼写得最好的是谁,画画最好的是谁,运动最好的是谁。他们可以很好地相互打分。有时候,他们未必能做到十分公正,然而,他们也能够对这一点有所认识并尽可能保持公正。在评价方面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有时候会妄自菲薄。在他们看来,“自己永远都不如别人”。这就要求教师向他们指出这种自我评价方面的错误,否则,儿童们会始终这样认为,难以改变。如果一个儿童有这样的想法,那么他不可能取得进步,而只会裹足不前。大部分孩子的学校成绩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他们或者最好,或者很差,或者处于平均水平。这种基本保持不变的状况所反映的与其说是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不如说是孩子心理态度的惰性。它说明儿童固步自封,不断经过挫折之后便不再抱有希望了。然而,也有一些儿童的成绩会不时出现很大的波动。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它表明儿童的智力发展状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们应该对这一点有所认识,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们懂得如何实际运用这个道理。

人们通常将智力正常的儿童之所以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归因于他们特殊的遗传,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教师和学生都要摒弃这种观念。认为人的能力是由遗传获得的或许是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最大的谬误。当个体心理学首先指出这一点时,人们认为这并没有科学依据,只不过是我们的一种主观臆断。然而,现在我们的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病理学家所认可。能力来源于遗传的说法太容易被父母、教师和孩子当做一种借口了。每当在困难面前需要人们付出努力加以解决时,人们就会以遗传原因作为借口来逃避责任。然而,我们没有权利推卸责任,对于那些旨在推卸责任的各种观点我们都应该持怀疑和否定态度。

一个对自己的教育价值深信不疑、坚信教育能够训练人的性格的教育工作者,是不会轻易就认可能力遗传的观点的。我们这里所关注的并不是身体上的遗传。众所周知,器官的缺陷,甚至器官的能力差异可能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但是,在器官功能和人的精神能力之间发挥连接作用的桥梁是什么呢?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精神也在体验和经历着器官所具有的能力水平,并且也要考虑到器官的能力水平。然而,有时精神会过多地顾及器官的能力,器官的缺陷会影响到精神,以至在消除了器官缺陷之后,精神的恐惧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人们总是喜欢追根溯源,总喜欢挖出事情的来龙去脉。然而,这种追根溯源的做法(即认为能力是天生遗传的)在我们对一个人做出评价时却是一种误导。这种思维方式常见的错误就是没有考虑到我们祖先的多样性,没有考虑到在我们家族中,每一个人都有父母两个长辈。这样,如果我们向上追溯五代人,就有64位先祖,那么,后人的才能无疑可以归因于这64位先祖中的一位所具有的聪慧才智;如果我们向上追溯到第十代,就会有4096位先祖,那么无疑至少有一位后人可以将其卓越的才能归因于这些祖先中的一位。当然,我们也要记住,杰出的祖先给家族留下的遗风对孩子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与遗传的功效有些类似。由此,我们就能知道有些家族比其他家族更人才辈出的原因。很明显,这并不是由于遗传的作用,而是因为家族的行事作风。只要对欧洲过去的情况进行一些回顾,我们就能明白这个道理,比如在当时,家里的孩子通常都会被迫继承父亲的事业。如果我们对这一社会制度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视而不见,自然就会对有关遗传作用的统计数字有非常深刻的印象,错误地认为这些数字很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