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欺诈术与欺诈心理解密
8346400000004

第4章 诈欺师心理与思维方式

一、诈欺师心理

千万不要以为骗子都是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人,他们在踏上骗子之路的第一步往往是人们想也想不到的高深学科——心理学。

心理学是骗子们的“必修课”,也是最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然而,新人的师父们却对市面上卖的心理学教材不屑一顾,他们都自己编纂“教程”,甚至就连上课之前都有备课本。轻松地揣摩对方的心理则是最基本的要求。

经过“前辈们”的悉心传授,徒弟们基本上都能掌握通过三两句话和察言观色便能知晓对方的身份、性格、爱好的能力。同时,培训过程中,他们还要学习如何待人接物和模仿各地的方言,等到这些技艺都掌握纯熟之后才能正式“出师”。

其实,不论是什么样的骗局,贯穿始终的都只是最简单的“攻心法”,通常他们所使用的伎俩有如下几种:

1.舒心法。

舒心法是骗子们最经常使用的方法,因为一般人都喜欢听好话,熟知人们心理的骗子自然也都明白要用好话来套近乎,说得你热血沸腾,以为碰到了世间难觅的知音,而后一步步失去了对对方的戒心,殊不知,自己正一步步走进“知音”的陷阱中。

2.狠心法。

顾名思义,狠心法就是骗子给受害者施压,让对方处于恐惧、惊慌的境地中。比如说有些骗子告诉受害者说他的亲人可能处于危险之中,先制造一个恐慌的气氛,这样受害者的心理往往就被扰乱了,骗子再假装高深地告知破解之法,受害人往往不经多想就相信了。

3.混心法。

混心法,其实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贼喊捉贼”,在面对受害人时,往往先一步将对方指认为骗子,唯恐受骗上当。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网络购物和网络游戏中的以物换物中。骗子先以“现在骗子太多,不能不防”之类作为借口,要求“对方先付款,自己后发货”,或是要求“对方先发货,自己后付款”,然后卷了钱或货就一去不回了。

其实,骗子们的主意算不得高明,多半只是些荒谬异常的小儿科,稍微有些理智就能够戳穿,但却屡屡有人上当受骗,这不仅在于骗子们对被害人心理的准确把握,更因为他们也是有着自己的一套哲学的。

哲学家齐泽克在《敏感的主体》一书中曾经阐述过这种骗子的哲学:

这个悖论对每个成功的骗子来讲都是很有效的:要想达到欺骗的目的,方法就是以一种半合法的方式,向预期的受害者描述赚大钱的机会,以此唤起受害者欺骗“第三方”的意图,而没有注意到行骗者真正的意图,是将受害者变成一个容易受骗的人……

齐泽克说出了骗子哲学的奥秘,骗子们正是利用了人们的欲望和弱点来设下圈套,表面上是给了受害者以利益,实际上则是抓住了人性的弱点,并将这些弱点放大到极致,然后利用它来为自己的欺骗服务,这正是所有骗局的根本策略;而受害者们往往就是因为经受不住各种的诱惑,才会在尚未得到骗子许给的“利益”时,就先一步失去更多的东西。

二、诈欺师思维方式

骗子们不仅对心理学颇有研究,同时说话也很有艺术性,这里所说的艺术性是他们往往不会把话说死,职业骗子们更是在言语间就展示出其定型化的思维方式。

1.模糊性思维。

《红楼梦》中有“假做真时真亦假”的说法,究竟是真还是假呢?这就是骗子常用的思维方式之一——模糊性思维。

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属性,也是骗术中最常用的基本要素。人类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具有了一定的模糊性思维能力和鲜明的特点。

在石板上先写后问的算命先生,老北京称其为“嘴金”,这类骗子就是利用模糊性思维方式来进行其欺诈活动的,具体表现为行骗时多用双关语。

过去的算命先生在算命者刚来到摊位前时,为了抓住算命者的心,算命先生往往会要算命者报出自己的生辰八字,然后利用模糊性思维方式,也就是双关语,能够简单说出你的家庭状况,因为写在石板上的是所谓“怎么理解都可以”的语言,因此给算命者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灵”,从而才会心甘情愿花大价钱算其他重要的事宜。举个例子来说,算命先生通常先在石板上写上一句话“父克母,母在父先亡”,而后问对方的父母情况,这就不论实际情况是什么,都可以说得通。

若是算命者父亲先去世的,那就可以把这几个字理解为“父克母,母在,父先亡”,即是母亲仍旧在世,但父亲先亡故了;若是母亲先去世的,那就可以理解为“父克母,母在父先亡”,即是母亲在父亲之前亡故。

只需要挪动一个标点符号,就可以模糊时间概念上的精确性,从而使算命者对骗子深信不疑。

下图为算命先生常用的文王八卦图。

2.演绎性思维。

思维方式是一种认识过程,是按一定的思维程序来进行思考的方式。不同文化的人们对外界的认知模式存在着差异,因此思维模式必然存在着差异。

有一个关于演绎性思维的例子。

有3个人接受侦探的特殊注意力训练,因为他们都不太灵敏。警官对他们进行询问以确定他们是否足够灵敏,如果不行就不能继续训练。看来情况似乎有些不妙。

为了测试他们识别嫌疑犯的技能,警官拿出一张照片给第一个侦探看了5秒钟,然后藏起来。“这是一个嫌疑犯,你怎样识别他呢?”第一个家伙回答:“那好办,我们很快就会抓到他,因为他只有一只眼睛!”

警官说:“因为照片只显示了侧面。”对这个可笑的回答警官感到有点意外,然后又拿照片给第二个家伙看了5秒钟问:“这是嫌疑犯,怎样才能识别他?”

第二个家伙笑了:“哈!太容易抓他啦,因为他只有一只耳朵!”警官对他们的回答很不满意:“你们两个是怎么搞的?当然看起来只有一只眼睛和一只耳朵,因为这是一张侧面照!那就是你们的最佳答案吗?”他接着把照片拿给第三个家伙看,很不高兴地问:“这是你的嫌疑犯,怎样才能识别他?”他很快又补充道:“在给出愚蠢的回答之前好好想一想。”

那个家伙专心地看了照片一阵后说:“嫌疑犯戴着隐型眼镜。”警官惊得哑口无言,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嫌疑犯是否戴了隐型眼镜。“哦,一个有趣的答案……在这儿等几分钟,我去查查档案,再回来告诉你结果。”他离开房间走进办公室,在电脑里查阅嫌疑犯的档案,回来时脸上带着愉快的笑容。

“我简直不能相信这是真的!嫌疑犯确实戴了隐型眼镜。干得好!你是怎样获得这么敏锐的观察力的?”

“那容易,”那个家伙回答,“他无法戴普通眼镜,因为他只有一只眼睛和一只耳朵。”

(新浪博客)

上面例子中的前两个人只表现出最低级别的演绎性思维,而第三个人就表现出对于复杂因果关系的理解了。而骗子往往就是那第三个人,用深入的思维方式将复杂的事物关系摆在受害者的眼前,然后一阵云山雾罩的解说,受害者本来就是属于前两种不善于进行演绎性思维的人,再加上骗子的“忽悠”,自然乖乖上钩了。

3.动态性思维。

除了我们上面说过的两种,骗子还惯常使用动态性思维方式,例如明代张应俞的《骗经》中就有这样的叙述:

会城中,每逢科试之年,各府举子到者极多。不论大小房屋,举子俱出重租,暂僦以居。东街王寡妇,其先得丹穴擅利,数世积镪巨万,名闻于人。止生二子,一弱冠,一垂髫。内止一丫头,外用一仆代管家,一小厮供役使,不过五六人家口。其厅堂高敞,房舍深广。其外厢每科租与举子居,常收厚利。

辛卯七月初,举子纷至。忽有二家仆,冠服齐楚,来择屋居。王管家引其看左右厅房,皆清幽洁净。二家仆曰:“此屋光明宽大,可中公子意。我全租之,不可再租他人。敢问租金多少?”王管家曰:“往年众人共租,租金常二十两。今你一家租,人少,不乱杂,只十五两亦可。”二家仆还十二两,即以现银付讫。一仆出,引公子,乘四轿,带四仆并一小厮来。行李五六担,皆精好物件。到即以土仪送家主,又值银二三两。王寡妇曰:“往年举子送人事皆淡薄,今这公子真方家手面。”次日,命管家排大筵席,敬请公子,二子出陪。公子放怀欢饮,二更方散。

又次日,公子遣家仆叫厨子来做酒回席。一席请二幼主,一席送入内堂,与主母饮,叫其丫头边陪。命一小厮入,洒酒侍奉。一小席待两管家者,四仆陪之。各饮至二更,公子曰:“带来的酒开来饮。”少顷暖至,其酒味香甜,又不甚严,极是好饮。公子斟两大杯,奉二子曰:“此酒略爽口,各奉三杯。”二子各领饮。小厮在内,亦斟与主母饮。四仆亦劝两管家饮。二更已尽,赍发厨子去,收拾闭门讫。其后所奉酒内放陀陀花,其药性到,将一家人皆昏倒。假公子并六家仆,将寡妇等绑住,夤夜搜其财物,尽数收拾作五六担。晨钟一鸣,开大门公然挑去,并无人知。

次日,至午左右,邻居见其门大开,无一人来往,相邀入看,一家人皆被捆倒,如醉未醒。曰:“此必中毒被劫。”急代请医,解去其毒方醒,乃言被假公子租屋,投毒夜劫。及寻究之,茫无踪影矣。

按:科举租屋,历科皆然,谁知有大棍行此术?其欲独租,不令租他人,犹是常情;惟初至时送厚人事,主必设席相待,理固然也;旋即回席,又且甚丰,一家婢仆皆有酒,即有意投毒矣。善察者,于送人事时犹是难察;惟一家大小皆有酒席相待,此处宜参透之。彼以客回主席,何必并及内外贵贱人哉?然孀妇女流之辈,二子黄口娃儿;若两管家者,彼能以是而预防之,则棍何得而行劫乎!

所谓的动态性思维,就是指思维主体随着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环境,也不断改变思维程序和方向,对各种环境都做到了如指掌,而后根据所处的环境、情境,来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早已设好的陷阱和计划,也就是说,他们的骗局虽然早就已经设定完成,但是根据不同的时间、事件、人物,仍要做不同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