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番茄灰霉病
近年保护地设施栽培的番茄,灰霉病发生比较普遍,防治不及时危害严重。番茄从幼苗到成株,花和果实均能发病。幼苗受害,开始叶片和叶柄上产生水渍状腐烂,后干枯,表面生灰霉,严重时扩展到幼茎上,产生黑色病斑,腐烂长霉,常自病部折断,造成大量死苗;成株受害,叶片上产生水渍状的大型灰褐色病斑,潮湿时长灰霉,干燥时病斑灰白色,隐约可见轮纹。花和果实受害时,病部呈灰白色,水渍状发软,最后腐烂,表面长出灰色霉层,一般果实不脱落,果实间能传染。
病原菌:番茄灰霉病的病原菌为葡萄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除危害番茄外可危害茄子、辣椒和黄瓜。
病菌以菌核遗留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遇适宜条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借气流、露滴传播。花期是病害侵染的高峰期,在果实膨大时期灌水后病果剧增。
病菌在2~31摄氏度范围内均可发育,但适温为20摄氏度左右,要求90%以上的相对湿度,喜弱光。所以冬季、早春保护地栽培,番茄灰霉病容易流行。
防治方法:培育适龄壮苗,定植后加强管理,控制好温、湿度,减少发病机会。
一旦发现病害,趁病部尚未长出灰霉前及时摘除病果、病叶,深埋到棚室外,并喷药防治。药剂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防霉宝微粒粉剂6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利得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8%倍得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布。
也可用10%灭克粉尘剂,667平方米1000克喷撒,或用沈阳农业大学烟剂2号熏烟。各种药剂交替使用。在病害发生时,还可采用高温闷棚的方法,密闭棚室,把气温控制在38~40摄氏度两个小时,可控制病情发展。
(三)番茄晚疫病
各地普遍发生,是番茄的重要病害,有的棚室晚疫病已成为毁灭性病害。
番茄苗期即可发病,但主要在成株期发病较多,危害叶片和果实。叶片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出现不规则形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变褐色。阴雨天或湿度大时,病势发展快,迅速扩展半叶或全叶,并在病斑边缘病健交界处长出一圈白色霉层,称为霉轮冶,病叶很快腐烂。干燥时病势停止发展,病部失水干枯呈青白色,皱缩,易破碎。果实发病,果面上产生大型边缘不整齐的褐色云纹状病斑,湿度大时病斑边缘长出稀疏白霉。病果初期硬,不腐烂,后期果实腐烂。有时茎上也能发病,病斑黑褐色,稍凹陷,边缘不清晰,湿度大时长出少许白霉,最后表皮腐烂,植株易从病部腐烂处弯折。
病原菌:为致病疫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在温室冬季栽培番茄上危害并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
病菌喜较低温度和高湿条件,生长温度范围10~31摄氏度,适温20摄氏度左右,孢子形成温度范围7~25摄氏度,适温18~20摄氏度,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度范围6~15摄氏度,适温10~13摄氏度。相对湿度85%以上才能产生孢子囊梗,95%~97%的相对湿度才能形成孢子囊,孢子囊萌发一定要有水滴存在。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培育适龄壮苗,冬季定植进行地膜覆盖,控制好环境条件,使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下。
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拔除或摘掉病叶、病果,进行药剂防治,连续防治2~3次,压住或消灭病情。药剂可选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剂5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8%倍得利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克霜氰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4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布。也可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667平方米1000克,或用沈阳农业大学的烟剂1号350克熏烟。
(四)番茄早疫病
又叫番茄轮纹病。各地普遍发生,也是保护地番茄的重要病害。
近年病情在加重,给个别棚室造成严重损失。
苗期发病可形成立枯死苗,成株期发病,植株上部的叶、茎、果、叶柄、果柄均可发病。叶片发病先从下部开始,向上部叶片扩展,初时叶片上形成褪绿小斑点,后逐渐形成大小不一的圆形、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褐色至暗褐色,边缘有时具有浅绿色或黄色晕环,病斑中部具有明显的同心突起轮纹。湿度大时病斑表面生有黑色霉状物,严重时多个病斑联合成不规则形大斑,造成叶片早枯。叶柄病斑椭圆形,稍凹陷,暗黑色,有轮纹,病斑大时引起叶片垂萎、枯死。茎部发病病斑多发生在侧枝分杈处,病斑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至暗褐色,凹陷或稍凹陷,轮纹不明显,上面布满黑色霉状物。
果实发病,病多发生在靠果肩部,病斑近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30毫米,暗褐色,轮纹明显,上面布满黑色霉层。病斑部较硬,一般不腐烂,后期从病斑处开裂。
病原菌:为茄链格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除危害番茄外,还危害茄子和马铃薯。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分生孢子也能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病残体中病菌可存活1年以上,种子上病菌可存活2年。
病菌在1~45摄氏度均可生长,适宜温度20~23摄氏度,相对湿度要求80%以上,分生孢子可萌发。早疫病发生得早,危害时间也长,一般在初果期发病,盛果期进入高峰。发病与营养关系密切,光合产物低、糖下降最容易感病。连作、栽培过密,灌水过多,基肥不足,结果过多,空气湿度大,都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选用抗(耐)病品种,使用无病种子,进行种子消毒(52摄氏度温水浸30分钟),冬季栽培采用高垄覆盖地膜,降低空气湿度,可减轻病害发生。
定植缓苗后提早喷药预防,药剂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40%大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微粒粉剂500~7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布,各种药剂交替使用,5~7天喷1次,连续喷布2~3次。
(五)番茄斑枯病
又叫番茄鱼目斑病,各地都有发生,是造成植株早衰的重要原因。
番茄斑枯病多在开花结果期后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先从下部叶片发病,向中上部发展。初期叶片背面产生水渍状圆形小斑点,接着扩展到叶正面,病斑逐渐扩大成直径2~3毫米圆形或近圆形,略凹陷病斑。病斑边缘暗褐色,中央灰白色,后期病斑中心密生许多小黑点,看上去像鱼眼睛,所以称为鱼目斑病。病情严重时叶片上布满病斑,相互连片,叶片枯黄。最后中下部叶片全部干枯,仅剩顶端少量健叶,植株早衰,只好提早拉秧。茎和果实上发病,病斑椭圆形,稍凹陷,褐色,中央淡褐色,其上散生小黑点。
病原菌:为番茄壳针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菌丝体也能潜伏在种皮内使种子带菌。越冬后产生分生孢子器,孢子器吸水后膨胀,将器内胶质物溶解,使分生孢子从孔口逸出,经风雨传播或棚膜水滴及灌水溅到植株下部叶片上,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引起发病。
温、湿度对斑枯病发生影响最大,病菌在12~30摄氏度范围内均可发育,最适温度为22~25摄氏度。相对湿度在90%以上才能产生分生孢子,还需有水滴存在,因此叶面结露在病菌传播上起重要作用。分生孢子48小时完成萌发和侵入,潜育期4~6天,发病后病情发展很快,10~15天植株干枯。
防治方法:进行床土消毒,培育无病的适龄壮苗。实行轮作,采用高垄覆盖地膜栽培。合理浇水追肥,通风排湿。发病初期摘除病叶深埋。
发现中心病株及时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也可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667平方米1000克,或用沈阳农业大学研制的烟剂1号350克熏烟。
(六)茄子枯萎病
随着保护地栽培的发展,茄子枯萎病也迅速发展,病情加重,在一些温室和大棚内已成为重要病害。
茄子枯萎病多在成株期发生,开始植株顶部叶片似缺水萎蔫,后萎蔫加重,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叶脉变黄,随之叶缘变黄,最后整个叶片变黄,枯萎而死。剖视病株的茎可见维管束变深褐色。
病原菌:为尖镰孢菌茄子专化型,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病菌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和附着在种子上越冬,也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病菌由根部伤口或幼根直接侵入,进入并定居于维管束,堵塞导管,并产生镰刀菌毒素致使叶片萎蔫,干枯而死。病土和带菌粪肥都能传病,发病后主要靠水流传播。
温度25~28摄氏度,土壤潮湿,利于发病。连作、移栽或追肥时伤根,长势弱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选用无病种子,进行种子消毒,进行3年以上轮作。最有效的方法是嫁接换根,定植后加强管理,保持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剂防治,可用的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3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500克,7天1次,连灌2次。
(七)茄子褐纹病
俗称烂茄子,各地普遍发生,并且发病严重,造成烂果,不但在生产中为害,还在贮运和销售过程中继续为害。
茄子各生育期均可受害。幼苗发病,在下胚轴上出现梭形褐色稍凹陷病斑,条件适宜时,病斑很快发展,造成幼苗猝倒或立枯。
稍大苗则形成悬棒槌冶。成株期叶、茎、果都可发病,以果实最易受害。果实发病,开始在果面上形成圆形或近圆形褐色小点,迅速扩展形成大小形状不一的稍凹陷的褐色湿腐型病斑,有时病斑可扩及半个至整个果实,病部轮生许多稍大的小黑点,最后病果腐烂,落地或成僵果悬留枝头。叶片发病,开始叶上产生苍白色小斑点,扩展后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大小不等病斑,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至黑褐色,上面散生许多很小的黑点,病斑组织变薄、易破碎或穿孔。茎枝发病,病斑梭形或长圆形,中央灰白色,边缘紫褐色,稍凹陷,形成干腐状溃疡,上面散生许多小黑点,后期病部常皮层脱落露出木质部。
病原菌:为茄褐纹拟茎点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土壤表面病残体上越冬,也可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的种皮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
带菌种子可引起发病,土壤中病菌可引起植株基部溃疡,产生的分生孢子成为茎叶、果实发病的侵染源。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灌水、昆虫和农事操作传播,从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成株期潜伏期7天左右,条件适宜,病害极易发生流行。
病菌在7~40摄氏度范围内均可发育,但菌丝体生长,分生孢子产生和萌发适温为28~30摄氏度,并需有80%以上的相对湿度。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无病种子进行种子消毒,培育适龄壮苗,定植后加强管理,调节好温、湿度,减少发病条件。
一旦发生病害及时用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5%福美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8%倍得利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布,也可用沈阳农业大学的烟剂1号,667平方米350~400克熏烟。
(八)茄子茎基腐病
近年茄子茎基腐病各地普遍发生,已成为对保护地茄子生产威胁最大的病害。
定植不久即可发病,以门茄坐果后发病最重,多在根茎(地表下的茎)和茎基部(贴地表的茎)发病,皮层变褐湿腐,枝叶萎蔫、枯黄。病部最后凹陷或缢缩、腐烂,皮层易剥离露出暗色木质部,病株最后枯萎而死。
病原菌:为腐皮镰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侵染茄子、辣椒、番茄等茄果类蔬菜,也能侵染一些瓜类蔬菜。
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厚垣孢子可存活5~6年,是田间主要初侵染来源。病菌由根茎部伤口侵入,在皮层细胞为害,最后进入维管束组织。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再由灌溉水、农事操作工具传播。
病菌在10~35摄氏度均能发育,较喜低温,在温度15~17摄氏度,相对湿度80%时最容易发病。土质黏重、重茬、土壤湿度高发病重,地下害虫多,农事操作伤根均能加重发病。