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团队应该这样带:尖刀团队的12堂总裁内部课
8346000000010

第10章 公司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5)

对于这份成功,李惠森将其归功于自己归纳出的一套管理模式——自动波。在他看来,作为管理者,强有力的控制力远不如创造一个适合员工发挥的机制来得有效。李惠森所追求的管理境界是:赋予员工充分的自由和权利,权利产生责任,责任会让他们增强对企业的信任度和对自身前景的信心。这样一来,员工会更加努力,领导者就能变得更轻松。

新制度学派经济学家舒尔茨就曾表示:“我们现在正处于有利于人的经济价值提高的长期变动之中。这时候,如何设计出提高人的经济价值的制度,就成为聪明的领导者所考虑的问题。”

李惠森的自动波管理模式起源于1997年李锦记内部的一次培训课。在那次培训课上,他接触到老子的《道德经》,“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这句话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李惠森认识到领袖可以分为4种:员工都憎恨的最低级的领袖;员工们都惧怕的第三级领袖;魅力无穷、人们愿意追随的第二级自然领袖;不用事事亲力亲为,员工们就会主动把所有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的无形领袖,即最高级领袖。

李惠森受《道德经》的启发,希望找到一种能让企业领导者“隐形”,让同仁发挥潜能的方法:即便企业领导者不在,大家也能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就像使用“自动波”的汽车一样,能自动调节,司机只要专注于方向与路况就好了。通过反复的实践和论证,他终于找到了,这就是自动波的管理模式。管理者的心态和技巧、选对人才、充分授权、充分信任的团队氛围、高效的团队和共同目标,是该管理模式的关键因素。如同一条流水线,只要各个环节做好了,整体就能运转自如。到时,管理者就只需要在旁稍加注意就行了。

自动波管理模式历时15年,已臻于成熟,关键因素也表述为6项:选对人才,高信氛围,高效团队,共同目标,有效授权,教练育才。如今,李惠森每月只用去两天办公室,这两天还基本上都用在与核心管理层见面、吃饭和聊天上。在他的办公室里,有两张宽大的按摩椅,办公桌是一张小圆桌。李惠森的工作一般是在按摩椅上完成的,谈话也主要集中在他可以给下属提供什么样的资源,给予怎样的支持上。

在柳传志看来,李惠森的自动波管理模式,与联想的发动机文化异曲同工,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不论是‘自动波’还是‘发动机’,人都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必须重视人,尊重人的需求,努力为人才搭建起没有天花板的舞台。”

公司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员工真的不能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家的感觉是什么?家的感觉是父母对自己子女,你再错,你不聪明,你傻,你不上进,但都是自己的孩子,真是要管到底的。但是企业的根本原则是发展,发展才能让企业活,才能有更多的员工。当发展需要的时候,就会把那些相对弱的,或者不称职的员工淘汰掉,和真正的家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柳传志在“金融博物馆书院读书会”(第十一期)上的演讲

“这是我亲历这两次重大战略调整所得出的结论。我想,我比许多人都体会深刻,员工和公司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千万不要把公司当作家……”

在2004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联想被迫进行大裁员,有感于此次裁员之惨烈,一位联想员工写下了这篇《公司不是家》。这篇文章提到,联想由于战略调整出现了失误,结果却要普通员工承担责任。这在当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针对这件事,柳传志在接受杂志采访时说道:“看了之后心里很难受,真诚地对被裁员工说一声‘对不起’。”但柳传志同时也认为,公司确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因为在家里,子女犯错误,父母都是包容的,而在企业,是不可以这样的。

许多国有企业过去将“以厂为家”作为对员工激励的口号。在改革开放前,国有企业是“终身制”的,很多人从18岁进厂,一直工作到退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好像真是个“家”了。但实际上不是这样。“以厂为家”,厂里加班的时候,可以不计报酬;厂里缺东西的时候,可以从自己家把东西拿来给厂里免费使用,这种“有觉悟”的企业职工并不少。但是,这种“拿来主义”仅仅是单向的。换一个角度,试试“拿出主义”又会怎么样?把厂里的东西拿回自己家使用了,那就成了“盗窃”或“贪污”了。你说,这个“家”是你的吗?

在改革开放初期,企业裁员掀起了一场天翻地覆般的观念变革,许多下岗职工上访、告状,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些职工从心里把企业当“家”了,他们感觉下岗就如同父母将未成年子女赶出家门一样,能不告状吗?企业是爹娘,政府是爷爷,向爷爷告爹娘的状。后来,人们慢慢接受了精简、裁员、下岗等正常的企业管理行为,没有人再觉得裁员有什么不正常了。多数人也清楚了,企业不是家,至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

可以说,企业和员工的关系,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买卖关系”,企业购买你的智力、技能、时间和体力,你通过出售智力、技能、时间和体力而获得报酬。谁能把这种“买卖关系”处理得更好,那企业的发展也就会更好。

拓展透析

在许多企业的管理中,一直存在一个非常错误的观点,那就是认为公司就是一个家,很多管理者认为自己需要成为“父母官”,认为员工“应该以公司为家”。

那么,公司跟员工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归到组织本身的属性上来。当一个人与组织联结的时候,对于个体来说,组织和个人的关系如何理解就变得非常重要。当我们说“公司不是一个家”的时候,就表明组织不会照顾个人,也就意味着在组织中我们是用目标、责任、权利来联结,而不是用情感来联结彼此的。组织有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分。正式组织就是指运用权利、责任和目标来联结人群的集合;非正式组织是指用情感、兴趣和爱好来联结人群的集合。在一个企业中,非正式组织固然能激发员工极大的工作热情,但正式组织才是企业立足的根本。

要真正理解企业这个组织,我们还需要充分理解家庭是什么样的组织。家庭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组织,从组织属性上讲家庭是正式组织,但从管理的属性上讲家庭是非正式组织管理。所以回到家里,一定要讲情感、爱好和兴趣,千万不要讲责任、目标和权利。可是我们常常看到的情况是反过来的,到家里人们大讲责任、权利和目标,在家里争论谁的权大,责任应该是谁的,而且为家庭设计了非常高的目标。结果发现,家里人常常因为谁说了算大伤感情,常常因为谁该做家务这样的事情而不和;相反到了企业里,人们大讲感情、爱好和兴趣,不断地希望能够被照顾,不断地强调需要和谐,不断地寻求“家”的感觉,觉得应该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关心。其实这是错的,在家里根本就没有责任和权利的划分,各方都需要不断地增进感情,培养共同的爱好和兴趣,双方共同承担责任,让生活充满爱及和谐。而在企业里不能够从情感出发,组织存在的理由就是创造价值,如果不创造价值就不可能存在,而创造价值就需要承担责任、需要权利,从而实现目标,因此感情不是首要的,如果没有价值创造,再关注人的组织也要被淘汰。

可见,当我们理解企业这个组织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对于组织而言,不能够谈论情感、爱好和兴趣,不能够希望组织是一个“家”,因为组织更注重的是责任、权利和目标,当目标无法实现的时候,组织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而组织中的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